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艷
(三峽大學 藝術學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黃河大合唱》已成為中國新音樂和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經典,全世界許多著名歌唱家都聆聽和演繹此曲,不斷地被其藝術魅力感動,為之振奮[1]。2019年是現(xiàn)代大型聲樂套曲《黃河大合唱》作品誕生80周年,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促進新時期藝術事業(yè)發(fā)展,5月23日由中央音樂學院策劃發(fā)起,陜西省委宣傳部、中共延安市委市政府、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藝術司、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加盟主辦,在革命圣地——延安寶塔山隆重舉行了“致敬祖國暨紀念《黃河大合唱》創(chuàng)作80周年”音樂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晚92歲高齡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郭淑珍與其弟子王秀芬教授登臺演唱,再現(xiàn)經典歌曲《黃河怨》,如泣如訴的歌聲將觀眾帶回80年前革命先輩們浴血奮戰(zhàn)的年代,令人動容。1956年,郭淑珍先生首唱《黃河怨》,至今已有63年之久。她精湛而深情的演繹,時而低吟時而高亢的音樂處理,為現(xiàn)場觀眾奉獻了一場激蕩心靈的音樂盛宴。
現(xiàn)代大型聲樂作品《黃河大合唱》是由詩人光未然(原名張光年)作詞,作曲家冼星海創(chuàng)作的一部聲樂交響套曲,通過史詩般雄奇的想象,描繪出一幅悲壯的黃河圖,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反抗外來侵略者的戰(zhàn)爭場面,并向全世界發(fā)出最后的吼聲:全中國人民團結起來保衛(wèi)黃河保衛(wèi)華北保衛(wèi)全中國。《黃河大合唱》是一部充滿美,充滿寫實、憤恨、悲壯情緒的聲樂史詩,歌詞生動形象地描寫出數(shù)千年來偉大黃河的歷史,使沒有渡過黃河、沒有到過黃河的人都能感受到滾滾黃河的悲壯[2]。
《黃河大合唱》是中國現(xiàn)代大型聲樂作品的光輝典范,該作品以音樂為“大刀長矛”抵抗日本侵略,極大鼓舞了中華兒女保家衛(wèi)國的堅強斗志。其中,第六樂章《黃河怨》一首女高音獨唱曲,運用“悲”“憤”“慘”“血債”等詞,控訴日本侵略者的殘酷暴行。
1939年中華民族危亡深重,剛從巴黎回國的冼星海對同胞的苦痛感同身受,他深知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確信共產黨才是領導中華民族奪取勝利的中流砥柱,冼星海堅定不移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冼星海去看望躺在病床上的青年詩人光未然,光未然興奮地講述了黃河奔騰的壯麗景象,為其朗誦《黃河吟》,使之產生共鳴,樂思如潮。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冼星海用自己特殊的方式“為抗戰(zhàn)發(fā)出了怒吼”,在半個月內寫下《黃河大合唱》,創(chuàng)造了這一時代中華民族音樂史詩的新篇章?!饵S河大合唱》作為產生于特殊歷史時期的一個“文化事件”,具有中國現(xiàn)代化過程中文化永恒魅力的經典性,更是一部典型以情感結構為表征的中國審美現(xiàn)代性特點的音樂巨作[2]。
