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培養(yǎng),吳立斌,李佩芳,王 濤,吳 杰,李 難,劉 輝,何雨霞,儲浩然△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安徽 合肥 230061;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12)
腦卒中通常具有“三高”特征,即致殘率高、復發(fā)率高及死亡率高,病人生活質量顯著降低,公眾生命安全與健康也因此會受到腦卒中的顯著影響。根據(jù)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腦卒中的致死率在全球排名第2位,而在中國排名居第1位[1]。目前,國內每年約有150萬~200萬名腦卒中新發(fā)病例,其中有75%的腦卒中病例會因此而落下殘疾,致殘率極高。腦卒中病人會受到多種后遺癥困擾,平衡功能障礙即為其一[2]?;颊咭坏┏霈F(xiàn)平衡功能障礙,通常會無法坐立,即便是病情較輕者也會行走艱難,生存與生活質量會因此而受到顯著影響。截至目前,未能有效攻克腦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礙的治療難題,針灸作為中醫(yī)特色療法目前在腦卒中防治中成為研究的熱點。在患者腦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礙臨床治療方面,筆者認為通督調神針刺法的療效比較理想,可以在臨床實踐中加以推廣。具體報道如下。
樣本病例來源: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腦病科;樣本資料提取時間段:2018年1月—2019年6月;樣本病例數(shù)量:60例;均按照要求完成研究,無脫落病例。把在該院住院的60例樣本病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均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所有樣本病例的一般資料對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74,P=0.46>0.05),性別構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32,P=0.57>0.05),疾病類型分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30,P=0.58>0.05),病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99,P=0.33>0.05)。
1.2.1 中風診斷標準 參照2016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
1.2.2 腦卒中診斷標準 參考由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編寫的2016版《中國腦血管病診治指南與共識》[4]。
1.2.3 平衡功能障礙診斷標準 參照《康復評定學》[5]平衡功能的評定,Berg平衡功能評分表<40分提示存在平衡功能障礙,有跌倒的危險。
①符合腦卒中及平衡功能障礙診斷標準,并有相應的影像學支持;②年齡40~85周歲;③病程15~180 d;④生命體征未出現(xiàn)明顯變化,有清晰的意識,可以配合臨床診療順利進行;⑤患者雙下肢肌力均在3級及以上;⑥樣本病例非強制參與本試驗,知情同意書全部簽署完畢。
①腦腫瘤、腦外傷、腦內寄生蟲病及風濕性關節(jié)炎、痛風性關節(jié)炎等原因所導致平衡功能障礙的患者;②合并有癡呆、抑郁等精神狀態(tài)異常而不能配合的患者;③合并有凝血障礙、嚴重臟器功能衰竭、生命體征易變患者。
①未完成規(guī)定方案觀察周期的受試者;②原參與樣本病例自行要求退出,拒絕臨床試驗繼續(xù)進行;③依從性差,未按規(guī)定用藥,嚴重違背試驗方案者;④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研究人員從客觀角度判斷正在參加臨床試驗的樣本病例不適合持續(xù)參與臨床測試;⑤受試者出現(xiàn)嚴重不良事件;⑥失訪者。
平衡功能康復訓練在兩組60名樣本病例中全面實施,具體項目由專業(yè)康復師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選擇:①靜態(tài)平衡訓練:坐位靜態(tài)平衡訓練、站位靜止平衡訓練、單腿站立靜態(tài)平衡訓練;②自動態(tài)平衡訓練:自動轉體平衡、伸手觸物平衡、坐-站和站-坐轉移平衡、軀+重心轉移平衡、保護性伸展反應訓練等;③外力施加條件下的平衡訓練等其他動態(tài)平衡練習。治療持續(xù)28 d,6次/周,40 min/次/d。
