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婷 武建芬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推進速度不斷加快,但城鄉(xiāng)二元社會結構依然存在形成的問題?,F(xiàn)實生活中,農村留守兒童面臨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價值觀形成、不法侵害等困境。加強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中小學應充分發(fā)揮留守兒童關愛主陣地的作用,關注人身安全,著力提高留守兒童安全防范意識;關注價值觀培育,著力加強留守兒童道德理想教育;關注健全人格塑造,著力開展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輔導;關注優(yōu)秀品格錘煉,著力挖掘留守兒童自身發(fā)展?jié)撃堋?/p>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學校關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年,人們在追求經濟富足的同時,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漸漸被重視起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推進速度的不斷加快,一些地方農民工,特別是年輕勞動力,如潮水般涌人城市務工、創(chuàng)業(yè),形成了一股規(guī)模巨大的“民工潮”。受各種條件限制,許多涌人城市的農民工未成年子女并未實現(xiàn)隨遷,而是留在了家鄉(xiāng),成了易被社會忽視的農村留守兒童。由于與父母長期分離,缺乏親情關愛和有效監(jiān)護,一些兒童心理健康出現(xiàn)明顯問題,一些兒童則遭受意外傷害甚至不法侵害。做好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關系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關系到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局。
一、走與守——農村留守兒童父母的無奈抉擇
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shù)量龐大。2013年全國婦聯(lián)調查推算,全國有6102.55萬農村留守兒童,占農村兒童37.7%,占全國兒童21.88%。2015年教育部統(tǒng)計,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農村留守兒童共2019.24萬人。其中,在小學就讀的有1383.66萬人,在初中就讀的有635.57萬人。2018年民政部摸底數(shù)據(jù)顯示,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余人。雖然各部門關于留守兒童的定義及統(tǒng)計口徑不一,甚至存在較大差異,但都顯示了一個事實:農村留守兒童總體趨勢雖有下降,但數(shù)量依然龐大并將長期存在。
一方面,二元社會結構形成巨大利益反差,迫使年輕父母不得不背離農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是,在城鄉(xiāng)二元管理體制下,城鄉(xiāng)發(fā)展依然存在不平衡,甚至進一步擴大。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其中,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遠高于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了改善家庭生活狀況,一些農村剩余勞動力不得不進城務工。國家統(tǒng)計局統(tǒng)計顯示,至2018年底,我國農民工總量已達28836萬人(見圖1)。
另一方面,城鎮(zhèn)化進程中農民工邊緣化處境,迫使未成年子女不得不留守農村。農民工對我國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2018年,我國從事第三產業(yè)的農民工比重為50.5%,從事第二產業(yè)的農民工比重為49.1%。但是,在城鎮(zhèn)化不斷推進的進程中,大量農民工卻并未完全融人城市生活,他們始終游離在城市邊緣,很難享受到原城市居民的社會福利待遇。絕大多數(shù)外來務工人員外出打工,都希望子女能夠接受良好教育。但是,升學(人園)難、費用高等嚴重困擾著他們。國家統(tǒng)計局統(tǒng)計顯示:“50.8%的農民工家長反映在城市上學面臨一些問題,升學(人園)難、費用高依然是進城農民工家長反映最多的兩個問題。城市規(guī)模越大,農民工的歸屬感越低。在500萬人以上大城市中,該比例僅為16.8%。”他們沒有辦法及能力讓孩子隨遷入城,本應由其贍養(yǎng)照顧的未成年子女不得不被長期留在了農村老家,成了留守兒童。
二、傷與痛——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現(xiàn)實困境
農村留守兒童,與其他兒童一樣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應該受到細心呵護和照顧。但是,他們過早地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而且面臨著各種現(xiàn)實困境帶來的傷害,他們成了“中國最容易受傷害的人”。
(一)人身安全困境
在全國各地,因缺乏有效監(jiān)護,留守兒童溺水、觸電、打斗等意外傷亡的事件屢見不鮮。2005年,在湖南省漣源市荷塘鎮(zhèn)的“5·31”特大洪災中,有12名兒童死亡,其中11個都是“留守兒童”。2017年5月9日,貴州畢節(jié)市青場鎮(zhèn)青壩村兩名留守兒童喪生于火災。一名男孩3歲,另一名男嬰僅出生56天。而之前,僅畢節(jié)一地,就先后發(fā)生過5名兒童在垃圾箱里生火取暖中毒死亡、4名兒童在家疑似農藥中毒死亡的悲劇。據(jù)統(tǒng)計,中國每年有近5萬名兒童死于意外傷害,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兒童。
(二)心理健康困境
