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 韓莎莎
骨性關節(jié)炎是臨床常見慢性、退行性骨關節(jié)疾病,以膝關節(jié)疼痛、腫脹為主要癥狀,嚴重者可出現(xiàn)關節(jié)畸形,甚至喪失勞動能力,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群該疾病患病率達85%以上[1]。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為主要治療方式,能夠有效改善癥狀[2],但術后恢復時間較長,經(jīng)濟負擔較重,患者術后對治療及日后生活的希望水平較低。希望作為一種積極的動力,是患者相信自身能夠解決困難的堅定信念,能夠影響患者術后心理發(fā)展及健康水平。張力思等[3]證實,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不良情緒與其治療效果存在明顯關聯(lián),而不良情緒與希望水平存在密切關聯(lián)。因此,本研究探討老年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術后希望水平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進而為制定相應護理措施提供科學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采用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的117例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癥狀及檢查結果符合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相關指征[4];年齡≥60歲;首次接受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意識清醒,溝通能力正常;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伴有心、肝、腎等內(nèi)臟功能嚴重異常;伴有嚴重認知障礙及精神性疾??;在本次研究期間出現(xiàn)嚴重心理應激事件。其中男53例,女64例;年齡60~79歲,平均(68.43±5.17)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72例,高中(中專)34例,大專及以上11例;居住地:城市67例,農(nóng)村50例;婚姻情況:已婚68例,喪偶或離異49例;合并癥:伴有至少1項慢性合并癥71例,無合并癥46例;家庭人均月收入:<1500元51例,1500~3000元42例,>3000元24例。
1.2 調查工具 (1)基礎情況調查表。查閱、參考相關文獻并經(jīng)過論證證據(jù)的基礎上,由我院自行制作調查表,調查患者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及家庭收入等資料。(2)Herth希望量表[5]。該量表包括與他人保持親密的關系、對現(xiàn)實和未來的積極態(tài)度及采取積極的行動3個維度,共計12項條目,各條目評分1~4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對條目認可程度越高,且該量表共包括3個等級,其中36~48分為高等希望水平、24~35分為中等希望水平、12~23分為低等希望水平。(3)家庭關懷度指數(shù)問卷(PAGAR)[6]。該量表包括適應度、成長度、合作度、親密度及情感度共5個維度,總分10分,總分≥7分表明患者家庭功能較好,4~6分表明患者家庭功能一般,≤3分表明患者家庭功能較差。(4)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7]。該量表由解亞寧等學者編制,包括積極應對方式及消極應對方式2個維度,共計20個條目,其中積極應對方式包括12項條目,消極應對方式包括8項條目。(5)患者疾病認知量表。該量表由我院自制,由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提問,并參考護理期間與患者進行的交談,了解其對自身疾病的認知情況。
1.3 調查方式 調查前對2名護師統(tǒng)一說明研究方法、目的,患者術后3個月復診時,由調查人員向患者發(fā)放調查表,并使用統(tǒng)一指導語告知填寫方法,填寫完整后及時回收,有效回收率100.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或t’檢驗或多樣本比較的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老年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術后希望水平的影響因素。檢驗水準α=0.05。
2.1 老年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術后希望水平 117例患者中,高等希望水平、中等希望水平及低等希望水平患者例數(shù)分別為35例、55例及27例,分別占全部患者的29.91%、47.01%及23.08%?;颊逪erth希望量表總分為(29.94±7.98)分,見表1。
表1 老年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術后Herth希望量表評分(分,
2.2 老年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術后Herth希望水平的單因素分析 老年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婚姻情況、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關懷程度、應對方式及對疾病認知情況均能夠影響患者希望水平(P<0.05),見表2。
表2 老年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術后Herth希望水平的單因素分析(分,
