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平
金寨縣是安徽省最大的山區(qū)縣,一邊是“華東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和幾大水庫,一邊是人均耕地不足1畝,發(fā)展困難。生態(tài)紅線不能碰,發(fā)展難題又必須解,生存與生態(tài)、環(huán)保與溫飽問題交織,讓金寨脫貧成為脫貧攻堅戰(zhàn)中的“難中之難”。2016年4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金寨縣花石鄉(xiāng)大灣村調研,在村民陳澤申低矮破舊的小屋前,與鄉(xiāng)親們共商脫貧攻堅大計,強調大灣村的發(fā)展要搞成風景,不能搞成盆景。經過幾年的攻堅克難,大灣村用“鄉(xiāng)村旅游”這把金鑰匙,打開了脫貧致富的大門,2018年實現(xiàn)了整村脫貧出列。大灣村究竟采取了哪些措施,使自己成為大別山脫貧的一個樣本呢?請隨我們深入大別山腹地,到大灣村看一看。
一
窮改門,富遷墳
金寨貧困戶的這扇窮門
到底應該怎么跨
且看陳老漢的“二改門”
時? 間:2019年10月10日
地? 點:金寨縣花石鄉(xiāng)大灣行政村
受訪人:村民陳澤申,2017年脫貧
1
沿9公里紅軍大道前往花石鄉(xiāng)大灣村,是早晨7點多鐘,天有些陰,天空鋪著薄薄的云層。穿過3229米長的將軍嶺隧道,進入綿延的群山,沿江高鐵飛架其上,懸若天橋。
前幾天,這里剛剛進行過人工降雨,長期的干旱,造成松線蟲肆虐,松樹大面積枯死,看上去十分觸目。時令已是深秋,蒿茅開始衰白,山野卻依然蒼翠,間或有一兩聲鳥鳴,分外驚擾。
快到大灣時,天空漸漸放晴了,山里人家的窗玻璃突然明亮起來,陽光下一閃而過?;ㄊl(xiāng)大灣村位于帽頂山下,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是2008年行政區(qū)劃調整,由原大灣村、帽頂村、橋邊村三村合并而成。
直接就去了陳澤申老漢的家。2016年4月24日下午,習總書記視察金寨,在陳澤申的小院里,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座談會,座談會的場景,至今還保留著。就是在這里,習總書記深情叮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特別是不能忘了老區(qū)。
陳家老屋在大灣村的入口處,一面高高的斜坡上。老人正在清掃院子,看見有人上來,便放下手中的笤帚,快步迎過來。他上身穿一件藏青色的唐裝,大紅扣子十分搶眼,據(jù)說是茶場的工作服。
1950年2月出生的陳澤申,雖說已經70歲了,但看上去很硬朗、很精神。他如今是茶場的職工,但大多時候還是留在老宅里,負責這邊的參觀接待工作。座談會之后,每天都有很多人,從全國各地來到這里,聽他講述當天的情景。若是采茶季節(jié),就到茶廠的扶貧車間炒茶,一天工作8小時,每小時16元。一個茶季,20多天下來,能掙3000多元。
習總書記來的那年,陳澤申還沒有脫貧,不過日子已經開始好起來了。陳澤申的兒子陳長軍,早年在上海打工,上班時突然暈倒在地,緊急送往醫(yī)院,但卻沒能搶救過來,到底也不知得的什么病。那年兒子才31歲,孫子陳杰才4歲,頓時天塌地陷。一年以后媳婦改嫁,雖說就嫁在了花石鄉(xiāng)本地,但從那之后,就沒了往來。
“這都是十七八年前的往事了?!崩蠞h有些悲傷,也有些感慨,“我老伴過世,也有十個年頭了!”
陳澤申的老伴,是2009年去世的,那一年,孫子剛上小學五年級。從那之后,陳澤申就拉扯著孫子,一老一小,相依為命。衣裳破了沒人補,鞋子破了沒人縫,吃沒的吃,喝沒的喝,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老屋也越發(fā)破敗了,下雨漏雨,刮風進風。這幾間老屋,還是1984年,改革開放之后建起來的,當年在村子里,也算好房子。陳澤申兄弟7個,早年家里窮,都沒怎么正經上過學。他認得的幾個字,還是后來在部隊學的,只能看看報紙,不能提筆寫字。1966年,陳澤申應征入伍,1970年退役回鄉(xiāng),1972年和妻子在老廟里草草結了婚。廟叫“五岳堂”,是老汪家的家廟,“汪”是當?shù)氐拇笮铡?955年,國家修梅山水庫,陳澤申一家9口從金家寨移民上來,沒有地方住,就住在這座廟里。他還清楚地記得,爺爺奶奶故土難離,死活不愿意上來,留在了庫區(qū)的山上。當時他才5歲,是跟在大人身后,一步一步走上來的。
小的時候,陳澤申經常餓肚子,為了吃飽飯,生產隊把山上的樹全都砍光了,種上玉米。但他們仍然吃不飽飯,經常餓肚子。日子是從2014年開始好起來的。這一年,政府為貧困戶建檔立卡,經過相關程序,陳澤申成為大灣村第一批建檔立卡貧困戶,也正好是那一年,孫子上了高中??h里的潘書記,親自給校長打了電話,把3年的學費全免了,解決了大問題。接下來又給他爺孫倆辦了低保,每人每月316元,日子就好過多了。在這之前,家里的主要生活來源是水稻,年紀大了,做不動了,收成不如人家的好。又不能出去打工,掙不來錢,日子就這么一點一點越過越窮了。
“現(xiàn)在?”老漢吃驚地看著我,似乎是嫌我問的多余,“現(xiàn)在當然不一樣了!孫子畢業(yè)了,也上了班,一個月能掙好幾千元呢!”
