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釗
(寧夏大學人文學院,寧夏銀川 750021)
王偁,明朝初年文學家,元朝河西詩人王翰之子,字孟揚,號密齋,一號虛舟,居福建永福(今福建永泰縣),傳見《明史》卷二八六,以詩聞名當世。王偁著有《虛舟集》傳世,目前學界對《虛舟集》的研究多集中于其詩歌內(nèi)容與風格,未見專文述及《虛舟集》的版本情況,論文擬對《虛舟集》的相關版本問題進行考略,并結合相關材料,對其研究價值進行評析。
《虛舟集》在明朝相關書目中多有著錄。如《百川書志》卷一六載:“虛舟集四卷,翰林檢討三山王偁孟陽撰,文二首”[1]。正德《福州府志》卷二八《文苑》載王偁:“號密齋,有《虛舟集》”[2]?!堕抨幮聶z》卷一六載:“永樂初,王偁孟揚辟授檢討,有《虛舟集》行世”[3],并對其詩加以評價。《黃明詞林人物考》卷二 “王孟揚” 條載王偁著有《虛舟集》,并稱 “至今海內(nèi)重之”[4],可見《虛舟集》在后世還有一定的影響力。《東越文苑》《本朝分省人物考》《崇禎閩書》《國朝獻征錄》等書均記載王偁著有《虛舟集》,不一一贅述。
清朝相關書目較為詳細介紹《虛舟集》當推《四庫全書總目》[5]:
虛舟集五卷、山東巡撫采進本、明王偁撰。偁字孟揚、永福人,元潮州總管翰之子。翰于明初抗節(jié)死,偁生甫六齡、其母教之讀書。洪武庚午領鄉(xiāng)薦、乞歸養(yǎng)母。成祖即位,征至京師,授國史院檢討,充《永樂大典》副總裁。后坐解縉黨,下獄死。偁為閩中十子之一,《明史·文苑傳》附見《林鴻傳》中。是編乃其詩集,前有王汝玉序,又有解縉序二篇,一題《〈虛舟集〉序》,一題《〈王孟揚文集〉序》,又有宏治六年桑懌序,則為袁州守王世英翻刻《虛舟集》而作。不言其別有文集、蓋當時已失傳矣。集末附《書評》及《自述誄》各一首。①
另有張廷玉《明史·藝文志》卷九九載:“王偁《虛舟集》五卷”[6]2465?!独m(xù)通志·藝文略》卷一六三載:“《虛舟集》五卷,明王偁撰”[7]。私人目錄書如《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二二“友石山人遺稿” 條下載:“偁字孟揚,以文名當世,有《虛舟集》五卷”[8]。錢塘丁氏亦藏有抄本《虛舟集》,其《八千卷樓書目》載:“虛舟集五卷,明王偁撰,抄本”[9]?!栋z宋樓藏書志》對《虛舟集》的著錄較為詳細:“虛舟集五卷,舊抄本,明閩王偁孟揚撰,王汝玉序,永樂辛卯,解縉序,永樂丁亥,桑悅序,弘治六年”②[10]?!多L亭知見傳本書目》載其藏有明袁州守王世英重刊本五卷《虛舟集》,傅增湘還對此加以訂補,并對此板框情況進行說明:“十一行二十字,黑口,四周雙欄”[11]。此外,清朝一些地方志、詩話、人物考評類書籍亦對《虛舟集》有著錄,版本著錄信息大致相同。 另據(jù)各家書目及地方志著錄,《虛舟集》分卷有 “四卷本”“五卷本” 以及十五卷本,《百川書志》著為四卷,民國《永泰縣志》卷八《藝文志》載其為十五卷,且說明:“卷數(shù)見《陔南齋述聞》”。但大部分書籍皆著《虛舟集》為五卷本,卷數(shù)不同原因有待進一步考查。
據(jù)《中國古籍總目》載,《虛舟集》傳世版本有五種,分別為藏于國家圖書館的明刻本、明抄本,藏于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的清藍格抄本,藏于南京圖書館的藏清抄本以及《四庫全書》本。限于條件,筆者未目驗南京圖書館的藏清抄本《虛舟集》,《四庫全書》本《虛舟集》通行于世多年,為節(jié)省篇幅暫不述及此書,故論文僅對國家圖書館藏本和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的相關版本情況進行介紹。
國家圖書藏此版本《虛舟集》兩種,索書號分別為A1088,7753,其中A1088 分裝二冊 (以下簡稱 “二冊本”),7753 本分裝四冊(以下簡稱 “四冊本”),2018 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胡玉冰總主編的《朔方文庫》所錄之《虛舟集》即據(jù)此二冊本影印。
