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宇治十帖》在《源氏物語》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有時可以把《宇治十帖》與《源氏物語》本篇分開來看,作為《源氏物語》的續(xù)篇,自成一個單獨的故事。因為全書分為三部分,前兩部分的主人公都是源氏,圍繞他的一生與許多女子之間的感情糾纏而展開,其舞臺除了描寫源氏流放須磨的第12帖(須磨)和第13帖(明石)之外,都是在繁華的京都。而《宇治十帖》則是寫源氏去世后,以他的兒子熏公子(其實是栢木與三公主的私生子)和孫子匂親王為主角,故事的舞臺也由京都轉(zhuǎn)向了宇治。更重要的是,雖然《源氏物語》全書貫穿著濃厚的避世隱逸思想,主人公經(jīng)常在經(jīng)歷人世心酸之后選擇出家,但《宇治十帖》中流露出的隱逸思想比本篇更加成熟統(tǒng)一,筆者認為在最后的女主人公浮舟身上表現(xiàn)出的 救贖思想是作者在作品中經(jīng)過了長時間的凝練后,達到的終點。本文通過分析作者對《宇治十帖》中幾個關(guān)鍵人物的描寫,來探討《源氏物語》隱逸思想的發(fā)展。
關(guān)鍵詞:源氏物語;宇治十帖;隱逸思想
作者簡介:姜曉寒(1982-),女,漢族,重慶開縣人,西安外國語大學(xué)日語語言文學(xué)專業(yè)碩士畢業(yè),并在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日語研究中心進修過古典文學(xué)博士課程,研究方向是日本文學(xué),現(xiàn)在樂山師范學(xué)院日語系任講師。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6--02
一、《宇治十帖》的主要情節(jié)
《宇治十帖》描寫了京城貴族熏公子與匂親王和隱居宇治的落魄親王八王爺?shù)娜齻€女兒之間的感情糾葛。熏公子從小性格孤僻,雖然長相俊美,才華橫溢,是京城所有女子憧憬的對象,但他對風花雪月之事不感興趣,一心只想修行佛道。一次偶然聽說了被稱為“俗圣”八王爺,就前去拜訪。兩人相談甚歡,相見恨晚,成了莫逆之交。一個月夜,熏公子又去拜訪八王爺,無意中窺見了王爺?shù)膬蓚€女兒在合奏琴箏。熏公子驚嘆這樣的深山之中竟然有如此美麗優(yōu)雅的女子,對大女兒大君一見鐘情。八王爺自知命不久矣,一面讓兩個女兒發(fā)下終身不嫁的誓言,一面拜托熏公子在他死后照顧女兒。王爺死后,熏公子不負囑托,盡心照顧兩個女兒,同時對大君展開了強烈的求愛攻勢。大君守著父親的遺囑不愿結(jié)婚,一心要把妹妹中君嫁給熏公子。熏公子為了讓大君死心,暗中將宇治兩姐妹的事告訴了匂親王,想撮合他娶妹妹中君。在熏公子的穿針引線下,匂親王來到宇治,偷偷溜進中君的房間,成了好事。熏公子本以為中君的終身大事有了著落后,大君就會考慮和自己的婚事,可是匂親王用情不專,不久又娶了右大臣的女兒,大君十分擔心中君的未來,竟臥病在床,香消玉殞了。熏公子后悔莫及,想重新在中君身上尋找大君的影子,可是中君也早已為人妻。中君十分同情熏公子,告訴他自己還有一個妹妹浮舟,是父親的私生女,長得和大君十分相像。因他母親身份低微,八王爺不承認這個女兒,后來母親嫁給地方小吏,她也跟著去了。熏公子聽到這個消息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馬上派人去向她母親提親。但是夫人覺得女兒雖然是八王爺?shù)馁F種,現(xiàn)在名義上卻只是地方小吏的繼女,與熏公子實在不配,就沒有馬上答應(yīng)他,只是讓她先去中君家住一陣,看能不能適應(yīng)京城的生活,再做打算。一次匂親王來看中君時發(fā)現(xiàn)了浮舟,向她求愛沒有得逞。熏公子知道這事后再也無法等待,立刻把浮舟帶去了宇治,把她作為大君的影子留在身邊。匂親王得知后,去宇治找到浮舟,帶她泛舟游海,對她山盟海誓。浮舟夾在兩個男人之間十分苦惱,漸漸不知道自己到底愛誰,也不知道以后的路該何去何從,最后只好選擇了投海。后來她被僧人救起,了悟到人世的無常與空苦,剃度出家。熏公子和匂親王找到了她,她都據(jù)不相見。這部長篇絢麗史詩般的繪卷《源氏物語》在此落下帷幕。
