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海
關鍵詞:恩格斯;群眾觀;實踐;批判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最終目的,對于群眾的看法和觀點,恩格斯是根據他的親身考察得出來的,是經過實踐檢驗的,因此其群眾觀具有科學性的特征。
第一,恩格斯群眾觀源于社會調查和實踐活動。為更好地了解工人階級的困難情況,恩格斯深入到工人的住所,仔細查看了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了解他們的收入狀況,聆聽工人們的意見和想法。恩格斯很多著作的寫作都是經過調查研究,經過親身體驗得出來的,如《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寫作之前,他花費了21個月時間走進英國工人生活深處,對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進行了實地調查。再如《共產黨宣言》發(fā)布后,恩格斯即投入歐洲革命,剛創(chuàng)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實踐中經受住了檢驗。
第二,恩格斯群眾觀是對前人思想成果批判吸收的結果。恩格斯青年時代就廣泛閱讀哲學類書籍,恩格斯在肯定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論證上所做的貢獻的同時,批判性地指出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平庸,他的一些理論家也成為資產階級的代言人??梢?,恩格斯看事物的全面性,他的群眾觀就是在合理吸收和批判繼承啟蒙思想家關于人民主權和倡導個人自由的基礎上產生的。恩格斯關于歷史人物和人民群眾辯證關系的論述也充分表明了其科學性所在,既肯定杰出人物在推動社會歷史發(fā)展中作出的巨大貢獻,又堅持杰出人物是人民群眾中普通一員的觀點。因此,恩格斯的群眾觀是科學的,它來源于實踐,又經過實踐的檢驗,并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和完善。
恩格斯的群眾觀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通過恩格斯的親身經歷和實踐活動形成的,又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首先,恩格斯的群眾觀是實踐的產物。恩格斯認為,工人階級遭受的苦難是資本家殘酷的剝削行為造成的惡果,他曾說:“我很想在你們家中看到你們,觀察你們的日常生活,同你們談談你們的狀況和你們的疾苦,親眼看看你們?yōu)榉纯鼓銈兊膲浩日叩纳鐣y(tǒng)治和政治統(tǒng)治而進行的斗爭?!睘槿鏈蚀_了解英國工人的生產生活狀況,恩格斯花費了整整21個月的時間,深入工人階級內部進行全方位調查。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序言中,恩格斯指出,“這本書所敘述的,都是我看到、聽到和讀到的,我的觀點和我引用的事實都將遭到來自各方面的攻擊和否定”。在整個指導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斗爭的過程中,恩格斯都是親力親為,通過在各種報刊上發(fā)表文章,通過親自參與革命的實踐形式指導無產階級為解放和自由而戰(zhàn)。
其次,恩格斯對群眾觀的論述是為了說服群眾積極投身革命,更好地指導工人階級革命運動。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了一切社會財富,然而他們資產階級一道推翻封建統(tǒng)治之后,卻遭到了資本家肆意妄為的殘酷剝削,生活步履維艱,資本家利用宗教虔誠主義欺騙工人,為其剝削行為辯護。恩格斯看到了這一切,他的著作揭露了資產階級的丑惡行徑,號召人民群眾團結起來,采取革命手段推翻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所以說,恩格斯的群眾觀是實踐的,它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
恩格斯的群眾觀具有鮮明的批判性,主要體現在:
第一,站在工人階級的立場對資本家進行猛力抨擊,義憤填膺地指出私有制是造成工人階級貧困的根源。恩格斯揭露了資產階級通過利用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暴富的行徑,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們只是資本家賺取利益的工具,他們根本不把工人的生產生活問題看在眼里。資本家為了增加財富,不斷提高生產技術,擴大生產規(guī)模,進行機械化生產,導致很多工人失業(yè),失去了基本生活保障。恩格斯指出:“資產階級,不管他們口頭上怎么說,實際上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當他們能夠把你們勞動的產品賣出去的時候,就靠你們的勞動發(fā)財,而一旦他們無法靠這種間接的人肉買賣賺錢了,就任憑你們餓死也不管?!睘榱斯?jié)約成本,資本家們還不惜使用童工。恩格斯呼吁:“你們是認識到自己的利益和全人類的利益相一致的人,是偉大的人類大家庭的成員?!倍鞲袼箤Y本家進行批判,目的在于幫助工人階級認清他們的處境,認識自身地位,清楚他們的使命,然后聯合工人階級,消滅資產階級,廢除私有制,實現無產階級的民主權利和全人類的解放。
第二,恩格斯群眾觀的形成基于科學吸收和批判繼承前人的思想成果。本文第一章論述了恩格斯群眾觀的形成,恩格斯群眾觀不是憑空臆造的,它是在特定的時代條件和理論背景下形成的。在從革命民主主義者向共產主義者轉變這一過程中,恩格斯思想不斷發(fā)生變化。其間,恩格斯深受西方啟蒙思想、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和德國古典哲學的影響,他廣泛閱讀了這三大理論派系的著作,充分認識到了他們關于人性自由和權利平等觀點的優(yōu)點和不足。恩格斯群眾觀的形成正是在科學批判和合理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并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提出來的,因此具有批判性。
此外,恩格斯群眾觀還具有動態(tài)性特征,主要體現在其群眾觀的形成和發(fā)展變化過程。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2頁。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5頁。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3頁。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