四冊本與二冊本版本相同,但四冊本裝幀較二冊本略大,二冊本長28.1 厘米,寬17.2厘米, 四冊本長28.5 厘米, 寬18.4 厘米。內(nèi)部板框長22.6 厘米,寬15.7 厘米,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黑口,四周雙欄,書前各序、目錄、正文、書后附文等排列順序皆相同。
二者在多處版面破損細節(jié)相同,二冊本部分內(nèi)容缺刻,四冊本在相同位置亦如是,如《游仙曲為張真人羽化而作》一詩中 “明明在天祖,翼我登飆輪” 一聯(lián),“明明” 二字兩書皆缺刻,且同為墨版[12]58。又如二冊本《虛舟子畫像贊》一文有裂版現(xiàn)象,四冊本亦如此,兩書應據(jù)同一刊版印刻。綜觀四冊本《虛舟集》,許多版面印跡較淺,裂紋也較多,但二冊本此情況較少。古籍在刊刻過程中,由于版本磨損,越后期刻印的書籍印記會稍淺,裂紋也會增加,故二冊本應早于四冊本刊刻。
此刻本為刻本重修本,于嘉靖元年(1522)年所修,所依底本為弘治六年(1493)刻本。卷前桑悅之《重刊〈虛舟集〉序》載:“公暇尤留心文事,慨鄉(xiāng)之先達王君孟揚以文名當世,欲翻刻其《虛舟》以傳,因求予言,弁諸首”[12]1。此“公” 即王俊,時任袁州守,為王偁同鄉(xiāng)后學,其因仰慕先達王偁,故斥資刊刻《虛舟集》,還請到了 “吳中狂士” 桑悅為之作序。經(jīng)過數(shù)十年流傳,此刻本出現(xiàn)了些許訛誤:“是集先師世孟王先生守袁,時嘗翻刻諸郡齋,年久板缺,不能無魯魚亥豕之訛”[12]244。時人陳墀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便尋訪善本,欲修訂《虛舟集》。卷后其《書〈虛舟集〉序》載:“予近得繕本于同寅徐君宗獻,所爰因巡歷之暇,屬袁守鄭君克新重加校正,訂其訛而補其闕”[12]245。陳墀確找到可用于校正的善本,交付鄭銘加以校正。國家圖書館將此書出版發(fā)行項著錄為 “王俊 鄭銘明弘治六年(1493) 明嘉靖元年(1522)重修”,《中國古籍總目》也著錄為 “明弘治六年王俊刻嘉靖元年鄭銘重修本”,較為可信。
國圖藏明抄本《虛舟集》一種,索書號為17301,無版框,頁面無格,每半葉10 行,行字數(shù)不等,至多為每行34 字,國圖著錄為每行25-27字不等,有誤。扉頁有豎排小篆“庫籍之遺” 與 “明朝寫本虛舟集”。小篆字后接楷書小字“壬申四月南皮張厚璋署簽”,封面還鈐有 “厚璋” 印,“漢章讀過” 兩印,書中鈐有 “北京圖書館藏”“洵巒龕讀書記” 兩印。
國家圖書館藏明抄本《虛舟集》書影
張厚璋,字德孫,號鑫源,民國時人,原籍南皮,久居天津,善篆書,工楷尤勝,撰有《南皮張氏四門第十八支家譜》?!皾h章讀過” 應為王崇煥之印,其字漢章,為王毅榮幼子,著有《王文敏公年譜》《古董錄》等。此書原為王崇煥所得,后其又將此書賣給張厚璋,幾經(jīng)輾轉(zhuǎn),最后藏于國家圖書館。此抄本正文為五卷,但內(nèi)容較國家圖書館藏明刻本《虛舟集》少,僅其三分之一左右,需指出的是,此抄本非完本,前四卷完好,第五卷僅存七首半的樂府詩。正文后為一不署姓名之記錄,觀但其紙,與正文頗有不同,應為后加,但不知出自何人。此記錄后又有王崇煥《庫本明鈔虛舟集考略》一文,此文用四周單邊,單黑魚尾紙書寫,版心下方印有“桂絓室”字樣,于文末還因有 “王崇煥印” 方印,亦為后加。據(jù)此文可知,此抄本為原為清朝內(nèi)閣文庫典藏,后遭散出,王崇煥借此機會購得此書。另此本所載《送李進士昌祺還文江四首》四篇詩文為國家圖書館藏明刻本《虛舟集》所無,具有獨特文獻補充價值。
