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軍,李 敏,張 丹,文 靜
(四川省安岳縣人民醫(yī)院護理部,四川 安岳 642350)
艾滋病是一種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有巨大危害的傳染病[1]。HIV能夠攻擊人體免疫系統(tǒng),主要是攻擊人體CD4+T淋巴細胞,使人體免疫系統(tǒng)受到重大破壞,從而喪失免疫能力,進而人體極易感染多種疾病,甚至惡性腫瘤,給人體造成極大傷害,危及生命[2,3]。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存活艾滋病患者高達70萬人,接受抗病毒治療艾滋病患者有41萬人[4]。在艾滋病治療過程中,患者一方面要面對健康狀況和長期服用抗病毒藥物的困擾,另一方面要承受人們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焦慮和抑郁已成為其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艾滋病患者身體狀況不斷惡化,患者社會功能降低,從而出現(xiàn)焦慮和抑郁問題,會大大降低艾滋病患者對抗病毒治療的依從性,影響抗病毒治療的效果,所以要高度關注艾滋病患者的心理變化[5]。為了更好分析了解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本研究對接受抗病毒治療艾滋病患者的抑郁焦慮狀況進行評定,并對產(chǎn)生抑郁焦慮的原因進行分析,為艾滋病患者治療康復提供新的依據(jù),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本院接診并進行抗病毒治療的艾滋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審理批準。納入標準:艾滋病患者[6];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參加本次研究;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療患者;無精神病者。排除標準:未接受或已中斷抗病毒治療患者;病歷資料不全者;中途退出研究的;無法進行問卷調查患者。符合要求的艾滋病患者共278例,男168例,占比60.43%,女110例,占比39.57%,年齡18~68歲[(41.32±9.81)歲]。
1.2 研究方法采用橫斷面調查方法研究,調查員(經(jīng)護理部統(tǒng)一培訓考核)通過調查問卷對患者進行調查,調查問卷包括患者艾滋病感染以及治療情況。
1.3 研究工具調查問卷具體包括患者社會人口學特征: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職業(yè)等;患者基本情況:飲酒,吸煙,是否告知家人病情等;抗病毒治療情況:抗病毒藥物服用方法,治療效果等;中文版Morisky服藥依從性量表(MMAS-8)[7],以調查時間1周內沒有漏服藥、同時最近1月內超過固定時間2 h以外服藥次數(shù)3次以下為依從性好?;颊呓箲]抑郁狀況評定參考文獻[8]中介紹方法,主要包括宗式焦慮自評量表(SAS)和宗式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包含20個項目,4級評分,量表中19、17、13、9和5題反序計分,其余為順序計分,將各條目得分加和,然后乘以1.25,四舍五入得到焦慮自評量表得分,總得分≥50分為焦慮癥狀;抑郁自評量表(SDS)包含20個項目,4級評分,量表中20、18、17、16、14、12、11、6、5和2題反序計分,其余為順序計分,將各條目得分加和,然后乘以1.25,四舍五入得到抑郁自評量表得分,總得分≥50分為抑郁癥狀。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對患者焦慮和抑郁影響因素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患者焦慮抑郁檢出率分析抑郁癥狀患者58例,檢出率為20.86%,焦慮癥狀患者40例,檢出率為14.39%,不同性別、年齡患者焦慮、抑郁癥狀檢出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婚姻狀況患者焦慮癥狀檢出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抑郁癥狀檢出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753,P=0.013),不同文化程度患者抑郁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1.003,P<0.001)不同職業(yè)患者焦慮、抑郁癥狀檢出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0.378,P=0.001;χ2=14.692,P=0.004),見表1。
表1 患者焦慮抑郁檢出率比較 [n(%)]
2.2 患者焦慮抑郁癥狀單因素分析接受抗病毒治療年限、依從性高低、宗教信仰情況與患者焦慮癥狀發(fā)生密切相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接受抗病毒治療年限、依從性高低、需終生抗病毒治療的知情情況、日常居住情況與患者抑郁癥狀發(fā)生密切相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者焦慮抑郁癥狀單因素分析 [n(%)]
2.3 患者焦慮抑郁癥狀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艾滋病患者職業(yè)、宗教信仰是焦慮發(fā)生的相關因素,患者依從性、文化程度、抗病毒治療需終生服藥知曉情況、婚姻狀況是抑郁發(fā)生的相關因素(P<0.05)。見表3。
表3 HIV感染患者焦慮抑郁癥狀多因素分析
部分研究提出接受抗病毒治療艾滋病患者焦慮癥狀發(fā)生率27.6%,高于本次研究焦慮患病率14.39%,艾滋病患者抑郁癥狀發(fā)生率32.6%,高于本次研究抑郁患病率20.86%[9,10]。這可能是本次研究僅通過調查問卷對患者焦慮和抑郁癥狀發(fā)生情況進行分析,患者主觀回答對研究結果有一定的影響[11~13]。
本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婚姻狀況患者抑郁癥狀檢出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往有研究提出[14~16],喪偶、分居、離異艾滋病患者得到社會支持的程度較低,較高的社會支持程度可明顯降低艾滋病患者抑郁癥狀的出現(xiàn),這表明,應該大力發(fā)展以家庭為中心的社會支持機制,使艾滋病患者首先得到家人的支持和關心,使患者感受到生活的愉快,消除負面情緒。研究者提出,接受抗病毒治療的依從性與患者抑郁癥狀的發(fā)生呈負相關[17~19]。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對抗病毒治療知識有較好的了解和認知,以及對抗病毒治療具有良好的依從性,則抑郁癥狀檢出率大大降低,可能與抗病毒治療的積極作用密切相關。目前,艾滋病仍難以治療痊愈,但是患者堅持抗病毒治療可以降低病毒活性,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增加患者戰(zhàn)勝病情的信心,減少抑郁情緒的產(chǎn)生。文化程度是患者抑郁癥狀的相關因素,這可能是患者文化水平越高,對抗病毒治療的理解更為透徹到位,更能積極配合治療,同時能獲得更多的治療資源。本文結果表明,無職業(yè)患者較有職業(yè)患者更易發(fā)生焦慮癥狀。這可能是因為,無業(yè)會增加患者以及家庭的生活負擔,還會影響患者的營養(yǎng)支持,對患者造成焦慮因素。研究表明[20~22],人與環(huán)境存在應激反應,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刺激因素會給患者帶來負性反應,長時間會導致患者焦慮癥狀加重。性傳播途徑獲得艾滋病通常被認為是行為不端造成的,這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艾滋病感染患者中一半以上患者具有心理問題,這些問題與患者的感染及治療效果關系密切,所以對該部分人群心理干預尤其重要。醫(yī)療部門應積極對艾滋病感染患者焦慮和抑郁的篩查,進行積極的心理疏導,為患者提供心理幫助,將有利于患者的治療康復,這與部分人員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23~25]。
綜上所述,艾滋病患者焦慮抑郁的發(fā)生與患者多種因素相關,增加患者需終生抗病毒治療知曉率、依從性等可降低患者焦慮抑郁狀況。但本次研究結果有局限性,參與研究患者數(shù)量少,所以尚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