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瑩 沈陽市第九人民醫(yī)院 (遼寧 沈陽 110024)
內容提要: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補體檢測方法及臨床意義。方法:選取本院2016年8月~2017年2月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78例和同期體檢的健康者37例為研究對象,將他們分成體檢組與患者組,并對兩組人員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補體檢測結果對臨床診斷的意義進行分析比較。結果:患者組經(jīng)檢測,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與體檢組比較明顯偏高,P<0.05,患者組補體檢測水平(C3、C4)與體檢組比較明顯偏低,P<0.05。結論: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補體的檢測對臨床乙型肝炎的篩查具有重要意義,可及時診斷乙肝疾病并進行治療與干預,避免了病情的延誤。
HBV(乙型肝炎病毒)是乙型肝炎(簡稱乙肝)發(fā)生的病原體,急、慢性乙肝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是主要傳染源,其傳播途徑主要為血液傳播(輸血和血制品)、母嬰傳播、密切接觸傳播及醫(yī)源性傳播等[1]。近年來,隨著我國公共衛(wèi)生建設的大力投入與推進,及基因工程疫苗大量生產,乙肝病毒疫苗普及范圍逐漸擴大,乙肝病毒感染率在逐年降低。本文通過對參研人員的血清免疫球蛋白、補體進行檢測,比較分析乙型肝炎患者與健康體檢者的差異,旨在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jù),現(xiàn)匯報如下。
研究對象均為本院2016年8月~2017年2月治療及體檢的人群,其中乙型肝炎患者78例,健康體檢者37例;乙型肝炎患者中:男41例,女37例,年齡17~67歲,平均32.1歲;急性肝炎14例,慢性肝炎16例,肝硬化27例,慢性重型肝炎21例;以上患者經(jīng)診斷均與國家衛(wèi)生部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WS299-2008)[2]相符合。健康體檢者中:男20例,女17例,年齡16~68歲,平均33.4歲。
①儀器與試劑:選擇美國貝克曼庫爾特有限公司生產(型號:IMMAGE800)特定蛋白分析儀,使用試劑與試劑盒均為貝克曼庫爾特有限公司提供。②標本采集:標本均來自健康體檢及乙型肝炎患者中,共采集115例,要求所采集標本無溶血、無質濁、無黃疸、分離血清,貯存于-20°C冰箱內備用。③測試方法:標本直接上IMMAGE800特定蛋白分析儀測試,操作方法嚴格按照儀器及試劑說明書進行。④線性范圍:實驗分別取各高值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及補體C3,C4混合血清做以下處理,第1管為原濃度,其他(2~6管)用生理鹽水分別做倍比稀釋,采用免疫散射法測定2次,測定值與理論值相比較并分析兩者之間的相關性。⑤重復性試驗:取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補體C3,C4的中、高、低值混合血清各一份,采用免疫散射法對每份血清進行5次重復測定,作為重復性批內試驗,同樣取各檢測項目(IgG、IgM、IgA,C3,C4)的中、高、低值混合血清,分成8份,于冰箱內(-20°C)貯存,每天用同樣方法(免疫散射法)對一份標本進行測試,共檢測8d,將測定結果作為重復性批間試驗結果,并求出批間及批內的X、S及CV值。
采用SPSS1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組間數(shù)據(jù)采用方差分析,以t檢驗,數(shù)據(jù)結果以±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乙型肝炎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補體結果(見表1)。隨著病情發(fā)展,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逐漸升高,補體含量逐漸下降。在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補體水平比較上,慢性重型肝炎組與其他各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臨床癥狀常見為惡心、食欲減退、肝區(qū)痛、上腹部不適乏力等表現(xiàn)。少數(shù)患者會出現(xiàn)肝功能損害及黃疸發(fā)熱癥狀。部分患者出現(xiàn)慢性化,嚴重者會出現(xiàn)肝硬化甚至肝癌,所以乙型肝炎病毒篩查十分必要[3]。
本文通過對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補體的檢測結果進行研究分析,對不同階段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進行測定,發(fā)現(xiàn)肝臟損傷會導致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升高,兩者成正比關系[4]。本研究通過對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及慢性重型肝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進行分別測定,結果顯示:急性肝炎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高于健康體檢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急性肝炎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A與健康體檢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慢性肝炎組患者的IgG、IgA與健康體檢組比較明顯偏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慢性重型肝炎組與肝硬化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均高于健康體檢組(P<0.01),在組間比較中,慢性重型肝炎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升高最明顯,與其他各組比較差異均具有顯著性(P<0.05)。與文獻報道相符[3]。本研究結果表明:免疫球蛋白升高與乙肝患者病情相關,即病情越重,免疫球蛋白升高越明顯。慢性乙肝患者有體液免疫功能亢進現(xiàn)象存在。
補體是一種球蛋白,不耐熱,活化后有酶活性,存在于人和脊椎動物組織液及血清中,含量較穩(wěn)定,由巨噬細胞和肝臟細胞合成,其主要作用為參與肌體防御及抗感,調節(jié)內環(huán)境免疫功能[4]。補體C3、C4活動于肝臟內,所以,當肝臟出現(xiàn)病變時,血清C3、C4會出現(xiàn)相應的變化。本研究結果表明:急性肝炎組患者補體變化不大,這也許與起病急,肝臟受損程度較輕有關。肝硬化、慢性肝炎組患者C3、C4水平逐漸下降,可能主要有以下原因引起:①合成減少:肝細胞損傷致使合成功能補體降低。②消耗增多:獨立又交叉的經(jīng)典途徑被激活,致使毒素入血,補體大量消耗,C3、C4含量下降。本研究組間比較,C3、C4下降最明顯的為慢性重型肝炎,與其他各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肝臟損傷程度與補體水平變化成正比。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5]。
綜上所述,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補體的檢測可及時發(fā)現(xiàn)乙型肝炎患者的疾病情況及肝損傷程度,防止病情進一步發(fā)展。
表1. 乙肝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與補體檢測結果(g/L,±s)
表1. 乙肝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與補體檢測結果(g/L,±s)
注:患者組與體檢組比較,P<0.05,慢性重型肝炎組與其他各組比較,P<0.05
組別 n IgG IgM IgA C3 C4體檢組 37 11.55±2.55 1.54±0.71 2.66±1.05 1.14±1.05 0.25±0.21急性肝炎 14 13.19±2.53 1.57±0.66 2.93±1.05 1.17±0.71 0.21±0.10慢性肝炎 16 17.49±3.31 1.63±0.61 3.85±2.14 0.91±0.40 0.18±0.09肝硬化 27 7.93±4.48 1.82±0.73 4.63±2.41 0.75±0.34 0.14±0.06慢性重型肝炎 21 19.52±7.97 2.22±0.76 5.51±2.80 0.43±0.24 0.10±0.07患者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