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梅,朱莉,包林林,潘佩英
幽門螺桿菌(H.pylori)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全球半數以上的人口被H.pylori感染[1],H.pylori是成年人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的主要致病菌,被列為一級致癌因子[2]。由于國人用餐習慣,大部分中國家庭兒童無分餐制,導致兒童時期尤其是出生后幾年內是H.pylori感染高發(fā)階段,有研究顯示成年人H.pylori感染多在兒童期獲得[3],H.pylori感染與兒童時期多種胃腸疾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等。同時有研究發(fā)現,兒童時期H.pylori感染與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缺鐵性貧血、哮喘及糖尿病等疾病也有密切聯系[4],故兒童時期H.pylori感染目前已引起廣泛重視,為了對兒童H.pylori感染進行準確診斷及合理治療,本研究將因腹痛、嘔吐、消化道出血等癥狀入院的患兒作為研究對象,以胃鏡檢查、胃黏膜病理組織學檢查等為主要手段,分析兒童時期H.pylori感染后胃鏡檢查、胃黏膜病理組織學特點及治療效果。
1.1 研究對象 選擇貴陽市婦幼保健院/貴陽市兒童醫(yī)院消化科2016年6月—2018年9月收治的210例患兒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26例、女84例,發(fā)病年齡3~13歲,平均發(fā)病年齡(7.0±1.5)歲?;純壕胁煌潭鹊南腊Y狀,如腹痛、嘔吐、消化道出血等。納入標準:年齡<14歲;為貴陽地區(qū)常住居民(出生至今在貴陽地區(qū)學習、生活);給予胃鏡檢查及H.pylori檢測;行標準三聯療法抗H.pylori治療及隨訪。排除標準:年齡≥14歲;未按療程完成治療及隨訪。本研究通過貴陽市婦幼保健院/貴陽市兒童醫(yī)院倫理學審查,患兒家長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1.2.1 胃鏡檢查 患兒均采用OlympusGIF-XQ260行胃鏡檢查,并對胃竇小彎距離胃幽門口3 cm處黏膜活檢進行快速尿素酶試驗(RUT),對竇大彎、胃體病變位置黏膜進行活檢病理組織學檢查、胃黏膜吉姆薩染色,RUT陰性患兒進一步行13C尿素呼氣試驗(13C-UBT)。
1.2.2 胃鏡診斷標準 符合《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7年,上海)》中小兒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鏡診斷標準[5]。
1.2.3 病理組織學診斷標準 病理組織學改變根據有無腺體萎縮診斷為慢性淺表性或萎縮性胃炎;根據炎癥程度分為輕、中、重3級,輕度為炎性細胞浸潤限于黏膜淺表的1/3,中度為1/3~2/3,重度超過2/3,并有淋巴濾泡形成。胃黏膜吉姆薩染色,鏡下觀察染色情況,若出現藍色彎曲桿狀物則判定為陽性[6]。
1.2.4 分組標準 H.pylori陽性者為陽性組,H.pylori陰性者為對照組。H.pylori陽性診斷標準:(1)RUT和病理組織學檢查染色均陽性;(2)RUT和13C-UBT均陽性;(3)病理組織學檢查染色和13C-UBT均陽性。滿足上述條件之一即診斷為H.pylori陽性[7]。
1.2.5 治療方法 患兒均采用三聯療法: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共治療14 d,藥物劑量:奧美拉唑0.6~1.0 mg·kg-1·d-1,2次/d,餐前口服。阿莫西林50 mg·kg-1·d-1,最大劑量1 g,2次/d??死顾?5~20 mg·kg-1·d-1,最大劑量0.5 g,2次/d[8]。停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4周以及停用奧美拉唑2周后行13C-UBT復查H.pylori。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相對數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 ±s)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感染率及發(fā)病年齡分布 陽性組104例,其中RUT及病理組織學檢查染色均陽性62例,RUT及13C-UBT均陽性42例;對照組106例。H.pylori感染率為49.5%。陽性組患兒年齡分布:嬰幼兒15例(14.4%)、學齡前兒童24例(23.1%)、學齡期兒童65例(62.5%),平均發(fā)病年齡(7.2±1.3)歲;男童69例(66.3%),女童35例(33.7%)。對照組患兒年齡分布:嬰幼兒16例(15.1%)、學齡前兒童21例(19.8%)、學齡期兒童69例(65.1%),平均發(fā)病年齡(6.9±1.6)歲;男童57例(53.8%),女童49例(46.2%)。
2.2 胃鏡檢查結果 兩組患兒胃鏡檢查結果均顯示以糜爛出血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結節(jié)性胃炎為主要表現,部分患者存在消化性潰瘍伴出血、膽汁反流等表現(見圖1)。陽性組糜爛出血性胃炎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結節(jié)性胃炎、消化性潰瘍伴結節(jié)性胃炎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陽性組和對照組胃鏡檢查結果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gastroscopic examination results between patients in the positive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2.3 病理組織學檢查結果 兩組患兒胃黏膜病理組織學檢查提示黏膜充血、水腫、出血,上皮層炎性細胞以漿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為主(見圖2A~B),均未發(fā)現不典型增生及萎縮性改變。胃黏膜病理組織吉姆薩染色H.pylori感染陽性表現為光學顯微鏡下顯示為藍色彎曲桿狀物(見圖2C)。H.pylori感染陽性組胃黏膜病理組織以慢性炎性改變?yōu)橹?,上皮層炎性細胞以漿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為特點。陽性組輕度炎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重度炎癥程度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陽性組淋巴細胞陽性、淋巴濾泡陽性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圖1 陽性組胃鏡檢查結果Figure 1 The gastroscopic examination results of patients in the positive group
