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羅勇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 呼吸內(nèi)科,上海 200092)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種以不完全可逆性持續(xù)性氣流受限為特征的進行性疾病[1]。COPD 的特征性病理改變?yōu)闅獾?、肺實質(zhì)及肺血管的慢性炎癥,氣道疾病和肺組織破壞(肺氣腫)是氣流受限的2 個主要因素,而兩者在每個患者氣流受限中所起的作用相對獨立,而且不同COPD 表型對支氣管擴張劑和吸入性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的反應(yīng)不同[2]。因此,對COPD 病情的準確評估在疾病的治療和臨床預(yù)后方面顯得尤為重要[3]。高分辨率計算機斷層掃描(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HRCT)可以準確地測定肺組織的結(jié)構(gòu)改變,對這種改變的了解可預(yù)測患者的治療反應(yīng)及臨床預(yù)后。為了將COPD 患者肺部的形態(tài)學改變與臨床表現(xiàn)結(jié)合在一起,可根據(jù)HRCT 圖像上肺氣腫和支氣管壁的增厚情況將COPD 進行分類。通過對COPD HRCT 不同表型的識別不僅有助于對疾病異質(zhì)性表現(xiàn)進行認識,還有助于臨床制訂合適的治療計劃,為個體化治療提供依據(jù)[4]。本研究為進一步明確不同表型COPD 患者的呼吸功能和HRCT 定量指標間有無差異,為該病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依據(jù)。
COPD 診斷標準參照文獻[5]: 有呼吸困難或慢性咳嗽、咳痰病史,肺功能檢查(PFT)提示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70%,殘氣量(RV)/肺總量(TLC)>40%。納入標準: 年齡≥18 歲,確診為COPD,知情同意愿配合檢查。排除標準: 胸部外傷畸形;重度肺炎、胸腔積液、間質(zhì)性肺炎、肺部腫瘤或占位性病變;不愿意參加本研究患者;不配合檢查患者。依據(jù)文獻[5]將COPD 由輕到重分為四級,Ⅰ級: FEV1%<70%、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yù)計值的百分比(FEV1%預(yù)計值)≥80%,Ⅱ級: FEV1%<70%、50%≤FEV1%預(yù)計值<80%,Ⅲ級: FEV1%<70%、30% ≤FEV1% 預(yù)計值<50%, Ⅳ級: FEV1%<70%、FEV1%預(yù)計值<30%。選取2018年1月—12月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收治的80例COPD 患者。其中,男性45 例,女性35 例;年齡48 ~78 歲,平均(52.26±10.26)歲;病程2 ~7年,平均(4.26±1.39)年;COPD Ⅰ級19 例,Ⅱ級28 例,Ⅲ級24 例,Ⅳ級9 例。
1.2.1 PET 檢測儀器采用德國Jaeger 肺功能儀,檢查時患者取坐位,主要測量FEV1、FVC、FEV1%、FEV1%預(yù)計值、RV、TLC、RV/TLC。
1.2.2 HRCT 檢查儀器為德國西門子雙源64 排CT,受試者平躺于檢測區(qū),雙上肢舉起過頭頂,受試者深吸氣末屏氣,行胸部平掃,參數(shù)設(shè)置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00 mAs,層厚1 mm,螺距0.915,探測器128×0.625 mm,機架旋轉(zhuǎn)時間0.5 s/rot。獲得圖像資料傳輸至后臺Extended Brilliance Work-placeTM分析軟件對支氣管定量參數(shù)進行分析。選取右肺上葉尖端、左肺上葉尖后段、右肺下葉后基底段、左肺下葉后基底段為測量對象,應(yīng)用多平面重組技術(shù)(multi-plane reconstruction, MPR)重建支氣管腔水平面與矢狀面,測量支氣管腔內(nèi)徑(LD)、管壁厚度(WT)、管壁面積占支氣管斷面總面積的百分比(WA%),氣管壁厚度/伴行肺動脈直徑(WT/PA),由2 位10年以上CT 檢查從業(yè)人員進行測量,每支支氣管測量3 次,取平均值。利用Volume 應(yīng)用程序能進一步測量肺氣腫體積,計算肺氣腫指數(shù)(閾值設(shè)定為-950 Hu),記錄總肺體積(TLV)及總肺氣腫體積(TEV),計算肺氣腫指數(shù)(EI),EI=TEV/TLV。
