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男, 巴元明*, 王林群, 陶然, 左新河, 石全, 王小琴, 吳霞, 陸定波, 張雪榮, 馮毅, 胡剛明, 姜楠, 余昪昪, 朱曉云, 謝立寒
(1.湖北省中醫(yī)院,湖北 武漢 430061;2.湖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61; 3.湖北中醫(yī)藥大學 附屬醫(yī)院,湖北 武漢 430061;4.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5;5.漢川市人民醫(yī)院,湖北 漢川 431600;6.武漢市中心醫(yī)院,湖北 武漢 430014)
2019年12月以來出現(xiàn)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可引起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世界衛(wèi)生組織于2020年1月12日正式將造成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2020年2月11日,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為(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1-2].COVID-19臨床上以發(fā)熱、干咳、乏力為主要表現(xiàn).重癥患者可出現(xiàn)呼吸困難或低氧血癥,嚴重者可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癥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3].截至2020年4月2日24時,全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81 620例,累計治愈出院病例76 571例,累計死亡病例3 322例[4].在國醫(yī)大師梅國強教授指導下,湖北省中醫(yī)院和漢川市人民醫(yī)院在臨床上針對COVID-19的不同個體、不同時期及不同病理狀態(tài),辨病分期、辨證論治,探究該疾病的病因病機,獲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xiàn)總結(jié)如下.
選擇2020年1月14日至2月12日期間湖北省中醫(yī)院和漢川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0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1.1.1 診斷標準
參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三版)》[5]《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6]《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 修正版)》[7]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8]診斷標準,本研究觀察病例均為核酸確診病例及臨床診斷病例.
中醫(yī)證候分型依據(jù)《湖北省中醫(yī)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yī)藥防治方案(第三版)》[9],分為以下3種:
(1)濕熱襲肺證:臨床表現(xiàn)為惡寒發(fā)熱或無熱,干咳,咽干痛,干咳少痰,四肢肌肉酸痛,乏力,頭痛,惡心,納差.舌邊尖紅,苔白或微黃膩,脈浮數(shù).肺部CT檢查陰性或可見散發(fā)磨玻璃樣高密度影.
(2)邪犯少陽、濕熱壅肺證:臨床表現(xiàn)為往來寒熱,或午后發(fā)熱明顯,無汗或汗出甚少,咳嗽,胸悶氣喘.舌質(zhì)紅或絳,脈滑數(shù).肺部CT檢查可見雙肺多發(fā)或大片磨玻璃樣高密度影.
(3)痰熱壅肺證: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咳嗽,咳痰、胸悶氣喘,乏力,納差、口干.舌質(zhì)紅或暗,苔厚或苔膩,脈滑數(shù).肺部 CT 檢查陰性或可見磨玻璃樣高密度影.
1.1.2 排除標準
(1)治療期間不能保證服藥依從性的患者,難以通過口服給藥的患者;(2)合并嚴重原發(fā)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或患有需與COVID-19相鑒別的其他病原微生物型肺炎的患者;(3)合并有其他嚴重疾病,如尿毒癥、嚴重心力衰竭等患者;(4)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
全部病例采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療程14 d,治療方案如下.
1.2.1 中醫(yī)治療方法
(1)濕熱襲肺證:中醫(yī)治法為清熱解毒祛濕.推薦處方:流感2號[9](銀翹散合達原飲加減).方藥組成:金銀花15 g、連翹10 g、射干10 g、檳榔10 g、陳皮10 g、生甘草10 g、淡竹葉10 g、蘆根15 g、黃芩10 g、草果15 g、厚樸15 g.
(2)邪犯少陽、濕熱壅肺證:中醫(yī)治法和解少陽,化濕解毒.推薦處方:肺炎1號[9](“肺炎1號”是在國醫(yī)大師梅國強教授推薦“柴胡陷胸湯加減”的基礎上,弟子巴元明教授根據(jù)臨床病人及醫(yī)生反饋建議,加減變化,最后確定為“柴胡陷胸湯合達原飲加減”.)方藥組成:柴胡20 g、黃芩10 g、法半夏10 g、黨參15 g、全瓜蔞10 g、檳榔10 g、草果15 g、厚樸15 g、知母10 g、赤芍10 g、生甘草10 g、陳皮10 g、虎杖10 g.
