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金友
關鍵詞:競爭性真相;片面真相;主觀真相;后真相
摘 要:一件事情通常不止一種真實的表述方式。現實生活中,片面真相、主觀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等競爭性真相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真相本身具有復雜性,歷史、背景、數字和故事是形成片面真相的主要因素。人們認識真相的過程具有局限性,尤其是個性化視角、鏡框式認知和相對性理解的存在,道德觀念、興趣愛好、價值評估是主觀真相的重要形式。在面對從無到有、主觀創(chuàng)造、指向未來或超驗世界的事物時,人們必然遭遇定義、社會建構、名字等人造真相和預測、信仰等未知真相。競爭性真相既可以被建設性地使用,以激發(fā)人們的興趣、鼓勵人們的行為,也可能被誤導者利用,去實現不可告人的目的。在后真相時代,必須承認競爭性真相的真實性,重視競爭性真相的必然性,警惕誤導性真相的破壞性,發(fā)揮競爭性真相的積極性,提高對競爭性真相的甄別力。
中圖分類號:D08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2435(2020)05-0054-09
Genealogy and Strategy of Competitive Truth in the Post-Truth Era
PANG Jin-you(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2249, China)
Key words: competitive truth; one-sided truth; subjective truth; post-truth
Abstract: An event is usually described in multifarious ways, more than one way to its authenticity. In real life, competitive truth is ubiquitous all the time, including one-sided truth, subjective truth, man-made truth and unknown truth. The truth itself is complex, composed by history, background, figures and stories as the main factors to form one-sided truth. There are limit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truth, especially the existence of personalized perspective, mirror frame cognition and relative understanding. Moral concepts, interests and hobbies, and value evaluation are important forms of subjective truth. In the face of things that come from nothing, create subjectively, point to the future or transcendental world, people will inevitably encounter the artificial truth such as definition,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name, and unknown truth such as prediction and belief. Competitive truth can be used constructively to stimulate peoples interest and encourage peoples behavior. It can also be used by misleaders to achieve ulterior purposes. In the post-truth era, it is necessary to recognize the authenticity of competitive truth,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nevitability of competitive truth, guard against the destructiveness of misleading truth, give full play to the enthusiasm of competitive truth, and improve the discrimination ability of competitive truth.
人人都想親近事實和真相,遠離謠言和謊言。這是一個常識。這是否意味著,只要人們身處真相之中,現實就會一覽無余,世界從此簡單通透呢?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真相并不像人們想象中那樣簡單。它龐雜、深邃,人們往往只能看到它的某個面向和若干片段;它多維、善變,對同一個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的看法也會有所不同。真相本身的復雜性,再加上人們認識真相的局限性,使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充滿不確定性。更何況,一些人試圖利用部分真相謀取個人目標甚至實現不可告人目的之做法從未停歇。不僅如此,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話語權的轉移、自媒體的流行、社交平臺的推廣,一個情感先于事實、觀點優(yōu)于真相、立場勝于邏輯的后真相時代業(yè)已拉開序幕。如何理解真相、善待真相、識別假象、應對亂相,這是后真相時代的關鍵議題。對此,英國學者赫克托·麥克唐納在《后真相時代》一書中首次提出“競爭性真相”概念,對片面真相、主觀真相、人造真相和未知真相等競爭性真相展開深度剖析,為世人認識真相的復雜面孔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本文借用這一分析框架,試圖探討在后真相時代如何認識紛繁復雜的真相世界、如何理解競爭性真相的邏輯與策略、如何應對競爭性真相被操縱和利用的現實困境等重要問題。
