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麗
摘 要: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改變了傳統(tǒng)初中歷史課堂上灌輸知識點的單一教學形態(tài),使得歷史知識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并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得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jié)合本學科特點,以及初中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積極地將信息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中,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初中歷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歷史;信息技術;融合;策略
雖然歷史故事大多生動有趣,然而,初中歷史知識并不等同于歷史故事,它具有知識點眾多,時間鏈長,關系錯綜復雜等特點,這樣一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nèi),教師為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大多采用灌輸考試要點的方式來進行授課,使得歷史課堂沉悶壓抑,學生在風云瞬息變換的歷史課堂上卻昏昏欲睡,被歷史的時間軸繞的昏頭轉(zhuǎn)向,這些都是造成了初中歷史教學質(zhì)量低下的原因。對此,怎樣為初中歷史課堂增添生趣,最大限度還原歷史真相,讓歷史知識學起來有趣又高效,就成了初中歷史教師重點研究的課題。信息技術在各學科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使得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也應積極研究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融合策略,給學生再現(xiàn)遙遠的歷史真相,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記憶,從而促使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變得高效。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生動教學情境
傳統(tǒng)的初中歷史課堂上,大多數(shù)教師的講課方式是這樣的:首先簡單介紹一下歷史事件內(nèi)容,然后引導學生綜合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原因、產(chǎn)生的影響等知識要點,整節(jié)課基本上都是以灌輸?shù)姆绞竭M行,對學生學習興趣的關照不夠。然而,學習興趣對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歷史教師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而且還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聽課狀態(tài),關注學生是否有興趣聽這樣的歷史課。在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各學科教學的今天,教師就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來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為學生展示更為豐富的歷史資料,盡可能地還原歷史的真相,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大大提高。
例如,在學習《宋代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這部分內(nèi)容時,我就通過利用信息技術來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課下,我利用網(wǎng)絡搜集了幾幅與宋朝社會息息相關的圖,有《耕獲圖》、《清明上河圖》、《宋代經(jīng)濟發(fā)展圖》等等,這些圖片形象地向大家展示了宋代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等實際景況。課上,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將這些圖片播放給學生看,并讓學生說一說從圖中獲得了哪些信息。這樣,我通過利用信息技術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為學生盡可能地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貌,使得陳舊的歷史知識變得更加鮮活、生動,從而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利用信息技術化解教學重難點
歷史知識距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十分久遠,這就使得學生在理解歷史知識時難以產(chǎn)生代入感,單靠教師的講解,又難以理清頭緒,這就使得學生不能真正理解歷史知識,只能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加以學習,導致了做題時不能靈活應用,融會貫通。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支撐的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生動地講解這部分知識重難點,使得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更加的清晰易懂,從而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學習《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這部分內(nèi)容時,我就利用信息技術來化解教學的重難點知識。絲綢之路不僅在歷史上有著重要意義,就是在當今社會,因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計劃,又揭開了新世紀中外交流的和平發(fā)展篇章。因此,這部分內(nèi)容時當下考試的重點,也是難點。課上,我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展示了《張騫出使西域》的視頻,《張騫通西域路線圖》、《絲綢之路示意圖》、《漢代海上絲綢之路》以及“一帶一路”路線圖,在對比中講解其中涉及到的知識點,解釋歷史現(xiàn)象發(fā)生的原因,等等,促使學生對這部分內(nèi)容有了更加清晰、明了的認知。
三、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改革學生學習方式
信息技術是開放的,它不僅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而且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革和學習渠道的擴寬也有著重要影響。在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人們生活的大環(huán)境下,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行利用信息技術去搜集需要的學習資料,從而充分凸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資料搜集整理整合能力的提升,從而促使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獲得提高。
例如,在學習《經(jīng)濟和社會生活的變遷》這部分內(nèi)容時,我就利用信息技術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將學生從被動學習的泥潭中解救出來,以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前,我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組,讓各組利用網(wǎng)絡搜集學習資料,整理出一份“民國初年社會變遷”的匯報材料。為了充實資料內(nèi)容,證實資料的真實性,學生可以搜集相關的圖片來加以佐證。在課上,我讓各小組上臺做匯報,將學習成果展示給大家,并通過講解來凸顯學生的主動性。這樣的課堂教學方式以學生講解為主,教師引導為輔,充分凸顯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總而言之,在現(xiàn)代化教學環(huán)境下,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將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進行有效融合,讓歷史課堂重新煥發(fā)新的生命活力,讓陳舊的歷史真相以逼真的面貌呈現(xiàn)在課堂上,從而推動學生更加高效地學習歷史知識,進而促進初中歷史教學效果的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吳西忠.中學歷史教學中信息化教學策略探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6(1).
[2]戴莉莉,王福華.微課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遼寧教育,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