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華北、華南、塔里木三大陸塊中-新元古代巖漿巖的特征及其地質(zhì)對比意義*

    2020-09-14 02:43:52耿元生曠紅偉杜利林柳永清
    巖石學(xué)報 2020年8期
    關(guān)鍵詞:陸塊巖漿巖塔里木

    耿元生 曠紅偉 杜利林 柳永清

    中國地質(zhì)科學(xué)院地質(zhì)研究所,北京 100037

    1.8~0.8Ga是地球歷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發(fā)展階段。該階段的初期,地球經(jīng)歷了哥倫比亞超大陸的裂解,晚期地球經(jīng)歷了羅迪尼亞超大陸的形成。但是,這一階段大氣和海洋的成分相對平穩(wěn),地球上的生物進展緩慢,所以有的學(xué)者將這一階段稱為地球中年期(Evans and Mitchell, 2011; Zhaietal., 2015)、地球歷史上無聊的十億年(boring billion)(Holland, 2006; Roberts, 2013; Mukherjeeetal., 2018)、或最不活躍的時期(dullest period)(Young, 2013)、“哥倫比亞紀”(Van Kranendonk, 2012)。

    盡管這一階段大氣和海洋的成分相對平穩(wěn),但是巖漿活動并未停止。從全球看,在中元古代早期(1.8~1.5Ga),勞倫古陸、圣弗蘭西斯科-剛果克拉通、澳大利亞北部、烏克蘭地盾、印度克拉通都存在較強烈的巖漿活動,從中-基性火山巖到花崗質(zhì)侵入巖,從廣泛分布的基性巖墻群到斜長巖-輝長巖-紋長二長巖組合,巖石組合多樣,大多形成于拉伸裂解的構(gòu)造背景(Petersonetal., 2015; Jacksonetal., 2000; Neumannetal., 2006; Danderferetal., 2009, 2015; Mccourtetal., 2004; Shumlyanskyyetal., 2016; Shankaretal., 2018; Kauretal., 2017)。中元古代晚期(1.32~1.27Ga),華北陸塊、澳大利亞等地發(fā)育大量的基性巖床,構(gòu)成了大火成巖省(Zhangetal., 2017; Goldberg, 2010; Pirajno and Hoatson, 2012; 張拴宏和趙越, 2018),北美地區(qū)也廣泛分布有1.27Ga的麥卡基巖墻群(Ernstetal., 2008; Ernst, 2014)。新元古代早期,伴隨羅迪尼亞超大陸的形成在很多古老大陸的邊緣發(fā)育了大量的火山巖和與島弧有關(guān)的巖漿巖(Bogeretal., 2000; Fitzsimons, 2000; Kellyetal., 2002; Wangetal., 2015a; Chenetal., 2009a, b)。從我國中-新元古代巖漿巖的分布可以看出,不論是華北、華南和塔里木陸塊,還是一些顯生宙造山帶中的老地塊都存在中-新元古代的巖漿活動,其產(chǎn)物既有火山巖也有大量的侵入巖。從巖漿活動的角度看,1.8~0.8Ga并不是一個無聊的十億年。中-新元古代的巖漿巖與超大陸的裂解和聚合緊密相關(guān),而不同陸塊由于位于超大陸的不同部位,其巖漿演化受到外圍環(huán)境制約,具有差異演化的特點。本文以華北陸塊、華南陸塊、塔里木陸塊中-新元古代的巖漿巖為出發(fā)點,通過三大陸塊中-新元古代巖漿巖的演化及差異探討三大陸塊的演化過程及可能的相互關(guān)系。

    1 區(qū)域地質(zhì)背景

    中國大陸由幾個古老陸塊并通過年輕造山帶(曾稱褶皺帶)拼接到一起的。其中華北、華南和塔里木是三個最重要的陸塊。

    1.1 華北陸塊(華北克拉通)