一、競爭性真相的內涵與特征
“橫看成嶺側成峰”,嶺與峰是山的真相,又都不是山的全部真相?!懊と嗣蟆钡脑⒀愿嬖V人們,每個摸到大象的人所描述的形象都是大象的真相,又都不是大象的全部真相?!霸S多時候,你可以通過許多方式描述一個人、一起事件、一件事物或者一項政策,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實性?!盵1]6這些由不同的人闡發(fā)、從不同的角度刻畫、具有同等真實性的真相被赫克托·麥克唐納稱之為“競爭性真相”。競爭性真相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競爭性真相的本質是真相。現實生活中,真相是很復雜的,某件事物通常不止一種真實的表述方式。也就是說,真相往往有若干個面向和維度,每個面向和維度中的真相都是真實的,不是虛假的。因此,競爭性真相的本質是真相,而不是假象。傳言、謊言、謠言不是競爭性真相,假新聞、陰謀論、個人臆想更不是。
第二,競爭性真相具有普遍性。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競爭性真相之中。不管你喜歡不喜歡、承認不承認,競爭性真相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你的生活。電視機里播放的天氣預報,街頭巷尾張貼的商品廣告,社交平臺傳播的新聞資訊,都有競爭性真相的色彩和元素。
第三,競爭性真相在道德上是中性的。真相擁有若干個面向,不同的人會基于不同的目的使用或利用真相。有的是積極的目的,有的是消極的目的;有的是善意的目標,有的是惡意的目標。競爭性真相本身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如同一把鋒利的劍,握在正義的人或邪惡的人手里會有不同的結果一樣。蛇毒可以入藥,但劑量過大會致人死地;咖啡因可以起鎮(zhèn)靜作用,但也可以讓人成癮;火藥可以開山筑路,也可以殺人如麻。同樣一個事物之所以會呈現不同的面孔、造成不同的結果,其根源在于理解和使用它的人的想法和行為不同。
第四,競爭性真相影響現實。競爭性真相直接決定人們的認知和判斷,間接影響人們的選擇和行動。在民主生活里,人們往往根據自己所相信的真相去討論、投票、合作與競爭。競爭性真相有時被善意地用于實現共同目標,有時卻被用來誤導和欺騙他人?!拔覀兌荚谕ㄟ^不同視角看待世界,這些視角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們聽到和讀到的不同真相塑造而成的。其他人經常會有意或無意地引導我們看到真相的某些方面或某些解釋?!盵1]10
麥克唐納將現實生活中的競爭性真相具體劃分為四大類型:片面真相、主觀真相、人造真相和未知真相。在他看來,競爭性真相不是假象,作為真相在現實中的基本存在形式,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不偏不倚。從這一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競爭性真相拓展了人們早已習以為常的“真相”的邊界:它既可以是理論的,也可以是現實的;既可以是過去的,可以是當下的,也可以是未來的。正如泰特洛克所說:“對世界的觀察,最好通過多元主義的棱鏡,它容許現實和非現實之間許多灰色地帶的存在,容許關于真實與否的許多沖突的視角,甚至容許以下的可能性:我們所稱的真實的世界,只是可能的世界中的眾多可能性之一,其中的一些實際上比我們的世界要大得多?!盵2]231只有認清競爭性真相的本質,了解它的類型,清楚它的規(guī)則,人們的認識才會更接近于真相,不為假象所迷惑,不為野心家所誤導。然而,現實世界是復雜的,這種復雜性是競爭性真相存在的根源。人人都渴望真相,卻并非人人都理解真相的復雜性?,F實本身是復雜的,身處現實之中的人們的感受和體悟更為復雜;生活本身是復雜的,疲于奔命的人們的認識和看法更加復雜。
二、源自復雜性的片面真相
真相的復雜性內在決定了真相的片面性。這些源自事實但只是事實的部分內容、無法涵蓋事實整體的部分真相被麥克唐納稱為“片面真相”。在麥克唐納看來,“我們面對的大多數問題和實體過于復雜,無法得到完整描述;我們不得不表述片面真相,因為生活過于復雜,我們無法做出全面的表述?!盵1]46現實生活中的歷史、背景、數字和故事是形成片面真相的主要因素。
第一,促成遺忘或選擇記憶的歷史。歷史是曾經發(fā)生的政治,政治是正在發(fā)生的歷史?!暗竭_公眾的信息從不會是重要事件及其發(fā)展的全面記錄,而是經過了基于某種特定既定觀念的精心篩選的信息。即便不這樣,也是很難做到全面記錄的?!盵3]8角度所在、立場選擇、價值傾向等非歷史性因素無時不在影響著歷史的記錄者和解讀者。歷史往往承載比真實更沉重、更復雜的使命和功能。有時,歷史可以讓人們忘記過去。強制遺忘所有歷史是不切實際的,但溝通者可以引導受眾遠離那些不符合需要的歷史真相。歷史教科書會有意忽略令人尷尬或者寫滿屈辱的歷史片段。這種遺漏不是撒謊,但會給人們不一樣的歷史。同理,忽略過去的罪惡可以回避批評,無視對手的成功史可以弱化其地位和影響。有時,歷史也可以讓人們有選擇地記憶過去。對于過往的歷史,選擇性敘述的直接后果就是選擇性記憶,而選擇性記憶又可以塑造出一個選擇性的未來。又有什么能比有意圖地選擇從某些歷史片段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更能為指向未來的方案和策略提供有力的證據?
