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姣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边@是清代文人汪文柏在文章《陶器行》之中的描述,陽羨就是宜興的古稱,其中的意思是說人間的珠寶玉石沒有什么珍貴,還不如宜興河邊的泥土值錢,雖然有著夸張的說法,但是在宜興人民的心目中,紫砂泥料帶給他們的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豐富,更重要的還有精神層面的象征意義。正是因為有著神奇的紫砂泥料的存在,紫砂藝術才能夠在宜興獨步天下,成為了支柱產業(yè),支撐著十幾萬人的生計。在世世代代的紫砂技藝傳承之中,紫砂文化已經深入每一位紫砂藝人的血液和骨髓,現(xiàn)在在丁蜀鎮(zhèn)周邊的村子里,依然可以看到“家家捶泥,戶戶制壺”的景象。紫砂泥料獨特的透氣性和良好的可塑性使得紫砂壺既具有非常實用的功能,同時也可以變換無窮的造型,“布衣壺宗”顧景舟曾經表示紫砂壺之所以是最好的茶具,其主要的優(yōu)勢就在可把玩性和手工成型的無限可能。
圖1
紫砂作品“淡薄壺”(見圖1)是傳統(tǒng)的紫砂提梁形態(tài),給人第一眼的印象并沒有什么驚艷之處,造型四平八穩(wěn),氣質內斂低調,但是細細品味,卻能夠發(fā)現(xiàn)其中大有玄機。眾所周知,紫砂提梁壺在紫砂造型藝術之中可謂是獨辟蹊徑,最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東坡提梁”,傳說蘇東坡來到宜興之后,在生活實踐的過程之中,把燒水用的“石銚”通過紫砂材質改制而成“提梁壺”,當時的造型是三股提梁,在后來的演繹過程中,提梁壺逐漸普及開來,目前出土發(fā)現(xiàn)的第一把紫砂壺就是明代的“吳經提梁壺”,由此可見提梁壺的重要地位。這件作品壺身如同玉璧一般,線條簡潔流暢、器型端莊穩(wěn)重,壺底置三足,有一種四兩撥千斤的感覺;壺嘴婉約修長,出水干凈爽利;壺蓋與壺口完美契合、嚴絲合縫,上面的橋型壺鈕簡約之中把江南的靈秀和雋永完美地呈現(xiàn)出來;此壺的壺把采用提梁的形式,和壺身的敦厚結實形成了虛實相結合的創(chuàng)意,流暢的線條如同彩虹飛架兩端,在把整器拔高了許多的同時,空間的黃金比例分割也是精準到位,把創(chuàng)作者“大象無形、大巧不工”的藝術理念和紫砂壺簡單質樸、格調高雅的氣質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從整體上來看此壺“淡薄”,正如其名字一般讓人心生感慨,器型在波瀾不驚之中蘊含著呼之欲出的力量,提梁的設計和運用把紫砂壺最原始、最純正的氣韻展示出來,在線條的起承轉合和細節(jié)的塑造方面也是精益求精,每一個元素的組合都是恰到好處的和諧融洽,讓我們在喝茶的同時,感受到那種從古代徐徐而來的散淡和從容。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淡薄二字有著“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钡奶N意在其中,當我們把歷史上留名的文人雅士回味一番的時候,留給我們的最重要也是最令人欽佩的一個品質就是淡薄。如陶淵明、李太白、鄭板橋一般,留下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這些詩詞從不同的方面都表現(xiàn)出淡泊從容、瀟灑大氣的生活態(tài)度,不僅讓當時的人們覺得非常具有風骨,就是在今天的我們看來,也是非常的蕩氣回腸,以淡泊的名義堅守內心的篤定,以出世的態(tài)度來對待入世的無奈,讓我們能夠真正地感受到與生俱來的那種無所牽掛、無所畏懼、無欲則剛的氣質和令人敬佩的道德約束。這件紫砂作品之所以起名為“淡薄”,就是希望回歸到紫砂藝術最本質的東西,那就是素面朝天的質感和簡潔自然的造型,提梁壺營造出來的那種虛實結合、意猶未盡的韻味讓人情不自禁地就投入其中,在細細把玩的過程中感受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人文意境。
在紫砂的造型之中,提梁類并不是經常能夠見到的器型,首先在制作的過程之中,提梁的處理就必須非常的小心翼翼,燒制的火候也需要把握好,才能使其看起來不塌不破,表現(xiàn)出設計預期的藝術效果,在運輸?shù)倪^程之中也需要更多的包裹,所以對于紫砂藝人來說也是吃力不討好的器型。但是,隨著人們對于提梁之美的越來越重視,紫砂提梁優(yōu)雅的形態(tài)已經逐漸地脫離了實用的功能,而是更多的以藝術品的形式出現(xiàn),帶給我們無窮的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