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 閆雅瓊 張琰
內容摘要:頤和園是中國的皇家園林,面對眾多的外國游客,譯者需要選擇恰當?shù)姆g方法進行文化傳播。零翻譯作為翻譯理論中的新生力量,越來越被認可并得到廣泛應用。本文以頤和園旅游文化為切入點,以零翻譯為指導方法探索頤和園旅游文化的外宣翻譯策略,并對其以更好地宣傳其文化底蘊。
關鍵詞:零翻譯 頤和園 旅游文化翻譯
1.引言
在“一帶一路”與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時代背景下,旅游逐漸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之一,旅游翻譯在文化交流道路上的橋梁作用顯得尤其重要。然而我國旅游翻譯行業(yè)起步較晚,發(fā)展速度緩慢,翻譯作品質量參差不齊。因此,提高旅游翻譯質量,對旅游文本翻譯進行細致研究勢在必行。旅游翻譯屬于呼喚功能文本(Newmark, Peter,2001),除傳遞源語信息外,還力圖在一定程度上說服讀者,因此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十分重要?!傲惴g”(邱懋如,2001)自2001年提出以來,雖一直在爭議質疑中發(fā)展,但被應用的領域卻日益廣泛。旅游翻譯涉及到傳播中國文化和吸引外國游客,適用于零翻譯方法。
頤和園作為聞名中外的“皇家園林博物館”,其園中蘊含的中國文化處處可見,不論是針對國內游客的源語介紹還是針對外國游客的譯語介紹,都是作為旅游文本翻譯案例研究的良好素材。筆者在頤和園進行了實地考察,參考景點標識牌、手繪旅游地圖、頤和園官方網(wǎng)站、及《新編英語北京導游》(劉愛服,2018)中關于頤和園的介紹,多方收集了頤和園旅游翻譯文本近500條,整理分析后針對典型例子的零翻譯應用進行了歸納總結。
2.零翻譯與頤和園旅游文化翻譯的應用
文化翻譯是各國文化傳播的橋梁,而零翻譯恰恰可作為搭建橋梁的基石,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由歸化和異化等傳統(tǒng)翻譯法造成的文化不對等問題。因此,隨著零翻譯概念的提出,其應用范圍日益擴大,近年來旅游文化翻譯研究也在逐步向其靠近。
2.1零翻譯的定義及其發(fā)展
2001年,上海外國語大學邱懋如教授在《可譯性及零翻譯》一文中首次提出“零翻譯”(Zero Translation)概念,即不用目的語中現(xiàn)成的詞語譯出源語中的詞語,這里包含兩層意思:1)源文中的詞語故意不譯,即省略;2)不用目的語中現(xiàn)成的詞語譯原文的詞語,包括音譯和移譯。隨后,劉明東(2002:30-31)將零翻譯分為絕對零翻譯(省譯和移譯)和相對零翻譯(音譯、音義兼譯、補償、象譯、直譯加注、歸化等)。在此基礎上,羅國青(2005:90-91)又提出了“窄式、 寬式”之分。之后“零翻譯”概念進一步縮小,李丹,黃忠廉(2012)等眾多學者提出“零翻譯”不同于音譯、省譯、不譯和形譯??偨Y來看,零翻譯的發(fā)展大致經(jīng)歷了三階段,即提出、二分和縮小。這一概念的提出維護了翻譯活動的普遍可譯性原則,為旅游翻譯的研究提供了另一方法與途徑。
2.2零翻譯在頤和園旅游文化翻譯中的分類應用
旅游資料中所蘊含的信息以文化為主,通常涉及源語文化的方方面面。在翻譯時譯者需盡可能保持源語文化事物的特點,同時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文化的完整傳播。下面將以部分頤和園翻譯文本為例簡析零翻譯方法的分類應用。
根據(jù)邱懋如(2001:26)為“零翻譯”所下定義:不用目的語中現(xiàn)成的詞語譯出源語中的詞語,這種零翻譯主要表現(xiàn)在音譯(Transliteration)和移譯(Transference)上。音譯是指用目的語中與源語發(fā)音相同或近似的詞語進行翻譯,其本身并不具有該意義,如鳳凰茶屬于烏龍茶,將其音譯為“Fenghuang(Phoenix)Olong Teas”;移譯是指直接將源語中的詞語移用到目的語中,在旅游翻譯中又可分為單純移譯法和復雜移譯法。單純移譯法指在譯語中原封不動地保留源語形式或轉寫成拼音,如:昆明湖“Kunming Lake”、宜蕓館“Yiyun Hall”;復雜移譯法是在前者的基礎上增加注釋或補充說明,如澄鮮堂“Chengxian Tang (Hall of Clearness and Freshness)”、“織染局Zhiran Ju(Weaving and Dyeing Buraeu)。”