克羅齊說,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人們總是從現在的立場出發(fā),以當前為參照來觀察和認識歷史。由于當前的立場總是變化的,立場又影響著觀察者的觀點和結論,于是歷史往往被無限次書寫,而每一次書寫都有一個指向未來的目的。屈辱可以被忽略,也可以被強化;被忽略的屈辱可以保護脆弱的自尊,不斷強化的屈辱卻可以激發(fā)憤怒、團結和向上的動力。真實的歷史只是客觀發(fā)生的過去,敘述的歷史卻要承載主觀的意圖和愿景;主觀因素越復雜,歷史越絢爛。
第二,預置框架或弱化信息的背景。單獨、孤立、純粹地描述一個事物是沒有多大意義的,背景才是理解世界復雜性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同一個事物在不同的背景下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形象、價值和意義。這就是背景的意義所在。在現實生活中,設置合適的背景可以為某種觀點提供令人信服的框架,這個框架可以直接影響人們在其中討論問題和處理信息的方式。政治社會化中,對民族英雄的傳頌,對慷慨人士的表揚,對奸邪之徒的譏諷,就是在設置一個理想化的人物框架。當然,這種框架作用并非都是積極的,有時固定的框架也可能成為達成共識、促進溝通的阻礙。當人們已經習慣某種特定的框架后,短期內可能難以接受來自其他框架的信息和觀點。來自不同框架背景中的人們在交流彼此的競爭性真相時,也容易形成“框架錯位”的現象,矛盾與沖突是必然的。善于溝通的人往往會根據需要不斷更換思維框架,靈活設置溝通背景。真相在背景之中,而背景是可以被操縱和更換的。有經驗的演講者常常會通過引導話題以達到轉移公眾視線的效果。
身處信息時代的人們沒有時間、精力和興趣去閱讀或聽取長篇報道,“5秒鐘效應”使信息不得不被擠壓、濃縮,從而在有限的傳播時空中贏得一席之地。為了促進傳播的速度和效率,吸引眼球的標題、沖擊視覺的圖片、大吊胃口的疑問成為信息傳播的必要形式。布拉德爾在談及這一問題時強調:“競選的藝術在于個性化的接觸、觸動心靈的事件、動人的言辭和高明的廣告?!盵4]220如果必要的背景交代都成為奢侈之舉,那么曲解、誤讀與偏差就在所難免了。
第三,凸顯數量或放大趨勢的數字。數字是神奇的,它能提供語言所無法呈現的清晰度;數字是強大的,它能被任何文化中的任何人所理解;數字又極具迷惑性,對于同樣一個數字,人們可以解讀出完全不同的信息來。數字本應是最透明的,卻又最易為人們誤用。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又一個由數字支撐的競爭性真相。常見的數字策略是選擇有利的計量概念。2017年,特朗普總統曾對國會說9 400萬美國人沒有工作,這似乎意味著這些人都是失業(yè)者。實際上,這里的“美國人”包括了所有16歲以上的學生、退休人員以及那些選擇不工作的人群,而真正的失業(yè)者只有約760萬。[5]35-36利用適當的數字策略有時可使數字看上去更大或更小。2016年,英國政府宣布將國民收入的0.7%用于海外發(fā)展援助計劃的支出。0.7%看起來無足輕重,孰不知這意味著136億英鎊,這比英國政府的高等教育經費投入甚至比公共安全的經費投入都高出許多。如果想使數字變大,只需把時間段拉長;如果想使數字變小,只需把數字分攤到若干基本單元之中。另外,轉換數字單位也會起到同樣神奇的功效。一個羅馬街頭的保險銷售員會承諾:只要每周節(jié)省不到一杯咖啡的價錢就可以獲得一份人身意外保險。一個脫歐派英國議員會聲稱:英國自加入歐盟后每年的損失足以建20座最先進的醫(yī)院。一杯咖啡,一座醫(yī)院,這是何等的印象反差?[6]151-152利用適當的數字策略有時也可以隱藏或夸大趨勢。只要選擇有利的軸線和坐標,明顯下降的趨勢會顯得非常平坦,不明顯的增長卻可以顯得極為突出。由此可見,數字是真實的,但數字呈現的方式卻可以說謊。
數字看似簡單、透明,實則復雜、多變。再挑剔的眼光,再緊湊的邏輯,在數字面前都會顯得蒼白無力。所以,人們需要更好地解讀數字,警惕數字背后的密碼,尤其要防備誤導者使用數字對我們說“真實的謊言”。
第四,暗示因果或改變行為的故事。在人們心目中,故事往往極具個性化和主觀色彩,通常與編撰、臆想、神話、魔幻相提并論,很難與真相勾聯在一起。但實際上,故事對于人際溝通、政治傳播具有重要意義。講故事是最具說服力且備受人們歡迎的一種解釋方式和溝通途徑。一個好的故事往往連貫清晰、通俗易懂、抽絲剝繭,為人們了解復雜而混亂的客觀世界提供巨大便利。在《國家為什么會失敗》中,阿西莫格魯和羅賓遜首先講述了“諾加利斯城的柵欄”的生動故事,[7]2進而揭示了一個極為直觀卻無比重要的現象:國境線兩邊,雖只是兩種制度卻是兩個世界,讓人印象深刻。
什么是故事呢?麥克唐納如此定義:“故事是對變化過程的選擇性連貫敘述,強調局面和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盵1]118一個好故事一般具有如下要素:一是從開始至結局的發(fā)展過程,二是從原因到結果的因果關系,三是承接前后、連續(xù)因果的誘發(fā)事件。在簡單的故事框架里,一個原因導致一個結果,但現實的發(fā)展往往紛繁復雜。在敘述復雜的事件時,為了確保故事的清晰、連貫,人們不得不有選擇地確定起點、截取時段、篩選人物,甚至犧牲部分信息和元素,此時的故事已無法描述完整的事件演進的真實畫面。這個故事只是真相的一部分,是實實在在的競爭性真相,極容易形成片面真相:首先,故事可以暗示因果。