2015 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了《古籍珍本叢刊》,《虛舟集》在其第46 冊,此本即據(jù)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館藏清抄本影印。此本亦分為五卷,內(nèi)容與國家圖書館藏明刻本《虛舟集》,抄寫字體清晰。 比對此本與國家圖書館藏明刻本,可發(fā)現(xiàn)兩者的內(nèi)容著錄相同,文字缺漏相同,文字排版上也基本一致,如《寄達黃伯亨》:“昨朝鴻雁下江煙,銜得君書置我前”[12]140-141。國家圖書館藏明刻本 “銜得” 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抄本亦如是。國家圖書館藏本正文詩歌與目錄所載數(shù)量不符,有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抄本亦缺這些詩歌。國家圖書館藏明刻本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抄本同。又如《過武夷約游不果》詩前小序,國圖刻本未頂格而刻,廣東抄本抄錄位置同。據(jù)此可知,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抄本所抄錄之底本應與國家圖書館藏明刻本相同。
王偁為明朝初期著名詩人,曾任《永樂大典》副總裁,深得當時文壇領袖解縉賞識,成祖起初也對其頗為重視,其詩其文在當時頗有影響,惜后開解縉遭罪被囚,王偁也遭連坐之罪而受厄,后病死獄中。遭此劫難,時人對王偁其詩其文自然有所顧忌,故《虛舟集》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討論。
國家圖書館藏《虛舟集》序文數(shù)量最多,有解縉序兩篇,王汝玉序一篇,桑懌序一篇。其中桑懌序為重刊后所寫,寫于弘治六年(1493),王汝玉序作于永樂辛卯年(1411),解縉兩序,一序題為《虛舟集敘》,作于永樂丁亥(1407),一序題為《孟揚文集敘》,不知作于何時。
解縉于永樂丁亥(1407)年被任命為廷試考官,但被告評判不公,成祖正因解縉插手立嫡之事心懷不悅,遂將解縉左遷廣西:“二月庚寅,出翰林學士解縉為廣西參議”[6]84。王偁為其好友,便為之踐行,并示其文集,求之作序,此文集即為《虛舟集》。《虛舟集敘》文末載:“握手都門,出其集,征余言,遂敬書以復之”[18]。故《虛舟集》至少于永樂五年(1407)已有初稿。
《虛舟集》所收詩歌,有一些完成于永樂五年(1407)之后,可見《虛舟集》確曾易稿。觀王偁生平記載,其于永樂七年(1409)隨張輔征交阯,永樂八年(1410)同在廣西做官的解縉交游,此前未到邕州,而《虛舟集》有《邕州》一詩,可知此詩作于永樂五年(1407)之后。
王汝玉序作于永樂辛卯年(1411),即永樂九年,而《虛舟集》亦收錄有成詩晚于永樂九年(1411)的詩歌。如《投胡學士》,詩中寫道:“昔似丹穴雛,志薄金瑯玕。今如涸轍鮒,鬐鬛空摧殘”[12]106。該句描寫了解縉與王偁之間的親密關系,也隱晦地提到二人現(xiàn)為階下囚,希望胡學士能伸出援助之手。解縉于永樂九年(1411)入獄,王偁于永樂十二年(1414)入獄,該詩具體作詩時間雖未知,但可確定不早于永樂十二年(1414)。綜上,《虛舟集》初稿應完成于永樂五年(1407)之前,其后又易稿多次,王偁于永樂十二年(1414)年入獄,于永樂十三年(1415)病逝于獄中,此期間應無精力顧及《虛舟集》整理事宜,而《投胡學士》一詩作于獄中,顯然今傳之《虛舟集》非所整理。今之《虛舟集》應定稿于王偁身故,由后人整理而成。
關于此本的抄成時間,國家圖書館著錄為“明抄本”,具體的抄錄時間則未確定。此抄本卷前有《虛舟集序》《又文集序》《又詩集序》三篇序文,另有《僭評》《自述誄》《王孟揚畫像贊》三篇文章作為補充,正文詩歌結束后,有一札記及《庫本明鈔虛舟集考略》一文。
此抄本的三篇序文,僅《又詩集序》有署名,為王汝玉所作,《虛舟集序》《又文集序》無署名,不知其文作者。國家圖書館藏明刻本《虛舟集》錄有此三篇序文,《虛舟集序》《又文集序》即《虛舟集敘》《孟揚文集敘》,出于解縉之手。解縉作為明初文壇的領軍人物,《虛舟集》有其序文,定能為詩集增色不少,但此兩序僅保留正文,刪去署名,實為可疑。