(3)痰熱壅肺證:中醫(yī)治法為清瘟解毒、肅肺化痰、和解宣透.推薦處方:強力肺炎1號[9](國醫(yī)大師梅國強教授處方.小柴胡湯、小陷胸湯、達原飲、止嗽散加減).方藥組成:柴胡10 g、黃芩10 g、法半夏10 g、全瓜蔞10 g、黃連10 g、枳實15 g、甘草6 g、浙貝母20 g、桔梗10 g、百部10 g、前胡10 g、蜜紫苑10 g、蜜款冬花10 g、檳榔15 g、草果6 g、藿香10 g、佩蘭10 g、虎杖10 g.
1.2.2 西醫(yī)治療
西醫(yī)治療參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三版)》[5]《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6]《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 修正版)》[7]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8].常規(guī)給予氧療等基礎性支持治療.抗病毒治療,選取奧司他韋或阿比多爾口服等.合并感染炎癥者給予莫西沙星、阿奇霉素、頭孢哌酮或亞胺培南等.對于進展較快或高熱1周以上不退者,酌情給予靜脈滴注甲潑尼40 mg/d或80 mg/d,療程3~5 d.
1.3.1 療效
治愈:體溫恢復正常3 d以上、連續(xù)2次呼吸道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陰性(采樣時間間隔至少1 d),如下的呼吸道癥狀和體征、實驗室和影像檢查明顯好轉(zhuǎn).
(1)主要癥狀:觀察患者主要癥狀復常情況,包括:發(fā)熱、呼吸道癥狀(咳嗽,咳白痰或黃痰,咽痛或咽癢,鼻塞流涕)、消化道癥狀(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納差)和其他癥狀(乏力、肌肉酸痛或關節(jié)疼痛、胸悶氣短、頭暈頭痛、惡寒等)等.
(2)體征:觀察患者退熱時間,舌象等變化.
(3)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觀察治療前后血液分析、C反應蛋白、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肺部CT磨玻璃影變化[10]等.
好轉(zhuǎn):14 d治療后,體溫恢復正常3 d以上,或呼吸道癥狀和體征、實驗室和影像檢查明顯好轉(zhuǎn),但未達到連續(xù)2次呼吸道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陰性.
無效:14 d治療后,體溫未能恢復正常3 d以上,呼吸道癥狀和體征、實驗室和影像檢查未能明顯好轉(zhuǎn),未達到連續(xù)2次呼吸道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陰性.
1.3.2 安全性
為判斷治療藥物的安全性,檢測尿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由副主任醫(yī)師職稱以上臨床醫(yī)師判斷,是否出現(xiàn)由治療藥物引起的尿蛋白升高、肝酶升高、腎小球濾過濾下降等肝腎功能損害情況.
105例患者年齡48~69歲,平均60歲;男58例,女47例.發(fā)病前14 d內(nèi)均有武漢市及周邊地區(qū)旅行史或居住史.45例有基礎性疾病,其中患有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等)14例(13.33%),患有心腦血管病(如高血壓病、冠心病、腦梗死等)27例(25.71%),患有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如慢阻肺、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等)6例(5.71%).核酸確診病例88例(83.81%),臨床診斷病例17例(16.19%).其中普通型82例(78.10%),重型23例(21.90%).半數(shù)以上患者出現(xiàn)乏力、發(fā)熱、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難等癥狀;體征方面,半數(shù)以上患者舌紅或絳,苔黃、厚膩,見表1.
表1 105例COVID-19患者的常見癥狀及體征
四診合參,辨證分型如下:濕熱襲肺證13例;邪犯少陽、濕熱壅肺證72例,濕(痰)熱壅肺證20例,各型的具體療效見表2.
表2 105例COVID-19患者不同證候分型的療效
105例患者全部使用中醫(yī)辨證論治聯(lián)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達到出院標準100例,臨床治愈率95.24%;好轉(zhuǎn)3例;無效2例.本研究中普通型向重型、危重型轉(zhuǎn)化2例(2.44%).
平均退熱時間為2~5 d,平均3 d.乏力、發(fā)熱、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難主要癥狀發(fā)生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胸悶、納差、肌肉酸痛或關節(jié)疼痛、咽痛、鼻塞流涕等癥狀發(fā)生率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舌紅或絳,苔黃、厚膩的發(fā)生率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苔色白的發(fā)生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105例COVID-19患者治療前后癥狀及體征發(fā)生率比較
105例患者的白細胞計數(shù)、淋巴細胞絕對值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C反應蛋白較治療前明顯降低,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中性粒細胞絕對值、降鈣素原無統(tǒng)計學差異,見表4.
