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思蒙
【摘 要】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lián)著名的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被稱為“教師的教師”。他的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已經成為教師一生中的必讀書目。這本書是教育智慧的結晶,其中關于學生的差異、知識的存在以及閱讀的重要性的見解尤其啟人心智。
【關鍵詞】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啟思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5-0196-02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前蘇聯(lián)教育名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一本教育著作,這本書是基于對學生、對教育的關切,源于在自己的教學中的切實感悟,向中小學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這些建議涉及各個方面,書中每一條建議都包含著作者鮮明的教育觀,包含著每個教育者都應該深思的問題。
一、蘇霍姆林斯基與他的教育
1918年,瓦西里·亞歷山德羅維奇·蘇霍姆林斯基出生在烏克蘭一個農村家庭中。童年時期,他在自己的村莊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且遇到了一位有智慧的教師——安娜·薩莫伊洛英娜。安娜在教學上非常具有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經常采用生動的教學方式引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安娜也是一位極具愛心的老師,她懂得如何傾聽學生的想法、關愛學生以及如何安撫學生的小情緒。她經常帶學生到叢林中去感受溫暖的陽光、傾聽自然的聲音,讓學生從一朵花、一片云中去發(fā)現(xiàn)真實的美。正是安娜的教育魅力深深打動了蘇霍姆林斯基,讓他從小便有了一個教師夢。蘇霍姆林斯基在17歲的時候,順利成為一名小學教師,開啟了他的教師生涯,之后他還擔任了帕夫雷什中學的校長長達22年,直至1970去世。
蘇霍姆林斯基一生致力于培養(yǎng)“真正的人”“幸福的人”“全面發(fā)展的人”,他善于循循善誘,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差生”。他反對教師的“滿堂灌”、反對讓學生“死記硬背”,因為孩子是富有朝氣的、是積極而活躍的,不應該成為背書的機器。他在教學中非常善于觀察學生和進行教學反思,有時他會想:“為什么學生上課總是毫無表情?為什么這些回答常常缺乏生活的氣息?或許我應該帶他們到田野中去,這樣能更好地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通過這樣的發(fā)現(xiàn)和思考,他更加懂得欣賞學生,更加能感受到教學的生命力,從而不斷創(chuàng)造出具有藝術性的教學方式。蘇霍姆林斯基不僅關愛學生,也經常關心鼓勵每一位教師。他提倡給教師減輕負擔,讓教師有充沛的精力進行教學。盡量不占用教師教學外的時間,讓教師能有足夠的、自由的時間去進行閱讀和研究。他時常提醒教師不能只學習有關教學的知識,還要掌握關于學生的知識,要保持教育工作的熱情,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他以身作則為教師樹立榜樣,被尊稱為“教師的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一生創(chuàng)作了很多教育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就是其代表作之一,被稱為“教育的百科全書”。這本書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如“關于獲取知識”“談談直觀性的問題”“給剛參加工作的教師的幾點建議”“怎樣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兒童”“我們的家長學?!薄稗r村學校的特殊使命”等。這些建議很多都具有超前性和現(xiàn)代性,它們代表著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智慧和對教育的熱切期望,如今更是成了鼓勵一代又一代教師的精神旗幟,成了每一位執(zhí)教者的一生之書。
二、《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的閱讀啟思
(一)學生是形態(tài)各異的花朵
春天之所以美好,就在于她的百花盛開、萬紫千紅、鳥語花香。設想,如果在春天只盛開一種花,只看到一種色彩,只聽到同樣的鳥鳴,單調而無味,那豈能是最美的季節(jié)?豈能讓人感到愉快?同樣的,在教育的世界里,學生就像花朵一樣健康、美麗、單純,他們是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時間盛開,散發(fā)不一樣的清香。因而,我們要用包容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學生,接受每位學生所存在的個體差異。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這樣說道:只有當知識成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據(jù)人的思想,激發(fā)人的興趣時,才能稱之為知識?!盵1]作為真實存在的個體,我們要維護和培養(yǎng)每位學生的存在感。他們只有認識到自己的存在,才會在學習中充分調動自己的各個機能。
然而,在實際生活中,總有些人是不愿意接受這種差異的,他們總愛拿孩子做比較,比較他們某一科的成績,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比較的結果難免會使一方喪失自尊,丟失自己的存在感。這種差異本身不是對錯判斷的依據(jù),我們必須要接受差異的存在,正確地看待孩子的成長。
(二)知識是一種價值存在
我相信知識有它自身的價值,而價值的發(fā)揮就要看我們掌握、理解和使用的程度。蘇霍姆林斯基對知識是這樣看待的:“只有當知識成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據(jù)人的思想,激發(fā)人的興趣時,才能稱之為知識。”[2]他認為知識是有生命力的、是積極的,兒童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使他們的知識進入“周轉”狀態(tài),也就是貯備的知識沒有得到很好的運用。在我看來,知識是對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學生學習知識不是為了用別人的思想填充自己的大腦,而是利用已知的知識去創(chuàng)造更多的新價值。書中談到,每一位學生對世界都充滿好奇,他們渴求去探索這個世界,但如果他們總是長時間地接受而不去應用知識,那么他們就會漸漸喪失興趣,對新的知識采取冷漠的態(tài)度。
在當前的教育教學中,怎樣使知識與頭腦相結合,在思維的過程中進行動態(tài)的運作,創(chuàng)造更多的新價值,獲得最大潛能的利用,發(fā)揮它的最大價值,仍然是我們所不斷追求的目標,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能夠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掌握、理解的基礎上學會思考,對自己感知到的東西進行檢查,嘗試著運用于實踐之中。
(三)閱讀是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蘇霍姆林斯基是非常重視閱讀的,在給教師的建議中,他曾多次強調閱讀的重要性,比如“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就越需要多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地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fā)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fā)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這是使人智慧遲鈍的大敵)的最強有力的手段”。[3]他認為閱讀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開闊,能夠刺激學生頭腦中的潛在力量。在閱讀中,學生可以擺脫書本的局限,獲得更開闊的視野,激發(fā)和喚醒思維,使他對周圍世界的感受性更敏銳。
當然,教師也是需要閱讀的,“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地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盵4]教師在學校里所使用的某門學科教科書,只是該學科的入門基礎,只是其中的滄海一粟。如果你想要你的課堂更加充實、豐富,如果你想讓你的課堂有更廣闊的思索空間,如果你想在學生的奇思妙想下應對自如,我想教師是必須要多閱讀的。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應該不斷積累知識,提升自身素養(yǎng),讓自己的思想不斷升華,才會教給學生更多高質量的學習內容。
蘇霍姆林斯基寫給教師的這一百條建議,每一條都值得我們去深思。在教育不斷與時俱進的歷程中,它所要遵循的仍是為了個體的成長,為了社會的進步。雖然時代背景不同,但在這本書中,我們能體會到一種共同的情感,對學生的關愛,對教育事業(yè)的關懷。同時,這本書也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教育賦予教育者的使命是偉大而艱巨的,每一位教育者或即將走向教育崗位的人都應該有擔負起這份職責的信念和勇氣,并愿意為教育價值的實現(xiàn)不斷奮斗前行。因而,當代的教育者應該繼續(xù)砥礪前行,努力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從點滴做起,把這份教育真正地落實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
參考文獻:
[1][2][3][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