支持全球化的人,會講國際貿易使美國人的衣服、電子產品物美價廉的故事,告訴人們生活負擔的加重源自閉關鎖國;反對全球化的人,會講外包使上千家美國工廠倒閉、上百萬美國人失業(yè)的故事,告訴人們貧困源自就業(yè)機會向低工資國家轉移。[8]308-309其次,故事可以定義身份。真相擁有無數的面向和版本,而每個版本都代表著一個真相的因果鏈條。它貌似講述著過去的事情,實際上卻在闡釋著當下,更指向了遙遠的未來。蘇格拉底在描述“理想國”的美好藍圖時,無不帶著對當時公民政治腐敗和墮落的無限失望。最后,故事可以鼓勵或改變行為。一個簡單的勵志故事,一段老套的愛情故事,有時卻有異乎尋常的作用。在麥克唐納看來,“我們一直在通過故事溝通。幾乎每一天,我們都會用故事描述某個事件、解釋某種情況或者預測某個結果?!盵1]137故事具有無比強大的力量,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故事是人們理解復雜世界的重要路徑,通俗易懂,極接地氣,往往被人們視為唯一的真相,具有與生俱來的說服力和誘導力。但實際上,它只是真相之一。
如上所述,片面真相之所以會出現,就是因為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在利用真相的復雜性。簡單的事實,樸素的真相,往往化身為任意言說的歷史、五彩斑斕的背景、眼花繚亂的數字、故弄玄虛的故事。對于那些不利的真相,溝通者可以選擇避而不談或點到為止,又或者將其淹沒在海量的真相叢林中從而讓人難覓其形。而對于有利的真相,溝通者可以選擇忽略那些不重要或不甚相關的真相,使觀點更清晰、更集中、更有沖擊力。
三、基于個人判斷的主觀真相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紛繁復雜的客觀世界最終要由人來描述、理解和認知。囿于各種主客觀條件,人們往往從自己熟悉的角度、一貫的立場、擅長的專業(yè)去看待事物。同時,對待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立場、觀點和考量一定會有不同的結論。這種基于個性化視角、鏡框式認知和相對性理解的主觀色彩濃郁的真相就是主觀真相。在麥克唐納看來,作為主觀真相,道德觀念、興趣愛好、價值評估在現實生活中最具代表性。
第一,引導信念或重塑現實的道德觀念。道德具有相對性,一個人眼中的善可能是另一個人眼中的惡。對一些人來說,他們的道德觀念才是合情合理的真相。道德觀念也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古代社會的美德在現代人看來可能匪夷所思甚至丑陋不堪。和其他競爭性真相一樣,道德可以被引導,也可以被操縱?!坝薪涷灥臏贤ㄕ摺绕涫潜蛔馂樯鐣赖轮敢叩娜恕梢詾槭挛?、事件甚至個人賦予不同的道德意義,從而重塑我們的現實?!盵1]144對于社會共同體來說,共同遵守的道德信念是成員之間最強大的粘合劑。如果成員彼此之間的道德觀念出現重大分歧,這個共同體就可能面臨解體的風險。因此,當群體道德遭到來自外部的沖擊和挑戰(zhàn)時,成員往往會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他們看似在維護群體利益,實則是在維持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有時,相互沖突的道德觀念可以用來定義不同的群體,人們之所以會有“我們”與“他們”的差異,有時就是借助道德觀念區(qū)分開的。
首先,妖魔化是道德策略的常用手法。直到19世紀,從植物中提取的興奮劑一直具有重要的藥用和娛樂價值,但進入20世紀后,它搖身變?yōu)槎酒罚闪巳碎g邪惡的化身,其生產者、銷售者和吸食者也隨即成了品德低劣的罪犯、惡魔和不法之徒。這一點遭到同情者的強烈反對。在這些人看來,毒癮是生理疾病,而不是健康缺陷,毒癮只是需要治療的健康問題,而不是應當懲罰的道德問題,那些毒品上癮者需要的是幫助而不是譴責。無獨有偶,布拉德爾曾提出“恐懼廣告”的概念用來指代現代選舉競爭中雖不光彩卻不少見的手段:競選者借助“使選民將恐懼和討厭與候選人的對手掛鉤”的方式達到批判和打壓之目的[4]8。其次,塑造特定群體道德是道德策略的重要手段。遵紀守法、珍惜生命是每個公民必須遵守的道德底線。但對于士兵這個特殊群體,這一信條必須重新解釋:必須讓他們相信戰(zhàn)場殺戮絕非惡意謀殺,而是正義之舉和公共責任。臨床醫(yī)生與公共衛(wèi)生官員的道德操守也有差別,前者更關注個體健康與幸福,力爭不讓每個病人受難受苦,后者則著眼全體民眾的流行疾病或大范圍的衛(wèi)生難題,必要之時他們會將群體利益置于個體利益之上,在極端情況下——如面臨大型惡性傳染病——不排除犧牲少數人以保護多數人。公民與士兵之間、臨床醫(yī)生與公共衛(wèi)生官員之間存在競爭性道德的分歧。最后,忽略道德也是道德策略的一種方案。1989年,英國南約克郡發(fā)生球場慘案,當地警署試圖掩蓋警方失誤并將責任歸咎于球迷,這種強調忠誠優(yōu)于真相的道德準則被稱為“沉默的藍墻”。在這些涉事警察看來,保護同事是最核心的道德義務。1998年身陷緋聞和彈劾漩渦的克林頓在年度國情咨文中只字不提及自己的道德窘境,而是興高采烈地歡呼強勁上揚的經濟形勢,大談特談1999年有望實現的財政盈余,野心勃勃地勾畫未來國際格局,甚至滿懷激情地宣布一系列來年的施政綱領。結果,“國情咨文演講使公眾對克林頓行使總統權力的治國表現產生了非常積極的認可,其支持率從演講前的59%上升到了演講后的67%。一直到1998年年底,無論何時要求公眾評價克林頓的工作表現,絕大部分人都表示肯定,縱然他們明確表態(tài)自己并不認可克林頓的道德人格?!盵9]196由此看來,作為競爭性真相的道德是主觀可變的,不同的群體會堅持相去甚遠的道德信條。我們既需要保家衛(wèi)國的士兵,也需要堅持群體利益至上的衛(wèi)生官員。當然,當有害的群體道德出現時,也需要及時抵制、糾正和改變。
