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君 朱穎 陳衛(wèi)群
摘 要:漢語國際傳播,其中是存在著跨文化內(nèi)容傳播的,也因此,漢語國際傳播過程中是存在著一定的文化沖突的,這是由于文化不同所造成的基于教育層面的文化沖突。尤其是我國地大物博,地區(qū)文化差異大,這對于我國漢語國際傳播來說影響甚大?;诖?,本文就以地方文化視角來探究當下漢語國際傳播,分析其中存在阻礙,并提出有效策略,希望能夠更進一步促進漢語國際傳播。
關(guān)鍵詞:漢語國際傳播;文化沖突;地方文化
中圖分類號:H195;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7-00-03
隨著當下社會經(jīng)濟以及科技的高速發(fā)展,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的格局在迅速形成,中國為了能夠更好地順應當下國際形勢的發(fā)展需求,加強與國際文化間的溝通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將我國文化向外傳播更是發(fā)展的必然,而漢語國際傳播正是順應了這種發(fā)展趨勢。對于文化的傳播來說,語言是其傳播的第一步,漢語的國際傳播就是當下我國文化向外輸出的第一步。有效的漢語國際傳播,能夠更好地幫助我國文化與國際文化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梁。但是就我國文化的發(fā)展來看,由于我國地大物博,南北跨度較大,使得地區(qū)間的文化差異較大,這雖然更進一步地豐富了我國的文化與語言,但是卻也給漢語的國際傳播造成了一定的阻礙,不利于漢語國際傳播。
一、漢語國際傳播
(一)漢語國際傳播
所謂的漢語國際傳播,指的就是漢語在國際中的傳播使用。就漢語的國際傳播來說,并不是人為主觀刻意進行推廣的,而是當下世界文化經(jīng)濟一體化發(fā)展趨勢下的必然。對于當下我國文化的傳播來說,漢語國際的推廣意義非常重大,能夠更好的促進各國人民和中國人民的交流,這對于我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文化發(fā)展來說都是極為有利的。推進漢語國際傳播,最為有效的策略就是通過漢語的國際教育來進行傳播,這是當下大力發(fā)展?jié)h語國際傳播的必然途徑,也是最為有效的途徑。隨著當下國際語言傳播的不斷深入,文化傳播的研究方向也在不斷地進行擴展,而隨之,地方文化在傳播中的重要性也愈發(fā)凸顯。
(二)漢語國際傳播的必要性
具體分析漢語國際傳播的必要性,可以從國際性需求和國家需求這兩個方面來進行闡述:首先,以國際性需求來看,漢語國際傳播是一種世界文化融合發(fā)展的需求。中華文化倡導的是和諧發(fā)展,這其中,受到儒家思想影響較大,而這種儒家思想對于當下世界文化的發(fā)展來說,無疑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如此更能夠展現(xiàn)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與統(tǒng)一性格局;其次,以國家需求方面來看,漢語國際傳播是中國文化與國際融合的基礎(chǔ),是我國與國際建立文化橋梁的根基,只有確保了語言的暢通,方能夠展現(xiàn)出漢語的國際傳播性,才能夠進一步促進世界文化經(jīng)濟統(tǒng)一格局的有效形成。
二、以地方視角探究漢語國際傳播——以湖南為例
(一)湖南地方文化特色展現(xiàn)
湖南作為我國極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地區(qū)之一,在地方文化展現(xiàn)方面特點尤為突出。在湖南文化發(fā)展中,其中,湖湘文化特點尤為明顯。對于湖南文化建設(shè)來說,湖湘文化是建設(shè)湖南經(jīng)濟和文化的彌足珍貴的思想資源,這一思想理念也已深入人心。概括來說,湖湘文化指的是湖南悠久的歷史文化,明確湖湘文化是宋代湖湘學派形成后出現(xiàn)的頗具湖南地方特色的一種文化。可以說,在湖南文化的傳播展示中,不僅僅是具備一定的文化性,更是具備一定的歷史性,也因為湖南地方的文化性和歷史性展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也自然的影響了漢語的國際傳播,畢竟,對于漢語國際傳播來說,湖南文化也是漢語國際傳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湖南地方文化資源
