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zhàn)或降、留或走的問題上,楊靖宇將軍從未有絲毫動搖,“只要有我在,東北抗聯的旗幟就不能倒,老百姓抗日復國的念想就活泛。”今年是楊靖宇將軍殉國80周年,讓我們還原一位你可能不熟悉的抗日英雄。
1940年2月23日,除去犧牲的、打散的、轉移的,楊靖宇身邊已經一人不剩。
在蒙江保安村三道崴子藏身的一個破窩棚里,進來4個為敵人飛機場打柴火的農民。面對保命規(guī)勸,左臂負傷、滿臉凍瘡又幾天沒吃飯的楊靖宇平靜回答:“咱們都是中國人,日本人上咱家門來打劫,爺們怎么能不管家里的老老少少呢?再說咱要是都投降了,還有中國人的好嗎?”
幾小時后,楊靖宇再次遇敵,孤身一人,殊死抵抗,壯烈殉國。10天前,楊靖宇剛剛度過35歲生日。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5周年,也是楊靖宇將軍殉國80周年。本文將還原一位你可能不熟悉的抗日英雄,一個你可能不知道的東北抗聯。
有逃生機會卻自斷后路
1939年,楊靖宇雖然被重兵包圍,但也不是走不了。當年6月,共產國際交通員傳來信息要抗聯一路軍過境去蘇聯??孤撘宦奋娝玖畈吭谳x南縣石道河子召開領導干部會議,專門討論過境去蘇聯的問題。
大多數人都同意撤往蘇聯,等著形勢好了再轉回來打,可楊靖宇不同意。他說:“東北抗聯、東北抗聯,你把東北抗聯拉到蘇聯去,出了國,那還是東北抗日聯軍嗎?再說上蘇聯去抗誰?”
抗聯許多人對此都不能理解。他們退而求其次:既然楊靖宇不愿上蘇聯,那上長白山貓起來總行吧?于是當年10月23日,抗聯一路軍司令部在樺甸縣頭道溜河召開第二次會議,有人提出司令部上長白山貓起來的建議。
楊靖宇在這次會上發(fā)了火,聲音特別大。他說:“東北抗聯是干什么的?打鬼子的!打鬼子的部隊不打鬼子,扛起槍到長白山上躲貓貓,那還叫東北抗聯干什么?”
在戰(zhàn)或降、留或走的問題上,楊靖宇從未有絲毫動搖?!拔覀儾荒茏撸∥覀円嵌甲吡?,老百姓怎么辦?群眾會怎么想?他們就會對抗日復國失去希望了。尤其是我,更不能走!只要有我在,東北抗聯的旗幟就不能倒,老百姓抗日復國的念想就活泛?!?/p>
1940年2月12日,面對日偽“討伐隊”的重重包圍,這位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對身邊最后7名戰(zhàn)士下達分兵命令:傷員往回走相對安全的路,自己帶著兩名警衛(wèi)員繼續(xù)向前聯絡部隊。
2月18日,楊靖宇身邊最后兩名警衛(wèi)員下山買糧時遇敵犧牲,他孤身一人踏著沒膝白雪,饑寒交迫輾轉在蒙江一帶的山林中,與“討伐隊”周旋5個晝夜,殊死抵抗。激烈的交戰(zhàn)中,一排機槍子彈擊中楊靖宇的胸部,他仰面向天,轟然倒下……楊靖宇被日軍斷頭剖腹,經化驗得知胃里一粒糧食也沒有,只有枯草和棉絮。
“密營里就是只有一個戰(zhàn)士,也要有歌聲”
多年來,很多人對東北抗聯有一些誤讀,認為他們是土匪、胡子、山林武裝。雖然抗聯部隊確有不少是山林武裝改編過來的,但抗聯是一支有文化的隊伍。
抗聯著名將領中很多都是知識分子,趙尚志、趙一曼都在黃埔軍校學習過。周保中從云南陸軍講武學校畢業(yè),在莫斯科大學學習過。李兆麟擅長書法、繪畫和吹簫?!盎鹂拘厍芭?,風吹背后寒”就出自他和抗聯第三路軍部分將士集體創(chuàng)作的《露營之歌》。
楊靖宇則畢業(yè)于河南省立第一工業(yè)學校,能文能武,重視部隊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早在擔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獨立師師長兼政委時,他就主辦了《人民革命軍軍報》《人民革命畫報》。1933年初,他在親自起草的一份《南滿游擊隊傳單》中,已經富有遠見地提出了“組建抗日反滿聯軍”的政治主張,提出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思想。
1933年9月18日,南滿游擊隊改編成的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成立后,楊靖宇提出連以上干部要做到“四會”:會嘮嗑(做群眾工作)、會吹口琴、會講故事、會拉歌。在抗聯一路軍的聯歡會上,“楊靖宇的口琴,曹亞范(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一方面軍指揮)的簫,小劉的大刀”并稱為抗聯一路軍三大金牌節(jié)目。
抗聯老戰(zhàn)士、原柳州軍分區(qū)副司令員沈鳳山曾回憶說:“當年咱們抗聯一路軍有一個好傳統(tǒng),就是愛唱歌。楊靖宇將軍提出,越是條件艱苦,越是要唱歌,密營里就是只有一個戰(zhàn)士,也要有歌聲?!?/p>
1938年6月1日,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部正式成立。當晚,楊靖宇提筆創(chuàng)作《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軍歌》并親自教唱?!拔覀兪菛|北抗日聯合軍,創(chuàng)造出聯合軍的第一路軍,乒乓的沖鋒殺敵繳械聲,那就是革命勝利鐵證……”在艱苦的歲月里,激昂的歌聲給了抗聯戰(zhàn)士精神上的鼓舞和無窮的勇氣。
靖宇風骨代代相傳
楊靖宇將軍的風骨也在子女后代中傳承。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河南確山人。1928年他離開家鄉(xiāng),投身革命,留下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孩子。這一走竟是永別。
1949年,確山解放。孩子們也曾向路過的解放軍打聽馬尚德的下落,但沒有人知道這個陌生的名字,更不會想到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楊靖宇烈士。一直到后來,在楊靖宇生前戰(zhàn)友的幫助下,兩個孩子才知道楊靖宇就是他們苦苦等待的父親馬尚德。
雖然是英雄后代,他們卻低調地在自己的崗位上發(fā)光發(fā)熱。楊靖宇育有一子馬從云,一女馬錦云。1964年,在鄭州鐵路局材料廠工作的馬從云因公殉職,年僅37歲。馬從云次子馬繼志,曾當過兵并榮立三等功。他在戰(zhàn)斗中被子彈打中腰部,為共和國流過血,至今彈片還殘留在腰部。他退伍后成為鄭州鐵路局的一名火車司機,堅守崗位34年,一直到退休,從來沒有以英雄的后人自居,更沒有向單位領導提過任何要求。
楊靖宇的小孫子馬繼民說,全家人心里都有一個信條:楊靖宇是我們的驕傲,但絕不是我們可以依賴的資本?!皣酪?、重責任、懂知足”,這9個字成了馬家代代相傳的家風家訓,在馬家一代又一代人中綿綿傳續(xù)。
(《瞭望》2020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