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濤
摘 要:中國經(jīng)濟在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的影響下快速發(fā)展,兩國之間的貿(mào)易往來日益緊密,因此,跨文化交際成為貿(mào)易往來發(fā)展的必備。人類發(fā)展中,禮貌用語在日常溝通中普遍存在,體現(xiàn)了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所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禮貌用語也成為了溝通中必備的交流方式。本文將通過對中俄文化中稱呼語、問候語、告別語、致謝語、以及稱贊語的對比分析闡述中俄文化的差異以及禮貌用語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作用。
關(guān)鍵詞:禮貌用語;跨文化交際;中俄對比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通過禮貌用語來展現(xiàn)人的文明程度。一個地區(qū)的文明用語,是這一地區(qū)的民眾素質(zhì)重要表現(xiàn)。文明用語能夠讓對方感到更加愉快,同時也可以展現(xiàn)出較強的表達能力。中國和俄羅斯地理位置較近,長期的溝通和交流帶來了濃厚的友誼。隨著近年來中俄兩國關(guān)系的快速發(fā)展,中俄兩國人民的經(jīng)貿(mào)合作不斷增加。語言是人類溝通的橋梁,禮貌用語的重要性日益凸現(xiàn),值得研究。
一、闡述相關(guān)概念
(一)跨文化交際
在漢語中跨文化交際是指,在特定的交際條件下,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用自己母語或者目的語進行口語溝通。從俄語的語言角度來講跨文化交際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跨國界的信息交流,這種信息交流給國與國之間帶來了一種新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愿景,加強信息交流并促進了科技進步。
“跨文化交際”這一術(shù)語是1954年HallE與合作者Trager D 在其著作《Culture as Communication》一書中正式提出的,俄語“跨文化交際”的表達方式有 межкультурная комуиикация和межкультурное общение.著作《Язык и культура》中Е.М.Верещагии和В. Г. Костомаров最早對其下定義 。通常指的是雙方使用非母語,實現(xiàn)語言教育。因為在使用其他語言時,通常會因為母語的文化特征而產(chǎn)生跨文化交際時的語言特點。所以,這種特征是在跨文化語言交際時展現(xiàn)出來的交流方式。
(二)禮貌和禮貌用語
1.禮貌
在中國《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禮貌是指,尊重、言行謙恭、講求理解的表現(xiàn)。今指以言語、行為舉止所表現(xiàn)的尊敬謙恭。而在蘇聯(lián) 《倫理學辭典》重點認為禮貌是“說明人通過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出的一種道德品質(zhì)。” 社會生活中在社會文明不斷發(fā)展的狀態(tài)下,人們之間的溝通交流開始走向更禮貌的狀態(tài)。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所以在禮節(jié)和道德上非常重視。俄羅斯人也非常講究文明禮貌,所有行為所表現(xiàn)的恭敬都體現(xiàn)在溝通和交流上,俄羅斯人和中國人之間的文化禮節(jié)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實際上,不同的民族之間也一定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兩國的禮貌用語在理解上也有很多不同。所以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在中國文化當中認為禮貌是自卑而尊人。但是俄羅斯的觀點僅是從意識和習慣做起。那么中俄之間的交際差異由此而生。
2.禮貌用語