湖南,作為一個經(jīng)濟文化大省,有著其獨特的文化資源,正是因為這些文化資源的滋養(yǎng),才促使湖南不斷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形成如今既具有悠久歷史,還富有時代氣息的新格局?;谇叭说难芯?,我們可以將湖南地方文化資源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具體的闡述:景區(qū)旅游文化、傳統(tǒng)民俗文化以及企業(yè)精神文化。其中,受到湖南省極具特色地理位置影響,湖南省的景區(qū)文化也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展現(xiàn)方式。在湖南省,有著著名的三湘四水,因著這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優(yōu)勢,使得湖南省的景區(qū)文化愈發(fā)豐富多彩。獨有的地方特色,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資源,這對于漢語的國際傳播來說無疑也是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三)湖南地方文化對于漢語國際傳播的影響
湖南作為我國首個漢語國際傳播基地,在漢語國際傳播中凸顯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我們所謂的地方文化,也就是區(qū)域文化,指的是在一定的區(qū)域內(nèi),處于一定的經(jīng)濟社會背景下,長期生成并發(fā)展起來的、日趨穩(wěn)定的、且有著鮮明自身特點和價值觀的一種精神理念。受到這種精神理念的影響,促使湖南地區(qū)文化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fā)展傳承。
湖南作為我國重要的文化大省,其地方文化更是具有資源的多樣性和雙重性,它能夠以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儒家文化為根基,孕育出開放兼容的多樣性湖湘文化,同時還能夠不斷地吸納理性創(chuàng)新的西方文化,發(fā)展成如今順應時代趨勢的經(jīng)濟文化大省。作為我國漢語國際傳播的基地,湖南對于漢語國際傳播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湖南文化在其中也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地方文化與漢語國際傳播之間存在的沖突分析
(一)地域地名等詞匯沖突
在漢語國際傳播過程中,為了能夠更好地促進漢語的國際化傳播,在進行漢語國際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shù)貙h語與其他相關(guān)的語言詞匯進行對比,尋找其中存在的不同之處,找出其中的特點,并加以有效記憶。對于漢語的傳播來說,是以語句的形勢來進行傳達的,而詞匯是語句表達中的最基本單位,詞匯的使用將會直接影響整個語句的意義,而且,詞匯的使用往往都是帶有一定的民族特色的,會直接反映出民族的文化特征,這是思想理念展示的最為直接的區(qū)別。在湖南省地方文化的展示來說,景區(qū)文化是其特色之一,地域地名等詞匯的使用也就隨之成為語句中最為常用的民族特色展現(xiàn),但是也因為這些詞匯的展現(xiàn),使得語句中地域地名等詞匯沖突更為明顯,不利于漢語的國際傳播。
(二)語義語境等環(huán)境沖突
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Edward twitches hall曾經(jīng)研究將世界文化劃分為兩大方面,分別是“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這兩個方面。其中,我們所知的東方文化,就是屬于“高語境文化”之中,這一文化指的就是東亞文化圈,這一圈子是非常依賴于語境環(huán)境的;而西方文化,自然就是“低語境文化”的展現(xiàn),相較于東方文化的含蓄來說,西方文化的交流會更為直接,其對于語境環(huán)境并沒有較高的要求,其暗示性較差,偏向于直截了當?shù)谋磉_。正是因為這種語境環(huán)境的不同,使得東西文化差異較大,這自然也就會影響到我國漢語的國際傳播,畢竟,不同的語境理解,會使得信息接收者對語句的理解不同,自然影響到語句的內(nèi)涵表達,造成了嚴重的文化沖突。
(三)制度文化存在的沖突
中國走的是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與歐美等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是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的。也因為中國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內(nèi)涵,使得其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有著較大的差別,這其中,自然包括雙方之間的文化差異,而這種文化的差異將會直接影響到語言的傳播。此外,對于漢語的學習來說,由于不同的制度差異,使得國際學生對于不同的制度理解存在困難,自然也就影響到其對于漢語的理解。可以說,就漢語的國際化傳播而言,制度文化存在的沖突影響是較大的。
(四)語法運用存在的沖突
