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事兒
同學們,奧運會發(fā)展到今天已經有百年的歷史了,它走過了一條不斷與科技結合,對科技高度依賴的道路。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在奧運會中都使用了哪些科技吧!
器械篇
早期的奧運會中,賽跑的跑道是用煤渣鋪成的,運動員在準備起跑之前先要在起跑線后面挖一個坑,叫做“起跑穴”。跳高比賽則需要在橫桿上搭一塊白毛巾,目的是為了讓運動員能看清橫桿的高度?,F(xiàn)在,煤渣路變成了塑膠跑道;輕巧而富有彈性的玻璃纖維、碳纖維取代了堅硬沉重、沒有彈性的木桿;雪橇、滑雪板等運動器械也面目一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材料,新工藝給體育運動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服裝篇
最初的奧運會上,運動員沒有專門的運動服,穿著襯衣襯褲就可以上場比賽。隨著新材料的層出不窮,運動服也在慢慢進化。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澳大利亞選手弗里曼穿著被稱為“第二層皮膚”的連體運動衣奪得400米跑的金牌。號稱“魚雷”的泳壇名將索普身穿仿生技術的“鯊魚皮”游泳衣在400米自由泳中一路領先。至于籃球明星喬丹腳下的“氣墊鞋”、劉翔的“紅色魔鞋”、瓊斯的“水晶鞋”等等,新科技新型材料和人體工程學、運動力學的結合,共同打造出了運動健兒的裝備。
計量篇
時間和距離的精準計量是體育運動的基礎。1896年第一屆雅典奧運會上使用的手動馬表,百米賽的計時誤差達0.2至0.5秒,這相當于2米到5米的距離。而今天終點線上的攝像儀能通過每秒2000次的縫隙掃描,將計時精度提高到千分之一秒。測量距離的皮尺、鋼卷尺早就被能瞬間判定出比賽成績的激光測距儀取而代之。還有靈敏的超聲風速儀,明察秋毫的“鷹眼”,各種新穎別致的光電儀器在賽場上層出不窮,使運動數(shù)據(jù)更加快捷、精準、可靠。
體育的競爭就是高科技的競爭,“技不如人”首先就是“科技不如人”。希望同學們能學習科技,發(fā)展科技,用科技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