第二,驅動行為或改變喜好的吸引力。對于一個人的行為來說,法律和道德屬于外部強制力量,興趣和愛好則屬于內部動力機制。美食、美景讓人趨之若鶩,骯臟、丑陋則讓人避之唯恐不及。興奮、沖動、快感、仇恨、恐怖等心理驅動力的力量是巨大的。人們將事物具有的積極的心理激勵稱為吸引力,反之,消極的心理激勵則稱為無吸引力。顯然,吸引力具有較大的主觀因素。你眼中的理想事物在其他人眼中可能一文不值,你在吸引力的指導下做出購買、反對、投票等行為時,其他人未必與你保持一致。奮斗的人誰都不想失敗,但也有人將失敗稱為“成功之母”。
首先,吸引力主要用來勸說人們喜歡對其有益的事物。當人們在一定的預期下做某件事,更容易獲得享受。其次,吸引力有時也用來讓人們反對一些群體。既然吸引力是可以調整的,那就意味著它有操縱的空間。如果說勸說人們喜歡對其有益的事物是可能的,那么,說服人們喜歡對自己或社會有害的事物也不是不可能。不僅如此,“更加陰險的策略是說服我們相信某個組織、個人、事物或群體是可惡的,從而使我們反對他們?!盵1]178報紙和政客們往往就用這種不道德的影響形式攻擊各種目標。改變喜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并非不可能。每個人都需要具有識別力,看清那些試圖通過重新定義偏好以達到營利、極端或其它不可告人目的的人。韋斯騰注意到選舉政治的一個細節(jié):“越來越多的競選演說通過電視進行,而媒體又為其大肆添加娛樂成分(性丑聞比真正的丑聞更具娛樂性)。民眾對時事意興闌珊,媒體就減少對它們的報道以免無利可圖。傳媒大享能拿到和政客同樣精確的民意調查結果,然而為了吸引高收視,他們經常放出煙霧彈?!盵10]24與此同時,人們也要不斷嘗試新的事物,以使生活變得越來越美好。當明確知道現有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具有破壞性或潛在威脅時,通過競爭性真相為自己或他人改變吸引力的做法是合乎情理和道德的。
第三,左右消費或決定選擇的價值評估。在拍賣會上,不同的競標者可能會給相同的拍賣品賦予不同的價值。這些主觀估價可以被看作是競爭性真相。估價高的出價高,估價低的自然出價低,兩者可能相差較大。商品的價格是由什么決定的呢?一般來說是價值。但更多時候,價值并不直接取決于價格,價格也并不完全由價值決定。決定事物價格的終極因素是人們共同認可的價值,即作為競爭性真相的主觀估值。將所有相關因素包含在主觀估值中是價值評估最常見的策略。人們對商品或服務的主觀估值會直接影響人們的消費。只要估值高于價格,人們就會購買,反之亦然。此外,人們的主觀估價也與自身的財富水平息息相關。越富有的人,支付能力越強,主觀估價的水平越高。這些相關因素為游說者、廣告商、銷售人員提供了發(fā)揮的空間,因為他們的目標就是要想方設法將消費者的估值提升至商品或服務的價格之上,以達到驅動消費者最終購買的目的。用價格錨或其他技巧影響其他人的估值也是常見的價值評估策略。與絕對估值相比,人們更習慣和擅長相對估值。換句話說,買與不買取決于顧客的主觀估價,而顧客的主觀估價又深受來自于銷售者的外在影響。
盡管人們估值時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和缺陷,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估價是錯誤的,它們是貨真價實的競爭性真相。這些競爭性真相決定著一個公司的興衰成敗,決定著一國經濟的繁榮與否。如上所述,自啟蒙時代以來,現代社會的世俗化、多元化、個性化趨勢愈加明顯。人們在道德觀念、興趣愛好、價值偏好等方面擁有豐富的可選項和較大的自由裁量權,人們有能力、更有愿望去自主判斷、自由選擇,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主觀真相的深度、廣度和幅度,也為人們接近真相設置了更大的障礙。
四、超越現實的人造真相和未知真相
無論是基于客觀世界復雜性而形成的片面真相,還是基于認識客觀世界局限性而形成主觀真相,這些競爭性真相皆直接源自客觀世界?,F實生活中,還有一些競爭性真相間接來源于客觀世界之外。人們需要定義美丑、界分公私,需要制訂社會規(guī)則、建立政治制度,需要給新生兒起名、為新發(fā)現的物種命名,這些從無到有、以人的意志為中心、由人主動創(chuàng)造和建構起來的真相即為“人造真相”;人們還需要根據現狀預測未來,需要針對超驗世界或普通價值表達自己的信仰,這些指向未來世界或未知領域的預測、信仰等即為“未知真相”。
第一,定義可以解釋情況或改變性質。人們習慣于根據定義來解釋情況,準確的定義往往能夠描述出精準的客觀事實。因此,定義必須可靠且有據可考,同時必須及時且具有戲劇性。但大多數詞語的定義并沒有那么精確,這就為競爭性真相留下了空間。首先,人們根據定義解釋情況。在阿納托爾·利文看來,小布什時代擴張型的帝國主義與特朗普主義緊縮型的民粹主義表面看相距甚遠,其本質卻都是“基于美國國家特性的民族主義”。 [11]6-11其次,人們根據情況調整定義。政治學中的重要概念,如國家、民族、正義、民主等,大都內涵龐雜,擁有多個定義,因此,誤用、濫用的情形并不少見。定義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代、境遇和人物而嬗變、進化,也可以被人們引向積極的、具有建設性方向上來,“活躍者通過辨識具有很強象征性的事件,并根據其提供的令人信服的解釋去包裝問題,這反過來又成網絡發(fā)展的催化劑?!盵12]388人們也可以通過修改定義轉移辯論方向。當克林頓被控與白宮實習生萊溫斯基有染時,他通過修改“性交”的定義成功將他與萊溫斯基的關系定性為“性接觸”而非“性交”,最終雖遭到眾院院彈劾,卻被參議院宣判無罪。
