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 要:形式美是美術的一個特別突出的審美特點,在其他門類藝術中也有形式美的問題,但不如美術表現得這么突出和重要。形式美主要是具有直覺性的視覺形式的美,它是眼睛的對象;在美術門類里,創(chuàng)作者都是非常重視形式美的,美術作品中的形式美是指作品中的線條、色彩的疏密、明暗對比與和諧相融的構成。
關鍵詞:形式美;美術;線條;形式
中圖分類號:J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0-0-02
一、形式美之起源
(一)國內之形式美
美術中,器首先表現是一種視覺的存在,創(chuàng)造者并不怎么關注器的實用性。原始人類燒制陶器首先是為了各種生活所需,比如盛水、儲存糧食等,人們在燒制的過程中不再有實用性考慮。而只是單純地去追求其本身的視覺呈現才進入藝術品行列。比如在仰韶文化中那些色彩斑斕、富于想象的彩陶圖案,給人一種審美享受,尤其是馬家窯類型中的眾多抽象圖案,其復雜的造型更是讓人嘆為觀止,七八千年前的古人類竟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創(chuàng)造能力,到了龍山文化時,彩陶的視覺呈現已成為器物存在的唯一因素。在中國古代建筑里,無論是皇家建筑還是平民家宅建筑也都強調飛檐翹角和在房頂裝飾動物等,正式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形式美。中國宋代著名的瓷器有“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窯。官、哥二窯以開片為其重要的特色。官窯開大片,哥窯開小片。二者又有不同的審美形式和趣味。二鈞窯和汝窯則強調自身胎體質地的高雅富貴,無論是從視覺,還是觸覺都有溫潤如玉的感覺,特別強調外形塑造與暗花雕飾。震驚世界的中國瓷器所表現出的強大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所見是由它獨特的形式美所傳達出來的。[1]
(二)國外之形式美
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創(chuàng)造的黃金分割理論,就是美術尤其是建筑中和諧的形式美的典范理論成果。古希臘、古羅馬的神廟間的柱體,有一種永恒的和諧的美,觀眾不會感到有任何的不和諧因素。柱體的高度與柱體的粗細,以及柱體間的距離,永遠給觀眾一種恰好處的感覺,這就是通過黃金分割的公式獲得的一種和諧的形式美。對于藝術的定義,就是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能激發(fā)觀賞者審美情感,為美的形式,即“有意味的形式”。它突出了藝術的審美,但它也有片面之說,把“意味”及“審美形式”與一切現實之間的聯系徹底斷開,同時徹底脫離了人們的具體實踐,脫離了整個社會的歷史發(fā)展與進程,較為抽象地談論審美情感與形式。這樣便陷入了形式主義和神秘主義?!坝幸馕兜男问健币彩?0世紀初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理論基礎。[2]
二、美術里形式美的表現
(一)線
線段的美是美術作品中形式美之一,在馬蒂斯的畫面中,我們可以輕松的發(fā)現,他畫的每一條線是否符合客觀對象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每一根線條都要符合他經營的畫面的整體韻律。他認為藝術應該成為“像一把太師椅”那么輕松、舒適。他營造輕松的氣氛,同時也安排大致的空間布局。事實上,作品的視覺空間是由整個布局體現出來的,他那彎彎曲曲的線條橫穿過畫面的圖形激活了白色的背景。[3]
康定斯基把線定義為不同的感覺,在觀看抽象繪畫作品時,所呈現的線的特征都是重要的。它的粗細、曲直方向、淡還是濃,這些變化,都是孕育著不同的感受,線條的美感主要在于獨特的表現力和審美力量。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藝術家們運用獨特的線條來展示自身獨特的規(guī)律來產生的形式美,讓觀者的視覺移動隨線的流動感受其中的動感與韻律,情感也隨線的流動,時而風平浪靜,真摯的情感通過美麗的線條如實的反映出來。
(二)色彩的感覺
康定斯基認為色彩像音樂一般,有著豐富而強大的表現力。在這種理念下,畫家在有意識地根據物體的空間秩序去變形,其變形程度和色彩的夸張的程度,是以畫家的第一直覺判斷為基準,超越色彩的客觀寫實,賦予色彩廣泛的象征性和想象性來表達藝術獨具魅力的形式美。文森特·梵高的向日葵系列作品,如不是對藝術的追求和對生命的熱愛,內心壓抑相結合,才由此做出了如此動人心魄的形式美。還有冷抽象代表畫家蒙德里安,他的作品《紅、白、藍的菱形畫》(圖一)以紅黃藍三原色和黑白灰三補色,直線矩形去構圖,號稱為“純粹的形式”用簡單表現復雜,探索宇宙的永恒的真理。
