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蘭 孫海燕 王 真 孟曉武 蔣 芳 杜振蘭
1.泰安市中心醫(yī)院心功能科,山東 泰安 271000; 2.泰安市中醫(yī)醫(yī)院,山東 泰安 271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急性、持續(xù)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壞死。它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而且越來越年輕化。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損傷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見,會導致嚴重的血液動力學障礙[1-2],是造成心肌梗死患者猝死的重要原因。有研究顯示急性心肌梗死時,心率變異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QT離散度(QT dispersion,QTd)、左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這些指標都會有相應的改變[3]。那么,如果有一種藥物可以改變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療時心率變異性、QT離散度及左室射血分數這些指標的值,也就能證明此藥對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療患者有保護作用。
中藥丹參酮IIA磺酸鈉(sodium tanshinone IIA sulfonate,STS)是從唇形科植物丹參的干燥根及根莖中提取出的脂溶性二萜類化合物丹參酮IIA,它具有多種藥理活性,對心血管疾病具有很好的作用[4]。但對于應用丹參酮IIA磺酸鈉與心肌梗死再灌注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的發(fā)生率、QTd、HRV、LVEF等指標的關系目前報道較少。
本研究就是以急性心肌梗死進行再灌注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STS組進行再灌注治療的同時給予STS治療,與對照組比較,觀察患者治療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發(fā)生情況,并檢測患者HRV、QTd及LVEF等指標,評估STS對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療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療效果,并探討其可能的機制。
收集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期間因急性心肌梗死入我院心內科行溶栓或PCI治療并符合冠脈再通標準的患者80例,年齡55~65歲,平均(59.36±3.04)歲,將研究對象分成兩組,即STS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40例。其中,每組患者中行急診PCI治療7例、行靜脈溶栓治療33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危險因素、既往史、用藥史、再灌注治療前時間和再灌注治療后用藥情況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STS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中共有5例在2周內死亡,在病例中剔除。
兩組患者均給予:①急診PCI或靜脈溶栓治療;②STS組給予5%葡萄糖或0.9%氯化鈉250 mL+丹參酮IIA磺酸鈉(上海第一生化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80 mg靜脈滴注,1次/日,2周為一個療程;③入院及2周時佩戴杭州百慧CT-082動態(tài)心電圖儀,測定室性心律失常的發(fā)生率及數量,心率變異性各參數及QT離散度數值,均通過人機對話的方式將24小時心電數據分析無誤后由軟件自動算出,對于基本節(jié)律非竇性及偽差嚴重的病例予以剔除;④入院及2周時應用HP-IE33超聲心動圖儀測定患者心臟功能,取心尖四腔觀行二維超聲心動圖探測,應用Simpson法測量左室射血分數(LVEF)。
治療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發(fā)生率;治療前后HRV、QTd、LVEF比較。
對兩組患者再灌注治療后2周行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STS組與對照組比較室性心律失常的發(fā)生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比較[n(%)]
兩組患者入院時心率變異性各參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時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3。
表2 兩組患者入院時心率變異性各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者再灌注治療后2周時心率變異性各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入院時QT離散度、左室射血分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時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入院及2周時QT離散度、左室射血分數的比較
心率變異性是指測量連續(xù)心動周期之間的時間變異數,也就是說,測量連續(xù)出現的正常P-P間期之間的差異的變異數。目前常用的分析參數有:(1) 時域分析指標:①SDNN,正常R-R間期的標準差(ms);②SDANN,連續(xù)5 min正常R-R間期標準差的均值(ms);③SDNN指數,連續(xù)5 min正常R-R間期均值的標準差(ms);④RMSSD,相鄰的正常R-R間期差值均方根(ms);⑤PNN50,相鄰正常R-R間期超過50 ms的百分比。其中,SDNN主要反映心率變異性的總體情況,如果SDNN降低則表明自主神經系統總張力是下降的;SDANN主要用于對交感神經的敏感性進行評價,它的值降低則說明交感神經的張力增高;RMSSD和PNN50主要用于反映迷走神經情況,這兩個數值降低說明迷走神經張力降低。(2)頻域分析指標:①LF,低頻成分,頻譜范圍0.04~0.15 Hz;② HF,高頻成分,頻譜范圍0.15~0.40 Hz。其中,HF和LF是頻域指標,HF主要反映迷走神經功能, LF主要反應交感神經功能。本研究發(fā)現,通過對兩組患者入院2周時佩戴動態(tài)心電圖測定的心率變異性各參數值的比較,發(fā)現STS組的心率變異性各參數與對照組相比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丹參酮IIA磺酸鈉具有擴張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微循環(huán)的作用[5],并能減少心肌缺血時多種有害物質的釋放,保護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提高心率變異性[6-7],從而減少惡性心律失常及住院期間不良心臟事件的發(fā)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供血減少、耗氧量增加,從而使心室肌電活動的不穩(wěn)定性增加,心室肌在各個方向上的復極時間的不等性加大,在心電圖上的主要表現就是QT離散度的增大?;颊咝募∪毖毖醯膰乐爻潭扰c心室肌的復極不一致呈正相關,隨著心肌缺血缺氧的加重,QT離散度也會越大,折返激動則更易于形成,因而發(fā)生室性心律失?;蛐脑葱遭繹8]。本研究發(fā)現,2周時STS組與對照組相比,QT離散度有統計學差異(P<0.05)。加用丹參酮IIA磺酸鈉治療后,QTd明顯降低,其可能機制主要為STS有類維拉帕米樣L型鈣通道阻斷作用,及其對K+通道的作用,心肌細胞的膜電位不同程度的恢復,加快復極過程,減少心肌去極化和復極的不均一性,避免折返激動的形成,使QTd縮短,從而降低惡性心律失常及住院期間心臟事件的發(fā)生率。
在臨床實踐中,超聲心動圖是無創(chuàng)評價心臟結構和功能的最常用方法,可以直觀、清楚地反映左室整體收縮功能。冠狀動脈急性閉塞后,心肌細胞持續(xù)缺血、壞死進而出現心肌收縮功能減退。本研究發(fā)現,治療2周時STS組左室射血分數值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丹參酮IIA磺酸鈉可以明顯改善心肌收縮功能。丹參酮IIA磺酸鈉注射液是有效的氧自由基清除劑[9],也是良好的慢鈣通道阻滯劑,對細胞膜起到穩(wěn)定和保護的作用[10],可以防止在缺血、缺氧條件下引起膜結構及功能的障礙,它還可以對心肌缺血再灌注條件下的心肌能量代謝進行有效地調控,從而達到維持代謝正常進行,這可能是STS改善心肌收縮功能的原因。
總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缺血再灌注治療的同時靜脈應用丹參酮IIA磺酸鈉,可通過降低患者的QT離散度、升高心率變異性、提高左室射血分數,從而輔助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達到減輕心肌的進一步損傷,產生心肌保護作用,明顯降低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療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發(fā)生,從而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