如上文所述,零翻譯已經(jīng)在旅游翻譯中被廣泛使用,并多以音意兼譯、音譯加注、以及補償翻譯的方式呈現(xiàn)。
2.2.1音意兼譯
指模擬源詞中部分讀音和傳達愿意的(部分)意義相結合。專有名詞常用拼音名加上其通名來翻譯,如:“寶云閣(銅亭)(Baoyun Bronze Pavilion)”;“慶善堂(Qingshan Hall)”;“五圣祠 (Wusheng Temple)”。音意兼譯是旅游翻譯在處理地名及建筑名時的常用方法,它的優(yōu)點是簡潔、直接,有利于彌補景點標識牌空間大小限制帶來的不便,并且能避免復雜的翻譯處理,保持源文的韻味。但是由于源語詞語目的語詞的不對等,在使用該方法時會導致一定程度的文化缺失,例如在翻譯“廟宇”、“祠堂”、“寺院”等詞語時,譯者將其都翻譯為“temple”,這樣會給外國游客造成誤解與困擾,使其接收不到豐富的文化內涵,造成文化缺失。
2.2.2音譯加注
音譯加注指彌補可能出現(xiàn)的源語意義在目的語中的缺失,即彌補由音意兼譯帶來的文化缺失。常見的格式為“源語+(目的語)”。在旅游翻譯中常見于專有地名及建筑名的翻譯,如“延賞齋”譯為“Yanshang Zhai (Hall of Ample Good View)”;“蠶神廟”譯為“Canshen Miao(Temple of the Goddess of Silkworm)”;“水村居”譯為“Shuicun Ju(Waterfront Village)”。這樣處理不僅保留了景點名稱的原汁原味,也可以讓外國游客通過注釋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景點中獨有的中國文化。缺陷是處理方式及其文字呈現(xiàn)較為復雜,不便于游客記憶。
2.2.3補償翻譯
補償翻譯指將源語詞匯音譯為目的語詞匯時兼顧其含義,以補償其語意損失。頤和園中存在許多與藏傳佛教相關的建筑和習俗,常常包含由蒙、藏語等少數(shù)民族語言音譯而來的詞匯,若再將其直接音譯為英語,往往會使外國游客難解其意,因此補償翻譯就顯得必要且迫切,最為典型的例子如“頤和園”譯為“The Summer Palace”而不是“Yihe Palace”。“故宮(紫禁城)”譯為“The Forbidden City”而不是“The Old Palace”。游客們在接受到由補償翻譯而來的景區(qū)名稱時,會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與理解。
在此研究基礎上,劉明東(2002:30)對零翻譯方法進行了更加細致的化分,進一步列出了八種實現(xiàn)零翻譯的手段,且經(jīng)整理分析發(fā)現(xiàn),這八種方法在頤和園旅游翻譯中均有體現(xiàn),除上述三種常見方法之外,其他方法如下表1所示:
除上述已舉例的文本翻譯外,其他相關文本的零翻譯應用已在文末附表。
3.零翻譯應用的優(yōu)勢及改進意見
頤和園作為中國著名的皇家園林,除秀美的風光景色外,還因其蘊含深厚的園林、歷史、宗教文化而被外國游客所青睞。零翻譯的應用力求原汁原味地傳播頤和文化,但由于目前對于頤和園景點英譯的研究屈指可數(shù),套用、濫用零翻譯法的現(xiàn)象也十分常見,因此當務之急是研究如何合理利用零翻譯法傳播頤和園旅游文化。
3.1零翻譯方法的優(yōu)勢
頤和園中景點的命名方式大致有三種:第一種為根據(jù)景物外形命名,如“十七孔橋(Seventeen-arch bridge)”、“長廊(Long Corridor)”,這類景點名稱在翻譯時通常采用零翻譯法中的“象譯”處理,形象直觀地描繪出景物外形;第二種為據(jù)文言文釋義命名,如“宜蕓館”,古書中記載“蕓”是一種香草,可以防書中蛀蟲,“宜蕓館”原是藏書之處,后才作為隆?;屎髮媽m,因此得名。在翻譯時由于其含義多樣,采用其它翻譯方法均不夠簡便明了,因而采用零翻譯中的音意兼譯法將其譯為“Yiyun Hall”較為妥當;第三種為據(jù)景點方位命名,如“東宮門(East Place Gate)”、“南湖島(South Lake Island)”、“北如意門(North Rico Gate)”,翻譯時無需進行復雜的處理,逐字逐句對應便可達到翻譯效果。