禮貌用語是指在語言交流中一些具有向他人表示尊重和友好意義的詞語。禮貌用語是尊重他人的具體表現(xiàn),是維持人與人良好關(guān)系的重要紐帶。禮貌用語在人類交際中扮演著十分重要角色,貫穿于人際交往的始終。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重要社交場合中,我們能夠正確使用禮貌用語十分重要。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多說些客氣話,不僅表達了對他人尊重,也彰顯出了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多使用禮貌用語,不僅有利于雙方和諧相處,更有益于增進友情。
二、中俄文化日常禮貌用語對比
(一)中俄文化中稱呼語對比分析
漢語中“稱呼語”通常是指,在日常交往中,人與人彼此之間所采用的稱謂語。俄語詞典通常將稱呼語定義為“用言語稱呼人或物的詞或者詞群”。人們的日常溝通當中,會通過稱呼語來建立溝通的信號。而這種溝通的方式也能夠明顯地展現(xiàn)出對方的權(quán)利,地位和平等關(guān)系。通過不同的社會結(jié)構(gòu)以及職位高低和年齡等各方面的因素都能夠體現(xiàn)在對其他人的稱呼中。和其他國家的稱呼語進行比較,可以看到漢語中的稱呼語更加的繁瑣復雜。實際上中國的稱呼語超過西方人,是一種非對等的方式,而西方人的稱呼則希望能從對等的角度考慮。在西方國家當中,因為社會關(guān)系以及個人的取向問題,他們更追求自由平等的文化價值觀念。所以,在稱呼的展現(xiàn)上多數(shù)會直呼其名或者通過簡單的稱呼方式來實現(xiàn)溝通。也就是說,稱呼語直接體現(xiàn)了人際交往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中國人習慣的稱呼方式有以下幾種:
1.老+姓或姓+老的方式在中國是一種對老年人的稱呼,這種稱呼通常會在熟人或者同事之間使用。
例如:老王、老張等。還可能是出自孩子之口的“老爸”、“老媽”等。而對長輩的稱呼是王老、李老等,這種將“老”字置于姓氏之后的用法,則是對泰斗或者德高望重的老前輩的尊稱。這種稱呼的方式在中國實際上較為常見。 也是中國的稱呼中的一大特色。
2.稱呼外國人“老外。”
而實際上中國的稱呼語很多,從內(nèi)涵上看,外國人并不能理解。在所有稱呼當中,針對外國人的稱呼,很多人會選擇“老外”,這種稱呼的方式并不是對其他人的蔑視或者貶低。實際上這種稱呼的方式對中國人來說僅僅是一種表示尊重的稱呼,并沒有表達其他的含義。
3.研究生習慣稱自己的導師為老板。
因為西方文化對中國影響較深,所以在現(xiàn)在很多研究生會稱呼自己的導師為老板。因為他們能夠從科研經(jīng)費當中得到一定勞務費,所以給自己定位為雇員。這種稱呼僅僅是一種習慣,實際上并沒有其他的意思,所以這種稱呼中的“老”和“老師”中的“老”是較為類似的,這些和年齡之間的關(guān)系并不大,僅僅是一種敬畏與尊重。
然而,俄羅斯人認為“老”這個稱呼是很難理解的,他們認為自己的年齡上并沒有到很大的狀態(tài),為什么經(jīng)常用“老”來形容呢?追其原因,可以看到,俄羅斯人認為的“老”僅僅是年齡上的老,并沒有考慮在文化方面的思想的變化。而且“старый”在俄語里表面意思的表達是年齡的變化,并不帶有任何其他的含義。在他們的文化當中,認為“老”這一字眼是對人的不尊重,尤其在稱呼女性時,更是一種侮辱。所以,如果在稱呼其他人的時候,中國文化中的“老”字可能帶有的意思不能完全照搬到其他國家的文化中。
在和俄羅斯年齡較大的女性聊天時,談到另一個人,不能說“Она уже старая”或 “Ну,в этом возрасте…”之類敏感話題。俄羅斯成人之間有著自己獨特的表示禮貌的稱呼方式:名字+父名,如: Пётр Сергеевич,Анна Ивановна等。在平輩和同級,晚輩和長輩以及下屬和上司之間都可以使用這種稱呼方式。這是俄語中用得最多、也是最符合俄羅斯語言交際準則的稱呼形式。
(二)中俄問候用語與告別用語對比分析
問候語又稱見面語、招呼語。問候語一般很短,是指能夠增進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言語,用來表示對他人的尊重。通常在溝通和交流中,如果兩國之間的文化背景不同,那么問候的方式也會產(chǎn)生變化。但是不同的問候在每個國家的文化背景下都是合情合理的。問候的方式是在見面時向他人表達一種友好的善意提醒。所以在問好的過程中,依照不同的文化需求,在打招呼時也要適應其他國家的表達方式。兩國的問候方式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而問候語方面也會有所不同。在俄羅斯這個國家,通常在打招呼時并沒有非常多的禮貌用語。俄語的表達方式如下:
Здравствуйте!您好!
