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摘?要:當代小學語文教育中,充分借助“互聯(lián)網+”的模式,通過多校聯(lián)合,加強對教師的培訓,通過線上教育平臺,提升教師的語文教學素養(yǎng)。然后借助互聯(lián)網,令語文教學內容更加開放;創(chuàng)建更豐富的教學情境,構建生機語文課堂,旨在為教師教學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互聯(lián)網+”;小學語文;教育
“互聯(lián)網+教育”模式在近幾年發(fā)展迅速,令教育產業(yè)煥發(fā)新的生機。且作為一種新型教育手段,引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建立新的教育方式與方法,教師以學生為中心,提升其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高效學習,提高語文成績的同時,獲得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 借助互聯(lián)網,提升教師語文教學素養(yǎng)
“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很多不懂網絡的人被淘汰?!疤蕴愕牟皇腔ヂ?lián)網,而是你不接受、不使用互聯(lián)網”即使是小學教育,如果教師沒有互聯(lián)網思維,不借助其教學,最終在教學方式方法上,逐漸會變的落后,最終缺乏創(chuàng)新與競爭力。借此教師要順應時代發(fā)展,積極轉變觀念,進而投入到“互聯(lián)網+教育”的教學浪潮中。學校借助線上教育平臺,實施對教師的語文教學培訓,培訓內容有:教學方法的更新、提升教師自身的語文知識儲備量。教師謹記語文素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yǎng)成的,而是在長期的積累實踐中提升,無論是自己還是學生,只有多閱讀,才能提升語言感受能力。而對于教師來說,單閱讀還是不夠的,需要分析文本結構,探究文本情感,對其有更加精準的掌握。并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根據作者的生活背景與軌跡,全面了解文字外的意味?,F(xiàn)在日益成熟的線上教育平臺,為教師學習提供平臺,可多校聯(lián)合,聘請語文教育專家,定期為教師開展網絡培訓,小學語文教師統(tǒng)一學習,并按照新制定的考核標準參加考核。通過“互聯(lián)網+培訓”的形式培養(yǎng)教師的語文素養(yǎng)。
二、 借助互聯(lián)網手段讓課堂教學內容更加開放
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愈加注重綜合性,且教學目標、內容與形式都變得更加豐富,不但有教材中的知識點,還包括學習與生活的外延,此表示語文教學不再圍繞一本書與教師講解進行,而是以學生為主體基礎上,根據教學方法,有效整合教學內容,科學規(guī)劃教學中的教學理念。這種綜合性的教學在語文中的運用,整合與文本有關的學習資源,進而更加全面與高效的傳輸語文知識,起到浸潤學生語言感受能力的目的,進而提升其口語表達能力與運用能力。大大提升學生學習的知識面,擴展視野,有效開發(fā)其語文邏輯能力。特別是互聯(lián)網的運用,可以優(yōu)化學生學習活動方式。以小學古詩文教學為例,教師對其講解需要是多元化的。因為教案中對于古詩的講解比較經典與傳統(tǒng),教師再結合自己對其理解基礎上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往往會受自身知識水平限制,不能更好地為學生解讀?;ヂ?lián)網的運用,就可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文本。如借助互聯(lián)網中的慕課、微課平臺學習語文,帶領學生暢游文海。如將文本放在對應的歷史背景中,讓學生感受作者當時所處環(huán)境,有目的的解讀,揣摩文本中的情緒,這種學習方式不再是扁平化,而是立體的。另外學生也可將自己對語文的理解編輯成文字或者視頻,上傳到網絡平臺。以此容易產生更多新的觀點,幫助教師獲得新的知識。
隨著互聯(lián)網使用的普及,學生擴展學習資源的獲取渠道,因為互聯(lián)網技術為學生提供越來越多的學習、交流信息與學術網站平臺等,令學生打破時間與空間的學習限制,隨時隨地學習語文。
三、 創(chuàng)建情境教學理念,構建生機課堂
有意境自成高閣,也自有名句。語文教學中,教師會根據文本的內容與結構,構建對應情境,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的借助,情境中還增加了視頻與音頻等內容,以此讓語文課堂更加鮮活,并蘊含較多能量,并為學生學習提供多方面結合的情境,加強學生感受能力,增強閱讀興趣。如學生閱讀的時候出現(xiàn)對文章的理解障礙,此時教師不能只停留在枯燥的講解,而是引導學生從最早的旁觀角度,逐漸變?yōu)橛H身感受,提升對文本的共情力,并且在閱讀的時候也能聲情并茂。
借助互聯(lián)網中的音樂滋潤語文課堂,與傳統(tǒng)嚴肅學習氛圍說“再見”。在教師良好審美標準下,通過適合的音樂,帶領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情緒感受,激發(fā)其對文字的感知。例如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教學,增加配樂進行吟唱,快速反應當時的社會面貌。又如《天凈沙?秋思》整首古詩具有凄涼與蕭瑟的感覺,體現(xiàn)作者惆悵的模樣。教師通過互聯(lián)網,挑選二胡樂器配樂,通過其空靈的聲音,表露出文本種滄桑的情感。借助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學生自然感受寂寞的情緒,就像在沙漠中的撥弦人訴說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在曲目最后一音落下,恰似“斷腸人在天涯”的落寞,留給讀者回味空間。音樂作為調動人情緒的主要途徑,快速帶領學生進入作者的內心,如講解《清平樂?村居》開頭部分的《破陣子》配上《中國功夫》歌曲旋律,讓學生感受作者的豪情壯志。另外《水調歌頭》配上同名樂曲,讓學生快速進入作者哀愁的情緒中。并基于引出《清平樂》的詞牌名。并在教學結束時,借助《水調歌頭》作為整首詩篇的基調,讓學生獲得與詩人創(chuàng)作過程中相同的情感。
借助互聯(lián)網,積極培養(yǎng)小學生的想象力與邏輯思維能力,進而將語文文本放置于科學的環(huán)境中,并在課堂中教師有目的的導入,為學生創(chuàng)建形象、具有情緒色彩的學習場景,引發(fā)學生態(tài)度的體驗,進而更加快速理解文本。教師借助互聯(lián)網,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情境,并通過圖片、視頻等令文本中的美感更加詳細化。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構建良好學習框架,為后期深入探究奠定基礎。例如《清平樂?村居》教學中,教師使用計算機自主繪制小溪、大兒、中兒、小兒與房屋等出現(xiàn)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并令圖畫變得更加傳神,教師還可使用動畫功能,創(chuàng)作符合文本的動畫,博取學生眼球的同時,令語文課堂更加豐富。
四、 結論
“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全面推動我國教育產業(yè)的發(fā)展,伴隨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將互聯(lián)網作為一汪活泉,同時是教師教學的一大挑戰(zhàn),雖然學校與教師都重視借助互聯(lián)網教學,但是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與方法的影響,實際運用還需要不斷教研,從初級探索向深層教育前進。
參考文獻:
[1]王冬華.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J].中小學電教,2020(4):51-52.
[2]崔波.互聯(lián)網+時代下微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20(6):77.
[3]何珊.基于移動終端的混合式學習實踐研究:以小學語文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作者簡介:
林少生,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浦縣霞美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