陳澤申的孫子,從省涉外經濟學院畢業(yè)以后,在合肥的網絡公司上班,掙得不少。2017年,陳澤申在自己的努力和各項脫貧政策的幫扶下,年收入達到了3萬多元,順利實現(xiàn)了脫貧。
門前的幾只大公雞,不停地啄啄覓覓,冠子鮮紅,體態(tài)壯碩。據(jù)陳澤申說,他原先還養(yǎng)了不少黑山羊,自從到茶場上了班,就顧不上了。我注意到老漢的老屋里,有一個商品柜,里面整齊地擺放著金絲黃菊、手工黃大茶、干豇豆等農產品,離開的時候,我用手機掃碼,買了一袋將軍菜,一袋干豇豆。
目前,陳家老屋已經成為大灣村一個著名的旅游“打卡點”,門前的導游牌上,有中文、英文和韓文的景點說明。2016年享受易地搬遷政策之后,陳家老屋和院子里的一切,都保留了當年座談會的原樣,中間一匾子花生,周圍一圈小板凳,很多參觀者在院子里拍照留影。老屋的坡下,是陳家移民上來時住過的汪家老廟,如今也變成了一個小型停車場,方便越來越多的旅客停車。
2
來大灣村的人,到了陳澤申的老屋前,一般都會上下左右打量他家的房門,因為他們一般都聽說過關于這扇門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二改門”。
陳澤申的老屋,是農村里常見的土坯房,但奇怪的是,房門并不朝向正南,而是向東南傾斜,看上去有明顯的改動痕跡,和外墻不在一條線上。
這在農村十分少見,有悖一般人的風水理念。在我國傳統(tǒng)民居的建造中,屋子的朝向說到底也就是門的朝向,是重中之重?!伴T朝南”不僅有風水方面的考慮,還有科學的依據(jù),因為我國處于北半球亞歐大陸東部,大部分陸地位于北回歸線以北,一年四季的陽光都是由南方照射過來,“門朝南”不僅便于采光,也利于避風。中國的地勢決定了我國為季風型氣候,冬天有西伯利亞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季風。也因此“門”被定位為建筑風水中最關鍵的部位,民間有所謂“窮不改門,富不遷墳”的說法。
但也有的人反其道而言之,以“窮改門,富遷墳”為說辭騙取錢財,陳澤申就遇見這樣一個風水先生。
十多年前,陳澤申痛失獨子,兒媳留下四歲的孫子改嫁,加上老伴一病不起,又看病吃藥,欠下了四萬多元的債務。一連串的打擊讓陳澤申手足無措,他想這是咋的了呀?別是沖撞了什么,才這么禍不單行。命運坎坷之時,人們往往容易迷信。于是他請來了這一片有名的風水先生,請他給看一看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這風水先生到了陳家,先是里里外外,走走看看,而后故弄玄虛道:“你這門的朝向有點問題啊,‘窮改門,富遷墳,你把這門的朝向改了,保你往后的日子越過越順!”陳澤申一聽,立馬就動手,花了兩天的時間拆墻卸門,把門的朝向從正南改成了東南,算是除了一塊心病。
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生活并沒有因為“改門”而有所改變,反到是病了5年的老伴,在“改門”不久后就撒手人寰。家里只剩下60歲的陳老漢和未成年的小孫子,日子越過越艱難。
老陳家的這扇窮門,到底怎么才能跨過去啊?幾經折騰的陳老漢,徹底喪失了對生活的信心。
2014年,一場脫貧攻堅戰(zhàn)在金寨縣打響,陳澤申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后,大灣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長余靜和幾個村干部來到了他的家中。他們?yōu)樗贫司珳拭撠毜膸头鲇媱?,把脫貧的門道,一條一條說給他聽。
真有這樣的好事?陳澤申將信將疑。但很快,幫扶干部就帶人在陳澤申的院子里,搭起了光伏電板,如今靠“曬太陽”老漢一年能掙3000元。金寨縣為每個貧困戶爭取到了分布式光伏電站建設資金1.6萬元,但建一戶分布式光伏電站,需要2.4萬元,貧困戶還需自籌資金0.8萬元。2014年的陳澤申手里拿不出這筆錢,村里就通過互助資金,給他貸了0.8萬元,之后用光伏收入的一半來償還這筆貸款。
陳澤申所享受的脫貧政策,除“兩不愁三保障”外,還有易地扶貧搬遷、產業(yè)獎補、公益性崗位、小額擔保貸款等等。金寨縣規(guī)定,建檔立卡貧困戶愿意易地扶貧搬遷的,每人補助2萬元,若該戶為庫區(qū)移民,每位移民人口補助1.5萬元。對自愿騰退宅基地的,按照類別進行補助。易地扶貧搬遷所需住房,由村民理事會統(tǒng)一設計、統(tǒng)一建設。陳澤申從舊房搬到新居,享受易地扶貧搬遷補助4萬元,庫區(qū)移民易地搬遷補助3萬元,宅基地騰退補助9.48萬元,共計16.48萬元,而由村民理事會統(tǒng)一籌建的兩層樓房,成本只在12萬元左右,還有4萬多元的結余。
2017年,陳澤申搬進了沿溪而建的新居,大灣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白墻灰瓦的徽式小樓,客廳里有空調,廚房里有自來水,臥室還鋪上了木地板。大灣安置點于2016年7月規(guī)劃建設,新建了29套房屋及3套過渡性用房,新修了5米寬680米長的水泥路,新鋪了500米柏油路。安置點按照美麗鄉(xiāng)村建設要求,規(guī)范了豬舍、雞舍養(yǎng)殖場地,實行污水統(tǒng)一處理,在環(huán)境衛(wèi)生方面做到房前屋后干凈整潔,窗戶干凈、屋內干凈、廚房干凈、廁所干凈、個人衛(wèi)生干凈,生產生活用具擺放規(guī)范,村莊環(huán)境整潔有序。住進新居的村民,改變了延續(xù)上千年的戶外如廁、人畜共處的生活習慣,像城里人一樣干凈、衛(wèi)生、講究、體面。陳澤申的弟弟陳澤平,前些年兒子車禍去世,老伴手又殘疾,家中生活異常艱難。如今老哥倆一起光榮脫貧,也是第一批搬進了安置點。當年習總書記來到他家,問他愿不愿意搬到山下住???他還激動得手足無措,沒想到這么快,他就告別住了50多年的破舊老屋,搬進寬敞明亮的小樓里來了。和所有的人家一樣,屋里家具電器一應俱全,他還特意在茶幾上擺了兩個魚缸,養(yǎng)了兩缸金魚,寓意“年年有余”,把脫貧“光榮證”貼在客廳最醒目的位置上。
2017年,陳澤申被聘為環(huán)境衛(wèi)生保潔員,年收入6000元。在脫貧攻堅戰(zhàn)中,金寨縣設立了公路養(yǎng)護員、油茶管護員、光伏電站管護員、護林員、環(huán)境衛(wèi)生保潔員等多個公益性崗位,聘請貧困戶上崗,每月工資500元。全縣共有2066名貧困勞動力,在就業(yè)扶貧政策下創(chuàng)新開發(fā)的村級公益性勞動崗位上實現(xiàn)了家門口就業(yè)。金寨縣還有一項政策,就是對貧困戶發(fā)展特色種養(yǎng)項目進行補助,貧困戶種植茶葉、毛竹、中藥材以及養(yǎng)蠶、養(yǎng)豬、養(yǎng)雞等,年收入達到3000元以上的,按比例給予獎勵,最高可獎補3000元。陳澤申用政府的貼息貸款養(yǎng)羊。羊群很快就從3只5只,擴大到了20多只。2016年底一算賬,單是養(yǎng)羊這一項,老漢就掙了1.2萬元。他還養(yǎng)了烏骨雞,種了天麻。因此,這幾年陳澤申每年都能夠獲得特色種養(yǎng)獎補3000元。而且通過“一畝園”政策,他每年還可收入2000元。
在脫貧攻堅過程中,金寨縣摸索出了一些新做法,根據(jù)貧困戶致貧原因、家庭實際情況,量化菜單、因戶施策。在產業(yè)扶貧方面,金寨縣實行階梯式增收獎補政策,激發(fā)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傳統(tǒng)的獎補是你養(yǎng)幾頭豬給你多少錢,而新辦法是根據(jù)你養(yǎng)的豬最終產生多少效益,獲得多少經濟收入來決定獎補多少,這樣大大提高了農戶的積極性。通過獎補激勵,全縣黑毛豬、山羊、黃牛養(yǎng)殖量激增,茶葉、生姜、蔬菜、菌藥發(fā)展迅猛,年銷售產值達到1.2億元以上,加上獎補資金4300多萬元,貧困戶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唉!當初怎么就想起來去改門啊!”陳老漢無比感慨道,“風水先生的那一套,都是歪門斜道,政府的扶貧政策,才是脫貧致富的真門道呢!”