當今世界迅猛變化,還在不斷修改著關于事物的定義。信息、科技驅動的定義變化更是層出不窮,讓人應接不睱。而這又是一個不得不接受的殘酷現實,因此,“在充斥著可變定義的世界上生存可能很快就會成為所有人都需要掌握的技能”[1]226。
第二,社會建構可以改變陣營或界分敵我。2016年,具有歷史意義的英國脫歐公投結束后的幾個小時內,據谷歌搜索數據顯示,英國人搜索最多的問題是“什么是歐盟?”。這一現象看似滑稽,但細想起來也不無道理。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經濟體制,歐盟確實擁有若干面向。在挺歐派和脫歐派眼中,歐盟完全是兩種面孔。商業(yè)伙伴、自由貿易區(qū)、傳統道德捍衛(wèi)者,強政府、超級政治體、霸道條款規(guī)定者……這些描述既是歐盟的某些形象,又不是歐盟的完整圖景。對于挺歐派來說,歐盟是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是英國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繁榮的重要因素,還是自由、民主、科學等傳統價值的秉承者,更是協調和平衡美國和中國兩個大國的重要力量。對于脫歐派來說,歐盟與英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是互惠格局,不存在誰幫助誰、誰獲利更多的問題。令人難以接受的是近些年歐盟對英國的約束、限制和侵犯。在他們看來,歐盟正在成為一個隔海相望的、無視英國公民聲音的超級政府,因此,“奪回控制權”是拒絕歐盟這個社會建構的唯一辦法。社會建構可以改變,也可以創(chuàng)造或消除。民主是人們創(chuàng)造的重要社會建構。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民主并沒有好名聲,甚至與放縱、烏合之眾、暴民政治相提并論,直到托克維爾的偉大預言出現,民主才開始吸納平等、自由、分權、法治等價值和政制,成為現代社會最標準的政治制度藍本。由此看來,社會建構源自人們的想象,人們可以在需要的時候改變它。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以有益的方式、在積極的方向上定義和修訂社會建構。正如麥克唐納所說:“作為人造真相,社會建構是可變的:如果我們不喜歡,我們總是可以聯合起來,改變或消除這些社會建構。”[1]243
第三,名字可以形成印象或改變形象。所有事物都有稱呼和名字。這個名字會影響人們對事物的第一反應,會左右人們認識事物的第一印象。2017年,英國首相特蕾莎·梅試圖提出一項法案,規(guī)定但凡接受政府贍養(yǎng)的人如果擁有10萬英鎊以上資產就要繳納更多的稅金,以解決英國由于壽命延長而出現的社會贍養(yǎng)成本上升的窘境。這項法案初衷和創(chuàng)意俱佳,但不幸的是,被在野的工黨稱之為“癡呆稅”從而被迫無限期擱置。一個極佳的改革方案毀在反對者的污名之下,這樣的案例已是屢見不鮮。當然,通過起外號污蔑別人的做法有時也會失效,甚至事與愿違。英國的“托利黨”與“輝格黨”之辯、美國的“驢象之爭”就是一個范例。名字一旦被確定,就會成為唯一的真相。一旦更改,可能就會引發(fā)矛盾與沖突。因此,更名是一種重要的政治策略。如果某種改革方案或現實策略無法產生理想的結果,可以考慮更名。新的名字是新的真相的開始。它既可以讓人們對客觀現實產生全新感知也可以產生巨大的影響。
第四,預測可以左右局勢或影響人群。水往低處流、大陽東升西落,這種預測屬于絕對性預測,而某種股票何時上市、某項福利方案何時啟動、某場戰(zhàn)爭何時結束等則屬于相對性預測。在這些預測成為現實之前都屬于競爭性真相。人們可以對各種預測做深思熟慮的選擇,或凸顯美好的內容,或忽略窘迫的細節(jié),以營造某種積極或消極的氛圍和跡象。如果想鼓勵大眾消費,就要發(fā)布一些經濟利好的消息,而如果想緊縮經濟,就必須強調潛在的危機和儲蓄的必要。英國脫歐辯論的焦點就是脫歐的后果。挺歐派和脫歐派都各自強調有利于自己的預測結果,雖然都有夸大之嫌,但所有預測都是基于某些事實的合理推斷。同理,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各國對本國發(fā)展態(tài)勢和世界格局變遷的預測直接決定著內政外交的風格和策略,“處于兩極或多極體系下的多個大國與處于單極體系下的唯一大國在行為方式上會存在根本差異?!盵13]2有時,通過預測可以阻止或加速某事發(fā)生。明確預測戰(zhàn)爭的國家可能很快就會參戰(zhàn)。預測未來智能機器人將逐漸取代記者、教師、工人、律師等職業(yè)的研究,可能使人們奮起阻擊這一進程。[14]1
第五,信仰可以凝聚人心或制造分裂。宗教、崇拜、意識形態(tài)甚至核威懾都是信仰的某種形式。信仰勾勒了人們的思維模式,奠定了人們的情感底色,激勵著人們的日常行為。對于信仰,人們從不懷疑它的真實性。信仰對于人際關系有雙面作用,它既可能凝聚人心、團結大眾,也可能造成分裂、加劇分歧。鼓勵遵從、隔離控制、不斷重復、選擇性解釋是最為常見的信仰策略。如果人們想加入某個組織或團體,就需要不斷調整價值觀與行為方式,使自己與組織的信仰保持一致。而一旦成為成員,就必須遵從這個組織或團體的信仰。