二、八王爺?shù)谋苁浪枷?/p>
八王爺是一個典型的悲劇親王形象。他原本是桐壺帝的弟弟,源氏的叔叔,雖然淡泊名利,無心爭奪皇位,卻在政權(quán)斗爭中被貴族利用,卷入與朱雀帝爭奪皇位的紛爭當中。失敗后他對人世的一切感到十分厭倦,于是離開紛擾的京都,在宇治這個荒涼寂靜的地方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八王爺隱居山中,整日念佛修行,被世人稱為“俗圣”。但是他的隱逸思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并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真正的信仰,而只是一種逃避。政權(quán)斗爭的失敗,現(xiàn)世的不如意使他遠離繁華人群,向山林尋求心靈的慰藉。正如八王爺自己所說:“我的信心并不如熏公子,他那么年輕有為卻熱衷修行,我只是被世人拋棄之后才走上修行之路”。
三、熏公子的贖罪思想
那么熏公子真的像八王爺所說的那樣真心熱衷修行才選擇了隱逸之路嗎?其實也并不盡然。熏公子表面上是六條院源氏的老來子,叼著金碗出生,從小穿金戴銀,在侍女仆從的簇擁下長大,成人后就被封為中將,享有世間無盡的風光。但是他自己隱約感到自己的身世沒有那么簡單。從母親的出家,父親的冷淡到侍女們的議論,他從小就感覺到和這個世界的疏離,才會想要去拜訪隱居的八王爺,向他請教人生的哲理。直到在八王爺府遇到以前曾伺候過三公主的老侍女,告訴了他身世的真相,知道自己并不是源氏的親生兒子,而是父母犯下不倫之罪的私生子,為此父親已經(jīng)以死謝罪,母親也遁入空門。這更加堅定了熏公子的隱逸之心。他從心底認定自己是一個不該出生的人,是罪孽的產(chǎn)物,父母都已經(jīng)為自己所犯的罪付出了代價,只有自己一直欺騙著世人,錦衣玉食,身居高位,受到所有人的尊敬與羨慕,這讓他非常不安,他覺得只有隱居避世才能贖罪。因此熏公子的隱逸思想也并不徹底,可以說在知道身世之前他的信仰和八王爺很像,是一種避世的態(tài)度,而知道身世之后,贖罪的想法成為了 他的主要動力。
四、大君的厭世思想
八王爺在臨死前要兩個女兒發(fā)誓終身不嫁,隱居山中。這是八王爺避世思想的延續(xù),他不但自己一生避世,還害怕女兒結(jié)婚后無法與世人好好相處,而成為大家的笑柄,落個悲慘的下場,這才讓她們終身不嫁。大君一直死守對父親的誓言,在山里過著寂靜的生活。但她也不是真正喜歡隱居山林,而是繼承了父親的避世思想。而且經(jīng)歷了父親的死,失去了唯一的依靠,讓她從心底對這個世界的虛無感到深深的恐懼與厭倦,可以說是一種厭世觀。任憑熏公子怎樣追求她,她都不為所動,說是要守著對父親的誓言,其實就算沒有這個誓言,她也是不愿嫁給熏公子的。在心里她很欣賞熏公子,也深深愛慕他,但是她想“如果我與熏公子結(jié)婚,沒有后援來支持,該是多么的寒磣?!碑敃r的婚姻制度是訪妻婚,一夫多妻,夫妻結(jié)婚后一般不同住,丈夫夜半到某個妻子家與妻子相會,白天離去,就這樣游走于多個妻子之間。要保住正妻地位的話,女方要為丈夫提供衣食住行等各種生活上的物資,并對他的官場晉升各方面要有幫助。大君這種擔心不無道理。八王爺在世時他們家都已經(jīng)十分落魄,更何況父親死后,自己就像孤女一樣孤立無援,如果嫁給熏公子,根本沒辦法為他提供任何物資上的幫助和官場上的后援,這樣即使熏公子再愛她,也不可能將她作為正妻。但是自己作為親王的女兒,決不能淪為姬妾。這是一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絕思想。