有調查顯示,“57%的留守中學生存在輕微或輕微以上的心理健康問題,其中輕度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為47.7%,中度為9.0%,重度為0.3%。研究人員通過分析還發(fā)現(xiàn),這些留守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往往與父母的打工年限有關,時間越長,孩子的心理問題越嚴重?!倍爸袊r村留守兒童研究”課題組成員潘璐,歷經兩年多時間,對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和四川5個勞動力輸出大省的10個村進行問卷調查走訪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留守兒童的主要心理問題表現(xiàn)為兒童自卑心理加劇、性格抑郁、喜歡自我封閉、為人處事孤僻不合群,一些兒童產生憎恨、仇視的畸形心態(tài),甚至出現(xiàn)暴力化傾向?!倍硪环菅芯繄蟾鎰t強調:“相對于非留守兒童,雙親外出務工的農村兒童有更高的抑郁狀態(tài)、更低的主觀幸福感得分,感知到更高的未來壓力?!笨梢哉f,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不得不面對的一大難題。
(三)價值觀形成困境
農村留守兒童一般由隔代的爺爺奶奶等撫養(yǎng)照顧,因老人的價值觀念與社會發(fā)展多有脫節(jié),加之精力有限,很難對孩子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起到示范引路作用。而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農村留守兒童辨明能力有限,且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教育引導,很容易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出現(xiàn)心理失衡、行為失范等問題,價值觀容易發(fā)生偏離,甚至走向犯罪歧途。據(jù)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統(tǒng)計,我國各級法院判決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其中留守少年犯罪率約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還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隨機抽取了2009年至2013年間的120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其中,留守兒童作案案件有47件,比例達39.2%。湖南女作家阮梅歷時近兩年,深入看守所、未成年人管教所等地,接觸了900多個未成年人犯罪案例,“走進少管所的孩子,80%以上是留守兒童,90%以上是留守兒童和離異家庭的孩子?!?/p>
(四)不法侵害困境
留守兒童自我防范能力弱、意識差,往往成了不法侵害的對象。這些問題通常表現(xiàn)為被威脅、侮辱、毆打、勒索等,其中被性侵、拐賣、暴力傷害最為嚴重。一是性侵。有調查顯示,15%的留守兒童受到過暴力侵害,女童中超過4%受到過性侵犯。據(jù)媒體報道,寧夏某村莊,在一年時間內,有12名幼女在村里的幼兒園被教師性侵,其中11人為留守兒童。而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與媒體發(fā)起的兒童性侵害調查顯示,在統(tǒng)計的40起案件中,15起是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的,占統(tǒng)計案件總數(shù)的近四成。二是拐賣。近年來,留守兒童被拐賣事件頻發(fā)。2012-2014年,四川全省各級法院審理拐賣兒童犯罪案件261件,留守兒童是主要目標。山東梳理10年來8起拐騙兒童案,5起在農村,留守兒童成高危人群。全國婦聯(lián)2008年《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報告》則顯示,被拐賣兒童中,留守兒童居第二位。三是暴力傷害。留守兒童遭遇的暴力侵害,一類是來自社會,甚至是同學的欺凌。2015年7月,貴州省納雍縣曙光中學的留守兒童鄭某被同校13名學生圍毆,后因傷勢過重死亡。據(jù)國家衛(wèi)計委統(tǒng)計:“接近50%的在校留守兒童遭受過欺凌,接近30%的初中一年級留守兒童有過打架經歷,高于非留守兒童?!绷硪活愂莵碜约彝コ蓡T的暴力毆打。2016年6月,陜西渭南一名5歲女童被其奶奶毆打,多處受傷。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47.6%的留守兒童表示被欺負過,狀況堪憂。
三、責與愛——農村留守兒童守護的校園路徑
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各地中小學應充分發(fā)揮主陣地作用,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確保農村留守兒童得到全面發(fā)展。
(一)關注人身安全,著力提高留守兒童安全防范意識
留守兒童安全問題是“最讓人擔憂、最讓人揪心、最讓人欲說還休”的問題。學校應切實轉變觀念,履行安全教育和管理義務,確保留守兒童人身安全和生命安全。一是落實教育責任。將安全法治教育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提高學生應對水火災害、交通事故及不法侵害等的意識和能力。二是完善安全管理設施。加大投入,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盡量為父母不在身邊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寄宿條件,以便學校對他們進行集中教育和監(jiān)管,避免安全事故的發(fā)生。三是履行強制報告義務。學校和教師在工作中發(fā)現(xiàn)“農村留守兒童脫離監(jiān)護單獨居住生活或失蹤、監(jiān)護人喪失監(jiān)護能力或不履行監(jiān)護責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疑似遭受意外傷害或不法侵害等情況的,應當在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告”。