Доброе утро! 早上好!
добрый день! 下午好!
Добрый вечер!晚上好!
Привет!? ? ? 你好!
因為中國人非常注重團結(jié),所以他們對隱私觀念的認知并不是非常透徹。因為在日常生活中中國人喜歡關(guān)心他人,所以很多問候是一種非常重視的表現(xiàn)。中國人在使用“你好”等詞語時,那是一種簡單的表達問候的方式。除此之外,中國人還會經(jīng)常使用“你上哪兒去?”“你吃飯了么?”等表達方式,僅僅是表示簡單的關(guān)心。實際上,這種問候的方式并不需要得到非常準確的回答,只是為了進行打招呼而已。
然而,俄羅斯人有可能會認為這種表達方式是一種干涉他人隱私的表現(xiàn)。很多俄羅斯人認為自己做什么是自己最重要的私事,其他人在經(jīng)常打聽,對自己的生活來說是一種干涉。
在漢語中,告別用語通常是指,雙方在即將告別的時候,互相說的道別語言。中國人告別時通常會說對方有事情,所以要走。比如“不早了,你很累吧,該休息了,我該走了”等。但是,俄羅斯人通常會將這一問題的原因歸結(jié)為自己的問題。而俄羅斯人會說До свидания、Всего хорошего、Счастливого пути.在送客時,中國人會說“慢走”。但是,這種打招呼方式在其他國家的文化當中很難被人理解。對俄羅斯人來說,他們會非常詫異,要送自己走,為什么要慢走呢?因此,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我們要學會尊重各名族文化的多樣性。使用正確的俄語表達方式,避免發(fā)生尷尬的局面。
在中俄問候語中,不僅僅只有差異,在一定場合下,也有著某些相同之處。
我們來看一段中國人在初次見面時的對話:
—您好!我叫李明,木子李,日月明。您貴姓?
—您好!免貴,姓王。很高興認識您!
而當俄羅斯初次見面時,也同樣會說:
—Здравствуйте! Меня зовут 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А вас?
—Меня Елена Ивановна! Рад вас видеть!
所以,兩個陌生人初次見面的時候,通常兩國人都會問對方“您好!”
我們再來看一段中國人在告別時的對話:
—已經(jīng)很晚了,你早點休息吧,我走了。
—行,有時間再來,慢走。
而通常俄羅斯人告別時的對話是這樣的:
—Сейчас уже поздно, пора домой.
—Хорошо! Счасливого пути!
在跨文化交際中,中俄兩國在使用告別用語時,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三)中俄致謝用語對比分析
在漢語中致謝語通常是指,接受他人幫助之后,向他人表示感謝的用語。中國人通常在接受好意之后,并不一定會直接表達“謝謝”。但是俄羅斯人會經(jīng)常使用這一表達。通常中國人在接受幫助的情況下會簡單的說,謝謝,而且這種感謝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但是在中國人的觀念當中,如果長期使用這一詞語會給人見外的感覺。然而對俄羅斯來說,這一詞語卻是禮貌。即使是在不需要表達很大謝意的時候,也可能會使用這種方式。比如, 對于“Как здоровье? (最近身體怎樣?)”或者“Как отдохнули? (您休息得如何?)”“Как дела?(近況如何?)”之類的問候,俄羅斯人的回復通常是“Спасибо, хорошо.(謝謝, 很好。)”或者“Спасибо, ничего.(謝謝, 還不錯。)”作為對他人致謝的回答, 兩國人都常說:“客氣了!” 、“不用謝!”。中國人有時會說:“應該的!”向致謝者表示自己的禮貌和尊重, 將其視為道義上的職責;同樣情況下, 俄羅斯人的回答也可能是:“ Всегда к вашим услугам.(隨時為您效勞)?!?由此可見,兩國使用禮貌用語時采用了不同的表達方式, 但意義卻是不盡相同。
現(xiàn)在我們來看一段俄羅斯人平時進行感謝的對話:
—Елена Ивановна! С праздником 8-ого Марта!
