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淑田
摘 要:數(shù)學算法多樣化,是尊重學生獨立思考解決數(shù)學問題取得的成果,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的有效載體。教師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應關注每位學生,遵循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因人施策,在課前基調調查、課中和課后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探索算法的多樣化,并從中選擇自己樂學樂用適合自己的算法,理解和掌握其算理,提高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算法;多樣化;數(shù)學基礎
《小學數(shù)學課程標準》倡導算法多樣化,鼓勵學生在計算中獨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解決數(shù)學問題。多年來,在提倡算法多樣化方面出現(xiàn)過兩種短腿現(xiàn)象,一是探索和交流算法時教師精心組織不足,順其自然,算法多得眼花繚亂,學生無所適從,不會在“多”中擇“優(yōu)”;二是個別學生沒有經(jīng)過獨立思考,沒有參與到探索算法的過程中去,自己沒有想法,無從進行比較,不知道自己喜歡哪種方法。自己在教學中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認為算法多樣化應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成果,盡量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一、應用算法多樣化,要讓每位學生獨立思考探索
在課前基礎調查階段,還是課堂教學或鞏固提升階段,教師都要給學生更多獨立思考的機會,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找出適合自己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方法。例如,《分數(shù)比較大小》
課后*號題:用多種方法比較的大小,讓學生自己獨立做,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環(huán)節(jié)中,有的學生運用了畫線段圖的方法進行比較,有的學生把分子化相同進行比較,有的學生把分母化相同進行比較,還有的學生通過列舉生活實例進行比較,比較方法各具特色。由此可見,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其思維的拓展是不可想象的。同理,在課前基礎調查階段,教師可設計一些課前基礎調查練學稿,讓學生作為課前熱身習題在家中獨立思考完成,嘗試在多樣化算法中找出自認為最簡潔最容易理解掌握的方法,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應用算法多樣化,要讓每位學生參與探索交流
教師要精心組織每位學生參與到探索算法的過程中去,有自己的想法,在交流算法時,教師不一定要把所有算法都寫在黑板上,但要體現(xiàn)思考策略的多樣化,要把有代表性的算法寫下來,供學生選擇,要處理好“提倡”和“允許”之間的關系,有些學生的算法很獨特,但不能被絕大部分學生所接受,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允許他這樣做但不必加以倡導。如例題:“學校組織數(shù)學競賽,五六年級獲獎人數(shù)18人,除五年級外獲獎16人,除六年級外獲獎14人,全校共獲獎多少人?”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不同的解法。解法一:一、二、三、四、六 16(16+14+18)÷2=24人),全校共獲獎24人。解法二:16+14-18=12? ?12÷2=6,6+18=24(人),全校共獲獎24人。解法三:18-16=2,18-14=4,2+4+18=24(人)全校共獲獎24人。前兩種解法大部分學生可以理解,但解法三有點牽強,就不必要求學生全部理解了。又如例題:“雞兔同籠,頭共8個,腳26只,雞兔各多少?”這類題型基本有4種解題模式,①畫圖;②列表;③假設;④方程;其中①、②模式抽象問題具體化,大部分學生容易接受,易理解;假設法大部分學生算出結果后,不知道誰是誰,另外還有一種解法叫“腳減半”,學生理解起來就更難了。
三、應用算法多樣化,要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指導
在練習過程中,教師要對個別學有困難的學生加以指導,先讓他們說一說自己的想法,也可以給他們提出建議,幫助他們掌握最基本的算法,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例如:甲、乙兩個圖書館有圖書一樣多,乙買出3000冊,甲購進2000冊時,甲是乙的2倍,問甲乙原來共有圖書多少冊?
學生合作交流討論,教師講授后,仍有個別學生不懂,對此,教師要耐心地個別指導,可通過畫圖,把抽象問題具體化,使這些學生能夠理解掌握算法。
10000-2000=8000
8000+8000=16000(冊)
慧而明理,敏而好學。在教學全過程,教師都應倡導算法多樣化,促進學生加深對算理的理解和掌握,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數(shù)學發(fā)散思維、邏輯思維能力,塑造學生學思踐悟、啟智博發(fā)的品格,促進不同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方面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李亞男.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細節(jié)及案例[A]2010.6(1):10.
[2]易根華.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J].人間,2015(1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