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軒菡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線上教育”一直吸引著眾多的關注。2020年春節(jié),一場關于新型肺炎的戰(zhàn)斗打響,為防止疫情擴散,教育部下達了本年度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的通知并提出“停課不停學”的理念。在此背景下,各地區(qū)根據(jù)自身的情況紛紛將開學日期推遲,從幼兒園到大學各年齡段的學子迎來了有史以來最長的寒假,“線上教育”也因此成為了學習的剛需手段。
一、所有的未來課程都將擁抱線上教育
所有的未來課程都將擁抱線上教育,在這次疫情的影響下,幾乎從小學到大學,所有的老師和學生都嘗試并參與了線上教育,對在線教育有了一個體驗。對很多學生來說,這個寒假宅在家里進行線上學習,一定會是一個很難忘的寒假。
最早期的線上教育,主要是一些老師把課堂講課錄成錄像或者音頻,放到網(wǎng)上供人下載,然后進行實體課堂以外的傳播。后期發(fā)展了更完善的 “慕課”形式以及翻轉課堂。而在這次疫情的教學當中,線上教育也展現(xiàn)了很多優(yōu)勢。首先,線上教育,可以有機會實現(xiàn)相對的教育公平。特殊時期的線上教學是各地統(tǒng)一實施而且是免費提供,盡可能保證了每一個有孩子上學的家庭都能用得上或用得起,以確保一個都不能少。從某種程度上,這也是為優(yōu)質教育資源插上翅膀,為邊遠地區(qū)師生共享資源、獲取信息等帶去便利。第二個明顯優(yōu)勢就是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約束進行教學和學習。線上教育,首先打破了空間的局限,這能讓許多內容教學的活動更加自由地進行,讓更多的思維能夠得到碰撞,提高知識的新陳代謝。在時間選擇方面,同學們的學習時間相對也更自由,隨時隨地可以打開設備進行直播學習和回看。
二、線上教育的局限性
在線教育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在于“互動性”。因為不是面對面的上課,所以學生和老師,不會有實時的互動反饋。對于上課的老師而言,并不只是單向輸出內容,就能稱為“上課”,缺少互動性,會讓老師難以把握上課內容的深淺快慢,容易變成填鴨式教學。
互動性的缺乏,導致學生的自律性堪憂。部分學生因為客觀環(huán)境在線上學習方面存在問題,在家上課有時候要考慮父母的談話和作息影響,樓下有人吵鬧等等,而且因為在家里,難免會有放松的心態(tài)。另外,學習得不到有效監(jiān)督,課后作業(yè)完成效率不高,目前就有同學反映像數(shù)學和物理這些符號較多的科目,線上作業(yè)完成的效率大打折扣。
三、在線教育的未來展望
線上教育,遠遠不只是現(xiàn)實世界課堂的平移或者延伸那么簡單,也不僅僅只是非常時期課堂學習的替代品。我們目前對于在線教育,需要有更多的想象力,以及更多的包容。
而教育資源的互聯(lián)網(wǎng)化,將會成為信息時代的下一個浪潮,它將會顛覆傳統(tǒng)的教育。如何促進線上教育健康發(fā)展,讓教師和學生從“成長單體”到“學習共同體”?可以從以下方面作思考:
政府部門加大支持力度給予制度保障,相對良好的制度環(huán)境為線上教育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條件,鼓勵性的政治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支撐能為教師信息學習和實踐提供重要的前提保障;就學校層面而言,學校領導需要積極轉變角色,找準定位進行授權引導,為學校線上教育的發(fā)展和維持提供助力。并且學校領導要思考、審視自身的管理理念,最大限度調動教師的個體潛能,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學校的整體信息學習能力,讓教師在未來教育中站穩(wěn)腳跟;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構建“跨年齡”學習共同體。教師隊伍也存在著不同年齡層次,老教師觀念更新沒有新教師快。因此,應該“新”帶“老”,逐步改變自身觀念,主動擁抱未來教育。
這次疫情的產(chǎn)生對傳統(tǒng)教學帶來了沖擊,也帶了新的探索和思考。對于教師來說,教學的方式日益發(fā)展,教學的理念也應該與時俱進,而不變的是為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初心。不忘初心,線上教育方能成為我們教育手段的強大補充。
參考文獻:
[1]顏春婷,王明宇.線上教育,未來教育的趨勢[J].電子商務,2016,(3):63-64.
[2]滕學榮.談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融合[J].商情,2016,(43):219.
[3]華俊萍.線上教育——聯(lián)結你我,聯(lián)結未來[J].教育界,2019,(18):30-31.
[4]王國衛(wèi).線上教育的優(yōu)勢與不足[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8):141-141.
[5]張濱琪.我國線上教育行業(yè)發(fā)展路徑分析[J].商情,2018,(30):218.
[6] 劉小燕.對”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教育命題的冷思考[J].華夏教師,2016,(9):94.
[7] 張濱琪.淺析我國線上教育的優(yōu)劣勢[J].當代旅游,2017,(7):282.
[8] 滕智源,楊倩,龍騰飛等.高校應用“微博”線上入學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才智,2013,(21):38-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