—Большое Спасибо! А как дела?
—Спасибо, хорошо!
而漢語中更習慣于這樣表達:
—小明,能幫我把材料交給系主任么?
—當然可以,交給我吧!
—謝謝
—客氣了,這是我應該做的。
通過以上兩則對話的對比,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兩國在使用致謝語方面,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之處。在向他人表示感謝時候,一般情況下,中國人和俄羅斯人都會說:“謝謝!”而作為對他人致謝的回應,卻存在著差異。
(四)中俄稱贊用語對比分析
漢語中,“稱贊用語”是指,用語言來表達對他人或事物的喜愛。謙虛是中國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當別人夸獎或稱贊自己時, 一般會表現(xiàn)出謙虛的態(tài)度, 常說“哪里, 哪里”、“過獎了,過獎了”之類的客套話。 而通常俄羅斯人表示感謝時, 可能會直接說:“ Спасибо за похвалу (謝謝夸獎)。”中國人招待客人時, 通常都會準備一桌豐盛的飯菜, 不斷地請客人享用,還會說:“沒什么菜, 吃頓便飯,多吃點?!笨腿艘惨獙χ魅说氖⑶檎写硎靖兄x。俄羅斯人請客時,主人會說:“Это моё фирменное блюдо, очень вкусное , попробуйте, пожалуйста!”(這是我的拿手菜,非常好吃, 嘗一嘗)?!倍砹_斯人從自身的思想變化上可以看到,他們喜歡稱贊別人。如果在朋友家做客的時候,應該適當?shù)姆Q贊女主人,或者對女主人的熱情款待和精心準備表示感謝,并贊揚主人有個出色能干的好妻子。通過這種感謝方式能夠讓他們有更加愉悅的心情來接待自己,同時從禮尚往來的角度看,接受他人的友好接待,那么,對此表示感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Это моя жена, а вот это твоё фирменное блюдо, попробуйте, пожалуйста!
—Ой, это очень вкусно! У вас есть такой очень красивая и способная жена .
—Большое Спасибо!
因為俄羅斯和西方在地理位置上較近,所以也容易受到相應的文化影響。然而俄羅斯人對待很多事情的態(tài)度上并不是很直接,但是他們的表達方式和中國的謙虛又不是完全相同。例:—Ты очень способный человек и прекрасно знаешь своё дело.(你真是個全能的人 ,又非常精通自己的事業(yè)。)
—Ну что ты, непреувеличивай.(瞧您說的, 沒那么夸張。)
對這樣的稱贊, 中國人一般會說“您過獎了!”