    華北陸塊的變質(zhì)基底主要由太古宙-古元古代片麻巖和變質(zhì)地層組成,有的研究者認為太古宙的變質(zhì)基底形成了一些古老的陸核,新太古代晚期的綠巖帶、巖漿巖帶將這些陸核結(jié)合到一起,形成了初始的華北克拉通(白瑾等, 1993; 伍家善等, 1998; Zhai, 2011),后經(jīng)過古元古代的裂解和拼合,在古元古代末完成最終的克拉通化。也有的學(xué)者認為,古元古代晚期的造山帶把華北太古宙的東部陸塊、西部陸塊、陰山陸塊拼合到一起,形成華北克拉通(Zhaoetal., 2002a, 2005; 趙國春, 2009)。在華北陸塊早前寒武紀變質(zhì)基底廣泛出露,中-新元古代地層(蓋層)主要出露在華北陸塊南緣的熊耳裂陷槽和北部的燕遼裂陷槽,在西北緣、東部的遼東半島及徐淮地區(qū)也有零星出露(圖1)。

    圖1 華北陸塊中-新元古代地層及巖漿巖分布及年齡

    華北陸塊北部的密云-承德-建平一帶在1.75~1.68Ga期間形成了代表拉伸環(huán)境的斜長巖、紋長花崗巖、堿長花崗巖、環(huán)斑花崗巖系列(R?m?etal., 1995; 楊進輝等, 2005; 任康緒等, 2006; Zhangetal., 2007a; Zhaoetal., 2009b; Wangetal., 2013),在密云-冀東和五臺山北臺并伴有1.73Ga的基性巖墻侵位(Pengetal., 2012a; Peng, 2015),代表華北陸塊北部早期的裂解。目前的資料表明,燕遼裂陷槽早期沉積的長城群的底界在在1.68Ga左右(李懷坤等, 2011; 和政軍等, 2011a, b)。長城群以碎屑巖為主,上部的團山子組和大紅峪組發(fā)育富鉀的火山巖(圖1),形成于裂谷環(huán)境(張健等, 2015; Wangetal., 2015c)。1.6~1.4Ga在燕遼裂陷槽沉積了以碳酸鹽巖、砂巖、頁巖為主的薊縣群,其中夾有流紋質(zhì)凝灰?guī)r和鉀質(zhì)斑脫巖(Suetal., 2010; 李懷坤等, 2014)。1.40~1.37Ga在燕遼裂谷帶沉積了以砂巖和頁巖為主的下馬嶺組,1.37~1.30Ga期間形成了大量的具有大陸玄武巖特點的基性巖床(Suetal., 2008, Gaoetal., 2008; Zhangetal., 2009a, 2012a)。之后在1.2Ga左右在吉林通化、山東沂水等地有基性巖脈的侵入(圖1)。到新元古代時期,在華北陸塊的東北部、東南部、南部及西北部沉積有細河群、淮北群、欒川群大紅口組及狼山群等地層,其中遼東半島、徐淮地區(qū)的新元古代地層中發(fā)育大量的0.9Ga左右的基性巖床或巖墻(圖1)(Zhangetal., 2016; Liuetal., 2006; Wangetal., 2012a),在南緣的欒川群大紅口組中發(fā)育有0.84Ga左右的堿性火山巖(胡國輝等, 2019),在西北緣狼山群中發(fā)育有0.82Ga左右的酸性火山巖(彭潤民等, 2010; Huetal., 2014)。

    這些沉積巖和火成巖都顯示,華北陸塊從1.78Ga開始到新元古代經(jīng)歷了多期裂谷事件,一直處于拉張的構(gòu)造環(huán)境(翟明國等, 2014)。

    1.2 華南陸塊

    華南陸塊是指秦嶺-大別山以南、川西高原和橫斷山脈以東的地區(qū)。一般認為它由揚子地塊、華夏古陸由江南造山帶在新元古代拼貼而成(圖2)。華南陸塊的演化與Rodinia超大陸的聚合裂解密切相關(guān)(Lietal., 2002a, 2008a; Wangetal., 2016a)。華南陸塊的變質(zhì)基底出露非常局限,僅在湖北的黃陵、浙西南的八都、揚子西北緣的后河、云南的撮科等地有零星出露。中-新元古代地層和巖漿巖主要分布在江南造山帶、揚子北緣和揚子西緣,在海南島有零星出露(圖2)。

