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
當今世界格局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對外傳播的重心也在不斷變化。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看到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中國,更要向世界展示當代中國經濟發(fā)展、社會和諧的方方面面,還要肩負起糾正一些國外媒體偏見和錯誤輿論導向的責任,傳播更多當代中國內容。圖書作為文化觀念、外交策略、政治制度、社會風潮的一個記錄載體,出版發(fā)行到海外,對提升國家傳播力、影響力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進行外宣圖書選題策劃時,從內容到形式都要符合國外讀者的閱讀需求和閱讀習慣,讓我們的圖書能夠吸引外國受眾的眼球,讓他們愿意拿起來、翻開書、讀下去。
一、當代中國選題圖書的現(xiàn)狀
1.圖書版權輸出現(xiàn)狀。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版權局最新統(tǒng)計,2018年全國共輸出版權12778項,其中圖書版權占比最大,為10873項。再追溯至前幾年的圖書版權輸出數(shù)據(jù),可以看到,我國的圖書版權輸出是逐年增長的。(見表1)
2.兩個層面的版權輸出情況。在國家層面,近年出版了一批重點、精品主題出版物,如《中國人,中國夢》《中國震撼》《中國觸動》《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等,其中外文出版社出版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二卷(多語種),創(chuàng)造了近年來政治類圖書發(fā)行量的最高紀錄。在民間層面,2005年企鵝公司以10萬美元購買了《狼圖騰》的英文版權,2008年,于丹的《論語心得》版權更是以10萬英鎊成交。“大中華文庫”每年逐步豐富各個語種,是一個常做常新的品牌;《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輸出了15個語種版權;此外,英國教育出版社還大量引進上海小學教材版權。
二、當代中國選題圖書與傳統(tǒng)外宣圖書推廣有何不同
一是讀者對象不同。傳統(tǒng)中國選題,比如諸子百家、中醫(yī)中藥、民間工藝、四大名著,讀者對象主要是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國外讀者,他們會主動尋找相關圖書,我們只需將傳統(tǒng)文化編輯出版即可。但“中國文化要想在世界上發(fā)揮重大影響力,不能簡單依靠諸如剪紙、方塊字、花拳繡腿、唐裝漢服等表層的東西,因為這些無法涵蓋中華文明的所有”。更多的讀者需要我們去開發(fā)、培養(yǎng)、引導。很多外國人也許最初只是因為在優(yōu)兔、臉書等社交平臺上多看了一眼李子柒的視頻、多聽了一曲郎朗的鋼琴演奏,便對中國產生了朦朧的興趣,有意愿了解更多關于當代中國的內容;或者是對各種“中國制造”有過良好的使用體驗,驚嘆于中國高水平的基礎設施建設、高速發(fā)展的經濟,甚至只是好奇如此一個泱泱大國是怎么控制住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他們想進一步了解中國成功背后的故事。這個時候就是我們輸出圖書,抓住讀者的機會。畢竟短視頻、圖片、音樂等渠道,都不如一本正式出版的圖書更系統(tǒng)、更全面、更權威。
二是當代中國選題圖書策劃更有主動性、針對性。我們能在圖書策劃伊始便根據(jù)時代的風向,洞察國際關注熱點,邀約知名作者,定制出符合讀者需要的圖書,甚至邀請外國作者直接寫作,避免圖書出版到國外后出現(xiàn)“水土不服”的情況。同時我們的設計也緊跟國際潮流,在用紙、開本、排版上,都更貼合受眾閱讀習慣。此外,策劃時就要設計出配套的營銷方案,比如在作者創(chuàng)作時就與國外對口版權代理公司溝通,出書后邀請國外書評人撰寫書評,在社交平臺推廣,在國外開展讀者見面會等活動。
三、當代中國選題圖書出版在推廣中遇到的問題
