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摘 要:幼兒園德育滲透于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之中,獎勵策略是幼兒園德育中最常見的方法之一。然而在幼兒園德育實踐中,部分教師對于獎勵的理解和運用存在偏差,致使幼兒園德育效果不太理想,導致許多教師在獎勵運用方面存在許多困惑。應該說,獎勵策略是一種中性的德育方法,其本身無所謂好與壞,不能一概而論。
關鍵詞:獎勵、獎勵策略、德育
本文從獎勵的界定入手,重點探討獎勵策略的有效運用對幼兒園德育的重要意義,并對教師如何有效運用獎勵策略進行較為深入的論述,以期為幼兒園教師順利開展德育工作,有效提升幼兒道德發(fā)展水平提供參考。
一、獎勵概念的界定及其分類
研究者對于獎勵的界定有多種方式,比較有代表性的解釋有兩種:一種是心理學意義上的界定,是指施于行為之后以增加該行為再次出現(xiàn)的可能性的事物,側重的是獎勵的象征物;另一種是教育學意義上的解釋,是指對個人或集體正確、良好的思想行為給予肯定或表揚,側重獎勵的過程,強調獎勵是一種教學方法,一種德育方法。教育研究者比較認可后者對獎勵的解釋。認知學派認為獎勵可以分為外在獎勵和內(nèi)在獎勵,并強調內(nèi)在獎勵的作用。行為主義者則認為獎勵可以分為物質類獎勵和非物質類獎勵。物質類獎勵包括獎品、獎狀和額外獲得的自由時間等。非物質類獎勵包括得到教師的注意、表揚和鼓勵等。以上是根據(jù)獎勵象征物的形式來劃分獎勵的類型。而從獎勵的實施性質看,獎勵包括控制型獎勵和信息提供型獎勵,前者指向獎勵幼兒的道德行為過程,后者偏重獎勵幼兒的道德行為結果
二、幼兒園德育中有效運用獎勵的意義
1.從德育的本質特性來看,獎勵是開展幼兒園德育必需的方法,具有必要性
每一個教育過程都少不了對教育對象的評價。來自權威者的評價能讓受教育者明白自身的水平和處境,幫助受教育者確定今后努力的方向。對受教育者作肯定或否定評價,這在教育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不可否認,獎勵能使幼兒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
2.從獎勵的效用來看,獎勵的運用可以強化幼兒的積極道德行為,具有有效性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們往往重復能夠得到獎勵的行為,避免重復要付出代價和受到懲罰的行為。獎勵確實具有一定的強化作用,一旦教師對幼兒的積極道德行為及時給予恰當?shù)莫剟?,即強化,幼兒就能獲得自信和愉悅感,從而不斷重復和保持這些道德行為。這種現(xiàn)象在幼兒園并不少見。
3.從幼兒園德育對象——幼兒的年齡特點看,獎勵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具有適宜性
對幼兒的道德教育不能光靠口頭說教,還需要一些切實可行、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有效方法。根據(jù)發(fā)展心理學研究成果,學前兒童年齡尚小,其理解能力差,抽象思維發(fā)展水平低,難以對自身行為進行判別和反思。有研究指出,學前兒童基本處于道德判斷的“無律”和“他律”階段。幼兒道德行為的形成需要成人的評價和干預,需要以成人的評價作為參照。
三、在幼兒園德育中有效運用獎勵的策略
1.獎勵頻次得當
有的教師在德育中濫用獎勵,積極舉手回答問題有獎,上課坐得端正有獎,游戲時不跟同伴打鬧有獎……有些教師尤其喜歡頻繁使用事先許諾獎勵的方式來激勵幼兒,如“你不跟小朋友搶玩具,老師就獎你一朵小紅花”,“你要是能吃完一碗飯,不浪費糧食,老師就表揚你”,“你不哭了,老師就獎你自由活動”……這種對獎勵的濫用容易產(chǎn)生“德西效應”,一是導致獎勵變得微不足道,對幼兒失去原有的吸引力;二是使幼兒對獎勵產(chǎn)生依賴心理,被獎勵所左右,甚至把得到獎勵看成是學習的目的,產(chǎn)生對獎賞物的關注與貪求,一切以獎勵為目的,喪失內(nèi)部動機。
2.獎勵程度得當
人的發(fā)展是多樣的,幼兒園教師要以多元智能觀作為指導,多對幼兒作縱向評價,獎勵幼兒在道德上的每一點進步。在現(xiàn)實生活中,教師往往喜歡橫向評價幼兒,往往會導致幼兒產(chǎn)生消極體驗,因為在一些幼兒得到獎勵的同時,其他幼兒可能會受到傷害,因此教師應該慎用橫向評價。教師獎勵幼兒的程度要與幼兒的表現(xiàn)相一致,不能不負責任地夸大其辭,給幼兒留下不真誠的感覺。久而久之,這種過度夸大的獎勵會喪失獎勵的作用。
3.獎勵形式靈活多樣
教師在實施獎勵的過程中要多方面考慮幼兒的需要和興趣,采用多種形式獎勵幼兒。獎勵的形式包括有形的物質獎品(如小紅花)、自由活動時間和社會性獎勵(如口頭表揚、點頭贊許)等。有時教師還要允許幼兒根據(jù)自己的意愿選擇教師提供的獎品,因為如果幼兒對于獎品不感興趣,覺得獎品太乏味,獎勵就會失去激勵功能。
4.獎勵公平、公正
獎勵實施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是有效實施獎勵的關鍵。如果獎勵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不公平、不公正的現(xiàn)象,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的,都會使獎勵失去權威性,致使獎勵的作用大打折扣。另外,教師要盡可能擴大受獎勵幼兒的范圍,照顧到更多幼兒的感受,促進全體幼兒的道德成長。調查發(fā)現(xiàn),在調查研究的半年時間里,小班約有15.7%,中班約有23.5%,大班約有28.6%的幼兒很少或者基本沒有得到過教師的獎勵。這意味著教師在很大程度上漠視甚至放棄了對這些幼兒道德發(fā)展的關注。擴大獎勵的覆蓋面,使更多幼兒受益,這是急需引起教師重視和改進的問題。
5.家園德育一致
家長與教師教育的一致性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關注。研究者認為,比較而言,教育的一致性越強,教育的效果越好。在德育方面也如此。如果家長與教師對幼兒道德行為的獎勵標準一致,幼兒的道德行為將更具有穩(wěn)定性。作為專業(yè)教育者,教師最好能主動與家長聯(lián)系,促進家園在德育方面達成一致,形成作用于幼兒道德發(fā)展的合力。
6.恰當整合其他方法
獎勵僅僅是教師實施德育的諸多手段中的一種,只有與其他教育手段(如批評、情境陶冶等)有機結合,遵從最優(yōu)化整合等原則,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獎勵較偏重外部強化,過多地依賴這種德育方法,容易讓幼兒產(chǎn)生依賴心理,“一心一意以獎勵為目標”。因此,在德育過程中,教師還是應該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將外部動機轉化為內(nèi)部力量,充分感受到道德行為本身的樂趣,由此形成穩(wěn)定而持久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
綜上所述,獎勵這種具體的德育方法只要在幼兒園德育實踐中運用得當,就能起到強化幼兒道德行為的作用,使幼兒在精神上感到愉悅,在道德水平上有所提升。
參考文獻
[1] 幼兒教師課堂教學獎勵活動的個案研究[J]. 史麗晶,李茜星,翟月. 教育與教學研究.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