大灣村搞起“農家游”后,陳澤申家的“二改門”,成了游客必聽必看的故事,陳澤申把自家種的天麻和從山上打來的板栗,賣給前來參觀的游客,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為了方便付款,老漢還用上了微信,只是不太熟練,需要游客幫助才能完成。
3
看到陳澤申在大灣村扶貧車間炒茶的報道,是在2020年4月21日的中安新聞客戶端上,老漢戴著口罩,穿著那身顯眼的唐裝工作服,在一口大鐵鍋前忙活。他的身后,懸掛著“2020六安瓜片傳統(tǒng)工藝師帶徒(蝠牌茶旅)”的紅色橫幅。陳澤申摘掉貧困戶帽子,拿到脫貧光榮證以后,就把脫貧證放大裝裱,掛在堂屋墻上的正中間。2017年,陳澤申被安排到村茶場上班,每月工資2000元,成為一名茶場職工。
這個村子以茶為主,現(xiàn)有茶園3000來畝。早上8點上班,晚上5點下班,平常就拾掇拾掇院子,干干雜活,沒太多的事情。早飯是在家里吃,中飯和晚飯在茶場里吃,場里常年有16名職工,每頓飯三菜一湯的標準。每天陳澤申都是茶場里到得最早的人,走得最晚的人。但這樣清閑的日子,老漢實在是過不下去,他給自己定下脫貧后的新目標:學炒茶,成為一名炒茶技師!
實施產業(yè)扶貧以來,借助當?shù)氐牡乩砦恢煤铜h(huán)境優(yōu)勢,大灣村堅持“生態(tài)茶鄉(xiāng)”的定位,大力發(fā)展茶經濟。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積極改造提升了1000多畝老茶園,新建了1500畝高標準密植茶園,形成了近3000畝的種植規(guī)模。同時,在中央定點扶貧單位的幫助下,他們還合作發(fā)展小規(guī)模精品有機茶園60多畝。為了打造茶產業(yè)鏈,村里引進了茶產業(yè)龍頭企業(yè)“蝠牌茶旅”,采取“企業(yè)+農戶”模式,企業(yè)經銷,農戶務工。村里新建的一座占地6000平方米的茶廠,也出租給了“蝠牌茶旅”,作為產業(yè)扶貧車間,不少貧困戶在這里,學習掌握了一技之長,成為專業(yè)的炒茶技師。
早在產業(yè)扶貧車間成立之初,陳澤申就把家里的雞和羊“清了倉”,報名參加了村里舉辦的炒茶培訓班。很多人不相信,說這是個技術活,老陳你都這把年紀了,還能學得會嗎?陳澤申不服這口氣,為了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他不會就學,不懂就問,比年輕人到得更早走得更遲花得功夫更大、更認真、更努力。生鍋、二青鍋、熟鍋……時間、火候、手法……很快,陳澤申就熟練掌握了全套炒茶工藝。手把手教,包教包會,不少貧困戶通過學習,成為了具有一技之長的炒茶工人。每年采茶季,車間里像陳澤申這樣靠炒茶賺錢的貧困戶還有幾十位。成為扶貧車間的正式炒茶技師后,陳澤申每年增收2萬元,家庭總收入比2015年整整翻了10倍。
不僅如此,陳澤申還帶了很多徒弟,其中大部分是貧困戶。很多貧困戶都是慕名而來,爭著拜他為師。但必須經過陳澤申的技術傳授和“過篩子”,新手才能正式上崗。如今,成為炒茶車間熟練技師的陳澤申,每天一身唐裝,在車間里一邊帶徒授藝,一邊給游客現(xiàn)炒新茶,名氣越來越大。2019年,大灣村游客突破30萬人次,陳老漢的年收入也第一次突破了4萬元。他現(xiàn)在最大的心愿,是攢錢給孫子在合肥買房,娶個孫媳婦。
二
細雨農家
新云農家
都是外來的媳婦當家
窮山溝成富山溝
在娘家終于抬起了頭
時? 間:2019年10月10日
地? 點:金寨縣花石鄉(xiāng)大灣行政村
受訪人:村民肖細雨,2017年脫貧
1
臨近中午的時候,我到了“細雨農家”的大門口。
家里沒有人,大門緊鎖。趴在明晃晃的落地窗前往里看,隱約能夠看見柜臺上擺放整齊的土特產。耳邊瓢勺叮當,響成一片,村莊的上空,飄浮著農家飯菜特有的柴火香。
抬頭看看,紅底白字的“細雨農家”廣告牌上,寫有肖細雨的聯(lián)系電話。
匆匆趕來的肖細雨一邊道歉,一邊笑著讓我們往屋里進??蛷d很大很敞亮,水磨地面,水晶吊燈,能看出是新裝修不久。2016年之前,大灣村有207戶住房屬于危房,其中18戶人家的老屋有上百年的歷史,住上新房子是他們一輩子的夢想。金寨縣疊加使用易地扶貧搬遷、宅基地改革、移民避險解困、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等政策,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重點貧困戶的搬遷費用,大灣行政村新建的大灣組、方灣組、基灣組、中心村莊4個集中安置點,入住的62戶貧困戶,幾乎都沒自己掏錢就住進了新房。
肖細雨沒嫁過來之前,就知道婆家窮,但怎么也沒想到,丈夫楊習倫家居然是灣里最窮的一戶。一家6口住在山坡下3間破土屋里,搖搖欲墜不說,還四面透風。夏天一下大雨就半截淹在水里,要不是兩個妹妹嫁出去了,都不知道該怎么住。第一次到婆家來,是9月底的時候,剛好那天兒子滿月。山外還是九九艷陽的天氣,山里已經很涼了,結果剛回來一天,兒子就凍病了,發(fā)起了高燒。肖細雨又急又嚇又心疼,跟著也病倒了,摟著剛出月窠的兒子,不停地掉眼淚。要說后悔,也就是那會兒有過一絲悔意,后悔千不該萬不該,不該不聽父母的話,嫁到這又窮又冷的大山里來。
肖細雨是湖北黃石人,自古“兩湖熟,天下足”,江漢平原物產豐富,她黃石老家的日子,比大別山好過多了。她是2000年,20歲剛出頭的時候嫁過來的。那時丈夫楊習倫在黃石的磚廠里打工,倆人在那里認識的,是自由戀愛。父母一聽楊習倫是山里人,就堅決不同意,母親要死要活,又哭又鬧,也沒能把她的心給拉回來。還好,母親當時只是覺得楊家窮,還不知道楊習倫的母親是智障,要是知道了,還不知會鬧成什么樣子呢。
夫妻倆是生完第二個孩子以后,從上?;氐酱髣e山的,當時大女兒才3歲。結婚以后,夫妻倆就轉到了上海打工,肖細雨在一家名叫“時新家具”的廠子里上班,每月工資1200元。丈夫沒進廠子,在外面打打零工,每月能掙五六百元。說起來在當時也不算少,但房租水電就要刨掉150元左右,再加上一家4口的吃喝用度,就開銷不起了,夫妻倆一商量,就決定回到大灣村。
那時候的大別山區(qū),各方面都很落后,除了家里的幾畝山場,幾乎沒地方掙錢。楊習倫就到山上的伐木場給人家往山下背樹,說好了給500元工錢,結果活干完了,一分錢沒給。先是拖,說樹還沒賣出去呢,這邊賣了樹,那邊就給你錢。后來就到處躲,干脆不見面。老板是農村里所謂的“光棍”,坑蒙拐騙樣樣來,別人都知道他,甚至躲著他,只有楊習倫人老實,才會受他的騙。500元啊,放在今天不算什么,但在那時候,那可是一家人的救命錢啊!兒子正在吃奶,肖細雨天天米飯就咸菜,哪來的奶水啊?兒子吃不飽,天天哭到半夜。提起那段以淚洗面的日子,肖細雨一言難盡,說著說著,眼眶就濕潤了起來。
可日子總得過下去??!第二年春上,肖細雨就跟上村里的姑娘媳婦們到山上去采茶,按天結賬,一天能掙15元錢。這15元拿回來,先給婆婆5元,然后自己留10元?!罢媸且环皱X看得比簸籃都大,不敢亂花一分錢!”