解縉于永樂九年(1411)被漢王污 “無人臣禮”,系之尚方,后卒于永樂十三年(1415),成祖籍其家,妻子宗族徙遼東,《明通鑒》卷一六載:“是月,前交趾參議解縉死于獄。時錦衣衛(wèi)上囚籍,上見縉姓名,曰:‘縉猶在耶?’ 綱遂希指醉縉酒,埋積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遼東”[13]。解縉失去了皇帝的寵信,成為帝王權利斗爭的犧牲品,又因明朝時興文禁,抄錄之人恐禍及身,遂未敢署解縉之名,此正如如王崇煥《庫本明鈔虛舟集考略》所言:“所以不署姓名者,蓋因涉及當時文禁”[14]。
解縉文集始輯于天順元年(1457),其收錄有《虛舟集序》,此書若抄成于此年之后,此序文出自解縉不難得出。公元1465 年,明憲宗為解縉平反,恢復其官職,并追贈朝議大夫,謚文毅,解縉之冤得以昭雪。自此,抄錄者可不用避諱解縉之名,《虛舟集序》亦可直署其名。據(jù)此,此本當抄成于1465 年之前,應為明初寫本。
國家圖書館藏《虛舟集》四篇序文,僅《孟揚文集敘》未記載具體寫作時間。此文署名為:“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國史總裁廬陵解縉書”[12]12。據(jù)史料記載,解縉曾任“右春坊大學士”,如《明史》卷一四七載:“永樂二年,皇太子立,進縉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6]4120?!娥^閣漫錄》卷一亦載:“解縉有罪,征下獄,先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15]。筆者查有關解縉生平相關資料,暫無發(fā)現(xiàn)其曾任 “左春坊大學士”,《孟揚文集敘》如此記載,似為誤刊,需進一步查證。右春坊大學士為明朝詹事府右春坊置,正五品,設一人,與左春坊大學士掌太子上奏請、下啟箋及講讀之事。《明史》卷一四七《黃淮傳》載:“永樂五年,解縉黜,淮進右春坊大學士”[6]4123。解縉于永樂二年(1404)兼為右春坊大學士,而黃淮于永樂五年(1407)年進為右春坊大學士,因此官只設一人,故此序應作于永樂二年(1404)至永樂五年(1407)年之間?!端膸烊珪偰刻嵋穼Υ诵蛘f明道:“不言其別有文集,蓋當時已失傳矣”[5]1483。此序或非《虛舟集》之序。
據(jù)相關目錄書記載,王偁曾著有其他文集,《千傾堂書目》卷三一載:“王偁,《皇朝詩選》”[16]?!鹅o志居詩話》卷三載:“聞當日有明詩選本,惜無從見之”[17]。王偁確有可能曾編撰過一《孟揚文集》,但最終如四庫館臣所言 “蓋當時已失傳矣”。此外,查解縉文集,未見其收錄《孟揚文集敘》,《虛舟集》收錄此序,有保存文獻之功。
王偁為明朝初年詩人,與解縉等人合稱 “東南五才子”,與王洪等人合稱 “詞林四王”,與林鴻等人合稱 “閩中十子”,頗有時譽?!短撝奂纷鳛槠淠壳捌鋬H存的單行本文集,從研究價值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明史》王偁有傳,位于卷二八六,記載十分簡略:
王偁,字孟揚。父翰仕元,抗節(jié)死,偁方九歲,父友吳海撫教之。洪武中,領鄉(xiāng)薦,入國學,陳情養(yǎng)母。母歿,廬墓六年。永樂初,用薦受翰林檢討,與修大典。學博才雄,最為解縉所重。自負無輩行,獨推讓同官王洪[6]7337。
《列朝詩集小傳》《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福建某些相關方志亦對王偁的生平有介紹,但基本不出《明史》所載,個別地方略有出入。《虛舟集》保留了王偁詩作近五百首,某些詩可證史料。如《交州病中喜林伯禎大參歸》《交州即事》《交州病中錄似諸友時軍中絕餉以手帖干主帥索糧》等詩即為其于應征交趾時作,又《虛舟集》存有7 首王偁寫于王洪之詩,足可印證二人之情誼。