    華南陸塊中元古代地層和巖漿巖主要出露在揚子西南緣的云南大紅山到川西南的會理一帶,在揚子北緣、海南島抱板地區(qū)也有零星出露(圖2)。中元古代早期的巖漿事件記錄在福建武夷山、云南武定和四川會理地區(qū)。在夷山地區(qū)僅零星出露。在武定和會理地區(qū)表現(xiàn)為雙峰式的巖漿巖組合,形成時代為1.76~1.70Ga(楊斌等, 2015; Gengetal., 2020)。中元古代早期的沉積記錄以云南大紅山地區(qū)出露的大紅山群、云南東川-武定地區(qū)出露的東川群、四川西南部河口地區(qū)出露的河口群及會理地區(qū)出露的通安組中下部為代表(耿元生等, 2017, 2019)。其中大紅山群自下而上劃分為老廠河組、曼崗河組、紅山組、肥味河組和坡頭組,屬于碎屑+火山+碳酸鹽巖建造,其中火山巖主要形成于1.72~1.65Ga(Greentree and Li, 2008; Zhao and Zhou, 2011; 楊紅等, 2012; 金廷福等, 2017)。在這一階段,形成了大紅山鐵銅礦床、東川銅礦以及河口銅礦床。王偉等(Wang and Zhou, 2014; Wangetal., 2014c)研究了東川群及相關(guān)巖群的沉積巖組合和沉積構(gòu)造特征,把該區(qū)裂谷盆地劃分為四個演化階段,表明中元古代早期揚子西南緣處于拉伸裂解環(huán)境。中元古代中期(~1.4Ga)的變質(zhì)地層和巖漿巖目前僅在海南島有所發(fā)現(xiàn),稱為抱板群,自下而上劃分為戈枕村組和峨文嶺組(馬大銓等, 1997)。是遭受中級變質(zhì)的碎屑建造組合,鋯石SHRIMP U-Pb定年結(jié)果表明戈枕村組的片麻巖(可能為變形的花崗巖)形成于1.45~1.43Ga(Lietal., 2002a; 許德如等, 2006; 張立敏等, 2017)。這期構(gòu)造巖漿熱事件影響的范圍和形成的構(gòu)造背景尚需進一步研究。

    華南陸塊內(nèi)存在一期1.1~0.96Ga的巖漿事件。贛東北蛇綠混雜巖中的輝長巖獲得了大量的1.0Ga左右的鋯石U-Pb年齡數(shù)據(jù)(圖2, Zhangetal., 2015b; 王存智等, 2015; Gaoetal., 2009; Wangetal., 2015a)。湖北宜昌黃陵地區(qū)廟灣蛇綠巖中的輝長巖形成于1118~974Ma期間(圖2, Pengetal., 2012b; Dengetal., 2012, 2017)。揚子地塊西緣石棉蛇綠巖中輝綠巖也獲得了1066Ma和937Ma的年齡數(shù)據(jù)(Huetal., 2017)。這幾處蛇綠巖位于華南陸塊的不同構(gòu)造部位(圖2),它們是否為同一構(gòu)造背景下的產(chǎn)物尚需更深入的研究。除此之外,在揚子西南緣四川會理分布的會理群、云南元謀分布的苴林群、揚子西北緣的通木梁群中都有1.0Ga左右的火山巖(耿元生等, 2007a; Zhuetal., 2016; Chenetal., 2014, 2018; Lietal., 2018)出露。在揚子西南緣還發(fā)育有1.0Ga左右的花崗巖(Lietal., 2002a; 楊崇輝等, 2009; Chenetal., 2018)。1.0Ga左右的火山沉積巖系及相應(yīng)的巖漿巖在巖石組成、地球化學(xué)特征、反映的構(gòu)造環(huán)境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

    華南陸塊的新元古代地層和巖漿巖出露較廣,特別是在江南造山帶、揚子北緣和揚子西緣有廣泛的出露(圖2)。江南造山帶的新元古代主要由三部分組成,新元古代早期(1.0~0.82Ga)主要由綠片巖相變質(zhì)的火山沉積巖系(如廣西的四堡群、貴州的梵凈山群、湖南的冷家溪群、江西的雙橋山群、皖南的溪口群、浙西的雙溪塢群等)及相伴的S型花崗巖組成,新元古代中期(0.82~0.72Ga)主要由低綠片巖相變質(zhì)的沉積地層 (如廣西的丹洲群、 貴州的下江群、湖南的板溪群、江西的修水群、皖浙贛交界的歷口群、河上鎮(zhèn)群等)和同時代的未變形花崗巖組成,新元古代晚期(0.72~0.54Ga)主要由冰水沉積的南華系和廣泛海侵的碳酸鹽建造為主的震旦系組成(各主要巖群的組合特征可見Geng, 2015)。在江南造山帶的中-西段早期的火山沉積巖系與中期的淺變質(zhì)地層之間存在不整合接觸關(guān)系。在早期的火山沉積巖系中夾有較多的火山巖層,以中基性火山巖為主,多與島弧和弧后的構(gòu)造環(huán)境有關(guān)。從新元古代中期開始,沉積地層中火山巖逐漸減少。