2.1.1 觀察組 予以通督調神針刺治療。選擇腰陽關、至陽、大椎、風府、百會及水溝為主穴。配穴:氣虛血瘀型加氣海、足三里(雙);風痰阻絡型加雙側合谷、豐?。魂幪擄L動型加雙側太溪、風池;肝陽暴亢型加雙側太沖、太溪;痰熱腑實型加雙側內庭、曲池、豐隆。操作: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選對天協(xié)器械有限公司(蘇州)制造的一次性針灸針(0.30 mm×40 mm、0.25 mm×25 mm)。針刺方向:百會穴向后平刺15~20 mm;風府、大椎、至陽穴均直刺15~20 mm;腰陽關穴直刺20~25 mm;水溝穴采用提插法,斜向鼻中隔,患者流淚則表明針刺合適。主穴針刺后施以高頻率(>120 r/min)、小幅度捻轉手法30 s,使患者產生較強的針刺感,得氣條件下將針留置40 min,且在留置階段再一次行針,起針時邊捻邊提,再出針,仍使患者保留較強的針感。配穴的具體操作標準則參考《針灸技術操作規(guī)范·毫針》(國標)。治療持續(xù)28 d,6次/周,40 min/次/d。
2.1.2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針刺法。《針灸治療學》為本組樣本病例行常規(guī)針刺法的基本依據(jù)[6]。主穴為:三陰交(患側)、委中(患側)、尺澤(患側)、極泉(患側)、內關(患側)、水溝。具體操作方法:常規(guī)消毒穴位后,選用一次性針灸針,委中穴、尺澤穴直刺25~30 mm,用提插瀉法,輕插重提;三陰交穴直刺25~30 mm,用提插補法,重插輕提;極泉穴直刺25~30 mm、內關穴直刺20~25 mm,均用捻轉瀉法;水溝穴直刺5~10 mm,用雀啄針法。療程及配穴操作同觀察組。
2.2.1 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 0分、56分分別為最低分與最高分,平衡能力與分值呈正相關[7]。
2.2.2 FMB平衡功能評定量表 (Fugl-Meyer Blance Function Evaluation Table,F(xiàn)MB):最高分14分,最低分0分,分數(shù)越高平衡能力越強[7]。
2.2.3 Barthel指數(shù)量表(MBI) 此表采用百分制,滿分100分,主要用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評價。生活自理能力與分值呈正相關[8]。
治療前所有樣本病例BB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即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584>0.05,t=-0.55),對照組治療后評分較治療前升高(t=-14.61,P=0.00<0.01);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的觀察組樣本病例評分更高(P=0.00<0.01,t=-18.56),且超過對照組(P=0.00<0.01,t=-5.38)。見表2。
治療前兩組樣本病例FMB評分差距較小,即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3>0.05,t=-1.53),對照組治療后評分較治療前升高(t=-14.31,P=0.00<0.01);與治療前相比,觀察組樣本病例治療后評分更高(P=0.00<0.01,t=-18.54),且超過對照組(P=0.00<0.01,t=-5.82)。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BS評分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MB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樣本病例BI評分差距較小,即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20>0.05,t=1.29),對照組治療后評分較治療前升高(t=-18.04,P=0.00<0.01);與治療前相比,觀察組樣本病例治療后評分更高(P=0.00<0.01,t=-19.95),且超過對照組(P=0.00<0.01,t=-5.32)。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I評分比較