2.3 老年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術后Herth希望水平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以Herth希望水平總分為因變量,以患者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婚姻情況、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關懷程度、應對方式、疾病認知情況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關懷程度、疾病認知情況是老年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術后希望水平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3 老年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術后Herth希望水平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3.1 老年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術后希望水平現(xiàn)狀 表1顯示,患者高等希望水平、中等希望水平及低等希望水平患者分別占全部患者的29.91%、47.01%及23.08%,且患者Herth希望量表總分(29.94±7.98)分,表明患者術后處于中等希望水平,其原因主要包括:(1)骨性關節(jié)炎作為慢性退行性疾病,膝關節(jié)脹痛及運動障礙等癥狀,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8],因此患者對治療效果及恢復正常生活充滿期待。(2)隨著優(yōu)質護理的開展,視頻教育、圖文教育、一對一宣教等健康教育方式綜合利用,提高了患者疾病認知度、治療信心,對術后生活希望較高。(3)老年患者在出院后受家庭的影響程度較大,而作為患者家屬,3個月內(nèi)基本能夠保持對患者的關心、耐心,對患者日常生活照護水平也較高,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患者希望水平的提高。應值得注意,本次研究中患者在對現(xiàn)實和未來的積極態(tài)度維度得分低于其他2個維度評分,表明部分患者對未來恢復情況仍存在一定疑慮,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護理工作的重要意義。
3.2 老年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術后希望水平影響因素分析
3.2.1 年齡、受教育程度 年齡較大、受教育程度較低的患者希望水平顯著低于平均水平。這是因為,該類患者對疾病及治療的認知程度較低,對術后康復時間及康復效果難以形成良好的預估,因此影響了術后希望水平[9]。同時,隨著年齡的增加,術后并發(fā)癥及其他伴發(fā)疾病發(fā)生概率也隨之增加,加之該病病程較長,導致該類患者生存欲望相對淡化。丁慶彬等[10]指出,隨著年齡的增加,患患之間、護患之間的共同“頻率”逐漸降低,加之患者子女年齡也較高,導致其心理護理需求滿足程度相對較低,影響了患者術后希望水平。
3.2.2 家庭人均月收入 家庭人均月收入較高的患者希望水平較高。這是因為,由于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康復時間較長,治療及護理費用較高,因此極易導致患者因治療費用而產(chǎn)生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11],影響對術后生活的希望,而月收入較高的患者心理狀態(tài)則相對較為平和;同時,盡管目前醫(yī)療機構完全實施藥品零差價,但治療成本仍導致部分患者無法得到充分的治療,因此,家庭收入較高的患者用藥、治療環(huán)境等方面優(yōu)于普通家庭或在治療及護理效果方面高于貧困家庭,進而導致該類患者術后希望水平較高[12]。
3.2.3 性別 女性患者術后希望水平顯著高于男性患者。這是因為,女性一般在家庭中主要承擔照顧者角色,而患者長期臥床導致部分女性患者出現(xiàn)愧疚等心理,進而增強了患者對病情康復的希望。
3.2.4 家庭關懷 家庭功能相對較好的患者及已婚患者術后希望水平較高。良好的家庭功能能充分滿足患者術后心理護理需求,避免患者術后出現(xiàn)消極、失落等不良情緒,進而有效避免以上不良情緒對術后希望水平的影響;同時,患者社會支持與希望水平呈正相關性,且希望理論認為,希望的增進及維持與患者人際關系的相關性較高,因此家庭功能作為社會支持的一種體現(xiàn),能夠促進患者希望水平的提高。朱麗等[13]指出,患者在出現(xiàn)重大疾病后有無伴侶陪伴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存在巨大影響,這是由于存在伴侶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有所寄托,并期望盡快好轉,避免為其伴侶或子女添加更多麻煩,而對于無伴侶患者,疾病的康復更多的僅與患者存在關系,因此導致希望程度受到影響。另有研究顯示,良好的家庭功能能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壓力及應激反應,進而提高患者希望水平,同時,家庭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維持患者在困境中的希望,鼓勵其正確面對疾病。
3.2.5 疾病認知度 患者對自身疾病了解程度越高,術后希望水平也相應增高。這是因為,隨著人們知識水平的提高,單純保護性的隱瞞患者病情,已難以滿足患者需求,甚至可起到相反作用,且對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而言,多數(shù)患者長期受疼痛等癥狀影響,患者對疾病知識的認知需求較高,而一味的隱瞞病情,更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恐懼等不良情緒,影響術后希望水平;同時,患者了解自身疾病,能夠有效提高其對治療及護理的依從性,進而通過針對性治療及護理,能有效促進患者恢復,進而有助于改善患者因疾病而出現(xiàn)的不良情緒,提高對治療及日后生活的信心。相反,如果患者對自身疾病了解程度過低,可能對家屬及醫(yī)護人員刻意隱瞞,或家屬陪伴、溝通不到位,患者就會因難以得到有效社會支持而影響對治療的希望。
綜上所述,多數(shù)老年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術后處于中等希望水平,老年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術后希望水平的影響因素較多,護理人員應根據(jù)個體情況,加強心理與社會支持,提高患者希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