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道榮
高中同學群里,有人發(fā)了一張當年的畢業(yè)合影,人影已經有點模糊了。37年過去了,我甚至忘卻了,曾有過這樣一張照片。點開,放大,迫不及待地看一眼當年的自己。
匆匆瀏覽了一遍,我竟然沒有找到自己。再一排排、一個個人頭仔細看,第二排右七,有點像,左六也有點像,還有第三排右三……一時竟不能確定,哪個是自己。
問同學。同學樂了,他也是費了好大勁,才找到他自己,不過,他一眼就認出我了。左六啊,那個嘴角微微上翹的家伙,不就是你嘛!同學斬釘截鐵地說,那時的你,老是有意無意地翹起嘴角,一副躊躇滿志的樣子,尤其是胡扯了一首什么破詩的時候。他說的沒錯,高中時我開始愛上了寫作,但我一點也不記得,自己還有翹嘴角的習慣。
我也一眼就從照片中找到他了,他的特征太明顯了,中分頭。那可是當時我們班里,最有特色的發(fā)型了。他中分的頭發(fā)像個正氣凜然的五四青年。
很多同學畢業(yè)之后,就再沒有見過面了,但我還是一眼就從照片中,認出了他們。
最后一排最高的羅同學,當年兩條腿細長得像圓規(guī),但在操場上,他奔跑的樣子,真快真輕盈,那是我見過的最美的跑姿;第二排左三的胡同學,家在鎮(zhèn)上,在我們這群大多來自鄉(xiāng)村的同學中,顯得鶴立雞群,最獨特的是他的小胡子,中間稀稀拉拉,兩邊卻又長又密;第三排右一的吳同學,數(shù)學特別好,總是瞇著眼睛,做出一副哥德巴赫猜想的樣子;還有站在我邊上的韓同學,嘴唇很厚,又特別喜歡笑,很憨厚很熱情很快樂的樣子,就算高考成績出來那天,他落榜了,他的厚嘴唇似乎依然隱隱地透出一股笑意。
我忘記了自己的模樣,但我清晰地記得,他們年輕時的樣子。
畢業(yè)多年之后,一位同學跟我提起過,學校前有一個長長的河堤,那是我們大多數(shù)同學上學的必經之地,他說,隔很遠,他就能一眼從眾多的同學中,分辨出哪一個是我。我問他為什么。他笑盈盈地說,那個一邊走路,一邊不停地用右手撩頭發(fā)的,肯定就是你。你不記得了嗎?我相信,我肯定像大多數(shù)的小伙子一樣臭美過,不過,我真不記得自己曾經一路走一路擺弄頭發(fā)了。
也不是我不記得了,而是我自己從來就沒有看見過:我看不見自己奔跑的樣子,也看不見自己沉思的樣子;我看不見自己意氣風發(fā)的樣子,也看不見自己輕狂無知的樣子,我年輕過,卻從沒有機會看見自己年輕時的樣子,我偶爾照鏡子看到的,只是一張臉,以及刻意做出來的一些表情,而那顯然不是我的全部,也不是年輕的全部。
而他們看見了,記住了,成了他們記憶的一部分。就像我清晰地記得,他們年輕時的樣子,就像那些埋藏在我的腦海深處的,他們的朝氣、活力,趣事和囧事,已經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
很多人,記住了我們不同的樣子——
奶奶,在她80歲的時候,還清晰地記得我小時候淘氣的樣子。鄉(xiāng)下的鄰居,四十年沒見過面了,但清晰地記得我被狗咬傷時嚎啕大哭的樣子。妻子清晰地記得我第一次和她約會時青澀、緊張而幸福的樣子……他們是我們青春的見證者,是我們努力的見證者,是我們愛的見證者。
選自“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