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著重思考如何在教學中探索一條清晰的寫作素材剪裁加工的路徑,搭建一座行之有道的橋梁,來幫助中職生破解讀寫轉化之困境。
【關鍵詞】讀寫轉化;仿寫;組合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25-0044-02
【本文著錄格式】黃世純.搭建中職生讀寫轉化能力之橋[J].課外語文,2020,19(25):44-45.
“為什么背了那么多名言,到了考場還是不知怎么用?”“為什么明明讀了些書,寫作分數(shù)還老是上不去?”這是中職生在語文學科考試后常常發(fā)出的聲音。中職生在閱讀、語感、素材積累等方面本來就有所不足,考試時由于時間緊迫,更容易陷入“難為少米之炊”的窘境。
事實上,許多語文老師為了在閱讀與寫作之間搭起橋梁,付出過諸多實踐,其中較常操作的就是要求學生摘抄佳句以備考試之需。但由于多數(shù)摘抄下來的句段是從特定的主題和情境中剝離出來的,如果只是將這些佳句“圖式”遷移到寫作中,缺少了對它們的轉變和改造,學生只能“照搬”于作文中而難免生硬別扭;特別是多數(shù)寫作思維處于中等水平的學生,最終只能站在橋梁的這一端,跌跌撞撞地沖向彼岸,而彼岸的風景還是可望而不可即。
《福建省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學業(yè)水平考試大綱》在語文學科考試目標中指出: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學業(yè)水平考試在考查考生語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基礎上,重在測試理解和應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如果說,閱讀重在測試“理解”,那么,寫作重在測試“應用”,尤其是培養(yǎng)中職生能根據(jù)考試要求,查找、搜集和整理資料,對自己的積累進行選擇、提取、加工、改造,且以書面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的“應用”水平。
基于此,筆者嘗試探索一條清晰的寫作素材剪裁加工的路徑,搭建一座行之有道的橋梁,來幫助中職生破解讀寫轉化之困境。筆者從仿寫、組合兩方面來例說如何將閱讀的能量轉化為寫作的質量,在提升讀寫能力的同時,在考場有所發(fā)揮。
一、讀寫轉化“仿”為橋
模仿是創(chuàng)造的開始。寫作也是如此,現(xiàn)代詩人何其芳在一封信中寫道:“初學寫作是經過有意或無意的模仿階段,從中學會寫作技巧。”難道不是嗎?面對一篇篇好文章,如果你在閱讀后積累下來,輸入到備用素材庫里,并在考場作文里仿寫化用,定能讓作文增色。
(一)結構仿寫
結構就是文章各部分之間的組成方式,常見的結構有總分式、“一線串珠”式、倒敘式、遞進式、首尾呼應式、鏡頭轉換式等?,F(xiàn)在就“一線串珠”式如何仿寫進行分析:
1.課文實例:魯迅的《社戲》一文,采用了“一線串珠”的結構方式,以“看戲”為線,把看戲過程中的各種事情串聯(lián)成一個整體。還有朱自清的《背影》,全文以“背影”為線索來安排文章結構,先是“開頭設疑——點出背影”,接著“望父買橘——刻畫背影”,隨后“父子分手——惜別背影”,最后“結尾思念——照應背影”,文脈清晰,前呼后應,渾然一體。如果仿寫這兩篇文章,巧設線索,“一線串珠”是最好的仿寫點。
2.構思方法:在安排材料時,選取一個最能體現(xiàn)文章主旨的事物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將一組精選的材料連綴成篇。
3.實例轉化運用:以學生習作《幸運星》為例進行仿寫示范。
①線索:幸運星(7次);②開頭:由“幸運星”引出“幸?!?③事件:我發(fā)燒爺爺求來幸運星;爺爺讓我?guī)疫\星去參賽;獲獎后大家談論幸運星;④結尾:用幸運星呼應題目,篇末點題;⑤中心:爺爺對我的愛——幸福的親情。
(二)技巧仿寫
寫作技巧是寫作中作者為表情達意而采取的有效藝術手段,常見的寫作技巧有懸念、照應、聯(lián)想、想象、抑揚結合、點面結合、托物言志等。仿寫時要認真分析應用哪種寫作技巧以及該如何應用。
1.課文實例:宗璞《紫藤蘿瀑布》一文中結尾——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我撫摩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里滿裝生命的酒釀,它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
2.構思方法:這一段運用聯(lián)想、對比和托物言志等寫作技巧,由紫藤蘿的衰與盛進行對比,聯(lián)想自己的遭遇。作者借助紫藤蘿表達自己面對不幸遭遇時,不能被厄運壓倒,要保持對生活的樂觀的態(tài)度和志向。在作文揭示主旨時可用同樣的方法把中心寄托在一樣物品上,并且通過聯(lián)想讓二者聯(lián)系起來。
3.實例轉化運用:以學生習作《滿巷槐香》為例進行仿寫示范。
開頭:外婆總愛在初夏時節(jié)望著那棵綴滿白色小花的歪脖槐樹。槐樹歪斜著守望天空,外婆守在窗前望著那槐樹。一片天空,一棵樹,一個人,那樣美好。
結尾:外婆在一粥一飯的塵世煙火里平凡著,并用一輩子的深情與陪伴,守望著那棵深巷里的樹,那些代代傳承的她與他的血脈,那生命最初的美好。我想,在外婆的生命里,從春夏走到秋冬,從花蕾滿枝丫走至落葉附禿枝,她的生命能走多遠,她的守望就能堅持多久。(這里作者巧妙地在槐樹上寄托了外婆對外公的愛,槐樹春夏走到秋冬,從花蕾滿枝丫走至落葉附禿枝與守望相聯(lián)系。)