《虛舟集》所載之詩也可起到補充王偁生平的作用。如《發(fā)龍江和同官王洪之作時使節(jié)之長沙》記載王偁曾使節(jié)長沙,《長沙懷古》《重登岳陽樓望君山》也證明其曾游覽此地,可補《明史》對王偁生平記載之缺。王偁交游廣泛,結識了不少好友,但史料記載不詳,而《虛舟集》錄有大量的送別詩,如《送杜參政之廣西》《送胡處士還豫章》《送胡郡守歸泉州》《送徐布政之廣東》等,這些送別詩可在一定程度上還原其交友情況。此外,《虛舟集》還載有一定數(shù)量的山水詩,如《登薛仙峰書懷寄自牧知己》《過武夷約游不果》《南海登粵王臺》《舟中望九華》,通過這些山水詩也可管窺其游歷。
時人對王偁詩歌評價較高,解縉將之比肩蘇軾:“至于詩,則凌駕漢唐,使眉山見之,未必不擊節(jié)嘆賞”[12]6。王汝玉評其詩為“杰作”:“孟揚之詩,其趣高,其調(diào)逸,其氣雄,其學富,出入漢魏盛唐,不為近代之語,真杰作也”[12]10。王偁于明中后期也有詩名,《閩中十子詩》稱“偁之詩本于李白,意矯矯然不可羈也”[18],亦有夸贊之意。《皇明詞林人物考》卷二稱 “至今海內(nèi)重之” 可見其影響力[4]。今人陳慶元于其《福建文學發(fā)展史》亦稱贊其詩歌成就,認為王偁某些詩歌得李白風骨[19]。
《虛舟集》目前為王偁僅存的單行本文集,是了解王偁詩歌面貌的最佳途經(jīng),對確評價其詩歌成就與風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其《遠游曲》一詩,其豪放頗似青蓮[12]134-135。
蟭螟棲蚊睫,鯤鵬運天淵??磥硇〈蟾饔羞m, 人生出處同所然。蘇秦未佩六國印,一身落魄誰相問。相如去蜀謁武皇,赤車四馬生輝光。 以茲感慨慕昔人,起秣吾馬膏吾輪。出門仰天發(fā)西笑,寧辭斷梗隨風塵。朝趨楓陛謁明主,夕掌蘭臺作貴臣。 自謂生平有奇遇,從間因獻《甘泉賦》。雕蟲小技何足夸,白日天光屢回顧。朝回敕賜飛龍駒,玉勒光輝驕道隅。雕筵象幾進綺食,不但醉飽同侏儒。君不見,漢家主父寧久貧,買臣無復恒負薪。當時妻子笑相薄,一朝四海來相親。閔生寂寞困藜莠,榮期憔悴蒙埃塵。請君試聽遠游曲,何必長為畎畝民。
《虛舟集》某些詩歌被竄收于解縉文集,如“曲江謁張文獻祠”為王偁游廣東所作,解縉《文毅集》誤收此詩,并改題名為《曲江謁張九齡祠》[20],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王偁詩歌的成就與風格。
南北朝時期,中國山水詩畫開始結合,唐代經(jīng)由唐詩之繁榮,題畫詩大量出現(xiàn),繪畫創(chuàng)作與題詩撰文形成風尚,宋元兩代,這種詩畫結合的傳統(tǒng)趨向成熟,而明朝也繼承這一傳統(tǒng),對文人的藝術修養(yǎng)同樣看中,《虛舟集》存有大量的題畫詩,如《題畫美人》《題畫白翎雀》《題米老山水》等,亦可佐證此文學現(xiàn)象。作為臺閣體詩人之一,王偁創(chuàng)作出大量獨具個人特色的詩歌作品[21],《虛舟集》也可為研究明代臺閣體提供文本。此外,王偁還有一個更為世人熟知的身份,即為 “閩中十子” 之一,《虛舟集》所載之詩對研究明代福建文學亦有特殊的文獻價值。
此外,王偁自稱 “靈武王偁”,可見其對于自己為西夏黨項羌族遺民的身份毫不避諱。作為具有少數(shù)民族血統(tǒng)的詩人,王偁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人物,《虛舟集》既可豐富羌族文學著述,也可充盈西夏遺民的文學寶庫,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學史意義。
注釋:
①為避乾隆皇帝名諱,此將 “弘治” 改為 “宏治”,另“桑懌” 應為 “桑悅”,字 “民懌”,四庫館臣著錄有誤,參見楊武泉撰《四庫提要辨誤四十則》,該論文載于《文獻》1998 年第2 期,第208-226 頁。
②“永樂辛卯”“永樂丁亥”“弘治六年”皆為小字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