頤和園內景點最突出的特點是變化多樣,釋義豐富,采用零翻譯方法可以把景物名稱的表面含義和深層內涵有機地結合起來,避免誤解,從而達到吸引外國游客,傳播旅游文化的目的。
3.2零翻譯方法的錯誤應用及解決方案
零翻譯在頤和園旅游翻譯的應用范圍較廣,但由于翻譯人員的專業(yè)性不一,翻譯水平不均衡,仍然存在許多零翻譯方法的誤解和錯誤應用。較為常見的有“拼音翻譯”、“機械對譯”、和“不對等翻譯”,下面筆者將逐一例證解釋并給出解決方案。
3.2.1拼音翻譯
單純的拼音翻譯并不屬于零翻譯,零翻譯是“沒有翻譯”,而非“不翻譯”,即零翻譯是對源語的原形轉移(李丹,2019)。在頤和園旅游翻譯中也存在不少景點名稱直接翻譯為漢語拼音,這樣并不符合零翻譯的初衷,如“亭廊”直接譯為“Tinglang”,這樣翻譯會使游客認為“亭廊”是不可譯的,而事實上對于頤和園中存在的如“亭”、“樓”、“閣”、“廊”、“臺”等包含園林文化特色的建筑名稱,其實是可譯的。比如“亭”、“閣”可譯為“pavilion”,“殿”、“堂”可譯為“Hall”,當然由于中英文化負載詞不對等的問題,簡單的翻譯并不能完全滿足翻譯需求,因此可采用音譯兼譯的方式,如“XX亭”可譯為“XX pavilion”,更進一步還可采用音譯加注的方式,即保留景點名稱內涵的釋義,如“水村居”臨水而建,可譯為“Shuicun Ju(Waterfront Village)。”在音譯的基礎上補充對水村居的解釋,當然譯者在處理“居”時將其譯為“village”,其實與“居”并不完全對等,因為這里的“居”僅僅指“a group of structure”,而“village”指“a small town”,因此該翻譯是否會引起游客誤會,以及是否會影響文化的傳播效果還有待商榷。
3.2.2機械對譯
不成熟的譯者常會被母語的慣性思維影響,因而在頤和園的旅游翻譯中,完全拘泥于原文字面的翻譯現(xiàn)象也時而可見,在這里稱之為“機械對譯”。這種現(xiàn)象大多出現(xiàn)在景點標識牌上,比如頤和園萬壽山上一處警示牌寫道“ 山崖危險,注意安全”,譯者沒有使用合適的翻譯方法,而是直接死譯為“Cliff Danger, Attention Security”,這種字對字的機械翻譯,不僅沒有傳達出源語所表達的含義,還會給游客帶來困惑,因為在其文化中并無此說法。對于這一點,我們可以采用零翻譯中的省譯法,如:“Caution!Cliff!”,這樣既可以達到提醒游客的目的,又符合警示牌上標語簡潔明了的原則,可以很好地解決機械對弈造成的不合理問題。又如頤和園中“秋水亭”被譯為“Pavilion of Autumn Water”,譯者在翻譯時忽略的“秋水亭”的來源與用途,實際上,“秋水亭”亭名出自王勃的《滕王閣序》中膾炙人口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指在秋水亭觀落霞,欣賞水天一色的高闊與豁達。筆者認為可以采用零翻譯中用于解釋意義的補償性翻譯來解決,即將其翻譯為“Pavilion of Appreciating the Autumn”,如此便可達到解釋景點建筑用途的目的。
3.3.3不對等翻譯
“不對等翻譯”指譯者在翻譯同一個景點名稱或與景點相關的歷史文化事件時,不使用一致的詞匯,從而給游客造成理解困難甚至誤解。
頤和園中介紹文昌閣的景點標識牌上寫道:“文昌閣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聯(lián)軍燒毀,光緒年間改建成現(xiàn)在的規(guī)模,主閣兩層,內供……”譯文: “The Wenchang Tower was first built in 1750 and rebuilt under the Emperor Guangxu after the Anglo- French Allied Forces burned it down in 1860,……were placed in the two- storey pavilion.”