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知穎
在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中,有一大部分知識是關于字詞句的。在這部分知識的教學中,傳統(tǒng)的教法只是要求學生根據(jù)課文看圖學詞語、看圖理解詞語或者結合句子理解詞語,這樣教,學生完全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理解詞義,學到的知識僅僅局限在課本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很難看出學生的思維能力究竟發(fā)展到何種程度,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能力和理解詞句的能力,所以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低年級的字詞句教學中必須有所改變,以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的新需要。
一、改變作業(yè)方式,讓學生在玩中尋知
傳統(tǒng)的作業(yè)方式僅僅是讓學生寫字、寫詞語、抄句子。學生把生字一遍遍地寫,這只是一種機械的重復,枯燥無味,而且學生也沒有興趣,自然收不到好的效果,針對這一情況我設計了三種作業(yè):
(一)生字少寫,但要寫好。每個生字從原來的一字一行變?yōu)橐蛔謨杀?。寫這兩遍時一定要認真仔細,保證寫對,寫好。
(二)實地參觀。在看圖理解詞語中,對于課文中提供的圖片,最好能夠去實地參觀一下,把書上的圖片變成眼前的實物。
(三)對于教材中知識性較強的課文,我布置的作業(yè)就是讓學生搜集與課文有關的資料。例如《黃山奇石》這一課中介紹了奇石。我讓學生回家查找資料,搜集有關奇石的知識和圖片,看誰收集的又多又好。
實踐證明,學生對這樣的作業(yè)非常感興趣。當學生們聽說老師留的作業(yè)竟然是逛公園,都興奮不已,甚至連有些家長都不相信,給我打電話進行核實,當我對他們解釋之后,他們都表示支持。
二、改變授課方式,學生交流資料
(一)課堂交流。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做到資料共享,我改變以往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而是采用小組活動的學習方式。上課時,以小組為單位,然后選擇好的材料在全班交流。實踐證明,這樣做,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每個人都爭著把自己的材料拿給大家看,同時又學習其他同學的材料。如此一來,交流的過程就成了互相學習的過程。
(二)展示成果。在課堂上,學生們先是小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為了鞏固成果,我把學生們收集到的資料全部貼到展板上,這其中有明信片、說明書、照片、文章,還有學生自己寫的說明。下課時,學生們紛紛來到展板前,邊看邊議論,場面十分熱鬧。
學生們一方面把自己的材料分享給大家,另一方面,也從別人的材料中獲取了新知識,共同提高,互相促進。
三、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
以往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比較少,僅限于課本。我讓學生到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去尋找知識,獲取知識,拓展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學習完《中國美食》一課后,可以去品嘗本課學習的美食,感受中國美食的美妙,了解中國各地美食的民間傳說,真正體會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財富。
收集資料對于學生的要求更高。學生在收集的過程中,應該學會如何從中選擇有用的資料。
如在學習完《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一課后,學生們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認識更深刻了。雖然課本上只介紹了部分傳統(tǒng)節(jié)日,可是學生收集到的就有幾十種,學完課文以后,每個學生都能寫出十種以上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
收集資料不但豐富了學生的知識,而且提高了部分學生的寫作能力。因為有的學生能夠自己動手為圖片寫說明。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我們要根據(jù)主題的變化、學生能力的提高不斷進行調整和補充,使我們的教學更好地與學生進行互動、更好地為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