(二)關注價值觀培育,著力加強留守兒童道德理想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yǎng)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睂W校要特別注重加強留守兒童正確價值觀的培育。要不斷深化留守兒童道德理想認知。用留守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切實消除“讀書無用論”“金錢萬能論”等消極觀念對留守兒童的影響。事實證明:“在留守兒童道德情感形成的過程中,其善惡、羞恥等情感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其在留守過程中不斷接受他人道德評價,以及結合自身特殊經歷,對道德產生認知(包括感知、判斷、理解等)后所形成的?!币粩嗄捔羰貎和赖吕硐胍庵尽,F(xiàn)實生活中,道德情感認知并不必然導致相應的道德行為。受個體自身道德意志薄弱、社會風氣負面影響等原因,致使一些人雖知榮明恥,卻沒有在實際行動中一以貫之。對留守兒童要注重其德育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明辨是非觀念,堅定理想信念,不斷堅定道德理想意志,使其道德理想情感認知與實踐活動知行合一。要不斷調控留守兒童道德理想行為。及時鼓勵表揚其好的行為道德,及時批評和糾正其不良行為習慣,適時加以教育引導,讓他們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感恩。
(三)關注健全人格塑造,著力開展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輔導
留守兒童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容易出現(xiàn)孤僻、叛逆、自卑等心理問題,嚴重的甚至會出現(xiàn)抑郁、自閉等癥狀。學校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切實負起責任。一是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課程體系。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配備心理教師,引導他們正確看待父母外出打工等問題。二是加強專業(yè)師資力量配備與培訓。有條件的學校應積極引進專業(yè)的心理教育教師,暫不具備條件的學校應加強對文化課教師的心理教育培訓,使全體課任教師既能教科學文化知識,又能開展心理健康輔導。三是創(chuàng)造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使留守兒童能夠體會到集體的溫暖和師生的關愛,提高他們的適應性,增強其心理承受能力。
(四)關注優(yōu)秀品格錘煉,著力挖掘留守兒童自身發(fā)展?jié)撃?/p>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階段性問題,是我國城鄉(xiāng)發(fā)展不均衡、公共服務不均等、社會保障不完善等問題的深刻反映?!钡?,留守兒童絕不等于問題兒童。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課題組重點考察了留守兒童四個方面的重要品格,即孝順與感恩、熱愛祖國、有志進取和堅毅/心理彈性品格。在孝順與感恩、熱愛祖國兩個方面,留守兒童處于較高和很高水平的比例超過了80%。在“有志進取”維度上,近75%的留守兒童處于較高水平和很高水平。在“堅毅,心理彈性”維度,也有約60%的留守兒童處于較高水平和很高水平??梢娏羰貎和谄犯癜l(fā)展方面處于較好的水平。一是要真心關愛。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底發(fā)出來的,才能到達心靈的深處?!币駥Υ约汉⒆右粯诱嫘膶Υ㈥P愛每一位留守兒童,感受他們面臨的痛苦與煩惱,分享他們的成功與喜悅,幫助他們克服困難。二是要平等對待。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對一些留守兒童來說,留守標簽會讓其敏感、自卑。要在淡化其留守身份的過程中促進留守兒童和其他兒童的相互融合,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傲羰貎和c非留守兒童的關系實質上就是班級中同學之間的關系。同學之間互相幫助、互相關心、團結合作、相互友愛的這種融洽、和諧的關系是一種良好的心理氛圍,它營造了一種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心情愉快,胸襟開闊,因而有利于提高學習質量,更重要的是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長、良好品性的養(yǎng)成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比且行Ъ睢<皶r挖掘留守兒童中的好人好事和先進事跡,樹立留守學生克服困難,在逆境中自強不息的榜樣,為他們成長創(chuàng)造一個積極而寬松的輿論環(huán)境。
農村留守兒童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三農”問題的衍生物,是伴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和社會化進程而產生的一個社會群體,這些農村留守兒童的存在是短期內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同時,營造一個關愛留守兒童的社會環(huán)境對于家庭、學校和全社會來說,都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社會各關方面應相互協(xié)力,面向留守兒童構筑起更為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制,共同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課題組.深化新時代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與發(fā)展工作[N].光明日報,2019-10-25(07).
[2]侯珂,劉艷,屈志勇,蔣索.留守對農村兒童青少年社會適應的影響:傾向值匹配的比較分析[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4(06).
[3]郭秋娟.社會轉型下農村留守少年犯罪之社會學研究[J].犯罪研究,2017(02).
[4]張學浪.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情感生成的理論價值[J].社會科學研究,2016( 01).
[5]王秋香.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的困境與對策[M].重慶: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