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年少時,魚頭火鍋的流行似乎是“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的事物,剎那間傳入了江淮地區(qū)?;疱佉渤蔀橐环N“海納百川”的文化,什么內(nèi)容都可以往里裝。
從重慶火鍋派生出了魚頭火鍋、山珍火鍋、藥膳火鍋等等許多品種,簡直是各式各樣、包羅萬象。不過,我對魚頭火鍋的出現(xiàn)倒是舉雙手贊成的,可能是生在淮河岸邊的緣故,對魚這種美食有著與生俱來的熱愛。
中國人講究吃哪兒補(bǔ)哪兒,自小就常聽長輩們說,吃魚頭能變得如何如何聰明云云?,F(xiàn)在想來,倒不是為了“變聰明”,而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吧!“如何如何”不過是老年間,人們的說辭借口罷了,盡哄那些“不好好吃飯”的孩子用的。我從小就是個不挑食的孩子,吃飯一向都不需要哄的,用老人們的話來說就是“好吃嘴丫頭”,從小秉承“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教育,并且發(fā)揮到實處,不止吃得香,還吃得光呢!
品嘗八方味,唯獨(dú)魚火鍋,這也是川渝人最愛的一道美食之一。火鍋里所涮的魚頭多為鰱魚,因為鰱魚的刺少。以鰱魚頭配以多種輔料烹制而成,肉質(zhì)滑嫩、鮮香味美、四季皆宜。魚頭肥美飽滿、腦髓油潤細(xì)滑,風(fēng)味亦屬上乘。魚頭鍋也用紅、白二湯烹飪制作,紅湯的魚頭是用特制的調(diào)料腌制過的,而白湯可品得食材之鮮美。我偏好吃紅湯里的魚頭,味蕾被充分刺激后更覺其中的美妙,食盡魚頭后,白湯也總是被喝光。
各處魚頭火鍋的味道就在那口湯上,湯底的調(diào)制要選擇川地的名牌調(diào)料,配料是用榨菜、香菜、蔥末、辣醬、麻椒、豆豉等再加上高湯一起調(diào)和而成。底料的炒制講究火候,湯底的香味全靠廚師的手藝,看廚師熬制湯料也是一景,妙處就在于火候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還須得眼疾手快,才算把烹飪湯料的精妙過程全部呈現(xiàn)。
湯底要熬得好,對各地口味的把握也至關(guān)重要,因地域的不同,口感不能像尋常川菜那般麻辣至極。品味魚頭關(guān)鍵在于鮮,麻辣不可以蓋過魚頭的鮮味,但料子的味道還須得讓人回味無窮,此種境界實難把握。
聚餐時,彼此喜好之不同則立現(xiàn)。一次吃魚頭火鍋,朋友間彼此熟絡(luò),有同好魚頭者恨不得為之“搶破頭”。我認(rèn)為魚頭最美味之處在魚唇,而另一位朋友則挑煮得稀爛的魚肉吃得津津有味,我們彼此都以不解的目光望向?qū)Ψ剑哼@有什么可吃的?想來也很有意思: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汝不知我,故我亦不知汝。
吃火鍋時,豆制品常常是眾人的交集,經(jīng)魚頭煮過的鮮美湯汁,再放入豆腐、豆皮、豆芽、腐竹等一些豆制品,簡直就是人間美味了!我的家鄉(xiāng)八公山就是個豆制品的產(chǎn)地,即便能夠天天吃、頓頓吃,卻是怎么也吃不夠的。
食魚頭火鍋的另外一絕就是湯里煮豆腐,精妙之處即在豆腐的似散非散之時,含在口中,不等細(xì)嚼卻已融化。
魚頭剛端上時常常是令人迫不及待的,待食之已半、節(jié)奏漸緩時,便可以放入些其他生食或蔬菜。通常這個時候,就是把酒言歡的高潮階段了,又是一輪的推杯換盞,氤氳之中,肉菜紛紛下湯又進(jìn)到腹中。
待到盤凈鍋淺,酒足飯飽之后,朋友們便該回家的回家,該泡吧的泡吧,該哄娃的哄娃,帶著渾身上下的火鍋香味四散而去了。
作者簡介:周岑岑,安徽淮南人,系中國西部散文學(xué)會會員。文章散見于《西部散文選刊(原創(chuàng)版)》《青海湖》《中國發(fā)布網(wǎng)》等全國各級報刊、網(wǎng)站。
(責(zé)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