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近年來,文言文在小學教材中的地位逐漸提高,引起了眾多學者和一線教師的關注。本文意在分析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文言文的編寫,并提出其教學策略。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策略
一、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文言文編寫概括
至今,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在我國基本實現了普及,這套教材在文言文編寫方面與之前的所有版本相比有較大不同。
(一)概況分析
統(tǒng)編小學語文六個年級十二冊書中,文言文一共有14篇,分布如下:
(二)編寫特點
1.從學段來看
文言文出現的學段明顯提前,最早出現在三年級(上),其他教材的文言文一般在第三學段(五、六年級)才出現。以《司馬光》作為第一篇文言文,由于其篇幅短小、句子簡潔,學生理解起來難度不大;再者,這個故事家喻戶曉,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從數量來看
整套教材文言文一共有14篇,相比人教版等其他版本,增加不止一兩倍。14篇文言文的占比對學生的學習來說不再只是淺嘗輒止,而是可以通過這些簡短的選文探究文言文的學習策略。
3.從體裁來看
統(tǒng)編教材的文言文選文體裁是多樣的,有神話《精衛(wèi)填?!?、議論文《少年中國說》、傳說《伯牙絕弦》等等。體裁不局限于一兩種,而是盡可能地拓展,這讓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時就擴大眼界,減少文言文學習的枯燥性。
二、小學文言文的教學策略
文言文的學習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古文語感和積累文言字詞,而語感的培養(yǎng)主要是通過誦讀來達成。這一點,許多學者都能達成共識:尹春紅基于多年教學實踐,認為文言文教學可通過加強情感誦讀、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挖掘文本內涵來進行[1]。童志斌認為低年級或低學段應把培養(yǎng)和提高文言文的翻譯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著重抓住準確理解文言文的字句釋義[2]。程艷梅和孫志娟認為詞匯教學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豐富課堂、聯系古今、貫通教材前后內容和理解訓詁學知識的綜合教學方法,重視課外聯系和鞏固的途徑來實現文言文的詞匯教學[3]。李暉、林承雄提出學生是在以語言建構和運用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言語實踐來形成他們的語文運用能力,發(fā)展思維審美,理解傳承傳統(tǒng)文化,并認為學生的語言建構和運用要靠讀寫遷移來落實,教師則應以具體的言語實踐活動為抓手,積極主動地開發(fā)文言文經典文本的寫作資源[4]。
文言文的誦讀并不是毫無目的地機械重復,應該是循序漸進地深入文章,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面:
(一)讀通句子,讀好節(jié)奏
1、整體感知朗讀
文言文由于年代久遠加上語言艱澀難懂,學生一開始學習難免會與為難情緒,如果能讀通句子,這就克服了第一個困難。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古今字或通假字要先教讀再朗讀,讓學生養(yǎng)成古文與白話文不同的思維。
2、重點字詞強調
重點字詞就是翻譯的關鍵之處。在讀通句子之后強調字詞,將長難句拆開逐一理解,為學生接下來的翻譯打好基礎。這個過程要在字詞的理解上帶入句子中讀,做到“詞不離句”。
3、節(jié)奏斷句范讀
文言文的斷句非常重要,這關乎句子的理解。學生在初學文言文時,可以通過在長難句處劃停頓符號的方法來讀好節(jié)奏,還要注意讀的時候要有“聲斷意連”之感。這需要教師讀讀范讀,增強學生的古文語感。所以,教師自己的古文朗誦要有所提升,學生才能在模仿中盡快找到語感。
(二)了解大意,積累字詞
1、落實詞句釋義
文言文中有許多實詞、虛詞是可以遷移到其他文章中的,所以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實,句句清楚”,這一部分打牢基礎對以后的學習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梢宰寣W生結合課文的注釋、插圖等理解文章的大意,再逐一翻譯落實重點。字詞積累是學習古文的重點,還要注意適當地鞏固回憶,一詞多義可以采用對比的方式加強記憶。
2、總結學習方法
釋義的同時教師要提醒學生總結方法,例如查找注釋、聯系上下文等。隨著文言文學習的深入,學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閱讀方法,再通過適當的拓展進行遷移運用。教師應該盡可能地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只有當學生自己總結和歸納出方法,他們才真正理解并懂得如何運用。
(三)加強識記,自然成誦。
教材中的文言文難度不大,為了打好古文學習的基礎一般要求背誦。教師可以采取圖文結合的方式加深學生的記憶。例如《司馬光》這篇文章可以出示幾幅圖畫,讓學生將原文內容填入其中,再一一朗讀背誦。擺脫機械地死記硬背,教師應該選擇豐富多樣的形式幫助學生自然成誦。
三、小結
文言文承載著我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這是母語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個階段的語文教材中文言文的占比都有所提高,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在小學階段,統(tǒng)編教材的文言文選文主要是為了打開學生學古文的思路,培養(yǎng)語感、積累字詞。教師多采用“誦讀”的形式,在有目的的朗讀中達到自然成誦。
參考文獻
[1]尹春紅.文言文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略論[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9):301-302.
[2]童志斌.由語言之門徑,入文學之殿堂!——文言文教學摭談[J].語文教學通訊,2005(27):18-19.
[3]程艷梅,孫志娟.文言文詞匯教學漫談[J].課程·教材·教法,2014(02):74-77.
[4]李暉,林承雄.讀寫遷移:基于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文言文教學[J].語文建設:2018(13):35-37.
作者簡介:
駱蘭艷,1997年1月出生,女,漢族,重慶人,碩士研究生在讀 阜陽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