大君認可熏公子的人品相貌,一心想把最珍愛的妹妹嫁給他,自己努力作為妹妹的后援。從這里也能看出來大君不是真心認可終身不嫁隱居山林這個誓言,只是從現(xiàn)實上去考慮,沒有能力圓滿婚姻的幸福,只能將夢想寄托在妹妹身上。而且,大君一直身體孱弱,她那種徹底的厭世思想也有一部分來自于此,她認為自己沒有未來,不相信自己會長壽,所以從一開始就設(shè)定了自己早死的悲劇結(jié)局。所以可以看出,大君的隱逸思想一方面是受了父親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對今生的徹底絕望轉(zhuǎn)而希求來世的幸福。
五、浮舟的救贖思想
浮舟是《源氏物語》龐大人物繪卷中最后一個女性角色,所以她的隱逸思想可以看作是作者最總終的觀點。經(jīng)歷了避世和厭世的虛無主義思想后,作者終于通過浮舟體現(xiàn)出真心的信仰與救贖。最初浮舟也是苦于現(xiàn)實的痛苦,在兩個無比優(yōu)秀的男人之間無從選擇,但是與之前人物不同的是,她不是就此選擇修行來逃避,而是采取了一種更加極端的方式——投海自盡。作為世俗的生命在此已經(jīng)結(jié)束了。僧人將她救起之后,她選擇出家是她的重生。在全書的終章《夢浮橋》中,浮舟拒絕與前來尋找她的匂親王和熏公子相見,此時她已經(jīng)熄滅了對二人世俗的愛情,而產(chǎn)生了一種全新的人類之愛。她感悟到每個人都是獨生獨死,獨來獨往,所以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孤獨感,但也正因為如此,才可以去愛所有的生命。她面朝大海發(fā)出感慨:“某一天我們一定會再次重逢,但是不是作為男人和女人,而是同樣作為佛的弟子,一起攜手走過夢的浮橋”,筆者認為這句話正是作者最終隱逸思想的表現(xiàn)?!对词衔镎Z》中有很多女子最后的歸宿都是出家,但是她們都是把出家當成逃避痛苦感情和悲劇人生的一個避風港,出家之后內(nèi)心也并沒有真正感到平靜與幸福。就像藤壺皇后提出疑問“難道生為女人就是有罪的嗎?”在當時作為女人,幾乎沒有追求自己感情幸福和掌握自己命運的可能。就算貴為皇后、公主,在男人眼中都不過是個精美的藝術(shù)品,將女人物化,在平安時代非常嚴重。只有最后的女主人公浮舟不是把出家隱居當成逃避的手段,而是真正悟出了人生的哲理,找到救贖的可能。那就是一切眾生平等,沒有男人或是女人的區(qū)別。只有拋開男人和女人的束縛,才能真正作為一個平等的“人”來相處,也只有這樣,才能擺脫世俗情欲糾纏中的貪嗔嫉妒癡戀之心,從而產(chǎn)生真愛。她是《源氏物語》中唯一一個真正看出當時女子婚姻不幸的根本原因的人,雖然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她除了選擇隱逸避世,再沒有其他辦法去爭取幸福,但她并不是一味逃避現(xiàn)實,而是努力去尋找心中救贖的光明。
六、結(jié)論
通過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宇治十帖》作為《源氏物語》最后的部分,其中的人物經(jīng)歷了避世思想、贖罪思想、厭世思想等消極的隱逸思想后最后達到了積極的救贖思想,這是作者隱逸思想發(fā)展的經(jīng)歷,也能體現(xiàn)出作者最終的觀點,即隱逸不是人們用來逃避現(xiàn)實的避風港,而是要通過鍛煉自己的心靈來提升靈魂,消滅貪嗔嫉妒之心,產(chǎn)生一種平等的人類之愛,來救贖自己和別人的心靈。
參考文獻:
[1]秋山虔《源氏物語 の招待》學(xué)燈社 昭和42年.
[2]圓明美《王朝摂関期の妻たち――平安貴族の愛と結(jié)婚》新典社 2010年2月.
[3]鈴木日出男《浮舟物語試論》(《文學(xué)》昭和51 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