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摘?要】目的:分析涼山地區(qū)兒童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情況,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方法:統計涼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醫(yī)院自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兒童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經痰培養(yǎng)分離出的436株病原菌,用MicroScanWalkAway96全自動細菌鑒定儀將分離的菌株進行鑒定和藥敏檢測。結果:在兒童痰培養(yǎng)分離出的436株病原菌中,革蘭陰性菌256株(58.7%),革蘭陽性菌155株(35.6%),真菌25株(5.7%);分離菌前5位是流感嗜血桿菌136株(31.2%)、肺炎鏈球菌80株(18.3%)、金黃色葡萄球菌55株(12.6%)、大腸埃希菌44株(10.1%)、肺炎克雷伯菌31株(7.1%)。流感嗜血桿菌對氨芐西林、復方新諾明的耐藥率較高,肺炎鏈球菌對紅霉素、克林霉素、四環(huán)素的耐藥率大于85%,對青霉素、萬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藥率為0,金黃色葡萄球菌對氨芐西林、青霉素的耐藥率大于90%,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藥率為0。結論:該地區(qū)兒童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的病原菌以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臨床醫(yī)師應根據痰培養(yǎng)分離菌和藥敏結果合理用藥。
【關鍵詞】兒童痰培養(yǎng);病原菌;耐藥性
【中圖分類號】R4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10-0117-02
兒童下呼吸道感染是兒童聲門下方氣道誘發(fā)的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是小兒一種主要常見病,也是嬰兒時期的主要死亡原因【1】。目前臨床醫(yī)生可以通過感染病例的發(fā)熱等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對下呼吸道感染進行診斷,但是要明確病原菌分布和耐藥性特點,才可以更好地為指導臨床用藥提供依據【2-3】。本研究分析涼山地區(qū)兒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情況,現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標本來源
統計2019年1月-2019年12月涼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醫(yī)院住院及門診兒童患者送檢的痰培養(yǎng),分離出病原菌436株。
1.2質控菌株
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9213、肺炎鏈球菌ATCC49619、流感嗜血桿菌ATCC49247。
1.3儀器和試劑
美國THERMO FORMA 311二氧化碳培養(yǎng)箱、新加坡藝思科AC2-E二級生物安全柜、全自動細菌鑒定儀MicroScanWalkAway96、效期內的鄭州安圖培養(yǎng)基和念珠菌顯色平板、MicroScan陰性復合板NUC61、陽性復合板PC33等。
1.4鑒定及藥敏試驗
標本的分離培養(yǎng)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5版)執(zhí)行,通過全自動細菌鑒定儀MicroScanWalkAway96進行鑒定和藥敏試驗。結果判定遵照2019年CLSI推薦的方法進行。
1.5數據分析
應用WHONET5.4軟件進行藥敏統計分析。
2 結果
2.1痰培養(yǎng)病原菌檢出情況
涼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醫(yī)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兒童痰培養(yǎng)檢出病原菌436株,其中革蘭陰性桿菌256株,占58.7%,革蘭陽性球菌155株,占35.6%,假絲酵母菌25株,占5.7%。主要病原菌類型和構成見表1。
2.2痰培養(yǎng)培養(yǎng)分離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4種主要革蘭氏陰性桿菌和4種主要革蘭氏陽性球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率見表2、3。
3 討論
下呼吸道感染不僅是嚴重威脅兒童身體健康的疾病,也是造成嬰幼兒死亡的主要原因【4-5】。涼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醫(yī)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兒童痰培養(yǎng)檢出病原菌436株,其中革蘭陰性桿菌256株,占58.7%,革蘭陽性球菌155株,占35.6%,假絲酵母菌25株,占5.7%。分離出的病原菌中流感嗜血桿菌占首位,其次為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這與國內方萍【6】、陳祥【7】、尚志容【8】等研究報道的兒童下呼吸道感染常見病原菌排名上有所差異。
表2、3顯示:涼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醫(yī)院兒童痰培養(yǎng)分離的病原菌中流感嗜血桿菌對氨芐西林、復方新諾明的耐藥率大于40%,對氨曲南、頭孢曲松、頭孢他啶、頭孢吡肟的耐藥率為0。肺炎鏈球菌對紅霉素、克林霉素、四環(huán)素的耐藥率大于85%,對青霉素、萬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藥率為0。金黃色葡萄球菌對氨芐西林、青霉素的耐藥率大于90%,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藥率為0,與許志偉的報道一致【9】。
綜上所述,涼山地區(qū)兒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臨床應根據細菌培養(yǎng)結果及耐藥率情況合理選用抗菌藥物,有效地治療兒童下呼吸道感染及遏制耐藥菌的產生。
參考文獻
[1] 胡亞美,江載芳,申昆玲,等.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5:1231- 1287.
[2] 方萍.兒童下呼吸道感染常見病原菌分布及藥敏分析[J].海峽預防醫(yī)學雜志,2016,22.(5):93-95.
[3] Teepe J,Broekhuized BD,Loens K,et al.Disease course of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with a bacterial.cause[J].Ann Fam Med,2016,14(6):534-539.
[4] 鄭興廠,范文文,孫佰秀,等.兒童社區(qū)獲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藥性[J].齊魯醫(yī)學雜志,2016,31(3):322-328.
[5] Qi YY.JiangGL.Wang LB,etal.Lungfunction inwheezing infants after acut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infec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respiratory outcome[J].Chin Med J(Engl),2017,130(1):4-10.
[6] 方萍.兒童下呼吸道感染常見病原菌分布及藥敏分析[J].海峽預防醫(yī)學雜志,2016,22(5):93 -95.
[7] 陳祥.兒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學分析[J].醫(yī)學檢驗與臨床,2015,26(6):84-85.
[8] 尚志容,馮莉萍,羅靜.社區(qū)獲得性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痰液致病菌特點及其耐藥性情況分析[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7,21(9):222-224.
[9] 許志偉.219株兒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9,19(9):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