“草鞋無樣,邊打邊像?!边\用讀寫轉化的方法開展作文教學,在同一篇文章的寫作中同時整合多篇文章的寫作方法與特點,作文也就會變得有模有樣起來。
二、讀寫轉化“組”為橋
考場作文都有一定的寫作情境,備用素材往往與考場作文的情境有一定的距離,這時就需要作出適當調整并加以組合轉化,才能切合考場作文的寫作情境。
(一)拓展組合
為了考場作文的表達或主題的需要,可以“古詩+解說”組合,“引句+注釋”組合……例:“我們沒有‘驚濤拍案,卷起千堆雪的戎馬豪情;沒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豁達;沒有‘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愁情……但我們有‘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壯志。春的播種是為了秋的收獲,是的,成績的背后需要一份堅定不移的信念?!?于是我們開始憧憬,憧憬著有一天我們能扶搖直上,至于北海,憧憬著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憧憬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獙W生習作《我的信念,我的憧憬》片段
(二)同類組合
圍繞某一作文命題展開與命題關鍵詞相關的備用素材積累,或者圍繞某一個中心點進行多組素材組合表達。
在備用素材積累課上,筆者嘗試引領學生整合古典詩詞的主題,比如積極的旋律,選用了學生閱讀過的《望岳》《登飛來峰》《漁家傲》《贈從弟》《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定風波》《秋詞》等,整合成這樣的主題素材,即“當我們在面對人生困難時,應有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精神,永攀高峰,向往美好 ”。也曾指導學生對閱讀過的人物進行整合,達到讀通一個人物。因為讀通一個人,可以使學生在寫作上有內容可寫,有深度可挖,靈活運用。多組同類備用素材轉化運用:
例1:當簡愛說“我們是平等的,我不是無感情的機器”時,我懂得了作為女性的自尊;當裴多菲說“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時,我懂得了作為人的價值;當魯迅說“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時,我懂得人應具有反抗精神;當白朗寧說“拿走愛,世界將變成一座墳墓”時,我懂得了為他人奉獻愛心的重要?!獙W生習作《愛心與我同在》
例2:有時候,磨難恰恰能夠歷練人生,綻放光彩。貝多芬雙耳失聰,卻能在這樣的磨難下創(chuàng)造出不朽的交響曲,撼人心靈,那是因為他不屈服命運的壓打,頑強抗拒厄運,才譜出了人類的心靈之歌;司馬遷遭受腐刑,卻能在這樣的恥辱中寫成《史記》,汗青溢光,那是因為他有堅定如山的信念,于誹謗譏嘲中堅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圍成為“史圣”;一代體操王子李寧淚灑漢城黯然退出體壇后,卻又另辟天地開創(chuàng)了自己的事業(yè),那是因為他懂得承受失敗,不為失敗所嚇倒,才能在失敗中開拓出一條新路。磨難,是禍,又是福。它對于意志堅強者,只不過是人生路上的一簾風雨,只要勇敢地走過去,前方是另一片藍天。——學生習作《磨難也是財富》
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有言:“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與,我就會理解?!痹谶@之前,閱讀文本無法真正內化為寫作素材的思維障礙,在于那些由教師或各類媒體“告訴”學生的美文、“做給”學生看的故事,以及讓學生“摘抄”的語段,使學生對寫作材料的接受止步于觀望的、淺表的層面。
教育部最新《語文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中提出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第一層是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包括“能在已經積累的語言材料間建立有機的聯(lián)系,能通過梳理和整合,將自己獲得的言語活動經驗逐漸轉化為豐富有個性的具體的語文學習方法和策略”。而基于語言的建構與運用,以上以“仿”為橋、以“組”為橋兩個策略,就是培養(yǎng)學生有針對性地提取文本中有思想價值、語言價值的元素,進一步訓練梳理和整合語言信息、重構語言意義的基本能力,并為學生提供清晰的寫作材料剪裁加工的思維路徑。這也許就是搭建中職生讀寫轉化能力之橋的有益嘗試。
參考文獻
[1]馬云.讀寫遷移,架構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語文課堂[J].學周刊,2020(10).
[2]劉剛.“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實施策略[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0(7).
附? ? 注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立項課題《新課標視域下的中學語文“讀寫融合”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CG19-12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