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灼 吳際
社會情感學習,旨在回應當前基礎教育存在的一定程度上“只教書不育人”的現狀,從而提升學生社會情感能力,促進其社會性的發(fā)展,使學生更好地成人。要達成這一目的,教師的作用舉足輕重,既是課程的實施者、推動者,又是課程的實驗對象,在提升自我社會情感能力的同時,也要培育與發(fā)展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為此,教師須扮演好如下角色:
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fā)展的引領者。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應是有情感修養(yǎng)的人,兒童每天都在親身感受老師對其行為舉止產生的細膩情感反應,這種反應是用人道精神進行教育的強大基礎?!比欢艿竭^去唯智主義教育的影響,教師的社會情感能力存在“先天不足”與“后天停滯”現象,導致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更多只重傳授知識,忽略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漠視學生情感需求。大量研究表明,教師積極的情感、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健康的人格,才是教師發(fā)揮育人職能最為核心的素養(yǎng),才能更有效促進學生“全人”發(fā)展。
學生社會情感能力形成的助推者。學生是處于“發(fā)展中的人”,需要教師的榜樣感召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是社會情感知識和技能的傳遞者,更是示范者;在校園氛圍的創(chuàng)設中,教師通過營造和諧、溫馨的氛圍,以及通過與學生進行積極的情感互動,讓學生對學校和班級產生安全感與信任感,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情感力量的支持;在家校社區(qū)合作中,教師是學校、家庭和社區(qū)聯系的情感維系者,推動家校社區(qū)關系發(fā)展,最終促進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fā)展。
學生社會情感能力培養(yǎng)的踐行者。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培育與發(fā)展學生社會情感能力,自己首先須是一名踐行者,提升自我的社會情感能力,成為學生的榜樣示范。為此,教師應全面看待自身優(yōu)點與缺點,悅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差異、平等對待學生;信任學生,主動了解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富有愛心、耐心和責任心,理解和包容學生;發(fā)現和賞識學生身上的優(yōu)點;善于傾聽,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認知與接納自己所在的集體,遵守集體規(guī)范,積極維護集體榮譽;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與社區(qū)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關系。
教師要扮演好以上這些角色,結合自己的本職工作,在班級管理、人際關系的建立以及家校合作等方面發(fā)揮自身作用。
優(yōu)化班級管理。在班級管理中,教師首先應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積極主動性,建立民主的班級管理制度;其次,為學生營造溫馨、友好、民主的班級氛圍,讓學生感受到民主平等、被重視、安全并信任教師,使學生愿意自由表達情緒,遇到困難時樂于向他人尋求幫助。由此,教室里少了刻板的學生守則,多了教師與學生共同商議確定的班級章程;教室的墻面上張貼了令人感到親切的學生作品與實時反映學生情緒變化的心情樹,班級氛圍變得更加有凝聚力。
建立積極的師生關系。教師逐漸理解并踐行包括全納、平等、尊重、理解等富有情感的行為,嘗試接納學生的喜悅、失落、猶疑等,這些教育姿態(tài)營造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引發(fā)學生愉快的情感體驗,激勵學生熱愛學習。教師須敏銳覺察到學生的情緒情感變化,扮演好學生情緒的疏導者、自尊的維護者、成功的欣賞者、富有激情的鼓舞者。
有效開展教學活動。教師須為課堂注入情感力量,營造學生積極參與的氛圍,欣賞與鼓勵學生,提高學生成就感;運用校本教材,對社會情感學習內容進行教學,使學生形成社會情感能力態(tài)度,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更為重要的是,教師應把社會情感的理念知識方法內化到學科教學中,有效促進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培養(yǎng)。
促進家校協同育人。教師要嘗試搭建新型家校合作模式,讓家長充分融入學校管理,與學校共同促進學生成長。如通過社會情感學習課堂,設計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的活動:采用教育戲劇形式,邀請家長參與并分享劇目背后的故事;讓家長通過參與活動暢談心情和體會,進行總結反思,增進親子交流,達到改善家校溝通的目的,使家校合作從簡單參與變?yōu)榧倚f同育人新模式。
社會情感學習,能有效推進學校教師的成長與蛻變,并給學校、學生及家長、社區(qū)帶來一系列積極變化。如果社會情感學習的相關內容,能夠被納入未來教師培養(yǎng)的課程體系或教師繼續(xù)教育培訓內容中,將有助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培養(yǎng)出更多富有社會情感能力的好教師。
(本文轉自中國教育新聞網)
(編輯 趙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