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迪 張昱(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會計學院 廣東廣州 510040)
2015年,教育部、國家發(fā)改委、財政部印發(fā)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fā)[2015]7號),要求試點高校率先探索應用型發(fā)展模式。某高校成為首批向應用型本科轉型的試點高校之一,會計學專業(yè)也成為該校首批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試點專業(yè)之一。中級財務會計課程作為會計學專業(yè)的主干核心課,應如何改變其現有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如何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便成為本次教學改革急需解決的問題。
由于教學內容多、任務重,班級人數多,課堂教學多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缺少課堂小組討論、分組學習、案例分析等課程互動活動的安排。一方面,傳統(tǒng)課堂具有教師照本宣科、“填鴨式”教學的特點;另一方面學生思維僵化,對會計理論知識理解不夠深刻、練習作業(yè)生搬硬套。另外,雖然大部分教師已經運用了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工具,但只使用PPT教學課件,網絡資源共享與信息系統(tǒng)的手段并沒有得到充分使用,更沒有引入微課堂、云課堂等信息化的教學手段。
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的主要內容多、涉及面廣,以企業(yè)的常規(guī)業(yè)務為主線、以某些特殊業(yè)務為延伸構成“六要素+財務報告”的豐富的課程內容體系。近年來,我國對金融資產、收入等企業(yè)會計準則進行了修訂,并發(fā)布、修訂了部分會計準則,同時進行了“營改增”等稅法的改革,這也要求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需要根據企業(yè)會計準則和稅法的變化而變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也普遍反映課程難度大、時間緊,特別是對一些較難的經濟業(yè)務的處理掌握程度還不夠。
一方面,由于課堂教學內容多,教師缺乏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控制和管理,學生的平時成績僅根據課堂表現、考勤和課后作業(yè)的完成情況來確定,很難了解學生真實的掌握程度。根據某高校2016級會計學專業(yè)學生成績統(tǒng)計,大部分學生的平時成績都集中在80—90分之間,并不呈正態(tài)分布。另一方面,中級財務會計期末考試題目設計比較偏向理論,仍然是以選擇、判斷、計算、會計處理等題型為主,注重考核學生的機械記憶能力,沒有突出對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
某高校中級財務會計及其實驗課程以《企業(yè)會計準則》為依據,闡述財務會計基本理論,結合案例分析財務會計實務,并結合財務會計實訓教程進行手工模擬實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課程改革實踐。
中級財務會計及其實驗實行課程負責人制度,成立了課程小組,建設了統(tǒng)一的中英文課程大綱、教學教案、教學課件、各章習題庫、綜合試題庫、財務會計案例庫、實訓資料、課程論文等,統(tǒng)一進行期中考試、期末復習和考試,并按照最新的準則變化組織編寫中級財務會計教材。課程小組成員由老中青教師梯隊構成,能夠實現以老帶新,并在教材編寫和課程管理上引入實務導師參與進來,統(tǒng)一備課、統(tǒng)一授課內容、統(tǒng)一考試等,基本實現了教學過程管理的規(guī)范化。
在教學實踐中,打破傳統(tǒng)教學方法,將以“師”為主變?yōu)橐浴吧睘橹鳌R皇峭ㄟ^設置前置性課程作業(yè),教師的主要課堂任務變?yōu)橐龑?、啟發(fā)學生思考,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二是每一章節(jié)都引入相關的財務會計案例,布置小組討論、案例研究等,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布置課程論文,并進行分組課堂展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實際運用的能力以及溝通表達能力。四是引入藍墨云、超星學習通網絡輔助教學平臺,靈活運用網絡資源進行課程建設,以多種形式表現教學內容,吸引學生注意,活躍課堂氣氛。
在教學中將理論與實務相結合,引入分崗手工模擬會計實務操作,進行案例教學、手工模擬實操、企業(yè)情景模擬相結合的教學改革。根據各章節(jié)針對性的財務會計實訓資料,布置課堂小組作業(yè)。可以一人負責整套賬務處理,也可以將學生劃分成不同學習小組,每個人負責扮演不同角色,進行不同崗位會計核算,最后提交小組作業(yè)。通過對會計實務操作進行手工模擬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要求學生熟悉從憑證、賬簿的填制與審核,到報表的編制等一系列賬務處理流程。
中級財務會計及其實驗分成兩個學期,大一下學期“中級財務會計及其實驗Ⅰ”課程結束,利用暑假布置暑期實習作業(yè),合理利用會計師事務所等實習基地,讓學生真正到企業(yè)、事務所、銀行、政府機關等各行各業(yè)進行實地調研、動手操作和實習考察,接觸與會計、審計、財務管理相關的工作,開學后提交實習報告、行業(yè)分析報告、實習心得等,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更好地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為了解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改革的實踐效果,我們對2017、2018級會計學專業(yè)學生進行了相關的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493張,反饋主要結果匯總詳見表1。