肖細雨對她的智障婆婆,沒有一點嫌棄,她婆婆今年已經80多歲了,跟著這個外來的媳婦,糊里糊涂,懵懵懂懂,過得倒也安閑。因為沒有奶水,兒子小時候瘦得很,跟個小賴貓似的,路都走不穩(wěn)。那時村里的小賣部,已經有娃哈哈賣了,一瓶1.5元。兒子特別想要一瓶,肖細雨手里攥著錢,就是舍不得給他買。兒子2歲多一點送到托兒所,一學期900元,一年1800元。為了掙夠這個錢,肖細雨上山給人家種天麻,一分一分地攢,才攢夠了學費。
一直也在攢錢蓋房,但上有患病的兩位老人,下有嗷嗷待哺的兩個孩子,僅靠楊習倫在外打工,啥時候能攢夠這個錢啊?肖細雨想起來就灰心。脫貧攻堅戰(zhàn)打響之后,肖細雨到山上的茶廠炒茶,每個月工資2600元,年底還有分紅;愛人楊習倫當上了公益護林員,因為老實勤快,村里新建項目的一些活總是找他干,每天踏踏實實能掙下200元;再加上光伏項目每年分紅3000元……2016年,享受易地扶貧搬遷補助12萬元,拆除老房宅基地騰退補助11萬元,加上自己發(fā)展種養(yǎng)業(yè)的收入,花了近30萬元,肖細雨蓋起了一座二層小樓。是余靜給選的址,緊靠著村莊主干道,以后想做點生意也便利。那一陣子,村干部們往肖細雨家跑得可勤了。2017年她們家脫貧以后,又依托大灣村旅游資源發(fā)展農家樂;2019年又加蓋了一層,三層樓加上裝修,總共花了60萬元。敞亮的落地窗是肖細雨的得意之作,是她自己設計的,她老公說要搞個卷閘門,被她一口否定。她說:“這個玻璃多貴呀,鋼化玻璃,蓋的時候就留了,我心里就想著搞個農家樂,所以就搞了個大落地窗,從外面往里看,就是不一樣!”
肖細雨的農家樂開張之后,落地窗搖身一變,成了天然有機農產品的展示櫥窗,自家做的干菜、粉絲、竹筍,成了店里的特色招牌。這兩年,大灣村綠色產業(yè)和紅色旅游搞得風生水起,村“兩委”看到旅游相關產業(yè)對鄉(xiāng)村脫貧、振興的巨大帶動作用,積極為村里經營農家樂和民宿的媳婦們爭取外出參觀學習的機會,江蘇、江西、合肥,不看高大上的大酒店,專去做得好的鄉(xiāng)村農家樂學習人家的接待水平和服務技能。2019年,“細雨農家”趕在國慶節(jié)前開業(yè),一下子來了很多客人,把7個房間全都住滿了,兩口子天天忙得不可開交。訂的價格是120元一天,客人們都說不高,服務又貼心。5月4日開始下雨,客人陸續(xù)都走了,有老兩口臨走給肖細雨出主意,讓她錄炒茶的視頻上傳抖音,以此來吸引山外的游客。老夫妻倆走的時候,她給他們現(xiàn)煮了10個土雞蛋,人家非得給20塊錢,肖細雨說啥也不肯收。
“人都是人處的嘛,”肖細雨笑瞇瞇道,“一個合肥的老板臨走時,還非得給我留下500塊錢,讓我給他發(fā)土雞蛋,說以后他家吃的雞蛋,就都在我細雨農家買了!”
所以接下來肖細雨準備上電商平臺,出售大別山土雞蛋。
分明是楊習倫家的村子,楊習倫是戶主,門上卻掛著“細雨農家”的牌子,這讓我稍稍有些意外,也對肖細雨更加佩服。肖細雨老家在湖北,自己的父母都不在了。過去窮,父母都不讓她回去,說是回去一趟,七姑八姨侄子侄女,沒個2000塊錢打發(fā)不了,你哪來這些錢???所以結婚很多年,肖細雨基本沒回過娘家。2019年,肖細雨新擴建的樓房剛裝修完畢,她就向黃石老家發(fā)出了邀請。鼠年的正月初六,下著大雪,肖細雨快20年沒走動的娘家人,3部車16個人,浩浩蕩蕩趕過來,慶賀他們的喬遷之喜。5年前,娘家兄弟人都到了縣城,肖細雨也沒敢讓他到村子里來,怕丟人,是她趕到縣城見的面。她外甥在六安承包工程,好幾次都要來小姨家里來看看,肖細雨怕他笑話,怎么也不把地址發(fā)給他。肖家兄弟姊妹五個,兩個哥哥,兩個姐姐,她是最小的一個,家里的日子又比較富裕,都嬌慣著她。知道這邊日子難過,母親活著時,多次勸她回到黃石生活,肖細雨不愿意,是因為丈夫聽不懂那邊的話,再說靠著娘家,面子上也不好看,是吧?
能看出來,肖細雨和她丈夫的感情非常好,要不也不能處處為他著想。“他對我好嘛!”說起楊習倫,她一臉的心滿意足,“他比我大幾歲,重一點的活都不讓我干,好吃的都先緊著我!”
肖細雨好脾氣,說話輕聲慢語,臉上始終漾著笑意。她的大女兒在花石中學上初二,住校,一周回來一趟,享受“兩免一補”政策,兒子也上了小學六年級,肖細雨對眼前的日子很滿足。
在“細雨農家”一樓的展柜里,最顯眼的位置上擺著一個大獎杯,那是肖細雨在第三屆六安瓜片手工制茶技能大賽上,榮獲的“金龍玉珠杯”銅獎獎杯。大賽之后,肖細雨把獎杯和證書都發(fā)到了抖音上,獲得了很多點贊,她黃石娘家那邊的親戚,也都看見了。
2
不只肖細雨,在大灣,提起外來的媳婦,有名的還有王新云。村里的大人孩子,都能準確說出她家的位置——村頭橋邊,“新云農家小院”的大廣告牌下往里拐就是。
王新云出名,是因為她膽大,還沒脫貧呢,就敢蓋新房做民宿。
王新云的娘家,在十萬大山的貴州,日子很苦。2015年,和丈夫在外打工近20年的王新云回到大灣村。原想著嫁出來日子能好過一點,沒想到大灣村的婆家和娘家一樣窮。戴著“貧困戶”的帽子,和公婆、孩子擠在兩間歪歪倒倒的破草房里,家里的支出全靠丈夫一個人在外打工支撐。上有兩個患病的老人,下有兩個上學的孩子,家里全靠王新云一人,成了村里有名的貧困戶??嘁稽c,累一點,王新云都心甘情愿,就是老人看病,孩子上學,處處事事要錢,讓王新云發(fā)愁?!斑@苦日子,啥時候才是個頭啊?”累了一天的王新云,常常一個人坐在床前,發(fā)愁找不到脫貧的門路。
2014年,王新云家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后,日子有了好轉,但光靠政策也不是個長久之計啊,總得自己強亮,才能在人前抬起頭。
2016年,習總書記視察大灣以后,王新云毅然決定借錢蓋房,在大灣村五斗潭附近辦一個農家樂,名字她都想好了,就叫“新云農家小院”,打她自己的牌子!都說她的膽子太大了,就連村干部都為她擔心,怕她萬一干砸了,不僅脫不了貧還負債累累,不是拖全村的后腿嗎?但王新云怎么說?她說:“好山好水,又有習總書記的關心,我還怕什么?”