《黃河大合唱》共分8個樂章。第一樂章:混聲合唱《黃河船夫曲》;第二樂章:男中音獨唱《黃河頌》;第三樂章:配樂詩朗誦《黃河之水天上來》;第四樂章:女聲二部合唱《黃水謠》;第五樂章:男聲二重唱及混聲合唱《河邊對口曲》;第六樂章:女高音獨唱《黃河怨》;第七樂章:輪唱《保衛(wèi)黃河》;第八樂章:混聲合唱《怒吼吧,黃河》。作品8個樂章層次清晰,主題分明。
第六樂章《黃河怨》講述了黃河邊一位婦女,在抗日戰(zhàn)爭中失去了丈夫和孩子,自己又慘遭日寇蹂躪的悲慘故事,婦女帶著“要把這筆血債清算”的遺愿縱身躍入黃河,隨滾滾波濤而去。歌曲前半部分低沉凄慘、悲痛欲絕,后半部分高音激揚、痛徹心扉。作為8個樂章中唯一的女高音獨唱曲,冼星海在創(chuàng)作時就賦予其典型的“怨曲”風格,指出這是“含著眼淚來唱的一首悲歌”,意在通過女高音高昂、明亮、通透的音色,悲痛呼喊般的歌唱來表達作品的主題思想。“風啊!”“雨啊!”“黃河??!”是她悲壯的呼喊,“丈夫啊在天邊、地下啊在團圓”是她幽怨的嗚咽,歌曲音樂本體結構與婦人悲憤的內心情緒起伏同步吻合、升華發(fā)展,旋律音調與語言聲調緊密配合恰到好處,使歌曲的悲情自然激發(fā),油然而生。《黃河怨》借鑒了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中“緊拉慢唱”一字一音板式音樂風格,短快急促的音樂意在使唱曲有堅定果斷、憤怒悲壯之感。
“意象”,顧名思義就是寓“意”之“象”,是客觀物象在主觀情思上的寄托?!耙庀蟆币辉~來源于中國古代文論,古人認為,“意”是內在的心意,是抽象的,而“象”是外在的具體物象;“意”源于內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象”又是意的寄托物,二者相輔相成,透過光未然歌詩的文學內蘊中所呈現(xiàn)的壯美歌詩意蘊與經典歌詩意象可以窺見。如“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以及“倒瀉銀河事有無,掀天濁浪只須臾”等深刻的描繪,彎彎曲曲挾帶泥沙的萬里黃河,波濤滾滾如巨風掀簸來自天涯,以及“人間更有風濤險,翻說黃河是畏途”,寫出了黃河的氣勢,這些表現(xiàn)了光未然抗戰(zhàn)歌詩的寫作意圖,是“革命詩人”的創(chuàng)作意識中最具特色的詩性歌詞意象表達,因而歌詞創(chuàng)作同樣離不開意象,它是一個觀察、感受、醞釀、表達的過程。創(chuàng)作者把對外界的事物所見、所感、所想等寄托給一個所選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體悟的感情,設想制造一個特定的藝術天地,使讀者及歌者能根據(jù)這個藝術天地在內心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在還原創(chuàng)作者所見所感的基礎上滲透自己的理解與情感[3]。
《黃河怨》的故事發(fā)生在一個狂風怒號的夜晚,一位婦人衣衫襤褸、跌跌撞撞地走到黃河邊,面對著波濤滾滾的黃河,面對著怒吼的狂風,面對著翻滾的黃河哭訴道:“風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閃;黃河啊,你不要嗚咽,今晚我在你面前,哭訴我的仇和怨”。如譜例1:
歌詞單刀直入,連續(xù)運用3個“你不要”來層層追問,旋律以下行音階式傾瀉進行,表現(xiàn)情緒達到極度的暗淡憂傷,緊接著呈波浪式旋律線起伏,表現(xiàn)了婦人復雜痛苦的心緒。緊接著,詩人運用擬人手法將婦人的情緒外化,“風在無情的叫喊”“云在不停的躲閃”“黃河都在嗚咽”,婦人感嘆“命啊,這樣苦!生活啊,這樣難!鬼子啊!你這樣沒心肝”,強烈渲染了婦人的無奈和無助。特別是“寶貝啊,你死得這樣慘”一句,失去孩子是母親最大的悲痛,歌詞將情緒逐層推向高潮,引起聽眾的動容和共情,達到催人淚下的藝術效果?!饵S河怨》的歌詞沒有反復,宛如流暢的敘事詩,末句“你要替我把這筆血債清還”將婦人最后的訴求升華為一種超越生死的抗爭信念。