圖2 胃黏膜病理組織學檢查結果Figure 2 Th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of gastric mucosa
表 2 陽性組和對照組胃黏膜病理組織學檢查結果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of gastric mucosa between patients in the positive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2.4 隨訪情況 兩組患兒均進行電話隨訪及現場問詢,隨訪記錄登記在??齐S訪登記本中,無失訪病例。隨訪截止時間為停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4周以及停用奧美拉唑2周后。
2.5 療效及轉歸 104例陽性組患兒經三聯療法治療14 d,停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4周以及停用奧美拉唑2周后行13C-UBT復查H.pylori:H.pylori陰性93例、H.pylori陽性11例,三聯療法H.pylori根除率為89.4%。
H.pylori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革蘭陰性微需氧菌,其傳染性呈現家庭內聚集現象,與社會經濟狀況、個人衛(wèi)生、飲食習慣及喂養(yǎng)方式密切相關,其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口-口途徑傳播,少數患者是經飲用被污染的水源或進食污染食物感染[9-10]。兒童期是H.pylori感染的關鍵時期,兒童時期H.pylori感染與消化道疾病的關系已受到極大關注。目前針對H.pylori感染的檢測方法主要依賴細菌形態(tài)學、免疫學、基因、酶相關方法[11-13],本研究通過對210例有不同程度消化道癥狀的患兒進行胃鏡檢查、RUT、胃黏膜病理學檢查、13C-UBT,最終陽性者104例、陰性者106例,H.pylori感染率為49.5%,接近于成年人感染率(40%~60%),與兒童時期H.pylori感染率(8%~72%)[14]接近。
近年來,H.pylori感染的致病作用逐漸被人們認識,兒童期是成長的關鍵時期,H.pylori感染嚴重影響兒童的生長發(fā)育,其感染與消化性潰瘍、結節(jié)性胃炎密切相關[15],胃鏡檢查有利于明確診斷和指導治療。本研究顯示,陽性組患兒胃鏡檢查提示以糜爛出血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結節(jié)性胃炎為主要表現,部分合并膽汁反流及出血,陽性組糜爛出血性胃炎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結節(jié)性胃炎以及消化性潰瘍伴結節(jié)性胃炎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考慮與H.pylori感染具有相關性。結節(ji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種特殊類型,在胃鏡下黏膜形態(tài)成結節(jié)樣改變,數目一至數十個,以兩個以上多見,單發(fā)少見;以胃竇及胃體常見,已被列為具有高度癌變傾向的疾病之一[16-17]。本研究提示結節(jié)性胃炎主要發(fā)生于胃竇,部分患兒胃體也有波及,胃鏡檢出率為12.4%(26/210),與國內文獻報道結果一致[18];陽性組結節(jié)性胃炎發(fā)生率明顯升高,同時部分患兒結節(jié)性胃炎伴隨消化性潰瘍存在,提示H.pylori感染在結節(jié)性胃炎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導致胃黏膜損害較重,應引起兒科工作者的重視,盡早根治H.pylori,積極行病理檢查及內鏡隨診。
H.pylori感染是引起胃炎的主要因素之一[19],H.pylori感染損傷胃黏膜屏障,可產生多種致病因子,刺激機體釋放各種炎性遞質,進而導致胃泌素和生長抑素調節(jié)失衡,胃酸分泌異常,誘導胃黏膜的慢性炎癥[20]。本研究顯示兩組患者胃黏膜病理組織均發(fā)生黏膜充血、水腫、出血,以慢性炎性改變?yōu)橹?,上皮層炎性細胞以漿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為特點,部分患兒出現淋巴濾泡浸潤表現,炎癥程度以輕度為主。淋巴細胞及淋巴濾泡形成是H.pylori感染的重要線索[21],本研究陽性組淋巴細胞陽性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考慮與H.pylori感染破壞胃黏膜的保護屏障作用導致炎性細胞浸潤,引起淋巴細胞升高,導致慢性炎癥有關。本研究患兒均未發(fā)現不典型增生及萎縮性改變。
隨著人們對H.pylori感染的認識及廣泛重視,對于H.pylori感染的治療也逐漸規(guī)范,在克拉霉素非耐藥地區(qū)常規(guī)標準的三聯療法對H.pylori感染根治率達80%~90%[22]。本研究陽性組患兒經過標準三聯療法抗H.pylori治療后,停藥復查13C-UBT,93例轉陰,11例陽性,根治率達89.4%,與該地區(qū)臨床研究的根除率非常接近[23],但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耐藥菌逐漸增多,這為根除H.pylori增加了難度。為了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需要規(guī)范抗生素使用的指征及用藥時間,防止抗生素的濫用及不合理的用藥,避免發(fā)生細菌耐藥。
綜上所述,貴陽地區(qū)兒童時期H.pylori有較高的感染率,以學齡期兒童為主,標準三聯療法抗H.pylori治療效果好,根治率較高,H.pylori感染引起結節(jié)性胃炎以及消化性潰瘍伴結節(jié)性胃炎檢出率較高,出現胃黏膜不同程度炎癥、壞死,以及不同程度的淋巴細胞浸潤等病理改變,輕度炎癥及重度炎癥改變與H.pylori感染相關,后期需要更多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進行驗證。
作者貢獻:龍梅、潘佩英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龍梅、包林林進行資料收集與整理;龍梅撰寫論文;龍梅、朱莉修訂論文;龍梅、朱莉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對文章整體負責,監(jiān)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