看她決心已下,村里也轉變了態(tài)度,余靜天天往她家跑,看工程,看進度,生怕出什么差錯。一年后,王新云的三層小樓蓋了起來,農家樂的牌子也掛起來了。2017年10月,“新云農家小院”開業(yè),王新云成了全村第一個開上農家樂、吃上旅游飯的貧困戶,并榮登當年大灣村的“脫貧之星”。
剛開始,“新云農家小院”接待的,基本上都是其他農家樂住不下,調劑出來的客人,也就勉強能維持。但不久,事情就有了轉機,為了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2017年金寨縣啟動了一個培養(yǎng)當?shù)貙в蔚呐嘤栱椖浚蕴嵘龑в稳藛T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推動全縣旅游產業(yè)發(fā)展,進而實現(xiàn)全域旅游的綠色發(fā)展目標。3月1日至3日,由縣旅游委主辦的首屆全縣全域旅游暨導游(講解員)培訓會在天堂寨舉辦,來自全縣各個景區(qū)、旅行社和旅游鄉(xiāng)鎮(zhèn)的320多名導游(講解員)參加了培訓。培訓會上,縣旅游委邀請了業(yè)界資深從業(yè)人員給學員們授課,在為期3天的導游(講解員)培訓里,安徽旅游培訓中心的張佳佳老師就《旅游職業(yè)禮儀與形體規(guī)范》、合肥市李鴻章故居陳列館社教部副主任夏麗娟就《講解語言的規(guī)范與技巧》和《講解的藝術》、縣旅游執(zhí)法分局局長顏兆宇就《導游行業(yè)規(guī)范及文明旅游》、安徽省金牌導游許一川就《旅游景區(qū)接待與服務技巧》等相關業(yè)務知識,給大家作了詳細又精彩的專題培訓。
2018年3月14日,金寨旅游行業(yè)法律法規(guī)培訓和全域旅游暨導游(講解員)培訓再一次在天堂寨開班,大灣村推薦了王新云參加?!凹信嘤柫?天,主要講的是安全知識、簡單的急救方法、法律知識和禮儀知識。”王新云回憶說,培訓結束后,學員們參加了統(tǒng)一考試,通過后領取了縣里統(tǒng)一發(fā)放的導游資格證書,這樣,如果有外地旅行團到村里來,就能以“地陪”的資格,帶團進行參觀旅游,一天能賺200元呢。
而且好處還遠不止這些,據(jù)王新云說,她每次陪團,都會帶上自己的名片,分發(fā)給外地的游客,請他們再來金寨旅游時,隨時聯(lián)系她。時間長了,就有了很多回頭客:“有的是自駕游過來,有的是介紹朋友過來,都讓我給安排吃住行,慢慢地人氣就上來了。”
2018年,到年底一算賬,把她嚇了一跳,居然凈賺了3萬多元。嫁過來這么多年,年年都是手掌心朝上,問丈夫要錢花,誰能想到有一天,自己能掙這么多錢??!更讓她高興的是,她還獲得了安徽省婦聯(lián)“徽姑娘農家樂”創(chuàng)業(yè)項目3萬元扶持資金,做起了全村第一個電子廣告屏。
“徽姑娘”三個字,讓她想起自己的青春歲月。這一年,王新云已經年近不惑,嫁到大灣村也快有20年了。
受疫情影響,春節(jié)期間沒有客人,可王新云也沒閑著,她坐在堂屋的火盆前,忙著給微信里的朋友們拜年,臉頰被炭火烤得紅通通的,看上去年輕了不少。因為兩個孩子都在家里過年,要準備的東西比較多,炸豆腐、炸焦葉、炸糍粑、炸圓子……豬肉、雞肉、鵝肉、羊肉……蘑菇、木耳、干豆角……王新云一邊準備,一邊嘮嘮叨叨,也無非是日子好過了,嘴就吃刁了,往年過年,哪有這么多的好東西吃?。∧耆砩?,一個鍋子,一碗橡籽圓子,一碗豬腳燉花生,就算過個肥年了!孩子們哪里愿意聽這些?紛紛用耳機堵上了耳朵。他們趕上的是改革開放的好時代,再念那些吃不上飯的老黃歷,沒人聽了!
旅游做起來以后,竹筍、辣椒、玉米、花生、干豆角……這些山里不值錢的土貨全都值錢了。這讓王新云很是感慨,也看出了發(fā)展山區(qū)旅游的新門道。去年五一,王新云家的網店就上線了。一部分賣的是縣里指定代銷的扶貧產品,一部分是自家種的農副產品,花生、天麻、葛根粉、竹筍、紅薯粉……王新云說,這些東西城里人都喜歡得不得了。2019年,農家樂加上電商銷售農產品,王新云家的毛收入有小20萬,這個數(shù)字出來以后,又把她嚇了一大跳。下一步,王新云準備在門口做個長廊,人多時家里坐不下就在外面擺上幾桌。支上遮陽棚,掛上紅燈籠,既能吸引客人,又有鄉(xiāng)村特色。
如今,像王新云這樣的鄉(xiāng)村“土導游”大灣村有10人左右。金寨縣導游(講解員)培訓班也連續(xù)舉辦了5屆,游客對金寨旅游的滿意度不斷提高。這兩年,隨著大灣村的名聲越來越響,山外的游客紛至沓來,五一、十一、寒暑假期間,王新云家的10間客房都非常搶手,“不提前半個月預定,基本上就預定不了了”。
說到開辦農家樂,肖細雨和王新云都不約而同地講起老村長媳婦——村里第一個開農家樂的宋承蘭,說如果不是受她鼓舞,她們也不敢做。30年前,宋承蘭從古碑鎮(zhèn)嫁到了大灣村后,一直都在想方設法尋找脫貧的門路。十幾年前,她和丈夫汪玉常借了3000元開始養(yǎng)羊,沒幾年就擴大到了幾百只,成立了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帶動村里的貧困戶一起養(yǎng)羊致富。
2015年,宋承蘭突然提出要做農家樂,村里人都說她“張狂”:“放著好好的羊不養(yǎng),去干什么農家樂,這窮山溝里,能有人來嗎?”可宋承蘭心里清楚,丈夫是村支書,自己不帶頭,誰還來帶這個頭?幾年來,“老村長農家小院”生意越來越好,村里的媳婦們幾乎都在宋承蘭家?guī)瓦^工。她家的回頭客多,是因為游客們特別喜歡吃宋承蘭腌的臘肉,每年過年前都要預定出去好幾百斤,通過快遞往山外走。敢想敢干敢拼敢闖的宋承蘭,就這樣成了大灣村媳婦們的“領路人”。 如今,大灣村的農家樂從剛開始的兩三家,增加到了近30家,其中一大半掛的都是媳婦們的牌子。
所以余靜說:“大灣村出列,除了黨的政策好,俺村里的媳婦們功不可沒!”
3
村集體的民宿“大灣民宿”,采用純竹木材料裝修,粉墻黛瓦,徽派風格,小小的院落里竹影掩映,綠影婆娑。
民宿由劉輝洪負責管理,她同時也是大灣村的導游。1984年出生的劉輝洪,是貴州畢節(jié)人,和她老公是2007年在北京一家服裝連鎖店打工時認識的,也是自由戀愛?!罢l能想到走出了大山溝,又嫁進了窮山溝???”小劉笑著調侃說,“原想著是從糠籮跳到米籮里,誰知道還是一只糠籮!”
