蘇燦偉
摘 ?要:跨學科的寫作教學嘗試,目的是讓學生將觀察視角回歸生活,獲得真真切切的寫作感受,通過對動作的三維化實現(xiàn)場景描寫,逐步明白場景描寫是有跡可循,最終讓學生在寫作目的意圖上逐步實現(xiàn)自覺。
關(guān)鍵詞:跨學科;動作;場景
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特別是在細節(jié)描寫中,常常只見流水,不見畫面,歸因在學生對周邊事物觀察不夠細致,或走馬觀花,或直接忽略。甚少有學生會在日常生活中,對于綠道邊隨風披拂的柳樹,操場上相互追逐的同學,籃球場上激烈對抗的籃球賽,校園角落上不經(jīng)意綻放的小白花等,停下腳步,觀賞一番。這導致了學生對于生活中的寫作素材的感悟非常淺薄,只見其名,不辨其形,不知其妙。由此可見,學生缺乏的是對于生活素材的細致觀察、用心體會和聯(lián)想想象。而在校園中,學生的動作是最常見的,動作描寫是最容易接觸到的,特別是在體育課上,將體育課與語文課進行跨學科結(jié)合,就能有效解決問題,讓動作描寫三維化。
跨學科整合不是單純地將兩個學科接連而上,“跨學科要以學科為依托,但要超出單學科研究的視野,關(guān)注復雜問題或課題的全面認識與解決;跨學科要有明確的、整合的研究方法與思維模式;跨學科還旨在推動新認知、新產(chǎn)品的出現(xiàn),鼓勵在跨學科基礎(chǔ)上完成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由此,將語文與體育就“籃球訓練動作的規(guī)范性”進行有機整合,第一節(jié)課主體是體育教師和學生。第二節(jié)課主體是語文教師和學生,語文教師主要引導學生對自己記錄下的片段作文進行分享、點評,形成自己的觀察視角。
一、你動我看,手眼相對
體育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籃球“三步上籃”訓練,體育教師講解三步上籃的動作要領(lǐng):一大二小三高跳,提肘屈腕要記牢,身體凌空球出手,投籃碰板準又妙。一大就是第一步啟動時步子要跨得大些;第二步要降速,步子小點,用來調(diào)整身體平衡;第三步就是起跳,用手把球托到最高點抖腕上籃。當學生進行訓練時,語文教師要求觀看學生眼睛一定要盯緊訓練學生的手、腳以及身體的變化,重點落在騰空球出手的那一瞬間。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重點關(guān)注動作的連貫變化,在連貫變化中感受如何運用相對應(yīng)的動詞進行描寫,然后再現(xiàn)動作畫面。由于遠距離觀察,學生無法對連貫變化中的動作進行細致觀察,而且單一的“三步上籃”,動作都比較單一,學生迅速描寫出來后,缺乏多樣化的變化,這就需要進一步地觀察和描寫。
二、你賽我寫,畫筆相齊
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體育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籃球比賽,男女同學以三人小組為形式,輪流進行籃球賽,男生作為女生的觀察者,女生作為男生的觀察者,確保觀察視角更為全面,學生輪流上場比賽,無需比賽的學生進行描寫。三人小組可以讓觀察者觀察得更加清晰,特別是對一些變化性較大的動作。
比賽能夠讓整個場面更加激烈,學生在競賽中動作更加地自然、流暢,各種技巧性的動作發(fā)揮更加淋漓盡致,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觀察角度挑選相應(yīng)的觀察對象,將觀察對象的動作畫面描寫出來,而男女交互觀察,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觀察興趣,避免學生之間存在的一些尷尬而無法遵從內(nèi)心想法,如實描寫出來,讓描寫如實反映眼前所見,進而逐步形成自身的生活感受和生活意識。
三、你定我察,圖畫細究
語文教師在學生觀察描寫的過程中,利用手機(相機)將學生訓練和比賽的精彩瞬間一一拍攝下來。語文課上,語文教師讓學生瀏覽圖片,對照自己的描寫,找到描寫與圖片相對應(yīng)的場面,通過手機投屏技術(shù),挑選出幾組圖片加文字,逐一投影在屏幕上,讓學生對比圖片和文字描寫存在的差異化。
學生將圖片和文字進行一一對比,尋蹤覓跡,觀察圖片中展現(xiàn)出來的各種要素在文字描寫中有沒有體現(xiàn)出來,有沒有抓住圖片的重點展開描寫,讓學生在對比中回憶觀察時是否存在視角的漏洞,是否存在不夠細致的問題,從圖畫的細究延伸到生活的細致觀察點。
四、你解我明,動作慢鏡
單一畫面并不能完全展現(xiàn)出場景的全過程,缺乏相應(yīng)的生活體驗會讓描寫存在盲區(qū),畫面定住的動作是眼見的動作,在眼見動作形成之前,有一系列微妙的身體變化、動作變化。需要將動作通過慢鏡進行重現(xiàn),有時候還需要顯微去感受動作的絲毫差距。然而,攝影特別是顯微攝影技術(shù)暫不能進入到課堂,更沒有專業(yè)的人員進行制作。這就需要語文教師轉(zhuǎn)變思維,讓動作發(fā)出者進行現(xiàn)場講解。
圖片中的學生上到講臺上,拿上籃球以慢動作的形式向?qū)W生展示動作的細微變化,如面對隊友傳過來的球,他的腳步、身體、眼睛、手臂做出了那些提前的準備;飛速而來的球,為了接住、接穩(wěn),他是用手指還是手掌接,手掌、手肘有沒有緩沖的動作;球接到了,他內(nèi)心做出了怎樣的判斷等等。這些都是觀察者常常會忽略的,卻恰恰是動作描寫形成畫面的精髓,是如何讓“一分鐘的畫面”形成精彩場景的重中之重。而學生的現(xiàn)場動作分解和心理體會的分享,讓學生間接得到生活體驗,感知到籃球的運動中動作發(fā)出的生活意識,便于由此推及到其他場景的動作描寫當中。
五、你點我加,景語相助
學生在示范者的講解之下,進行動作描寫的修改,形成具體的場景描寫。場景描寫已成,教師再將學生的作品投影到屏幕上,進行全班討論,同時出現(xiàn)籃球場的遠景圖片,將周邊的樹木花草和天空等都拍攝進去。學生觀察圖片,指出有助于表現(xiàn)場景的景物描寫,如陽光、樹木、紅色跑道等等,讓學生將景語描寫加入進去,美化場景。
景語的加入,不僅能夠讓畫面更加細膩,同時可以通過景語的側(cè)面烘托凸顯描寫主體,也可以通過景語的借用表現(xiàn)人物的情語,使得描寫合情合理,情景交融。
跨學科的寫作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將觀察視角不是存在于憑空想象,而是直接來源于周邊的生活體驗,就如王榮生所認為:“寫作教學的最理想境界是使學生能達到寫作的三‘自,即在寫作目的意圖上達到自覺,在寫作過程中達到自主,成文以后能夠達到自正【2】”這樣一種生活體驗的獲得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寫作原來就在身邊,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東西,不是空的,不是假的。當然這樣一種嘗試,是無法實現(xiàn)三“自”,最多權(quán)當是讓學生在寫作目的意圖上逐步達到自覺。
參考文獻:
[1]李佩寧.什么是真正的跨學科整合[J].人民教育,2017(11)
[2]王榮生.語文教學內(nèi)容重構(gòu)[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