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向東
摘 要:任何文章類型當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值得探究的對象,尤其是語文教材當中的經典人物形象,教師帶領學生對課文當中的不同人物形象進行探究,能夠使學生從中受到不同影響。文章主要圍繞初中語文教材當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展開探究,詳細介紹了閱讀課文內容,掌握主要人物;分析人物言行,掌握人物形象;結合現實思考,理解人物形象等幾種不同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人物教學;教材利用
語文教學中的最基礎素材是語文教材,教師在教材當中提煉重要知識點對學生進行講解,學生在解讀教材過程中收獲不同知識,提高自身的語文知識水平。在初中階段的學生面臨青春期這一重要人生經歷,語文知識自身的文化性能夠在幫助學生塑造精神品格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提煉教材中的人物,帶領學生在探究人物中走進人物世界,探尋人物內在精神,形成精神引領,提高學生自身涵養(yǎng)素質。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帶領學生進行教材人物解讀。
一、閱讀課文內容,掌握主要人物
初中語文教師帶領學生研究教材中人物,首先需要指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仔細閱讀。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掌握閱讀不同類型文本的學習方法,學生只有掌握了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方法,才能夠從篇幅較長的閱讀文本中抽絲剝繭,找到其中描述的主要人物。其次,教師需要指導學生辨別人物重要性的方法,使學生能夠掌握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之間存在的差別,以及怎樣從這些差別中去判斷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進而依次判斷課文當中出現的不同人物的重要性。學生順利分清課文中涉及到的不同人物,有利于下一步的分析工作的開展。
例如,在《最后一課》課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按照寫作篇幅大小方法以及描寫側重多少的方法來判斷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文中的敘述者是第一人稱的“我”,關于我的描寫在課文中占據了相當多的篇幅,并且對我的心理活動以及所想所思進行了細致地刻畫。學生在這種方法的幫助下可以順利判斷本篇課文的主要人物為“我”,而在課文中出現的教師則是課文當中的次要人物,對主要人物形成烘托作用。學生只有對教材文本進行仔細閱讀,才能夠從課文敘述中找到不同類別的人物形象。
二、分析人物言行,掌握人物形象
初中語文教師在帶領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仔細研究閱讀分析之后,能夠使學生掌握其中的主要人物。接下來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進一步指導,使學生能夠對主要人物的形象進行準確把握。人物描寫中最直接的表現是人物的語言與行為,初中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過程中也需要重視課文當中對主要人物語言與行為的描寫。同時指導學生在分析主要人物的過程中,也注意對課文中涉及到的其他人物的語言與行為同樣進行分析,形成對主要人物形象正面與側面描寫的整體看法,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中的人物形象。
例如,在《回憶我的母親》教學過程中,學生想要掌握課文當中所描述的母親形象就必須從課文本身出發(fā)。教師指導學生對其中的敘述語句進行篩選,找到直接描寫母親形象的句子與段落,在完成這一部分工作后再進一步進行挑選,找到直接描寫母親語言與行為的部分,進行整理,并從中進行總結。學生在完成上述工作后以同桌為單位進行討論,互相講述自己對文中母親形象的理解,相互交流。學生在經過這一系列探究活動后對課文當中涉及到的母親形象有了更好的理解。
三、結合現實思考,理解人物形象
語文學科的學習在于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體驗出學習的價值。初中語文教材中的人物教學也是這樣,學生只有在掌握主要人物及其形象的基礎上才能夠進行精神層面的探究。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準確定位課文中的主要人物,并對主要人物的形象進行全面掌握,在一定程度上與人物產生共鳴,產生自我理解。學生理解主要人物的語言與行為,并能夠結合自身現實進行思考,從而產生對人物形象更深入的認識,受到人物精神的感染。學生在感受主要人物精神的過程中進行思考,有利于學生自我精神品質的提高。
例如,在《木蘭詩》教學過程中,教師想要學生對木蘭的精神進行理解,但由于學生缺乏對古代殘酷戰(zhàn)爭環(huán)境的充分理解與感知,對木蘭精神感觸不大。因此,學生對木蘭精神的理解非常淺顯。教師根據學生的這一學習狀況開展了一場“我知道的那些愛國英雄”討論活動,主要指導學生搜集不同時期不同崗位上的愛國英雄人物并進行事跡闡述。學生在搜集資料與講述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不同的愛國事跡與其中人物所表現出來的愛國情懷。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開闊思維,對木蘭精神的感知更加具體,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人物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循序漸進的策略,使學生能夠逐步掌握人物精神。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正確閱讀課文,順利判斷文章中不同人物,能夠在分析人物言行基礎上掌握人物形象,并在結合現實思考中理解人物形象,順利完成挖掘人物精神的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 郟媛悅. 《木蘭詩》初中課文的教學探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9.
[2] 翟羽佳.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男性形象研究[D].西南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