剛結婚那年,跟丈夫到他老家來,剛進村子,心就涼了半截。村里到處破破爛爛,塘沿路邊都是垃圾,民宿所在的這片山場當時是一片荒坡,蒿草遍地,豬拱雞撓,臭氣熏天。進了家門一看,更是家徒四壁,一貧如洗,也是大山連著大山,比她貴州的娘家好不了多少。她姐妹5個,是家里的老三, 23歲出嫁,在農村里已經算是嫁得很遲的了。嫁過來不久,就聽說有和她一樣嫁過來的,也生了孩子,最后還是嫌這里窮,便走了。
所以結婚以后,他們仍然選擇回北京打工,在外面生了一兒一女。從知道習總書記視察了大灣村,夫妻倆就動了回鄉(xiāng)的心思,2017年初,看家鄉(xiāng)發(fā)展越來越好,游客越來越多,夫妻倆一商量,就帶著孩子回到了大灣村。在北京,兒子上私立小學,一年要好幾萬,掙幾個錢還不夠給孩子交學費的。家里多好啊,學費全免,還享受各種補貼,一年只需交300元,中午還管一頓飯。而且,霧霾大的時候,北京的小學就不上課了。咱大別山的空氣,多新鮮!
回來后,村里給她提供了學習培訓的機會,劉輝洪考了導游證,如今她是村里的導游,兼做“大灣民宿”的管理員,每月工資2000元。作為村集體的產業(yè),“大灣民宿”是大灣村民宿的“顏值擔當”,木質的大門給人質樸溫暖的感受,不僅裝修樸素清新富有山區(qū)所特有的氣息,而且占據(jù)扶貧搬遷安置點的顯要位置。8個房間,10個床位,在供客人共用的廚房里,燃氣灶、電冰箱、微波爐等電器一應俱全。每天早晨8點鐘,劉輝洪準時來到“大灣民宿”打掃衛(wèi)生、侍弄花草、整理房間,再把冰箱、微波爐、空調等電器都檢查一遍。鑲嵌著大玻璃的廊頂,透進明亮的天光,粉色的杜鵑花開得很鮮艷。這里住過的客人有上海、深圳、北京等。平日房價258元,節(jié)假日房價298元。今年,離五一小長假還有好幾天呢,客房就都預訂滿了,有的客人已經是好幾次住到這里來。
大灣村現(xiàn)在是3A景區(qū),一到節(jié)假日,房間就供不應求。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之一,去年大灣民宿的毛收入近10萬元。
兒子11歲,讀小學五年級,女兒5歲,上幼兒園中班。每天早上送完倆孩子,她去民宿上班,抽空還能接接孩子,回家燒燒飯。丈夫呢,就在家門口的游客集散中心工地上打工,“現(xiàn)在多好??!”劉輝洪心滿意足地說,“一家人歡歡喜喜,團團圓圓!”
三
做大茶產業(yè)、做強旅游業(yè)
壯大養(yǎng)殖業(yè)
“出列”后的大灣村
已由“戶脫貧”轉向“村發(fā)展”
時? 間:2019年10月10日
地? 點:金寨縣花石鄉(xiāng)大灣行政村
受訪人:何家枝,大灣村村支書
1
伴隨山間溪流,沿寬闊的道路往上走,車子可以直接開到大灣村“黨群服務中心”。這也是村民們口中的村部,位于原大灣村橋邊小街中部,一座新式的三層小樓。樓前懸掛著大幅標語:“紅綠結合,茶旅結合,山上種茶,家中迎客”,一眼望過去,十分醒目。
不遠處的停車場上,金寨干部學院的幾部大車正在緩緩??俊?/p>
這幾年,來大灣村參觀學習的人越來越多,村里新建了不少車位和一些小型停車場,新修了進村的道路。老路坡度太大,車子不容易上來,去年從另一側新修了這條路,平緩多了。才能部的宣傳欄上,有“全面規(guī)范村務公開,有效制約小微權力!”的標語,打著大大的驚嘆號。
“小微權力”的提法,我還是第一次看到。
大灣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余靜快步迎上來,和我握了握手,沒什么客套話,看起來很干練的樣子。
雖說很年輕,但余靜的身上,有一種超出80后的沉著。村支書何家枝也是一位女同志,40多歲,行走如風,話也不多。因為要接待外省來參觀的扶貧干部,余靜簡單交代了幾句,就匆匆離開。我接下來的采訪主要由大灣村總支書記何家枝負責。余靜是2015年從金寨縣中醫(yī)院信息科崗位上調到大灣村任第一書記的,當時她的女兒才半歲多。剛到任10天,就趕上山洪暴發(fā),她不顧個人安危,和村干部們一起沖進大水里,將全村群眾及時轉移到了安全地帶,贏得了村民們的信任。
余靜剛進村時,全村37個村民組,928戶人家共3348人,其中庫區(qū)移民650人,242戶554人沒有脫貧,貧困發(fā)生率接近17%,是金寨縣最貧困的山村之一。2016年4月24日,習總書記來到大灣村,與鄉(xiāng)親們共商脫貧攻堅大計,給大灣村干部群眾以極大的鼓舞。經過幾年的努力,2018年,大灣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032元,有135戶368人脫貧,貧困發(fā)生率由2014年的28.34%,下降到5.55%,實現(xiàn)整村脫貧出列。2019年底,貧困人口減到了4戶8人,貧困發(fā)生率降至0.23%,從經濟發(fā)展到村容村貌,再到人的精神面貌,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幾年前,余靜曾在習總書記面前立過軍令狀:“大灣村一天不脫貧,我一天不撤崗!”剛進村時,她還是個文雅白凈的城里姑娘,如今曬得黝黑發(fā)亮,已經完全看不出城里人的樣子了。大灣村屬于重點移民安置區(qū)和高寒山區(qū)村,大部分村民分散居住在兩邊的大山上,地勢陡峭,出行困難。民諺所謂“大灣好風景,出門就是嶺,不是石頭絆了腳,就是茅草割了頸”。為了摸清情況,余靜挨家挨戶走訪了全村37個村民組,為每個貧困戶制訂具體的脫貧計劃,同時也想方設法,爭取更多的幫扶政策。2017年,她兩年的任期到了,而村里的脫貧攻堅也到了最關鍵的時期。她不假思索,主動要求續(xù)任兩年,以兌現(xiàn)自己向習總書記許下的“一天不脫貧,一天不撤崗”的諾言。
她做到了!
村部的文件柜里,整齊地排放著匯總成冊的資料:勸耕貸申請、計生困難家庭、貧困母親、留守兒童救助評議、五保戶申報、退役老兵補貼申報、集體土地承包租賃管理、黨員民主評議等等,我數(shù)了數(shù),一共40多冊。在金寨縣的很多村部,我都看到這樣的文件專柜,一般情況下,我會隨手抽出一冊,摘錄一點相關資料。
站在村部前,大灣村規(guī)劃有序、布局精致的村落全貌一覽無余。小廣場上,新修建的涼亭對面,一大片白色小樓沿著山腳依次排開,潺潺流水穿村而過,白墻灰瓦與滿山滴翠相映成畫。這片讓城里人都驚嘆羨慕的花園洋房,是2018年前后,大灣村完成189戶危房拆遷改造后新建的集中安置點,這樣的安置點一共建了4個。按照美麗鄉(xiāng)村建設要求,安置點規(guī)范了豬舍、雞舍養(yǎng)殖場地,實行污水統(tǒng)一處理,在環(huán)境衛(wèi)生方面做到房前屋后干凈整潔,窗戶干凈、屋內干凈、廚房干凈、廁所干凈、個人衛(wèi)生干凈,生產生活用具擺放規(guī)范,村莊環(huán)境整潔有序。過去,村里的住房是和豬圈連在一起,茅廁也是在房前屋后,蚊蠅遍地,臭氣熏天。如今,茅廁和豬圈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錯落有致的樓房和花草點綴的小院。
秋色深濃,幾乎家家門前都盛開著金菊和杜鵑。
自從做起了鄉(xiāng)村旅游,村口的旅游廁所建起來了,路旁的分類垃圾桶豎起來了,道路寬敞,村落整潔,人人臉上滿是笑臉。大灣村黨總支書記何家枝告訴我說,過去村里全是土路,遇上雨雪天氣或是夏季發(fā)洪水,人們就很難出村了,就是天氣好的日子,進城上店也要三四個小時。“現(xiàn)在多好啊,”何家枝感嘆,“晴天就不用說了,下雨天出來都不用穿雨鞋!”