根據上述調查內容,77.89%的學生對中級財務會計及其實驗課程的教學非常滿意或滿意,教學改革的效果比較好。同時,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問題:一是中級財務會計課程難度較大,需要學習的內容較多,學生普遍認同該課程對未來的實習和工作等都非常重要,但學生課后在復習、預習上花費的時間又非常有限,因此還有40%左右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效果并不滿意。二是在教改實踐過程中,教學計劃比較合理,教學進度比較適中,課堂理解程度適宜,但學生希望通過增加實務中經濟業(yè)務的處理的講解以鞏固知識點的掌握。三是學生更喜歡藍墨云、超星學習通等網絡教學輔助平臺的應用,并且認為將理論與實操結合起來,對于課程的學習更有幫助。
表1 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改革調查問卷結果
教學改革中可以采用理論與會計實操相結合的方式,先講述理論重點知識,然后通過財務會計實訓內容,讓學生模擬企業(yè)實際發(fā)生經濟業(yè)務時的會計處理,更好地進行業(yè)財融合,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和能動性。同時,需要結合實務案例引導學生思考經濟業(yè)務本身以及會計處理對企業(yè)經營業(yè)績、未來決策有哪些影響,而不僅僅是了解會計分錄怎么做、報表怎么編。
在強化實踐教學方面,一是加強財務會計實驗室建設,開放模擬實訓平臺給學生課后使用;二是可以引入實務導師進課堂,以專題講座的方式介紹企業(yè)在遇到具體問題時的解決思路和方案;三是實行分小組模擬分崗實訓的方式完成教師布置的實訓任務;四是在寒暑假(或大三)安排學生去事務所或企業(yè)進行專業(yè)實習,完成實習心得和實習報告,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教改過程中,可以在傳統(tǒng)課堂的基礎上,引入雨課堂、藍墨云、超星學習通等教學輔助系統(tǒng)。比如,通過APP,教師可以在手機客戶端進行資源共享,將教學大綱、課件、作業(yè)要求、實驗指導、案例資料、參考答案、票據、憑證、賬簿模板等資料上傳,學生可以直接在手機端查閱參考。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APP實現輕松一鍵簽到,增加隨堂測試、搶答提問環(huán)節(jié),實現隨時隨地學習、考試,幫助學生理解鞏固相關知識點。教師通過超星平臺組成中財課程團隊,共同建設網絡課程,上傳資料、錄制視頻課程,布置每一章節(jié)的主要課程內容、知識點、主題討論、案例分析、課后練習等。教學輔助平臺的引入,改變了傳統(tǒng)的授課模式,形成了翻轉課堂,能夠讓教與學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根據調查問卷顯示,學生課后每周用于復習中級財務會計的平均時間小于三小時的學生人數占比為58.22%,4—6小時的占比為27.79%,從不復習的占比為8.92%。由于每周才上一次課程,每次3—4學時,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大綱的安排,設計好教學方案,包括每次課程的知識點、課堂討論案例、課后作業(yè)、預習內容、案例資料等,并采用布置作業(yè)的方式推動學生進行課后練習、預習和復習。教師可以通過系統(tǒng)設置作業(yè)提交截止時間,隨時通過網絡批改作業(yè),檢查學生預習、查閱資料、作業(yè)完成情況。
強制性要求學生預習下次課程就可以適當減少上課講課內容,簡單的基礎知識通過提前布置預習內容,不再重復講授,只需要上課提問關鍵的知識點即可知道學生掌握情況,理論課部分直接講解會計理論和會計處理方法的重點、難點知識,形成課堂的互動,也可以通過課后預習、查找資料,讓學生拓展知識面。同時,教學團隊需要編寫中級財務會計案例庫,每一章節(jié)結束,都會結合上市公司的案例進行具體分析、小組討論,讓學生理解財務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
教師應更加注重學習的過程管理,提高實踐課程和平時成績占期末總評成績的比例,改變單一教學評價體系。比如,在實踐中將平時成績占比提高到總成績的50%,其中考勤和課堂表現占10%,課堂測試和課后作業(yè)占10%,實訓完成情況占10%,期中考試成績占10%,課程論文占10%;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占50%。同時,需要改變中級財務會計期末考試內容,加大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考核,題目設置應靈活多樣,注重課程知識的綜合性運用,可適當引入案例分析,考察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離不開有應用能力的、具有豐富實務經驗的高素質師資隊伍。無論是教學大綱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取、教材的編寫、案例的整理和分析,還是實踐操作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都需要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只有做到以上幾點,才能促進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實現。因此,必須組建一支教學能力強、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一方面,需要結合近年來新準則和稅法的變化加強教師的培訓、交流,提高教師的專業(yè)能力,保證教學內容是最前沿的知識;另一方面,需要引入實務界專家加入教師團隊,讓教師能夠有機會走進企業(yè)接觸實務,比如為年輕教師提供去企業(yè)頂崗實習的機會等,建立校企雙向流動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