表4 105例COVID-19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檢查比較
新型冠狀病毒核酸轉(zhuǎn)陰時間為5~12 d,平均8 d.95例(90.48%)患者的肺部CT明顯好轉(zhuǎn),主要表現(xiàn)在影像學病灶面積減小、變薄變淡.
本研究的中西醫(yī)結(jié)合療法臨床應用安全,未見不良反應.
COVID-19屬于中醫(yī)“瘟疫”“溫疫”“疫”病范疇[11].《黃帝內(nèi)經(jīng)》言:“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吳鞠通云:“溫疫者,厲氣流行,多兼穢濁,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病因是“異氣”,即感染2019-nCoV,又稱“疫氣”“癘氣”等.明朝醫(yī)家吳又可所著《溫疫論》對溫疫進行了詳細的敘述,“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邪從口鼻而入”,指出戾氣是通過口鼻侵犯體內(nèi).感染戾氣的方式“有天受,有傳染,所感雖殊,其病則一”.《素問》中云:“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人體感受戾氣之后,是否致病則取決于戾氣的量、毒力與人體的抵抗力.《溫疫論》則指出“其感之深者,中而即發(fā),感之淺者,而不勝正,未能頓發(fā)”;“其年氣來之厲,不論強弱,正氣稍衰者,觸之即病”;“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溫疫論》云:“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邪自口鼻而入,則其所客,內(nèi)不在臟腑,外不在經(jīng)絡,舍于夾脊之內(nèi),去表不遠,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為半表半里”.
巴元明教授團隊[9]認為2019-nCoV感染的肺炎基本病機:初期為濕疫襲表,犯肺困脾;中期為疫犯少陽,濕毒壅肺;嚴重者,濕毒直達,內(nèi)閉外脫;恢復期為氣陰兩虛,肺脾俱虛.臨床以發(fā)熱、咳嗽、乏力、咽痛為主要表現(xiàn)[12].疾病初期,瘟疫濕毒邪氣傷人,首犯肌表肺衛(wèi),累及脾胃.癥見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鼻塞咳嗽、惡心、納差不欲食、脈浮等表證.失時不治,或治不得法,進入中期.邪氣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間,損及三焦之門戶.外出則寒,內(nèi)入則熱,則癥見發(fā)熱、惡寒.三焦不暢,氣機受阻,水液輸布失調(diào),聚為痰濁;邪熱內(nèi)陷,更灼濕為痰,而成痰熱互結(jié)之證.濕痰阻于中焦,則氣阻胃逆,癥見胸悶嘔惡,乏力,納差,舌苔白厚;痰熱壅肺,則咳吐黃痰,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肺與大腸相表里,大腸燥化失司,可見腹瀉等癥.苔厚膩,或黃或白.嚴重者,濕毒閉阻三焦,陽氣衰微,肺氣欲絕,氣機逆亂,升降失常,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氣機無法外達則熱深厥深,熱邪迫肺,故而呼吸急促甚.急性熱病,陰傷氣耗,肺體損傷;治療得法,則病情向愈,進入恢復期;然邪毒漸去,邪戀正虛,肺脾兩虛.臨床表現(xiàn)以氣短、倦怠乏力、動則氣促,無發(fā)熱,口干為主.