    圖2 華南陸塊中-新元古代地層及巖漿巖分布及年齡

    在揚子北緣的新元古代主要由碧口群、火地埡群和西鄉(xiāng)群以及大量的巖漿巖組成。碧口群(本文的碧口群僅包括原碧口群中淺變質(zhì)的火山巖系)主要由基性到中性熔巖和火山碎屑巖組成,包括細碧巖、玄武巖、安山巖、角斑巖、少量流紋巖及各類火山碎屑巖。碧口群形成時代大致在0.89~0.83Ga(Yanetal., 2004; Xiaoetal., 2007),局部的火山巖可能延續(xù)到0.8Ga左右(Yanetal., 2004)。火地埡群自下而上分為上兩組、麻窩子組和鐵船山組,其中上兩組和麻窩子組是變質(zhì)沉積巖組合;鐵船山組是火山建造,主要由紅色堿性流紋巖、英安流紋巖、拉班玄武巖、熔結(jié)凝灰?guī)r、火山碎屑巖等組成。在鐵船山組流紋巖中獲得的顆粒鋯石TIMS年齡為817±5Ma(Lingetal., 2003),形成于新元古代中期。西鄉(xiāng)群是一套火山沉積組合,下部由低鉀玄武巖和玄武安山巖組成,夾變質(zhì)沉積巖;上部由鈣堿性到堿性的玄武安山巖、英安巖、流紋巖組成,夾少量堿性玄武巖。其上為磨拉石建造(Lingetal., 2003)。西鄉(xiāng)群大致形成于830~770Ma期間(徐學(xué)義等, 2010; 夏林圻等, 2009)。在漢南地區(qū)除了新元古代的火地埡群和西鄉(xiāng)群之外,還分布有大量的新元古代早中期的巖漿雜巖,包括碑壩基性侵入雜巖、天平河花崗閃長巖、楊家河花崗閃長巖、鐵船山霓石花崗巖、望江山基性雜巖體、漢南雜巖體等,大量的同位素年代學(xué)資料表明它們主要形成于850~750Ma期間(圖2)。這些巖漿雜巖具有從南向北遷移的特征,南部米倉山地區(qū)與弧有關(guān)的巖漿活動發(fā)生在870~820Ma期間,到中部的惠家壩與弧有關(guān)的巖漿活動發(fā)生在840~820Ma期間,到北部的漢南地區(qū)與弧有關(guān)的巖漿活動發(fā)生在825~706Ma期間,這種時空上的遷移支持了揚子北緣是大陸邊緣弧增生造山的構(gòu)造模式(Dongetal., 2012)。

    揚子地塊西緣新元古代早期的火山沉積巖系以鹽邊群為代表。其下部是以火山巖為主的荒田組,中上部的漁門組、小坪組和乍古組則主要由砂巖、各類板巖、泥灰?guī)r、砂質(zhì)灰?guī)r、白云質(zhì)灰?guī)r等組成。侵入小坪組的關(guān)刀山花崗閃長巖的鋯石U-Pb年齡為857Ma(Lietal., 2003b; Duetal., 2014),鹽邊群大體形成于877~831Ma。該地區(qū)新元古代中期的火山沉積地層以蘇雄組和開建橋組為代表。蘇雄組主要由巨厚的酸性火山巖組成,其中夾有少量的基性火山巖和火山碎屑巖。開建橋組主要由酸性火山碎屑巖和凝灰質(zhì)砂巖組成。形成于806~803Ma(李獻華等, 2001a; 卓皆文等, 2015)。由于蘇雄組酸性火山巖中夾有基性火山巖,李獻華等(2001a)認為屬于雙峰式火山巖,形成于拉伸構(gòu)造環(huán)境。在揚子地塊西緣還有大量的新元古代早-中期的巖漿巖(圖2),包括輝長巖、英云閃長巖、花崗閃長巖、花崗巖等,成分變化比較大。形成于746~864Ma,主要集中在840~780Ma期間(圖2)。