1.2.3 COPD 的HRCT 表型分類根據(jù)HRCT 圖像有無肺氣腫或支氣管壁的增厚情況,將COPD 分為A、E、M 3 種表型。A 型: 無肺氣腫或存在輕微肺氣腫,不考慮是否合并支氣管管壁增厚(EI<25%)。E 型: 存在明顯的肺氣腫,不合并支氣管管壁增厚(EI ≥25%且WT/PA<30%)。M 型: 同時存在明顯肺氣腫和支氣管管壁增厚(EI ≥25%且WT/PA ≥30%)。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多組間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進一步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COPD 患者的HRCT 表型中A 型50 例(62.50%)、E 型16 例(20.00%)和M 型14 例(17.50%)。其中A 型患者所占比例較高。
3 種表型患者的白細胞計數(shù)、紅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和血小板計數(shù)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種表型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動脈血氧分壓(PaO2)和血氧飽和度(SaO2)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E 型PaO2、SaO2值均較M 型高,PaCO2值較M 型低;A 和E 型PaO2、SaO2和PaCO2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 種分型pH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種表型FEV1、FVC、FEV1%、FEV1%預(yù)計值、RV、TLC 和RV/TLC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E 型 和M 型FEV1、FVC、FEV1%、FEV1%預(yù)計值較A 型降低(P<0.05),RV、TLC 和RV/TLC 值較A型升高(P<0.05);M 型FEV1、FVC、FEV1%、FEV1%預(yù)計值較E 型降低(P<0.05),而RV、TLC 和RV/TLC 值較E 型升高(P<0.05)。見表3。
表1 不同HRCT 表型COPD 患者血常規(guī)指標的比較 (±s)
表1 不同HRCT 表型COPD 患者血常規(guī)指標的比較 (±s)
組別 n 白細胞計數(shù)/(×109/L) 紅細胞計數(shù)/(×1012/L) 血紅蛋白/(g/L) 血小板計數(shù)/(×109/L)A 型 50 9.12±3.27 4.63±0.78 125.49±22.95 219.39±46.12 E 型 16 8.25±2.98 4.47±0.83 131.25±24.19 215.13±43.86 M 型 14 8.86±3.35 4.52±0.91 127.84±21.63 221.35±45.37 F 值 0.441 0.279 0.391 0.078 P 值 0.645 0.757 0.678 0.925
表2 不同HRCT 表型COPD 患者血氣指標的比較 (±s)
表2 不同HRCT 表型COPD 患者血氣指標的比較 (±s)
注: ?與M 型比較,P <0.05。
組別 n pH PaCO2/mmHg PaO2/mmHg SaO2/%A 型 50 167.32±0.08 43.92±15.36? 71.36±16.28? 95.21±5.49?E 型 7.37±0.07 44.86±14.73? 69.57±16.61? 93.47±5.24?M 型 14 7.35±0.10 56.47±15.36 52.84±14.86 83.72±7.43 F 值 2.531 3.799 7.349 21.443 P 值 0.086 0.027 0.001 0.000
3 種表型WT、WA%、WT/PA、TLV、TEV 和EI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 型和M 型WT、WA%和WT/PA 值均較E 型升高(P<0.05),A 型WT/PA 值較M 型 低(P<0.05);E 和M 型TLV、TEV和EI 值均較A 型升高(P<0.05)。3 種表型LD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不同HRCT 表型COPD 患者肺功能指標的比較 (±s)
表3 不同HRCT 表型COPD 患者肺功能指標的比較 (±s)
注: ①與A 型比較,P <0.05;②與E 型比較,P <0.05。
