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華萍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所謂壺,為茶而生,因茶而動。宜興紫砂壺作為陶文化中的一種特殊門類,正是為了飲水泡茶而生,為了展現(xiàn)中國文化而動。在有著悠久歷史的陶文化中,陶器形制眾多,瓷器外表艷麗,相對而言,紫砂壺形制比較單一,色澤沉郁,這是因為紫砂壺的功能屬性和特殊泥料帶來的局限性。但也正是這樣的局限性,為紫砂壺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使得紫砂壺在豐富的陶文化中掙得一席之地,成為一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在史料上有記載的第一把紫砂壺是供春壺,它掀開了紫砂藝術的新篇章。在這期間僅僅是五百多年的歷史,但是紫砂壺通過工匠們的努力和文人們的參與,完成了從民間手工藝品向紫砂藝術轉型的質的飛躍。在社會進步的每一個時期,紫砂壺都受時代的影響,展示著不同的特色和風貌,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產(chǎn)力的高低。因此,在紫砂壺藝中我們可以看到地域特色、民俗民風、傳統(tǒng)文化等,這些極具中國元素的東西和紫砂壺結合在一起,迸發(fā)出了激烈的火花,使得紫砂壺的藝術之花越開越絢麗。
目前,我們在眾多紫砂壺的器型中會發(fā)現(xiàn)它的風格非常多變,可以如詩如畫,也可以粗獷狂野,可以溫柔小意,也可以英姿勃發(fā),在如此深厚的藝術魅力的加持下,紫砂壺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也正是因為紫砂壺有著我們民族的傳承和文化的襯托,方能形成自己獨有的“靈魂”,正是這寶貴的東西賦予了紫砂壺崇高的文化價值,以及長盛不衰的生命力。
了解紫砂壺的愛壺人士應該知道,紫砂壺是一種將技術性和藝術性結合在一起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在紫砂壺的發(fā)展中也會有人提出是技術性高于藝術性,還是藝術性高于技術性這樣的問題,但實踐告訴我們,無論是技術還是藝術對紫砂壺的發(fā)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離開任何一方,紫砂壺藝術都不能長遠地發(fā)展。技術使得紫砂壺可以世代傳承下去,而藝術賦予了紫砂壺第二次生命,可以說,只有將兩者結合在一起,紫砂壺方能更好地發(fā)展。
紫砂作品《高松》就是將紫砂壺的技術性和藝術性進行高度結合的優(yōu)秀茶具,它身上有著時代傳承下來的成熟紫砂成型技藝以及完善的裝飾技法,還有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和底蘊,技術和藝術合在一起,使得這一件紫砂作品《高松》在靜態(tài)上有著律動的效果,紫砂壺仿佛被注入了生命,變得鮮活亮麗。
《高松》壺的創(chuàng)作靈感就是來自于松樹以及它所象征的品質與精神。我將松樹的形態(tài)都融入壺中,松樹挺拔的枝干,蒼勁的樹枝,翠綠的松針,斑駁的樹皮,幾乎松樹身上的每一個部位都被運用到了紫砂壺身上,詮釋著自己對紫砂壺與松樹的理解?!陡咚伞肥怯梢粋€紫砂壺和四個茶杯組合在一起的,并且用松樹來展現(xiàn)紫砂壺的原始味道,美妙無窮。
作品的整個壺型與松段類似,但是又有著很大的不同。壺身是一個圓柱體,壺肩部分略收束,整個壺身挺拔高大,這也與松樹修長挺拔的形象相吻合。壺身上采用貼塑的手法將松樹的外皮和紋理都做得樸實逼真,木質的樹紋和疤痕栩栩如生,壺鈕是一節(jié)松枝,橋型外觀上用貼花裝飾,色澤清麗雅趣。壺把與壺身一體,宛若從松樁上斜長出的一節(jié)樹枝,上面布滿了結結疤疤。壺嘴仿生壺嘴彎流,氣韻悠長,外形曲折獨特。壺蓋以及壺面上都有松針朵朵,恰到好處。此壺采用的是雙色泥搭配運用,這樣顏色對比強烈,蒼勁的壺身上點綴了翠綠的松針,給人一種視覺上的美感,非常舒適自然。
《高松》這件作品就是將技術性和藝術性結合在了一起。我們可以欣賞到紫砂壺藝中的精湛工藝,每一條線條都流暢自如,每一處細節(jié)都完美無痕跡。同時松樹的文化屬性也在紫砂壺藝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我們欣賞松樹,何嘗不是欣賞它那種頑強拼搏向上的精神呢。
在欣賞紫砂壺的過程中,我們自然而然地了解到紫砂壺的強大功能,除了日用功能,陳設審美、欣賞把玩,還表達了紫砂藝人本身的思想感情、文化素養(yǎng)、審美愛好、思維模式、藝術情趣等,這方方面面的內(nèi)容最終糅合在紫砂壺藝中,深深地影響著紫砂壺的造型和風格。
紫砂壺創(chuàng)作是一件繁瑣而枯燥的過程,藝人在畫紙上進行造型設計與構思,最后將設計轉化為實物,這個過程需要幾經(jīng)易稿,幾經(jīng)技藝,幾經(jīng)燒試,最后才能制作成滿意的作品。所謂形出于思,技出于心,一把精致的紫砂壺,需要制壺藝人擁有豐富的文化修養(yǎng)和扎實的基本功夫,以及崇高的藝術追求和一顆純粹的獻身藝術的赤誠之心。在紫砂藝術的發(fā)展史上,那些制壺名家已經(jīng)為我們做了好的榜樣,作為當代陶藝工作者,我輩需要繼續(xù)努力,以此來要求自己,繼承傳統(tǒng),發(fā)揚我們宜興的紫砂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