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濤 林倩清 吳麗玲
早產兒是指胎齡未滿37周、出生體質量不足2500 g、身長在46 cm以下的的活產新生兒[1]。由于早產兒組織器官發(fā)育不成熟,功能不全,抵抗力低等原因,大多數早產兒出生后立即被送到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NICU)[2],進行病情的連續(xù)監(jiān)護和及時有效地救治。目前,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的不斷進步和危重癥監(jiān)護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早產兒存活率逐年升高,但NICU無陪護封閉式治療護理模式阻隔了患兒與家庭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建立,忽略了家庭的積極作用,導致母嬰分離,進而對患兒的生長發(fā)育產生長期影響[3]。家庭參與式護理(FIC)是一種鼓勵患兒父母在醫(yī)護人員的指導下共同參與患兒的護理照顧工作,為患兒創(chuàng)建健康和諧護理環(huán)境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在通過專業(yè)教育和培訓后,患兒家庭進入NICU,參與患兒的各種非醫(yī)療性護理,可以更好地了解患兒生長情況及各種生理、心理需求,培養(yǎng)母嬰感情[4]。研究表明[5],NICU實施FIC對患兒及其家庭都具有較好的積極作用,目前國內實施的FIC大多為每日參與護理時長0.5~3 h,其中以0.5 h和2 h居多,但NICU家庭參與式護理模式下的護理時長對早產兒護理效果的影響尚未有相關研究。因此,我院將NICU家庭參與式護理模式下0.5 h護理及2 h護理應用于早產兒臨床護理中,探討NICU家庭參與式護理模式下的護理時長對早產兒護理效果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我院NICU收治的100例早產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28周≤胎齡<34周;1000 g≤胎兒體質量<2500 g ;出生12 h內入本院NICU室;患兒家屬具有正常照護能力及溝通交流能力,且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早產兒有嚴重先天性發(fā)育異常;接受有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患兒需接受外科手術;患兒家屬精神異常,無法或不同意參與本研究。將2018年6—10月收治的早產兒33例作為常規(guī)組,將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早產兒34例作為FIC-0.5組,將2019年5—10月收治的早產兒33例作為FIC-2組。常規(guī)組中男16例,女17例;胎齡210~235 d,平均[219.42(8.83)]d;出生體質量1100~2100 g,平均(1480.35±400.83)g。FIC-0.5組中男17例,女17例;胎齡212~233 d,平均[218.84(9.19)]d;出生體質量1200~2200 g,平均(1510.47±380.47)g。FIC-2組中男18例,女15例;胎齡205~246 d,平均[220.29(8.02)]d;出生體質量1000~2300 g,平均(1512.68±405.64)g。3組患兒胎齡、出生體質量及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guī)組患兒給予NICU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保持舒適體位;臍部、臀部基礎護理;保持適宜的環(huán)境溫度,減少噪聲、光線刺激,加強環(huán)境管理;呼吸管理;合理喂養(yǎng);預防感染等,對患兒父母進行常規(guī)健康宣教,患兒父母每周可通過視頻探視系統(tǒng)探視患兒。FIC-0.5組在常規(guī)組基礎上給予每日0.5 h家庭參與式護理干預,FIC-2組在常規(guī)組基礎上給予每日2 h家庭參與式護理干預,具體方案實施如下:
1.2.1 成立NICU家庭參與式護理模式小組 選取1名經驗豐富、資歷深的護士長為小組組長,6名責任護士組成NICU家庭參與式護理模式小組,由營養(yǎng)師、心理輔導師、乳房護理師為小組顧問,提供專業(yè)培訓和指導。由小組長確定相關培訓方案,設計多種教學模式,并制訂出統(tǒng)一的考核標準實施FIC培訓及專業(yè)技能培訓。培訓內容主要包括FIC的概念、實施方法及優(yōu)勢,怎樣指導家長實施護理;專業(yè)化技能培訓主要包括早產兒的基礎護理、危重癥識別、急救知識、喂養(yǎng)護理等技能規(guī)范化培訓。選取患兒主要照護人一起討論制訂出符合患兒的護理方案并實施,每周進行1次小組討論會,提出護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案,不斷完善方案,確保方案嚴謹性和可實施性。
1.2.2 家庭培訓 由考核過關的責任護士采用定期集體授課、嬰兒模型模擬實操、經驗分享及疑難問題解答等方式對患兒家屬進行相關培訓。培訓內容包括NICU環(huán)境介紹及相關醫(yī)療器械的作用和基本操作,護理程序和新生兒一般生理特征等內容。確?;純杭覍僮鳛樽o理團隊的一員,可熟練掌握非醫(yī)療性護理措施。具體做到:基本六步洗手法、常規(guī)手部消毒,具有隔離消毒意識,患兒口腔護理、皮膚護理,更換尿布等;正確擺放患兒體位,熟練進行撫觸、袋鼠式護理;學會病情觀察,掌握醫(yī)療器械的監(jiān)測數值意義和正常范圍值,正確記錄患兒的體質量、身高等變化;危重癥識別、患兒窒息后復蘇急救等。
1.2.3 NICU病房設置 將NICU病房設置為0.5 h陪護病房和2 h陪護病房。0.5 h陪護病房只需NICU基礎常規(guī)配置;2 h陪護病房除NICU基礎常規(guī)配置外需設置1個隔離屏風和躺椅,隔離屏風預防院內感染,躺椅可為患兒家屬提供舒適休息環(huán)境。