大灣村地處800米海拔之上,山場總面積48298畝,其中耕地面積5303畝,園地面積776畝,林地面積高達39846畝,森林覆蓋率占總面積的82.5%,全村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所以這幾年大灣村在基礎建設和產業(yè)發(fā)展上都投入很大。截至2018年底,大灣村新修大堰3道、水渠6條、河堤1200米;新修水泥路22.622公里,實現(xiàn)了水泥路“組組通”;8個村民組實現(xiàn)了組組通三相電,外線全為絕緣體;全村建成273.6kW光伏電站一座,年均收益約28萬元;新建了一座6000平方米綜合性茶廠,29戶農戶發(fā)展民宿和農家樂;同時,全村新改廁260戶,100%的村民用上了干凈衛(wèi)生的自來水。
2
我到的時候,大灣村引進的鴻源集團,正在對大灣的老舊住宅進行改造,準備打造一個體量龐大,擁有上百個房間的民宿群。
這個以汪家宗祠為中心的民宿群,是對白水河古老汪氏聚族而居的老屋進行改造的,工程完工后,大灣村的旅游接待能力將大幅度提升。汪家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歷時十三載,耗費了近萬兩白銀。祠堂的上、中、下三殿,為三進三開間,左右各有3間偏殿和7間廂房,一共29間,外加4個雨搭,各房之間均有廊道相連,內有6個大天井院。是硬山式灰黑瓦頂建筑,檐、角、柱、梁、欄、架、屏、匾等多處,都飾有彩色木雕。古建的出檐深遠、簡單樸素,傳統(tǒng)的審美與建筑工藝完美結合,在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xiàn)。1930年,黨在汪家祠堂成立了六區(qū)七鄉(xiāng)蘇維埃政權,1938年6月,邊區(qū)黨委在花石鄉(xiāng)白水河汪家老屋成立,邊區(qū)黨委機關也駐在汪家老屋,又稱新四軍四支隊后站。李先念、董必武、葉挺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這里工作和生活過。
1981年9月,汪家祠堂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導游劉輝洪引路,我們進入了堆滿木石磚瓦正在施工的汪家老屋。第一感覺是門頭很大,院落很深,屋宇很幽暗,四周安靜極了。隱約有斧刨聲傳來,能感到對面有人在工作,卻看不清是什么人具體在做什么。據(jù)說從花石上來,所有的汪姓都出自這座祠堂,“天下無二汪?!毙⒔忉屨f,“大灣汪氏輩分最高的87世,我公公是91世?!?這時一個正在做木工活的年輕男子,猛地站起身來,靦腆地對著我們笑,原來是小劉的丈夫。
很多汪姓子弟,都在家門口打工,目前村里有多個項目:馬鬃嶺棧道、大灣十里漂流、農耕民俗文化館、十二檀茶旅體驗中心、游客接待中心等等,多個項目在同時建設。
這座具有260多年歷史的老宅子,打破了我對大別山的認知。過去我們一直以為只有財力雄厚的古徽州,才有高大的祠堂和聚族而居的建筑群,沒想到在大別山深處也有三進三出29間規(guī)模的氏族老屋?!靶卸似纷俊钡慕鹱重翌~,在幽深的廳堂中央向下俯瞰,仿佛訴說一段逝去的歷史。作為皖西南建筑系的代表性建筑,它是大灣村民宿群工程項目中最值得挖掘和打造的一個單元。不僅集綠色旅游、紅色旅游和民俗文化于一體,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而且還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研究價值。
大灣村位于天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腳下,環(huán)境優(yōu)美,資源豐富,總面積25.6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2016年被省旅游局評為安徽省旅游扶貧重點村,周邊有馬鬃嶺、帽頂山、十二檀古樹群等著名景區(qū)景點。古色古香的游客接待中心,在疫情之后已經開門迎客,修舊如舊的土坯房,“變身”為農俗博物館,白水河邊的十里漂流項目,也正在緊鑼密鼓的推進之中。雖然受到疫情的影響,但在2019年,大灣村仍接待游客30多萬人次。
3
用大灣人的話說,今年茶季是多年以來最忙的一個茶季,這不僅是因為常說的“明前茶,貴如金”,還因為要搶時間,把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
2019年3月,金寨縣蝠牌茶旅有限公司在大灣村成立,注冊資金1000萬元。“蝠牌茶旅”努力將當?shù)氐牟枞~資源開發(fā)與脫貧攻堅相結合,使茶葉成為促進當?shù)厝罕娒撠氈赂槐夹】档膬?yōu)勢產業(yè),成為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的新引擎。2019年春茶生產結束后,蝠牌茶旅有限公司對產業(yè)園區(qū)6棟樓進行了改造升級,將建成集茶葉深加工研發(fā)、加工銷售以及茶文化交流、餐飲、住宿、旅游接待為一體的茶旅產業(yè)園。一號樓于2019年4月24日率先完成改造,定位于公司辦公區(qū)域、接待大廳、茶葉炒制體驗、品茗、茶藝表演、土特工藝產品展示銷售等;二號樓將改造成專家樓,與安農大等高??蒲袡C構合作,致力于成為博士后工作站,主要用于茶葉深加工及應用研發(fā)等;三號樓作為機械制茶車間,安裝了兩條機械制茶生產線,分別用于綠茶和紅茶生產;四號樓作為手工炒茶車間,有六安瓜片手工炒鍋25組,可同時供50人手工炒茶,也可用于炒茶培訓、比賽,參觀通道、攤涼場地、拉老火場地一應俱全;五號樓作為倉儲、物流車間,冷庫、成品庫、預包裝車間等功能齊全;六號樓用于餐飲住宿接待,有20個房間,其中8個標間、2個商務套房、10個單間。餐飲有3個包間、一個大廳,可同時接待150人用餐。
大灣由此,跨入了茶產業(yè)新時代。
2019年年底,公司接到了不少春節(jié)期間的訂單,但受疫情影響,后來都取消了,所以疫情管控期間,公司綜合部經理汪麗簡直度日如年。2020年3月3日,一接到準許進村的通知,汪麗就立即準備復工復產,抓緊搶工期,搶時間。開秤收茶是在4月8日那一天,來賣鮮葉的茶農絡繹不絕,炒茶車間也擠滿了人,一副熱氣騰騰爭分奪秒的場面?!膀鹋撇杪谩钡娜腭v,不僅解決了大灣村茶葉加工銷售的難題,還把過去村民自制的“大路貨”,一舉變成制作精細“瓜片”,帶動鮮葉銷售價格由60元/公斤,上漲到120元 /公斤,帶動400多戶茶農增收。
大別山腹地的大灣村,是中國十大名茶“六安瓜片”的主產區(qū)之一。
大灣村民周秀鳳站著匆忙吃了幾口飯,又蹲坐在扶貧車間的炒鍋前,繼續(xù)炒制剛剛采摘來的鮮葉。
從清明過后,她就一直這樣忙,最忙的幾天,到凌晨兩點才下班。幾年前,她丈夫在車禍中受了傷,母親年紀大了,也需要人照顧,更讓她崩潰的是,女兒又患上了慢性骨髓炎。當時全家一年的收入,還不到4000元,這日子該怎么往下過???她想一想都直打寒顫。2018年初,金寨縣農委在大灣村茶廠開展六安瓜片制作“師帶徒”培訓,她一得到消息就報了名,扳片、炒生鍋、拉老火,很快就掌握了全套炒茶工藝,還當上了茶葉公司拉火組的組長:“炒茶工每小時,能掙16元錢呢!”