組別 n FEV1/L FVC/L FEV1% FEV1%預(yù)計值 RV/L TLC/L RV/TLC/%A 型 50 2.46±0.73 3.29±0.78 51.34±14.87 62.09±15.73 1.35±0.16 6.91±1.25 40.18±3.69 E 型 16 1.94±0.91① 2.69±0.89① 43.27±16.43① 45.47±13.45① 1.55±0.21① 8.30±1.63① 48.87±4.86①M 型 14 1.31±0.69①② 1.88±0.21①② 27.24±7.26 ①② 27.23±8.86①② 1.83±0.26①② 9.43±1.74①② 60.48±6.73①②F 值 13.246 20.798 15.957 34.782 36.307 19.392 113.288 P 值 0.000 0.009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表4 不同HRCT 表型COPD 患者的HRCT 定量指標的比較 (±s)
表4 不同HRCT 表型COPD 患者的HRCT 定量指標的比較 (±s)
注: ①與E 型比較,P <0.05;②與A 型比較,P <0.05。
組別 n LD/cm WT/mm WA% WT/PA/% TLV/L TEV/L EI A 型 50 1.73±0.23 1.65±0.19① 80.35±5.94① 38.27±3.86① 3.59±1.24 0.31±0.11 4.54±2.16 E 型 16 1.79±0.26 1.27±0.13 58.13±4.77 24.56±4.36 6.43±1.47② 1.41±0.19② 26.31±3.42②M 型 14 1.75±0.25 1.61±0.15① 81.16±6.12① 42.39±4.51①② 6.55±1.65② 1.39±0.34② 27.45±4.29②F 值 0.383 29.632 96.782 87.802 42.322 325.658 558.700 P 值 0.683 0.000 0.000 0.000 0.001 0.000 0.000
KUMAR 根據(jù)COPD 形態(tài)學在CT 圖像上的變化與臨床特征間的關(guān)系,將該疾病分為A 型、E 型和M型[6]。本研究采用KUMAR評估體系對COPD進行分型,其中A 型患者所占比例較高。
本研究顯示不同HRCT 表型COPD 患者白細胞計數(shù)、紅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含量和血小板計數(shù)等一般血常規(guī)指標均無差異,具有可比性。該結(jié)果與國內(nèi)學者馬姣等[7]研究結(jié)果一致。COPD 患者氣道重塑和血管重塑會引起氣流受限并影響通氣和換氣功能,造成氣體交換不足。COPD 患者血氣分析結(jié)果顯示,不同HRCT 分型患者PaCO2、PaO2和SaO2均有差異。A型、E 型患者PaO2、SaO2均較M 型高,PaCO2較M 型低。本結(jié)果提示,COPD 患者存在低氧血癥以及CO2潴留,M 型患者氣體交換障礙最為嚴重。
不同HRCT 表型患者FEV1、FVC、FEV1%、FEV1%預(yù)計值、RV、TLC 和RV/TLC 有差異。E 型和M 型患者FEV1、FVC、FEV1%、FEV1%預(yù)計值較A 型低,RV、TLC 和RV/TLC 較A 型高;M 型患者FEV1、FVC、FEV1%、FEV1%預(yù)計值較E 型低,而RV、TLC 和RV/TLC較E型高,說明M型患者肺通氣功能受損最為嚴重,其次是E 型,A 型患者肺功能受損最輕。然而,有研究者認為A 型并不是COPD 早期階段的特征性表現(xiàn)[8]。M型患者因通氣功能受損最嚴重,因此導致氣體交換障礙最為嚴重,這也是A 型和E 型患者血氣指標優(yōu)于M型患者的原因。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不同HRCT 表型COPD 患者WT、WA%、WT/PA 有差異,但是LD 無差異。E 型患者WT、WA%和WT/PA 均較A 型和M 型患者低,A 型患者WT/PA 較M 型患者低,而A 型和M 型WT、WA%均無差異。因此,E 型患者HRCT 氣道管壁定量指標優(yōu)于A 型和M 型。HOSSEINI 等[9]研究者認為,只有肺氣腫而沒有氣道壁增厚的E 表型氣流受限主要是肺組織的破壞,從而引起肺回縮力的減小,導致肺功能受損,因此HRCT 氣道管壁定量指標優(yōu)于A 型和M 型。
在本研究中,不同HRCT 表型COPD 患者吸氣相HRCT 指標TLV、TEV 和EI 有差異。E 型和M 型患者吸氣相TLV、TEV 和EI 均較A 型患者升高,而E 型和M 型患者TLV、TEV 和EI 均無差異,說明A 型患者HRCT 肺氣腫定量指標優(yōu)于E 型和M 型患者,原因在于A 型組患者中肺氣腫對氣流受限的影響相對較少[10],而E 型和M 型患者肺功能下降受肺氣腫及小氣道阻塞共同作用的影響[11]。
M 型患者對β 受體激動劑的反應(yīng)優(yōu)于E 型,A 型患者對吸入β 受體激動劑的反應(yīng)優(yōu)于E 型和M 型,可逆性氣流受限改善患者數(shù)多于其他表型,A 型和M 型對糖皮質(zhì)激素療效優(yōu)于E 組[12]。因此,對COPD 進行HRCT 表型診斷,可指導臨床用藥方案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