詩人極力通過《黃河怨》文詞之意來表現(xiàn)他所要反映的人物內在復雜心緒并上升到象,因為立象以盡意,只有象才能充分地表達文詞所要表現(xiàn)的意的涵義,呈示文詞豐富蘊藉的思想情感內涵,引發(fā)觀者的思索和想象,揭示文詞的意象之美。詩人在可憐婦人的激發(fā)下,“情動于中而行于言?!逼湔恰靶蜗蠡乃囆g體裁”的表現(xiàn)形式,把歌詞的情感借助于一定的審美意象來表達,使之成為有物象構成的審美意象實體。詩人在歌詞創(chuàng)作中,選擇《黃河怨》中人物形象的形成意象過程,從審美藝術的角度來說,就是詩人情感滲入的表達過程。
歌曲《黃河怨》主題審美皆在通過一個黃河邊婦人選擇以“死”來抗爭生活的苦難,控訴遭受日寇的凌辱,“痛”而“快”的解脫人生之苦,達到由“痛苦”而“快樂”的審美意象,從悲苦到極樂世界,從而獲得一種超越生命之上的審美愉悅,實現(xiàn)真正“解脫”獲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因為與其“茍活偷生在人間”,不如壯烈投河一死了之,這種無我的“解脫”正是“悲劇”的審美特征之一,這無疑是心靈和精神上的釋然與解脫,更是這位羸弱的婦女投河自盡升華為一位烈女,從此生命得到了涅槃和永恒。歌曲《黃河怨》文詞“悲”的審美旨意正是這位婦人“凄慘的死”喚醒了人們對日本侵略者的極大憤恨,喚起了人們對生命尊重以及個人社會價值的肯定,是中華民族堅強的信念和不屈不撓民族精神的復活。一方面我們對這位婦人失去丈夫和孩子,自己又遭遇失身感到憤恨和同情,被她的悲慘遭遇觸動,同時又對她以投河自盡來抗爭命運的多舛感到巨大震撼,為她的死而悲憤不已。我們在心靈深處獲得一種悲壯情感以及精神的復活和心靈的慰藉。這種審美愉悅體驗是詩人光未然用文詞的神奇力量,促使人們在悲劇精神的超越中獲取的審美而嶄新的快樂。所以歌曲《黃河怨》中婦人的音樂形象給我們的觸感是一種無形的堅強力量,是一種精神空間上的升華,啟迪著人物的內心世界。其人物形象不是壓抑、恐懼和沮喪的描述,主題之意是通過婦人的控訴,讓丈夫記住仇恨,殺敵報國,把婦人升華為一個勇敢、愛國的窮苦人民形象,這正是詩人光未然想要用歌詞表達的“悲意”之美[3]。
《黃河怨》是一首典型的聯(lián)曲體結構歌曲。音樂主導動機平穩(wěn),調性、節(jié)拍富于變化,時而低泣、時而呼號,還吸取了陜北民間棒子哭腔,藝術效果更加悲涼?!饵S河怨》具有“通譜歌”和“詠敘調”的音樂風格,音樂語言充滿對比性,塑造了一個失夫喪子、身遭蹂躪的音樂人物形象,有點類似中國古代悲劇中的“青衣”,具有中西方“悲劇”的文化意義和意象之美?!饵S河怨》中“以悲為美”“以悲致歡”來體現(xiàn)歌曲中的“怨”,無論是音樂主題思想、旋律線條走向以及人物形象塑造,充分展現(xiàn)了《黃河大合唱》整體藝術構思上的文化深意,特別是對歌曲《黃河怨》的音樂文化內涵及審美文化的創(chuàng)新,將女主人公塑造成超越于中國古代悲劇“青衣”的近現(xiàn)代婦女文化形象,使其悲劇性的音樂角色豐滿而具有“崇高感”[4]。
中國的傳統(tǒng)美學以“崇高”為側重點來體現(xiàn)主體和社會價值。如孟子強調的“浩然之氣”的人格之美以及“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在程度和范圍上展現(xiàn)了更加鮮明和廣闊的輝煌壯觀的美,將這樣的崇高品格同有關遭遇聯(lián)系起來考察,所涉及的對象世界中同樣包含引起憂患困苦的因素,以此深化人物形象,豐富崇高的內涵。
歌曲《黃河怨》以緩緩的四三節(jié)拍起,旋律呈音階式下行傾瀉,音樂情緒以“悲傷”引入。如譜例2:
隨后音樂線條以波浪式起伏表現(xiàn)婦人內心思緒的波瀾,配合“憂怨”的歌詞把婦人的悲劇形象慢慢帶入人們的視野中。中部音樂力度漸強,旋律持續(xù)在高音位置,將婦人從“悲傷”中剝離,逐漸變得冷靜而決絕:“今晚我要投在你的懷中洗清我的千重愁來萬重冤”。人物從“悲”中醒悟,從“憂怨”到抗爭,八六節(jié)拍的快速急促、音的密集運用應和著情感的宣泄,節(jié)拍的不斷變化、音樂旋律的層層推進使人的情感不斷升華,并賦予其一種超越生死的“崇高之感”。音樂旋律的張力表現(xiàn)為一種力量的爆發(fā),是對婦人形象的堅定勇敢之美的贊頌,是超越了“悲劇”之上的崇高之美,婦人的崇高來自她堅貞和對死亡的悲壯選擇,飽含了對自我生命的超脫和頌揚,她的生命價值應得到世人尊重。如譜例3:
尾部“你要替我把這筆血債清還”以高音結束,三連音急促地表現(xiàn)“這筆”,特別是“債”字在高音“b”上的六拍長音站立突出了音樂張力,強調了情緒的極限爆發(fā),尾音清“還”在高音小字組“f”保持十三拍長音并以強音收尾,將婦人的冤屈、不甘、壯烈盡收其中,同時還表現(xiàn)出對社會現(xiàn)實的強烈批判,這種批判是直擊人心的,給審美主體帶來強烈震撼。
《黃河怨》對旋律線條的運用皆在突出掙扎和死亡所帶來的“崇高之感”,表達對生命的敬意,進而激發(fā)中華民族頑強斗爭、抗擊日寇的信心。魯迅先生曾說:“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5]《黃河怨》用極其復雜的節(jié)拍和音樂旋律“毀滅”生命的價值,時而低沉,時而激進,時而高昂,將悲劇人物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黃河怨》還帶有濃厚的中國古代悲劇藝術色彩,體現(xiàn)出道家“悲也可以致美”“悲也可以致歡”的審美思辨。一個失夫、喪子、身遭蹂躪的婦人發(fā)出了“怨”的聲音,被壓迫的“悲”的聲音,被侮辱的“痛”的聲音,這些聲音無疑是一種“悲音”,正是這種“悲音”令人心震撼,令情感動容,同樣也產生了“悲劇”的審美愉悅,體現(xiàn)一種“以悲為美”“以悲致歡”的審美意象[6]。
歌曲《黃河怨》是光未然和冼星海圍繞黃河邊一位婦人的“怨死”而喚醒國民精神的歌詩,是現(xiàn)代大型聲樂作品《黃河大合唱》8個樂章中的亮點與沸點。從第二樂章《黃水謠》到第五樂章《河邊對口曲》似乎都不足以點燃中華民族抗日的怒火,直至第六樂章歌曲《黃河怨》中文詞“寶貝啊你死得這樣慘”的凄涼慘狀,音樂旋律的下行低沉,如泣如訴,特別是婦人身遭蹂躪之后激發(fā)了全國民眾的憤怒之情,掀起了中華民族抗日救國的高潮,這也是《黃河大合唱》整部作品藝術構思中對音樂與歌詞相互融合以求表達深刻的思想與意義所在[7]。因為音樂的創(chuàng)作宗旨是反映和再現(xiàn)人們的真實生活,文詞為音樂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表現(xiàn)內容,歌詞的思想內涵最終通過音樂的形式呈現(xiàn)它的全貌,所以二者形成一種共生的、制約的關系。
《黃河大合唱》是一部中華民族抗戰(zhàn)年代的音樂史詩。第六樂章女高音獨唱歌曲《黃河怨》是整部作品悲劇性色彩的深描,以日寇暴行下的婦人之死點燃了民眾的抗日怒火,婦人也成為代表民族解放斗爭的典型形象之一,她的生命之光因“以死抗爭”而得到永恒。歌曲創(chuàng)造性地把一個“黃河怨婦”升華為“抗爭烈女”,婦人形象的悲劇色彩濃厚、精神內涵深厚,是《黃河大合唱》整部作品中藝術渲染和思想蘊含最直接的表達,從“悲劇美”思想角度出發(fā),使婦人的人物角色具有復活意義以及美學意義,她在與日寇的抗爭中復活,在生命的毀滅中復活?!饵S河怨》藉由歌詞與音樂的創(chuàng)造,意象之美的建構達到了極高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