一是部分當代中國選題圖書在內容上“急功近利”,急于對外宣傳,往往效果不一定好。中國外文局老局長羅俊曾說過,“做外宣,扛著紅旗進城還是卷著紅旗進城,值得思考”。在外文局國際選題策劃年會上,奧地利專家李夏德也表示,“謙卑的內容,更容易受到外國人的關注和喜愛”。不可否認,外宣和內宣一樣,最高境界是“潤物細無聲”,能夠有技巧地講好中國好故事,傳播好中國好聲音,最終達到樹立良好國家形象的目標,是當代中國選題圖書策劃出版中要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第二個問題是“閉門造車”,不清楚圖書輸出對象國的出版市場和讀者的閱讀習慣。在中國外文局舉辦的一次選題討論會上,一位出版社的編輯拿了一本已經出版的圖書請國外專家點評。書的內容是介紹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但是封面卻是幾個外國游客在中國旅行的圖片。外國專家指出,這本書的目標讀者是外國人,內容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封面應該多體現(xiàn)一些中國元素,抽象的、簡約的圖片比這種寫實照片更有美感,更能抓住讀者,能夠讓讀者看到封面就眼前一亮,自然想拿起來翻一翻。我們的書是面向國外讀者的,封面設計就應該體現(xiàn)出他們所了解的中國元素。在裝幀設計方面,我們的文學類圖書一般是16開,純質或膠版紙印刷,而國外的虛構類圖書,一般是32開甚至更小,輕型紙印刷,方便攜帶。在設計排版時,我們也應該考慮他們的閱讀習慣。
四、當代中國選題圖書海外推廣的思考
1.選題策劃初期就要選擇國際社會關心的問題。國際社會關注中國扶貧脫貧問題,我們就有目的地編輯策劃這類圖書;“一帶一路”建設正當時,我們就要主動策劃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多語種圖書。
2.時刻牢記外宣的指導性原則,也即外宣“三貼近”原則——貼近中國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無論是圖書內容,還是設計排版,甚至是用紙、開本,我們在運作任何一本外宣圖書的時候,要時刻檢查是否做到以“三貼近”為標準。
3.積極組織作家參加書展。2012年倫敦書展,中國作家協(xié)會在鐵凝主席的帶領下,共選派20余位作家亮相,另外還有30多名作家在英國參加了各種文化交流活動。每位作家?guī)サ牟粌H是自己的作品,還有作品背后彰顯的中國文化,而文化效應,會提高圖書的知名度。
4.注意提高翻譯水平,優(yōu)先選用母語為所翻譯語言的譯者。比如《論語心得》一書翻譯,中華書局便邀請了一位愛爾蘭教授擔任英文翻譯。這位教授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化背景和豐富的圖書翻譯經驗,且多次來到北京和作者本人逐字逐句打磨翻譯文字。莫言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離不開瑞典文翻譯陳安娜、法文翻譯諾埃·杜特萊等人的高水平翻譯。
5.直接邀請外國作者來華進行創(chuàng)作。在作者的選擇上,邀請具有一定國際知名度的專家學者和對中國友好的國際友人,歡迎他們到中國各地走一走,看一看,以外國人的視角和筆觸寫出真實的中國社會現(xiàn)狀,說服力會更強。
6.注意重大選題的時效性。一般圖書出版周期較長,當重大國際事件發(fā)生時,如果錯過了時效性,就很難再有良好的圖書銷售環(huán)境。這就要求編輯平時要維系好一批高水平的作者資源,配合時政熱點及時快速地出版圖書。例如,外文出版社就有自己的多語種翻譯部門,長期從事外宣翻譯,編輯也掌握了一批媒體、作者資源,能快速編輯加工內容。比如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后,外文出版社就快速編譯出版了多語種版抗疫圖書《2020:中國戰(zhàn)“疫”日志》和《武漢封城:堅守與逆行》,主動回應國際社會對中國,特別是武漢疫情的關注,對外講述我們抗擊疫情的故事,展現(xiàn)了中國人民的凝聚力、中國制度的優(yōu)越性。
做好對外傳播是一件需要技巧和經驗的工作,我們要在平時的工作中積累經驗,也要多跟國外優(yōu)秀的傳播機構學習。不僅要在意識上重視對外出版中的當代選題,也要在實際操作層面不斷改進工作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好當代中國選題的對外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