(三)審美感受
我們肯定美術的形式美,是從美術獨具的審美特點考慮的。美術作品中的形式美是與美術家創(chuàng)作主體的內心審美感受,所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為創(chuàng)作主體對作品中形式美的心理反應和感受,本身就是作品內容的組成部分,而對一件美術作品你不僅愉快而且激動,那么,你對這件做皮的審美的判斷就不言而喻,但是這種審美判斷是非常復雜的。不同時代與地域,不同民族的美術家對形式美的理解和認識也大相徑庭。在建筑上,中國的故宮與法國的凡爾賽宮在形式美上有著天壤之別;同為繪畫,中國的水墨與西方的油畫,從工具材料到表現形式都呈現出不同的形式的差異來。所以,形式美絕不僅是一種外在的形態(tài),它包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與不同創(chuàng)作主體的精神與情感。從康定斯基他創(chuàng)作的畫面上,我們可以看出來畫面里表達某些情緒化的東西,正因為他的作品中有著某些些情緒意味,他的每一幅畫都富有和諧、純粹的精神性,所以他才是以為“抒情抽象主義”畫家。在作品《黃.紅.藍》(圖二)中,畫的曲線,圓,三角形,矩形的顏色塊,能讓人感到喜悅,它們好像屬于某種原始而具有潛在精神的世界,康定斯基把它們找到以后,以藝術的方式呈現給了世界。
三、追求藝術的形式美
(一)美的規(guī)律
形式美的規(guī)律不會歷久不變的。時代的變化,高科技的發(fā)展,帶來了各種實用性美術制作材料的更新。目前的高新科技材料能促成使用藝術形式美的變化。如后現代建筑就是以推翻傳統(tǒng)建筑為先決的,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和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博物館”UI及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等,這些后現代建筑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和現代建筑中的設計與建造理念。強調建筑自然與人的高度和諧性,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形式美。
(二)內容與形式
許多自然事物的美大都是形式的美,當然形式不能脫離內容,現象不能不反映本質。在美術作品的分析中,我們已了解到美術作品的內容與形式之間是一組相互對立,相互制約,相互滲透又相互轉化,相互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內容必須與形式來展示和體現,好的形式又必須要有豐富的內容來充實,否則流于形式主義。關于內容和形式誰決定誰的問題是一個曾經引起廣泛爭論的問題。一種觀點認為是內容決定形式,從理論上講這種觀點不無道理,因為一般來說,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畫家往往總是先有創(chuàng)作的動機和意圖,這種動機和意圖當然是內容的范疇,然后再考慮用什么形式來去表現它,因此認為內容決定形式;一種認為內容取決于形式,創(chuàng)作過程就是通過相應的表現手段和物質媒介,把它們轉化后,變?yōu)橥庠诘目梢曅蜗?。這種觀點認為畫家的創(chuàng)作動機、意圖存在于頭腦中時,還沒有形成形象和語言,也就是說還沒有形式的外殼。事實上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因為畫家頭腦中產生的意象、意圖動機就是畫家對社會生活的認識,社會生活自身就是現象與本質的統(tǒng)一體,具有相應的內容和形式,在一個一個被畫家完成的作品中,形式與內容已是一個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統(tǒng)一體,并不存在誰決定誰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陳美渝.美術概論[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3.
[2]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3]周憲著.美學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