在翻譯“文昌閣”時,譯者同時使用了“tower”和“pavilion”兩個翻譯,并且出現(xiàn)在同一標識牌中,這樣很容易使得外國游客誤以為所指的是兩個不同的景點,進而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另外,將“閣”譯為“tower”其實不符合該建筑的構造特點,在《新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中,“Tower”意為“a tall narrow building, either free standing or forming part of a building such as a church or castle”,可見它通常指高且細長的建筑物的塔形部分,往往圓柱或支撐頂部,比如“埃菲爾鐵塔(Eiffel Tower)”,但是文昌閣屬于城關式建筑,它的底部有城墻砌成,堅實又牢固,與前者大不相同,所以“pavilion”更適合作為中國式“亭臺樓閣”的翻譯。另外一點,譯者在翻譯文昌閣的建造時間的時候,“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僅僅被翻譯為“was first built in 1750”,并沒有提到“乾隆十五年”,但后來在翻譯“光緒年間改建”的時候,卻譯為“rebuilt under the Emperor Gunagxu”,使得游客不能很好地了解到光緒年間的具體年份,甚至引起誤解。因此譯者在處理有關于時間朝代的譯本時,一定要做到細致準確且一一對應,這樣游客不僅能了解到建筑物的歷史背景,也能對中國的歷史朝代有一定認識。因此避免類似上述的不對等翻譯是頤和園旅游翻譯者需要關注的重點之一。
零翻譯之所以能在頤和園旅游文本翻譯中得到較多應用,主要是因為頤和園中的宗教文化與園林建筑文化的描述語言往往用詞華麗封豐富,譯者需兼顧游客接受度與文化傳播度。此外,零翻譯方法也一直在爭議中發(fā)展,為使外國游客充分領略到本民族文化的魅力,如何合理地利用零翻譯,使得文化傳播效果最大化,仍然值得每一個譯者去探索。
參考文獻
[1]Newmark,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于懷瑾.楚王劉英與中國早期佛教[J].世界宗教文化,2019(05):162-168.)
[3]李丹.零翻譯可安身于移譯——兼與彭利元教授商榷[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9,42(05):120-127.
[4]陳偉佳.“零翻譯”視角下地理標志產品鳳凰單叢茶葉名的外宣翻譯[J].福建茶葉,2018,40(12):312.
[5]彭利元.零翻譯非翻譯——兼與譯界同仁商榷[J].中國翻譯,2017,38(05):86-91.
[6]占芳芳.中文旅游資料英譯:文化缺失及補償措施[D].浙江工商大學,2013.
[7]鄭云菲,孟慶升.從《頤和園》英譯文看“改寫”策略在旅游文本翻譯中的價值[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8(S4):189-190.
[8]羅國青,王維倩.零翻譯與不可譯——零翻譯本質辨[J].外國語文,2011,27(01):116-120.
[9]李浩,趙麗娜,尹霏.頤和園景點英譯問題探討[J].經(jīng)濟研究導刊,2010(15):170-171.
[10]戈思齊.少數(shù)民族文物翻譯中的補償問題[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2(02):134-138.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林業(yè)大學“北京市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chuàng)業(yè)行動計劃”(項目編號:S201910022085)階段性成果。
(作者介紹:李樂,北京林業(yè)大學外語學院英語專業(yè)本科生;閆雅瓊,北京林業(yè)大學外語學院英語專業(yè)本科生;張琰,通訊作者,文學博士,北京林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