1.2.4 FIC具體方案實施 家屬通過培訓考核后,隨護理人員進入NICU,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獨立完成喂養(yǎng)、換尿布、洗澡、更衣、撫觸、口腔、臍帶、臀部護理等操作。定時讀取監(jiān)護儀上的數值并做好記錄。密切觀察患兒的心率、血氧、體溫等指標。盡量給予母嬰接觸機會。在患兒睡醒后,可輕聲哼唱兒歌、逗引患兒。(1)FIC-0.5組。每日患兒家屬護理參與時長為0.5 h。每日提前約定好護理開始和結束時間,確?;純杭覍倜咳?.5 h最大限度地對患兒進行家庭照護式護理。在護士指導下,對患兒進行個性化護理干預,每日護理結束后與護士和醫(yī)師進行簡短交流,隨時調整護理方案。(2)FIC-2組。每日患兒家屬護理參與時長為2 h?;純杭覍俸突純篘ICU相處2 h,根據患兒每日不同情況及需求給予針對性陪護。期間家屬負責全部非醫(yī)療性護理干預操作,責任護士在旁負責指導幫助。家屬每日護理后同醫(yī)護人員溝通,反應存在問題,做好交接護理,實時掌握患兒動態(tài)。
1.3 觀察指標 (1)比較3組患兒干預后的護理效果。包括:體質量增長速度=(出院時體質量-入院時體質量)/總天數、用氧天數(呼吸機輔助通氣天數+鼻導管氧療天數)及住院天數。(2)比較3組患兒干預后的喂養(yǎng)情況,主要包括喂養(yǎng)耐受率、非母乳喂養(yǎng)、非純母乳喂養(yǎng)及純母乳喂養(yǎng)情況。母乳喂養(yǎng)率=(純母乳喂養(yǎng)+非純母乳喂養(yǎng))/總例數。(3)比較3組患兒干預后的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主要包括院內感染及臀紅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3組患兒干預后的護理效果比較 FIC-2組患兒護理效果各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組和FIC-0.5組患兒,見表1。
表1 3組患兒干預后的護理效果比較
2.2 3組患兒干預后喂養(yǎng)耐受與喂養(yǎng)情況比較(表2)
表2 3組患兒干預后喂養(yǎng)耐受與喂養(yǎng)情況比較 例(%)
2.3 3組患兒干預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表3)
表3 3組患兒干預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 例(%)
我國每年新增新生兒約2000萬,其中早產兒約150萬,早產死亡風險為足月胎兒的3倍,胎齡越小,體質量越低,死亡率越高[6]。早產兒易出現(xiàn)呼吸窘迫綜合征、缺氧、感染、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寒冷損傷綜合征等癥狀,嚴重威脅著患兒的生命健康[7]。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先進設備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早產兒可以得到良好地救治,使早產兒死亡率大大降低[8]。
根據有關研究顯示[9],在無陪護封閉式的NICU護理管理工作中,責任護士為主要施護者,但其因大量繁重的護理工作影響了護理質量和護理感情投入,無法與患兒家屬的細心照護相提并論。因此,加拿大國際著名新生兒學專家Lee博士提出了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即家庭參與式護理,該模式以護士培訓指導為基礎,使患兒家庭進入NICU一定時間,參與患兒住院期間的各項非醫(yī)療性護理工作,對早產兒及家庭都具有積極意義[10]。FIC相較于常規(guī)NICU護理模式,打破了母嬰分離的禁錮,一方面增加了母嬰間的皮膚接觸,有效地刺激母乳分泌;另一方面母親的聲音刺激,有利于降低患兒的喂養(yǎng)不耐受率從而改善喂養(yǎng)情況。母乳喂養(yǎng)不僅為患兒生長發(fā)育提供能量,而且母親的氣味可以穩(wěn)定患兒的生命體征[11]。FIC模式增加了患兒家庭與患兒的接觸頻繁度。父母對患兒的皮膚撫摸,可刺激其觸覺,引起交感神經興奮,促進胃腸激素和生長激素分泌,從而使患兒體質量增加[12]。再者父母充滿關愛的照護和眼神,營造的溫馨氛圍,都能給患兒帶來滿滿的安全感和滿足感。由于受到醫(yī)院病房的限制以及患兒父母各種因素的影響,FIC照護時長不等[13]。相較于不同的照護時長,2 h參與照護很大程度上延長了母嬰相處時間,使家屬具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育兒知識,得到更多專業(yè)的指導,從而更好地掌握患兒護理操作知識和技能,有利于患兒出院后家庭繼續(xù)給予科學專業(yè)的照護[14]。
本研究將NICU家庭參與式護理模式下0.5 h護理及2 h護理應用于早產兒臨床護理當中,通過成立NICU家庭參與式護理模式小組,對小組成員及參與護理家屬進行培訓指導,以及對病房的設置和具體護理方案的實施,觀察并比較3組患者干預后的護理效果、喂養(yǎng)情況以及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結果顯示,通過對3組患兒進行不同時長的NICU家庭參與式護理模式下,FIC-2組患兒護理效果各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組和FIC-0.5組患兒(P<0.05);FIC-2組患兒的喂養(yǎng)情況均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組和FIC-0.5組患兒(P<0.05);FIC-2組患兒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和FIC-0.5組患兒(P<0.05)。由此可以看出,增加NICU家庭參與式護理模式下的護理時長可顯著促進早產兒體質量增長,縮短用氧天數,有效地提高母乳喂養(yǎng)率,降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增加NICU家庭參與式護理模式下的護理時長可顯著促進早產兒體質量增長,縮短用氧天數,有效地提高母乳喂養(yǎng)率,降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對早產兒獲取優(yōu)質護理效果具有重要意義,臨床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