平衡功能的作用依賴于視覺、本體感覺、前庭這3項系統(tǒng)功能的相互協(xié)調[9]。腦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礙是困擾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問題之一,也被認為是康復治療的難點,明顯增加了患者跌倒風險,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因此,積極研究腦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礙的治療,對改善腦卒中患者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受損導致其控制的運動或感覺傳導系統(tǒng)發(fā)生改變,引起感覺輸入偏差、重心感覺異常、各肢體間協(xié)調能力下降是腦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礙的發(fā)病機制[10]。其引發(fā)因素包括:①年齡因素:年齡較大的患者平衡反應能力差,相應的肌肉力量、骨骼承受應力能力、神經傳導速度等都下降,最終影響平衡的控制;②肌力:腦卒中后患者偏癱側肢體一般失去神經支配,肌力較低,無任何抵抗外來力量的能力,最終導致無法控制平衡;③肌張力:上肢屈肌的下肢伸肌的張力或無何肌張力狀態(tài)或出現(xiàn)增高現(xiàn)象,使身體無法保持在一個中立位置,出現(xiàn)傾斜,最終影響平衡狀態(tài),這些均是腦卒中病人的基本癥狀;④感覺功能:感覺功能障礙對于腦卒中病人來說也比較普遍,對位置的判斷、接觸面摩擦力的感知等受到影響,無法第一時間做出準確判斷而失去平衡,最終影響平衡能力;⑤認知障礙:腦卒中后患者出現(xiàn)認知障礙,原有記憶慢慢減退缺乏計算能力,缺乏對自我的認識,缺乏對失去平衡后的有效控制而出現(xiàn)摔倒等情況;⑥半側忽略:腦卒中患者不能有效地感知患側傳入的視覺、聽覺、觸覺的刺激,進而不能有效地判斷對側的信息而出現(xiàn)平衡異常。
中醫(yī)理論指出,人體在血氣虧空、三臟(心、肝、腎)失調及外邪侵襲、飲酒飽食、勞逸失度、情志難遂、內積受損等誘導下會出現(xiàn)肌膚筋脈失濡、氣血運行受阻、機體陰陽失調現(xiàn)象;或肝陽偏亢于上,陰虧于下,陽化風動,肝陽上亢,血伴氣逆,夾水、夾痰,橫竄經遂,蒙蔽清竅,腦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礙遂發(fā)。中醫(yī)針灸在腦卒中的防治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具有獨特的簡便廉優(yōu)勢。Meta分析[11]顯示,針刺配合康復治療腦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礙,療效優(yōu)于單純康復治療,但臨床有效性有待進一步提高。故本研究運用通督調神針刺法治療腦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礙,以常規(guī)針刺作為對照,以期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
張道宗是全國名老中醫(yī)專家,其所創(chuàng)立的針刺法——通督調神針法主要源于《針灸大成》“病變在腦,首取督脈”理論,即以督脈穴位主穴,并施以特殊的行針手法[12]。其理論依據(jù)為:督脈屬奇經八脈,為陽脈之海,與腦存在直接的、密切的聯(lián)系,是十四經中唯一既屬于腦又絡腦的經脈?!峨y經·二十八難》云: “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币虼?,針刺激發(fā)、調整督脈經氣,對治療腦病具有重要的意義。本課題組前期研究證實[13-15],通督調神針刺法防治中風臨床療效獨特,具有保護海馬神經元功能。亦有研究認為,督脈循行“領腎之精氣上行至腦”,可對氣血陽經、腦髓濡養(yǎng)功能進行調節(jié)[16]。本研究運用通督調神針法治療腦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礙,以腰陽關、至陽、大椎、風府、百會及水溝為主穴。取穴依據(jù):腰陽關穴為督脈陽氣通行的關隘,能使經氣上下貫通,具有調腎氣、利腰膝、祛寒濕功效;至陽穴為陽中之至陽,能振奮全身之陽氣,具有寬胸利膈、清熱化濕之功;大椎穴為“三陽督脈之會”,內行督脈,外通三陽,故除能調節(jié)督脈經氣外,還可調節(jié)六陽經經氣;風府穴按“四?!崩碚撝苯优c腦相關聯(lián),可行氣活血、調節(jié)髓海之虛實;百會穴位于巔頂,居一身之最高,具有升陽益氣、寧神益智的作用,為治療腦病的要穴;水溝穴為督脈和手足陽明之會,有醒腦開竅、安神定志之功。研究結果顯示,治療4周后,兩組BBS、FMB和BI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治療后各量表評分較對照組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從腦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礙改善及其生活能力提高角度而言,常規(guī)針刺法的治療效果不及通督調神針刺法。
綜上所述,在腦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礙臨床治療實踐中,通督調神針刺法療效理想,具有一定的應用普及前景。至于其作用機制將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