說這句話時,周秀鳳有幾分自豪。前些年,茶農采了鮮茶,都是等著外地茶商來收,很多時候由于不了解行情,賣不上價錢,鮮葉三四十元一斤就賣了。實際地處大別山腹地的大灣一帶,地理環(huán)境獨特,茶樹品質優(yōu)良,現(xiàn)在最高可以賣到150元一斤,而且是送到茶廠,當場就給現(xiàn)錢。今年,周秀鳳又多種了3畝茶,春季在茶廠上班,其他時間在工地上做工,去年全家年純收入達到了3萬元。雖然家里有3個病人,但現(xiàn)在政策好,看病花費90%報銷,一年算下來,自己只要掏幾千塊錢。來賣鮮葉的尹良芬也說,因為大灣村海拔高、天氣冷,茶葉上市比山下晚,價格賣不上去,2016年她采了一季子春茶,只賣了200元錢,今年賣給茶廠,到手已經有4000多元。2020年,大灣還計劃培育10個茶葉家庭農場,同時積極引進戰(zhàn)略投資者,通過與國內外茶企的合資合作,帶動更多的茶農增收。
大灣村一帶物產豐富,有茶葉、天麻、茯苓、西洋參、大別山黃牛、山羊、黑毛豬、土雞、珍珠菜、將軍菜等特色農產品,還有飛流千尺馬泓瀑、兵家必爭之地帽頂山、千年古樹群、三官廟等眾多自然和人文景觀,群山環(huán)抱,林海蒼郁,澗谷深幽。黨建“四聯(lián)四幫”工程啟動后,村里的61名黨員與73戶貧困戶“結窮親”,通過金融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兜底扶貧等,實現(xiàn)了全村每一戶貧困戶,都享有具體化、精細化、可操作性強的政策扶持。
“四聯(lián)四幫”具體是指:部門單位結對聯(lián)村,幫精準脫貧;黨員干部結對聯(lián)戶,幫增收致富;城鄉(xiāng)支部結對聯(lián)建,幫“雙十星”爭創(chuàng);“三隊合一”結對聯(lián)動,幫民生實事。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穩(wěn)定脫貧成效,鞏固脫貧成果,為鄉(xiāng)村振興奠定扎實基礎,成為重中之重。其實從2018年,大灣實現(xiàn)了“村出列”以后,“村兩委”的工作重點,就由“戶脫貧”逐步轉向了“村發(fā)展”,在穩(wěn)定脫貧成效的基礎上,結合鄉(xiāng)村振興,做大茶產業(yè)、做強旅游業(yè)、壯大養(yǎng)殖業(yè)。全體班子成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謀發(fā)展大計,使大灣村面貌又有了大的改觀。2019年,安徽省電信首個5G村落戶大灣,視頻VR+攝像頭設備,可以實時傳輸美麗大灣的村容村貌;2020年村里還有25個項目同時在建,為穩(wěn)定脫貧增添后勁,拓展空間。
4
傍白水河沿七馬公路穿村而行,離開大灣時,有些不舍。
兩邊的山坡上,有牛羊隱在山林,偶爾會有一兩聲羊咩,從耳邊掠過。天很藍,云很白,山很高。當初大灣村并村時,總共有98名黨員,設有黨總支,下設四個黨支部,分別為第一、第二、第三及黃牛養(yǎng)殖黨支部。專門設了一個黃牛養(yǎng)殖支部,說明大灣村對養(yǎng)殖業(yè)非常重視,他們此后也果然利用山場面積大的優(yōu)勢,采取“專業(yè)合作社+養(yǎng)殖大戶+貧困戶”模式,引導貧困戶發(fā)展黃牛、山羊、黑毛豬、土雞等特色養(yǎng)殖。曾擔任過村干部的汪於常,如今的身份就是養(yǎng)羊大戶。
因為靠著大山,汪於常的山羊都在山上散養(yǎng),肉質比較好。今年52 歲的汪於常,養(yǎng)羊已經有十幾年的經驗了。剛開始時只有100 多只,后來就想著把規(guī)模擴大,形成產業(yè)。得知汪於常這個想法后,地方政府就買了400 只羊崽子,交給汪於常代養(yǎng)。加上自家的100 多只,汪於常的養(yǎng)羊規(guī)模一下增加到了500 多只。他自己投入蓋圈舍,買飼料,人手不夠,就專門雇了兩個貧困戶,一個負責打掃羊圈,兼做雜事,每年可有1 萬元收入;另一個有點技術,專門負責養(yǎng)羊和管理,每年能有4 萬元的收入。在他的幫助下,2018年有4 戶貧困戶成功脫貧。
地方政府投的這400 只羊,屬于40戶貧困戶,每戶10 只。這些羊產生的收益,也歸貧困戶所有。2018 年年底分紅,每個貧困戶都從中收益5000 元。
汪於常說:“我就是想盡我所能,幫助和帶動更多的村民脫貧,盡到一個老黨員的責任,也不辜負黨的好政策?!蓖綮冻R獢U大養(yǎng)殖規(guī)模,幫扶干部不僅幫他申請到30萬元貸款,村集體還新建了4幢羊舍,免費供他使用。政府促能人,大戶帶群眾,才能壓實脫貧攻堅的目標責任。陳澤申的弟弟陳澤平,原先只在村子附近做架子工,后來也在汪於常的幫助下養(yǎng)了羊,汪於常不僅給陳澤平提供種羊,為他免費做防疫,還教他銷售。2016年,僅養(yǎng)羊這一項,陳澤平就掙了1.2萬元。他還在地里種了天麻、茯苓、黃精,秋天的時候,到山上去采摘山核桃和野生獼猴桃,都能賣出好價錢。古老的鄉(xiāng)村,仍然延續(xù)著傳統(tǒng)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雞鳴狗吠,六畜興旺,只不過不再像過去那樣,雞鴨牛羊一家一戶地放養(yǎng)、散養(yǎng),而是加入到村里的特色養(yǎng)殖項目中,集中養(yǎng)殖。
車行在蜿蜒的盤山公路上,能看到路兩邊整齊排列的光伏發(fā)電板,光伏板下是靈芝種植大棚。大灣村在實施41戶分布式光伏電站的基礎上,又新建了一座裝機容量273.6千瓦的村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在金寨縣力源食用菌專業(yè)合作社指導下,發(fā)展了12畝“農光互補”的靈芝種植基地,一舉多得。大別山區(qū),每年都產生很多廢棄的樹木枝干,是菌棒的最佳原料,光伏板下靈芝種植實現(xiàn)了變廢為寶;靈芝管護用工量大,12畝靈芝種植基地一年需支付人工費8萬元,大大帶動了農民就業(yè);靈芝喜陰,光伏板下靈芝是一片土地,兩份收益,扶貧電站每年發(fā)電量28萬度,收益超28萬元,通過直接受益和入股電站參與分紅的方式,帶動106戶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金寨縣力源食用菌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李文海,正忙著大灣村的新基地建設,他要在大灣再擴建25畝“農光互補”基地,采取農戶種植、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企業(yè)收購加工的模式,讓更多的貧困戶靠種植靈芝致富。
習總書記在大灣村調研時強調,大灣村的發(fā)展要搞成風景,不能搞成盆景。今天,大灣村綠色脫貧的經驗,已經在全縣甚至更大的范圍內推廣,大別山老區(qū)不老,大灣村風景正好!
責任編輯 黃月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