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紫月
鄭皆連出生于四川內江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1965年,24歲的他從重慶交通學院畢業(yè),被分配到廣西百色公路總段工作,從此,他便在廣西這片土地上扎了根。
3年的時間,不長也不短。誰也沒想到,27歲的鄭皆連,居然就首創(chuàng)了中國雙曲拱橋無支架施工新工藝,解決了不立拱架修建拱橋的難題。
傳統(tǒng)拱橋的拱圈施工十分困難,千百年來,施工過程中一直需要使用支架,但洪水一來,就很容易把支架沖毀。
能否不立支架把橋建起來?20多歲的熱血小伙兒,渾身有著使不完的勁兒。跨入這個行業(yè)后的一千多個日夜,鄭皆連只要沒有任務就在工地上轉悠,目光總離不開那一座座拱架上的半成品。
終于,他琢磨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鋼絲繩斜拉扣掛,松索合龍形成拱圈,即把傳統(tǒng)的橋梁下方支架支撐轉變?yōu)樯戏綉业酢?1歲時,他又設計了升級版—千斤頂鋼絞線斜拉扣掛松索合龍工藝。前者適用于跨徑100米以內的拱橋,后者可用于跨徑500米以內的拱橋。
彼時,有很多人對鄭皆連說過類似的話:“你申請專利,我們組建一個公司,我?guī)湍闶召M。”鄭皆連搖搖頭:“我沒有興趣。大家可以隨便用。用了既省錢又安全,何樂而不為?”
無支架施工成了傳統(tǒng)拱橋與現(xiàn)代拱橋的分水嶺,鄭皆連的這兩項技術后續(xù)被應用在了國內80%~90%的現(xiàn)代拱橋上。
2018年,廣西平南三橋開工建設,是當時世界上設計跨徑最大的拱橋。設計伊始,平南三橋幾易設計稿—原設計推薦懸索橋,交通部門等審查單位又建議建成斜拉橋。
平南縣是該橋的投資方之一,當時縣內分布著近80個貧困村。鄭皆連長在農(nóng)村,深知錢對于老百姓的重要性。因此他在設計之初,滿腦子就想著如何在保證安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為老百姓省錢。
經(jīng)過多次走訪調研,結合以往的造橋經(jīng)驗,鄭皆連力排眾議,向審查單位提出了建拱橋的方案。
“第一,建成拱橋,剛度比懸索橋、斜拉橋還要大。第二,拱橋造價比推薦的懸索橋少9000萬元,可謂物美價廉。”鄭皆連說。而且拱橋每年的維護費還要比其他橋少100多萬元。這類后期費用以后都要由平南縣負責籌措,為此,他據(jù)理力爭。
后來拱橋方案通過,為了進一步節(jié)省投資,鄭皆連又提出把其中一個橋臺放到卵石層上—這可是拱橋設計中的大忌。因為拱橋是超靜定結構,兩個橋臺的不均勻沉降或位移都會產(chǎn)生非常大的附加應力,威脅拱橋安全。
為何鄭皆連執(zhí)意如此?答案還是省錢。“能省2000多萬元?!?/p>
但最核心的安全問題怎么辦?“我們在這一問題上沒有任何冒險思維,也不是為了創(chuàng)造奇跡。我們通過大量試驗對卵石層進行了深入研究,詳細分析后認為可行。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對卵石層進行了注漿加固,并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原位試驗?!痹诎踩珕栴}上,鄭皆連絕不會馬虎。
如今,平南三橋已開建20余月,測試顯示卵石層基礎底下的位移最大點位移只有5毫米,遠低于設計要求的3厘米。安全沒有問題,直線工期還因此縮短了3個月。2019年年末的世界拱橋大會上,多位國外拱橋專家來到施工現(xiàn)場,對該橋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別看在專業(yè)問題上鄭皆連十分“較真兒”,在榮譽、地位面前,這位老人卻常常木訥寡言。在生活中他更是從容恬淡,甚至有些“佛系”。
1998年1月,他因患癌癥在北京做手術。醫(yī)生對他說:“你要吃點兒安眠藥。第二天要做手術,睡不好可不行?!笨舌嵔赃B根本不需要安眠藥,那晚他一覺睡到天亮。熟悉他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字典里似乎就沒有“大喜大悲”這個詞。
如今,他身體硬朗,還調侃自己在“執(zhí)行老年人的作息生活”:早晨一般6點前起床,晚上11點睡覺,早晚各散步20分鐘左右,周末亦如此。
也許哪一天,你會在街上碰見一位看起來非常普通的長者,卻不知這位老人正帶領著高水平的團隊在為600米跨徑混凝土拱橋—天湖特大橋—的設計和施工提供核心技術支撐。
(摘自《科技日報》2020年6月16日,楊賀勤薦)
鄭皆連,1941年7月17日生,路橋工程專家,廣西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