如上所述,與真相的片面性和主觀性相比,人造真相更容易造成真相的競爭性和可選擇性。面對人造真相,要想清楚區(qū)分真相與假象、善意與惡意、倡導者和誤導者,人們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給予更多的關注和警惕。未知真相的情形更為復雜。當兩種信仰發(fā)生沖突時,不一定意味著一種正確、另一種錯誤。也許兩種信仰都正確或都錯誤,或者都只代表著看待現實的不同視角。對立的信仰可以看作是競爭性真相,但并不意味著人們必然接受這些信仰。人們有權向他人提供道德言說和理論論述,以說服他們改變或放棄信仰。尤其是在被信仰撕裂的社會或者被破壞性信仰污染的共同體里,更有必要這樣做。只要不對受我們影響的人群惡意引導或強行洗腦,指向正確目標的信仰永遠是值得肯定的工作。
五、后真相時代如何應對競爭性真相
在現實世界中,單以對待真相的態(tài)度來論,溝通者大體可以劃分三類:倡導者、誤傳者和誤導者。倡導者傳播真相,誤傳者無意中傳播了假象,誤導者故意傳播假象或有選擇地傳播競爭性真相。不論是無意為之還是有意而為,誤傳者和傳播假象的誤導者傳播的都是假象而不是真相,因此不納入競爭性真相的研究范圍。競爭性真相只關注傳播真相的人及其行為。真相是個多面體,別有用心者或只描繪其中的一面,或刻意回避某些方面?!耙患虑橥ǔS胁恢挂环N真實的表述方式。我們可以建設性地使用競爭性真相,以便使人們產生興趣,激勵他們開展行動。同時,我們也應該當心那些用競爭性真相誤導我們的溝通者?!盵1]324在后真相時代,如何防止競爭性真相被操縱,如何面對那些別有用心的誤導者,如何應對紛繁復雜的競爭性真相呢?
第一,承認競爭性真相的普遍性。任何事實都不止一個真相,任何真相都不止一種面向,不同維度下的真相皆為真相的一部分。競爭性真相是一種真實的存在,是人人必須面對的客觀事實。人們不僅不應該懼怕競爭性真相,還應該歡迎競爭性真相。社會的進步、文化的繁榮、個性的生長,往往取決于真相之間的對話辯論,取決于真相之間的協同共享,取決于真相之間的互動合作。競爭性真相是所有發(fā)展的土壤,是一切創(chuàng)新的原材料,是未來可能性的起點。只有一種競爭性真相的社會是不可想象甚至是令人恐懼的;對那些試圖維護唯一“正確”的真相、否定其他競爭性真相存在的人或觀點必須保持高度警惕。
第二,認清競爭性真相的必然性。未來社會,競爭性真相將越來越多。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拓展、全球化進程的逐漸深入、信息技術的革命性升級,當今世界進入一個多維、立體、全方位的大變局時代。時代變革催生出層出不窮、應接不睱的新事物、新現象和新問題,這大大增加了客觀世界的復雜性。在民主化、自由化、資本化和私有化浪潮的沖擊下,現代個人和個人主義持續(xù)生長,個人獲得越來越大的發(fā)展空間、越來越多的表達權利和越來越強的訴求愿望,主觀真相自然瘋狂增長。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yè)4.0、智能算法等科技洪流的加持下,人造真相分分秒秒都在創(chuàng)造著。當人類越來越自信時,自然會對未來充滿了更多的期望和愿景,未知真相也就越來越多。
第三,警惕誤導性真相的破壞性。所謂誤導性真相是指那些斷意取義、以偏蓋全、惡意傳播的競爭性真相。誤導性真相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但它并非那么顯而易見。它可能隱藏在廣告詞里、社交平臺上、報紙雜志和各種小道消息中。越來越發(fā)達的網絡技術和越來越普及的社交網絡大大增加了誤導性真相傳播的機率和可能,“在網絡戰(zhàn)爭中,第一個倒下的是真相。”[15]164如何對抗誤導性真相?首先,更全面、更客觀、更具代表性的真相永遠是誤導性真相的克星。其次,對自己的真相要反復核實、精確表達。真相的論據越充實、邏輯越清晰、表述越精準,認可的人就會越多,傳播的范圍就會越大。當然,承認競爭性真相的存在,并不意味著要過度懷疑不同于自已的話語、過度戒備每個真相倡導者的動機。
第四,發(fā)揮競爭性真相的積極性。競爭性真相為人們認識世界提供了空間,為改革和創(chuàng)新留下了可能。正是基于相互交流的競爭性真相,人們才可能圍繞一些共同關注的議題展開合作、協同發(fā)展。優(yōu)秀的領導者往往更善于分享、利用和開發(fā)競爭性真相?!八麄兺ㄟ^令人鼓舞的預測和信仰、關于理想事物的令人信服的觀點、得到剪裁的歷史版本、具有說服力的故事、可怕的威脅評估以及關于新型社會建構的大膽設想吸引了追隨者,激勵了他們的行動?!盵1]322同樣都是競爭性真相,有些真相看起來更有說服力、更容易為人們信服。在解讀英國與歐盟關系時,脫歐派顯然比挺歐派更善于選擇那些通俗易懂、顯而易見的事實和證據。怎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競爭性真相的積極作用呢?一是要注意講授真相的方式。鮮明的觀點、獨到的見解、恰到好處的數字、令人信服的故事都會令人印象深刻。二是要尊重其他競爭性觀點。對于競爭性觀點,要充分了解,同時,給予對方展示、回應的機會,要以理服人,絕不能打壓。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具有強大的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對于陌生的信息和觀點,人們通常不會輕易相信,更不會簡單接受。想要達到說服的目的,溝通者必須確保他們不斷接觸信息,不斷地聽到或看到,因此,最簡單的重復往往是最有效的辦法。
