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松
接二連三的學生輕生事件,令人觸目驚心。在悲傷痛惜之余,作為成年人的我們能做些什么呢?可以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有沒有理解孩子們曾經(jīng)的心理狀態(tài),有沒有了解可能的觸發(fā)因素,有沒有辨別孩子的情緒問題。歸根結底一句話——你是不是孩子情感的支持者?
西安9歲的女孩在書桌上留下兩封“遺書”。上面用稚嫩的筆跡寫著:“媽媽,這是我的選擇?!薄盀槭裁次腋墒裁炊疾恍??!敝挥?歲的她,還沒來得及體驗人生的種種美好,就匆匆地告別了這個世界。
自我否定,是精神層面的自殺。孩子年紀小,對自身和外界的理解非常有限,遇到挑戰(zhàn)和困惑時,他往往不知道該怎么應對,甚至不確定自己是否有能力應對,只能求助于爸爸媽媽,向爸爸媽媽傾訴自己對環(huán)境的無法預期、對自身不了解的焦慮。
這個時候,順著他的思路,幫助他把那些藏在事件背后的焦慮表達出來,問題就已經(jīng)解決了大半,他便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也會漸生出自信。相反,如果孩子的情緒不被體察、接納,他就會陷入更深的焦慮之中——“為什么我這么難受,卻沒有人來關心我、幫助我?”
被忽視、被拒絕、被批評的次數(shù)越多,孩子的自我存在感就會越低,最終無法信任、尊重他人和自己。對孩子來說,被父母無視,等同于被拋棄。日本精神科醫(yī)生岡田尊司認為:不被父母所愛,不被認同的受傷心情,在不知不覺中會轉變成自我否定,這樣的烙印持續(xù)威嚇著當事人。
在對話中,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被需要,是扭轉孩子自我否定的關鍵一環(huán)。
相比上一代的父母,我們這一代已經(jīng)好很多了,因為已經(jīng)意識到忽視教育、打擊教育的問題所在,都在努力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學著表達愛,學著無條件接納孩子。
一個家庭,最好的教育是無論貧窮或富有,都能在情感上給予孩子充足的滋養(yǎng)。就像傅雷在信中表明的那樣:一本正經(jīng)地說大道理,遠不如日常生活中瑣瑣碎碎的一言半語來得有效。從日常跟孩子的交流中,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和正當需求,在經(jīng)濟條件范圍內,爽快地答應。經(jīng)濟條件不允許滿足孩子的一些需求時,需要坦誠地說明情況,孩子會接受父母的真實、體諒父母的現(xiàn)狀。如此,孩子成人之后,也會取悅自己并且坦然享受生活。
孩子們需要在父母給予的情感中成長,而不是在沒有情感支撐的挫折中無奈地“堅強”。
父母要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和成長節(jié)奏,只有尊重這個現(xiàn)實,才能幫助孩子在自身資源的基礎上健康成長。很多家長之所以掉入自相矛盾之中,無非是一邊鼓勵孩子去嘗試,另一邊又死命不肯放手,美其名曰:“我有人生經(jīng)驗,沒有我的指導你會多走彎路!”
于是孩子們失去了所有的獨立自主的機會,包括犯錯的機會。而再想讓孩子去承擔自己的人生、勇敢前進時,他們沒有生長出勇往直前的能力。
歸根結底,每一位父母都需要承擔起愛的責任,給予孩子應有的照顧、支持、幫助,尤其是在他們的情緒情感上,給予及時的關注、接納、理解、包容。
做孩子情感的支持者,這是所有成年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蘭之幽摘自《齊魯晚報》(責編 懸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