正如漢語有語法,英語有語法一般,各種語言都是有著其語法的,而如何進行語法的使用,通過語法更好地進行語言的理解運用,就是需要結(jié)合各種語言的需求來進行對應考量的。對于漢語的語法運用來說,其中富含中國人的中庸思想,這種思想下,人們追求的是一種思維的平衡慣性,這也是當下漢語國際教育中所應強調(diào)的重點內(nèi)容。就好比在進行英語學習的過程中,首先要明白語法的運用一般,漢語的學習,也是要學習其語法的。但是由于語法的使用是與各國文化息息相關(guān)的,各國文化之間的差異性,自然也就導致語言運用之間出現(xiàn)了沖突。
四、促進地方文化與國際文化傳播和諧發(fā)展的措施
(一)明確詞匯語義,降低文化沖突
在湖南景區(qū)文化展現(xiàn)中,三湘四水是極具標志性的景區(qū)特色,具體包括湘西/湘東和湘南這三大山地,以及澧江/沅江/資江和湘江這四大河流,還有一洞庭湖。為了能夠更好的表達出這些詞語在語句中的意義,將語句的展現(xiàn)更為透徹,就需要幫助信息接受者明確這些詞語的意義,將其地域信息更為明確的在語句中進行突出。除去地域地名等詞匯語義,在漢語中還會出現(xiàn)一些模棱兩可的說法,會導致漢語表達中展現(xiàn)出多種特征的屬性。為了幫助信息接受者更好的了解到這種多特征寓意,作為漢語傳播者,就需要以地方文化的角度為基礎(chǔ),引導信息使用者去觀察和思考不同的文化理解,便于對整體漢語語義的理解,進而促進漢語的國際傳播。
(二)分析語義語境,降低文化沖突
高低語境的不同,會直接影響到語言與情感的表達,給語言使用者雙方都帶來一定的困難性,這對于語言的傳播來說自然是不利的?;诖耍瑸楦玫卮龠M語言使用者雙方的信息理解與傳播,更進一步促進漢語的國際化傳播,在語境的分析理解方面就需要做進一步的加強。例如,在漢語的傳播過程中,可以適當?shù)耐ㄟ^一些手勢、表情以及相關(guān)情緒的表達,來通過外在的一些幫助,進行某些信息內(nèi)容的傳播,以便于雙方的理解。不僅如此,為更好地幫助信息使用者進行語義語境的理解,教師在進行漢語國際教學過程中,需要明確語義語境的重要性,要幫助學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語境的表達,更進一步促進漢語的國際傳播。
(三)降低制度文化隔閡,盡可能避免文化沖突
為更好提升漢語國際傳播效果,降低制度文化隔閡,減少文化沖突,教師在進行漢語國際教學過程中,要對制度文化問題加以清晰解讀,要盡可能的避免學生出現(xiàn)暗自遐想的情況,以免因雙方制度文化的差異而產(chǎn)生不必要的誤會。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基于各國制度文化,客觀的進行文化以及制度的論述,要以國家形象為基礎(chǔ),進行教學的開展,盡可能的避免因制度文化沖突所造成的語言文化沖突,進而促進我國漢語國際傳播的發(fā)展。
(四)平衡語法運用,降低文化沖突
在漢語中,為平衡語言的語境,在進行介詞語的使用過程中,單音節(jié)詞一般都是會跟在單音節(jié)介詞之后進行使用的,而雙音節(jié)詞之后也不會跟單音節(jié)詞。例如,介詞的“憑”和“憑著”,這些介詞,雖然單個而言,其意義相同,但是在不同的語言中,其使用也是有所區(qū)分的,漢語在這方面要求較高,非常注重語言的平衡性。為了更好地避免漢語文化沖突,在進行漢語國際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地明確這一觀念,需要教師在進行漢語國際教學過程中進行合理的解讀。
五、結(jié)語
為順應當下國際發(fā)展趨勢,漢語國際傳播已成為未來文化統(tǒng)一化的發(fā)展需求。如何更進一步推進漢語的國際傳播,明確地方文化對漢語國際傳播的影響,降低文化沖突,是當下漢語國際傳播首要解決的問題,這也是本文的重點研究內(nèi)容。
參考文獻:
[1]徐倩.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沖突及解決措施分析[J].教育現(xiàn)代化,2018,5(21): 123-124.
[2]張珍珍.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沖突問題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
[3]何艷華.孟菲斯孔子學院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教學的探討[D].天津:南開大學碩士論文,2011.
[4]孫一暉,王亦兵.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沖突及應對策略[J].文學教育(下),2018 (7):101.
[5]周笑甜.中西教育觀中的文化沖突及其對漢語國際教育的啟示[J].贏未來,2018 (1):4-4.
[6]郭薇.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沖突與解決策略[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6):141-143.
[7]王丕承.提高文化教學能力在漢語國際教育師資培養(yǎng)中的重要性[J].求知導刊,2017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