第五,提高競爭性真相的辨別力。前真相時代,話語權掌握在教會、政府、精英、傳統媒體手中;后真相時代,話語權結構發(fā)生重大變遷,傳統機構、自媒體、普遍民眾開始共享話語權。媒體守門人角色業(yè)已消失,人人都是海量信息的擁有者、傳播者和闡釋者。面對競爭性真相,現代人必須具備現代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識別能力,其次是信息選擇能力,再次是信息運用能力?!熬屠硐攵?,一個民主政體應該在見多識廣的和沉思熟慮的公民所做出的決策的基礎上運作?!盵16]231也許,我們應該仔細琢磨麥克唐納一再提醒世人的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識別競爭性真相,這種能力從未像現在這樣重要。反過來,我們從未像現在這樣擁有大量機會用合適的競爭性真相實現積極的轉變。工具、知識、溝通渠道和受眾都是現成的。我們只需要明智地選擇真相,并且做出良好的表述?!盵1]325
綜上所述,人類始終生活在后真相時代:在信息不發(fā)達的時代被蒙蔽,蒙蔽在有限信息的角落里,只能看到被過濾和篩選的事實;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被淹沒,淹沒在海量信息的汪洋中,只能相信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實。信息不論發(fā)達還是不發(fā)達,一個不變的事實是:同一個真相絕對不止一種真實的表達,不同的人看到的絕對不會是同一個真相。你以為你看到了真相,你以為你在獨立思考,你以為你在自主判斷,其實這只是一廂情愿的主觀幻象。真相是多面體,真相是復雜體,真相是主觀體,倡導者倡導真相、傳播真相、運用真相;誤導者誤導真相、傳播假象、制造幻象。唯有洞悉真相的本質,了解真相的運作模式,具備現代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人們才能更有智慧地面對競爭性真相,才能通過完善競爭性真相的講述方式達成積極而健康的政治目標和社會理想。
參考文獻:
[1] 赫克托·麥克唐納.后真相時代[M].劉清山,譯.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9.
[2] 菲利普·E.泰特洛克.狐貍與刺猬:專家的政治判斷[M].季乃禮,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3] 約翰·R.扎勒.公共輿論[M].陳心想,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4] 泰德·布拉德爾.政治廣告[M].喬木,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5] 彼得·埃德爾曼.貧富之惑:美國如何才能消除貧困[M].蘇麗文,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
[6] 海因里希·溫克勒.西方的困局[M].童欣,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9.
[7] 阿西莫格魯,羅賓遜.國家為什么會失敗[M].李增剛,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8] 邁克爾·G.羅斯金.政治學與生活[M].林震,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9] 弗雷德·I.格林斯坦.總統風格:從羅斯福到奧巴馬[M].李永成,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10] 德魯·韋斯騰.政治頭腦[M].楊毅,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11] 阿納托爾·利文.美國的正確與錯誤:民族主義視角[M].孫曉坤,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7.
[12] 羅伯特·J.阿特,羅伯特·杰維斯.政治的細節(jié)[M].陳積敏,等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
[13] 約翰·米爾斯海默.大幻想:自由主義之夢與國際現實[M].李澤,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14] 安德烈斯·奧本海默.改變未來的機器:人工智能時代的生存之道[M].徐延才,等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20.
[15] 愛德華·盧斯.西方自由主義的衰落[M].張舒,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
[16] 馬莎·L.科塔姆.政治心理學[M].胡勇,陳剛,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張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