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潔鵬
根據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容,科學思維是指尊重事實和證據,崇尚嚴謹和務實的求知態(tài)度,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科學思維。但是情境必須貼合學情,過濫、過度、過于花哨或過于平庸的情境充斥著課堂,就像"沼澤"一樣,表面綠意融融,實則遍布陷阱,情境創(chuàng)設已完全變味走調,失去了應有的價值[1]。生物學科也是如此,教學情境應該具有真實、理蘊、合適、情深、意遠等特點[2]。下面我就《DNA的復制》為例淺談在新授課課堂中創(chuàng)設情境提升學生科學思維的幾點做法:
一是引用課本內容,畫過程建基礎。結合課本中“Watson 和 Crick——DNA在復制前氫鍵斷開,兩條鏈松開、分離,然后每條鏈作為形成自己新鏈的模板,最后我們從原先僅有的一對鏈得到了兩對鏈,而且準確地復制了堿基序列。”的猜想。教師展示猜想后組織學生用不同顏色的粉筆代表親子代鏈,描繪大致的復制過程。不僅更為直觀地呈現了課本的內容,也為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DNA的半保留復制做好鋪墊,為理解“Meselson和Stahl探究大腸桿菌DNA復制方式的實驗”奠定基礎。
二是組織小組活動,講過程習新知。在引導學生大致理解同位素標記法、密度梯度離心技術后,可以利用學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梳理課本的實驗過程,主要區(qū)分半保留復制、全保留復制、彌散復制的實驗結果。之后由小組代表分享小組對于大腸桿菌DNA復制過程的猜想結果的分析,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加強對課本實驗過程的理解。小組匯報的形式調動了學生的興趣,也強化了重點內容的理解。在此環(huán)節(jié)中,由于課本的實驗較為微觀,因此教師可在討論前進行適當的點撥,例如學生理解了同位素標記法、密度梯度離心技術之后,適當講解15N-15NDNA、15N-14NDNA、14N-14NDNA在離心管中的分布情況,之后再進行小組學習,將能適當降低難度,提高課堂效率。
三是借助實驗支撐,辯結果得結論。本節(jié)課的實驗由于技術限制不能進行實操,因此借助相關科學實驗,引導學生如何從結果引出結論,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分析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例如DNA復制的條件,教師可以引用相關科學實驗創(chuàng)設問題,引導學生歸納出DNA復制所需的條件。例如引用以下兩個實驗,“實驗1:1956年,Roger David Kornberg將大腸桿菌中抽提液中提取出的DNA聚合酶加入到具有4種豐富的脫氧核苷酸(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人工合成體系中。結果:試管中不能合成DNA分子。實驗2:在上述試管中加入了少量DNA分子和ATP,培養(yǎng)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一段時間后,測定其中DNA的含量。結果:試管中DNA的含量增加了。提純這些DNA分子并測定其堿基組成,發(fā)現它們同模板DNA極其相似?!睂W生在分析實驗過程和結果之后,則可以明確DNA復制所需的大致條件。在此過程中,不僅創(chuàng)設了教學情境讓學生更為真實感受科學實驗的過程,也增強了學生分析實驗、提取信息、歸納總結的能力。
四是體驗物理模型,同討論共進步。對于微觀物質,如果能借助生物教學上常用的物理模型模型讓學生進行體驗,通過直觀感受物質的變化,這對于初步接觸DNA的復制的學說來說,能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教師可為每個小組準備一盒脫氧核苷酸模型和一個雙鏈DNA,小組參照課本DNA復制的基本過程,復制出兩個DNA。在此過程中,學生相互指正,共同進步。
根據《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和主要特點》,倡導學生對學習內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以獲得高層次的認知能力[5]。我想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將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這個目標。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環(huán)境,是教學的具體情景的認知邏輯、情感、行為、社會和發(fā)展歷程等方面背景的綜合體[4],通過情境的串聯也將會推動學生科學思維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丁國英.走出情境創(chuàng)設的“沼澤地”[J].教學月刊社.2007(3).
[2]譚永平.試論中學生物學教材和教學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北京
[3]劉恩山.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和主要特點[J].生物學通報.2003(6):1-2
[4]耿莉莉.吳俊明.《深化對情境的認識,改進化學情境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