即使,中俄兩國稱贊的表達方式有所不同,但表達的內(nèi)涵也有相同之處。
三、中俄跨文化交際中禮貌用語語用策略
(一)樹立文化意識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快速發(fā)展,中俄兩國的貿(mào)易往來不斷加深,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作為當代俄語專業(yè)的大學生,在中俄關(guān)系的發(fā)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我們需要不斷樹立文化意識,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為重要的體現(xiàn),而表達文化的方式則是通過語言。從民族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文化的發(fā)展能夠有效地提升民族的凝聚力。文化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代表,國家在現(xiàn)代化發(fā)展中,當代青年學生必須要能夠提升自身的使命感。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不能忘卻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要從根本做起,提升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因此,我們要從以下幾方面樹立自己的文化意識,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
首先,要能夠從繼承文化的角度上,對傳統(tǒng)文化有清晰的認知。
其次,要可以充分地了解國外文化,在吸取國外文化的同時,了解其他文化當中的價值。
再次,對國內(nèi)的發(fā)展來說,要從文化市場考慮。能夠從文化對經(jīng)濟的影響下,實現(xiàn)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最后,則是要考慮文化的創(chuàng)造能力。文化在發(fā)展的過程當中會具備一定的創(chuàng)造力,而這種創(chuàng)造力來源于創(chuàng)新。
(二)提高語用能力
社交語用能力指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否能夠了解雙方的社會規(guī)則、利益規(guī)范或風俗習慣等文化差異,正確進行語言選擇。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能夠選擇更合適的溝通方式,防止因語法錯誤或者說話的尺寸問題導致語用錯誤。只有減少這種交際障礙的出現(xiàn),才能達到更好的交際效果。中國人在說俄語時常常發(fā)生這樣的語用錯誤。
以致謝為例,在受到別人贊揚或祝賀時,俄語中通常用“Спасибо вам! Большое спасибо! Блогадарю вас! ”等來回答,但漢語中人們卻習慣使用“慚愧”、“過獎了”、“還行吧”、“一般”等自貶的詞作答以表謙虛 。試想,在受到俄羅斯人的贊揚時,如果我們使用“Мне стыдно! На самом деле я плохо сделал!”等話語作答會顯得很不得體。
所以,要能夠從文化方面有所提升,進一步的改善交際用語的使用環(huán)境和狀態(tài)。盡可能的避免失誤,同時了解跨文化溝通時其他文化的內(nèi)涵,以及其他國家的思維方式和心理方面的差異。能夠自覺遵守其他民族的文化特點,溝通時也會更加順利。學習外語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和其他人溝通,同時也了解國外文化。在溝通交流中,如果想要達到更好的效果,就需要選擇更合適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結(jié)語:禮貌用語在人際交往中是十分重要的。中俄地理位置臨近,文化上互通有無,所以在禮貌用語方面有其相同性,而兩國其民族特色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在禮貌用語方面又有差異性。知書達理雖然是中國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但卻也是俄羅斯所推崇的,只是兩個民族的語言形式不同,其相同性差異性可見一斑。正是因為兩國禮貌用語的差異性,在跨文化交際中,要了解雙方歷史文化所帶來的語言差異,根據(jù)語言差異選擇不同禮貌用語來進行良好的語言溝通,從而加深兩國友誼。
參考文獻:
[1]郭曉敏.禮貌原則視角下中俄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研究[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8,(03).352.
[2]梁潔.中俄禮貌用語對比淺析[J].岱宗期刊,2010,(05).11-12.
[3]周民權(quán).漢俄稱呼言語行為的社會性質(zhì)語用對比分析[J].中國俄語教學,2013,(04).43.
[4]Арутюнова Н.Д. Лог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 языка: Язык речевых действий.[M].Нау-ка,1994.
[5]王金海.漢俄社交語用差異分析[J].語文學刊,2016,(01).53-54.
[6]劉昱潔.中俄跨文化交際中的禮貌用語功能與特征[J].鴨綠江,2014,(03).243.
[7]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 J]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2,(4).
[8]王麗莎.禮貌用語在中俄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
[9]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10]Денисова А.А.Словарь гендерных терминов[Z].Информация-ⅩⅪвек,2002.
[11]何自然,冉永平.新編語用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12]李學巖.Межкультурная коммуникация:благодарность иизвинение в русском и китайском речевом поведении и языковых картинах мира[M].Изд-во.Рос.унта дружбы народов, 2006, 238.
郭曉敏.禮貌原則視角下中俄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研究[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8,(03).352.
梁潔.中俄禮貌用語對比淺析[J].岱宗期刊,2010,(05).11-12
周民權(quán).漢俄稱呼言語行為的社會性質(zhì)語用對比分析[J].中國俄語教學,2013,(04).43.
王金海.漢俄社交語用差異分析[J].語文學刊,2016,(0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