治療以驅(qū)邪為要.《溫疫論》云:“大凡客邪貴乎早逐,乘人氣血未亂,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致危殆,投劑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復.欲為萬全之策者,不過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為要耳.”猛藥去疴,務早務盡.在診療COVID-19過程中發(fā)現(xiàn),年齡、既往健康狀況、病情所處階段等因素不同,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有所不同.因此,在處方用藥時,應隨證立法、因法選方.(1)瘟疫病初期.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因肺外合皮毛而主衛(wèi)表,所以初期多見表證,常為輕型.治宜疏風散寒解表,清熱解毒祛濕.銀翹散是溫病外感基礎方,最早出現(xiàn)于《溫病條辨》:“太陰風溫,溫疫,溫熱……用辛涼平劑銀翹散治之”.此方由解表、清熱和利咽三方面的藥物組成.對于肺失宣降,咳嗽明顯者,可合用桑菊飲,兼顧辛涼輕宣、宣降肺氣,止咳之功效.兩方合用,予解表中輔以透邪、宣肺之功,適于邪在衛(wèi)分的風熱犯衛(wèi)證.對于表邪深入、熱毒襲肺者,予麻杏石甘湯加減清熱平喘,此方之中,復加入知母,即合入白虎湯以清里熱[13].對于濕熱病邪在氣分,而濕偏重者,可合用藿香正氣湯或藿樸夏苓湯,祛濕化濁.(2)瘟疫病中期.臨床分型常為普通型、重型,治宜和解少陽,化濕解毒;或清瘟解毒,肅肺化痰,和解宣透.柴胡陷胸湯用于少陽證,胸膈痞滿,按之痛者,實乃小柴胡湯與小陷胸湯化裁而成,治療痰熱互結(jié)胃脘,體現(xiàn)了“合用經(jīng)方,便是新法”之理[14].達原飲應用于濕熱膜原病癥的治療,葉天士強調(diào)“急急透解、芳香逐之”,溫疫初起即用三焦膜原之藥,透邪外出,防其內(nèi)陷,亦是截斷之法門,用藥可仿此而為[15].梅國強教授認為若午后發(fā)熱,無汗出者,舌苔薄白或白厚,舌質(zhì)絳或紫暗,加青蒿20~25 g、碧玉散10 g;若用藥24 h后仍高熱無汗者,將柴胡加至25 g,另加青蒿20 g.如若病人雖發(fā)熱,而無明顯的往來寒熱,或午后發(fā)熱,而以發(fā)熱氣喘為主,則可去柴胡、黃芩,另加麻黃10 g、杏仁10 g,變?yōu)榛寐樾痈适闲∠菪販?梅國強大師強調(diào)此為一方二法,臨床使用時需根據(jù)病情,隨時調(diào)整.基于網(wǎng)絡藥理學和分子對接探討清肺達原顆粒(即“肺炎1號”)結(jié)果顯示,與 SARS-CoV-2-S-RBD-ACE2復合物親和力較好的化合物主要來源于柴胡、黨參、知母、甘草[16].對于咳嗽癥狀較重者,加用止嗽散.該方源自清代程鐘齡的《醫(yī)學心悟》:“治諸般咳嗽”.止嗽散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驅(qū)賊之勢.是以客邪易散,肺氣安寧”,是為治咳嗽之通劑.濕熱并重,舌苔黃厚者,可加用黃連.但寒不熱,納呆不欲食,舌邊齒痕明顯,苔白而不黃者,可加黨參、白術、陳皮、茯苓、甘草等,益氣健脾,燥濕化痰.在治療中,經(jīng)患者反饋黃連太苦,巴元明教授采用黃芩代替,通過實踐觀察,既減少了苦寒,又保持了藥效,故用法夏配黃芩辛開苦降,主治痰熱互結(jié)之結(jié)胸證.
同期報道的西醫(yī)臨床治愈率是71.4%,轉(zhuǎn)重率是11.4%[17],對比本研究的治療情況,說明中醫(yī)辨證論治聯(lián)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阻斷了普通型向重型、危重型的轉(zhuǎn)化,且通過治療90.48%達到出院標準.臨床觀察到不少患者退熱、核酸轉(zhuǎn)陰之后,仍存在乏力、納差、苔厚膩的情況,胸部CT提示炎癥雖較前好轉(zhuǎn),但并未完全消散,或出現(xiàn)纖維化情況.部分患者出現(xiàn)停藥過早,癥狀反復的情況.因此,對于本病的治療不能僅著眼于退燒、核酸轉(zhuǎn)陰等關鍵指標[18],還當繼續(xù)服用中藥治療,直至癥狀完全消除、舌苔厚膩征象明顯緩解、胸部CT炎性明顯好轉(zhuǎn),以免癥狀反復或恢復時間延長.
綜上,通過對105例COVID-19的辨證論治臨床資料進行研究,認為COVID-19患者初期表現(xiàn)為濕熱襲肺證,中期表現(xiàn)為邪犯少陽、濕熱壅肺證或痰熱壅肺證.中醫(yī)辨證論治COVID-19療效確切,能夠阻斷普通型向重型、危重型的轉(zhuǎn)化,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促進肺部炎癥快速吸收,中西醫(yī)資料聯(lián)合使用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