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為后天之本”,必須注意飲食有節(jié),才能保護脾胃之氣。
即便有病,亦宜以食療之。食療不愈,然后用藥,總以不妨臟腑為貴。
因為在中醫(yī)看來,藥物治病是以其偏性而糾正人體之偏,越有急救功效的藥物,偏性越大,運用不當,問題越多,相當于現(xiàn)在常說的,毒副作用越大。食物則性味平和,穩(wěn)妥。
那么,怎樣才能吃得更合理些?
我的飲食習慣,概括來講,包括以下三方面。
長壽之人,多飲食清淡
中醫(yī)歷來便反對過食肥甘厚味。
如在《黃帝內經》中便說,肥胖的權貴,嗜食肥美厚味,容易產生消渴、半身不遂、痿厥、氣粗喘滿、癬瘡等一類疾病。
當然,飲食清淡并不是指純粹的吃素。
正所謂“草木無情,而人則有情,需以有情之品而滋氣血之生”,這里的有情之品即指肉類,食用少量肉類才有助于維持健康。
我的看法是,大家宜多吃雞和魚類,有條件的可以選食海魚、小魚、小蝦等。魚類對于身體較虛弱的人尤其適宜,常食魚可以有效延緩腦衰老。
吃雜一點兒,但只是一點兒
我常告訴身邊的人,應該“吃雜一點兒”,以保證營養(yǎng)的全面和均衡。
可以說,我什么都吃,但是有一個原則,就是什么都只是吃一點兒。當然,性味平和的食物,我會適當多吃些;大辛大燥,或大寒大熱的食物,則少吃一些。
有時候,到外地講學、參觀、開會的時候,我還喜歡吃當地的特產。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不同地方的特產含有各自的營養(yǎng)素,特別是某些微量元素。
很多人喜歡吃西方快餐,諸如煎炸的雞翅、雞腿,或是漢堡包、冰飲。這些偶爾吃點關系不大,長此以往,則人將不人矣。
因為,這些飲食多是性味過偏之品,過熱過寒,乍寒乍熱,久則腸胃必定受傷。
少食多餐,食不過飽
“是以善養(yǎng)性者,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則難消也。常欲令如飽中饑,饑中飽耳。蓋飽則傷肺,饑則傷氣,咸則傷筋,酢則傷骨?!?/p>
——《備急千金要方》
這句話引自唐代養(yǎng)生家孫思邈,是一位活了141歲的老壽星。這也就是我主張“不可過饑,不宜過飽”的理論支持之一。
如有可能,應當采用少食多餐的飲食方式。
最鮮明的對比,有日本的相撲運動員和英國的貴族。
相撲運動員為增加體重,每日只有早、晚兩餐,每餐的進食量多是正常人的十倍之多,食后即睡,他們壽命多較短;而英國貴族則采取每日六餐制,每餐少量進食,他們多身材苗條,也很少患有“三高”,長壽的也很多。條件所限,我們雖做不到貴族的“六餐制”,但其精神可以學,即定時進餐、每餐少食。
我的三餐基本上都固定時間,每餐的進食量也多較固定,食不過飽,七八分飽為度。
定時進食并形成規(guī)律,有助于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運行;過饑不食或隨時隨地進食,就會打亂胃腸消化的正常規(guī)律,導致消化功能下降而有損健康。
(鄧鐵濤/文,據《家庭醫(y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