    1.3 塔里木陸塊(塔里木克拉通)

    塔里木陸塊位于我國的西北部,呈菱形夾持于北側(cè)的天山造山帶、西南側(cè)的昆侖造山帶和東南側(cè)的阿爾金造山帶之間。由于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覆蓋,塔里木陸塊的前寒武紀地層和巖石主要出露于塔里木陸塊的東北緣、東南緣和西南緣(圖3)。另外,在天山造山帶中帶從星星峽經(jīng)巴倫臺到阿拉塔格地區(qū)存在一些前寒武紀的小地塊,對于這些地塊的歸屬尚有不同認識,本文認為它們可能來自塔里木陸塊,因此將這幾個地區(qū)的前寒武紀巖層歸于塔里木陸塊的北緣。

    圖3 塔里木陸塊中-新元古代地層及巖漿巖分布及年齡

    塔里木陸塊東北緣的庫魯克塔格地區(qū)出露有太古宙-古元古代的變質(zhì)基底,包括太古宙的托格拉克布拉克雜巖以及古元古代的興地塔格群。托格拉克布拉克雜巖以TTG片麻巖為主,主要形成于新太古代(胡靄琴和韋剛健, 2006; Longetal., 2010, 2011a)。古元古代的興地塔格群,是一套含有十字石、石榴石、藍晶石、夕線石的云母石英片巖,夾少量大理巖的變質(zhì)表殼巖系,目前還缺少可靠的同位素年齡數(shù)據(jù)。同時還有一些古元古代的深成侵入體(郭召杰等, 2003; Zhangetal., 2012e; Caietal., 2018)。在塔里木東南緣變質(zhì)基底主要由太古宙的阿克塔什塔格雜巖和米蘭巖群及古元古代的變質(zhì)深成巖和具有孔茲巖特征的敦煌巖群組成(Luetal., 2008b; Longetal., 2014; 辛后田等, 2011, 2013)。它們多經(jīng)歷了古元古代晚期的變質(zhì)改造。塔里木西南緣的變質(zhì)基底以赫羅斯坦雜巖為代表,其形成時代主要為古元古代(Wangetal., 2014f)。

    塔里木陸塊東北緣出露的中元古代地層包括長城系的楊吉布拉克群、波瓦姆群和薊縣系的愛爾基干群。楊吉布拉克群主要由變質(zhì)砂巖、變質(zhì)長石砂巖、變質(zhì)粉砂巖、絹云千枚巖等組成,屬于輕微變質(zhì)的淺海相碎屑巖建造。波瓦姆群主要由石英巖、綠簾黑云片巖、二云片巖及少量大理巖組成。關(guān)于這兩個巖群是上下疊置關(guān)系還是相變關(guān)系還存在不同認識。薊縣系的愛爾基干群,主要由灰?guī)r、白云巖、白云質(zhì)大理巖、石英巖等組成,屬于富含硅鎂質(zhì)的淺海相碳酸鹽巖建造。塔里木陸塊東北緣中元古代的巖漿巖包括侵入到古元古代興地塔格群興地河組大理巖中的1.5Ga的輝綠巖床及中天山造山帶中星星峽和阿拉塔格地區(qū)侵入到星星峽群的1.4Ga的變形花崗巖(圖3)。

    塔里木陸塊東南緣的中元古代地層包括長城系巴什庫爾干群和薊縣系的塔昔達坂群。巴什庫爾干群主要分布在阿爾金山北坡且末、若羌、皮山一帶,以白云石英片巖、絹云綠泥石英片巖、綠泥二云石英片巖、石英砂巖為主,夾有大理巖、千枚巖。塔昔達坂群主要分布于阿爾金山的安南壩、塔昔達坂南坡及若羌一帶,下部以碎屑巖為主,上部以碳酸鹽巖為主。這兩個群目前都缺少可靠的同位素年齡限制。該地區(qū)目前發(fā)現(xiàn)的中元古代的巖漿巖很少,只有位于柴達木北緣大柴旦西北鷹峰地區(qū)的環(huán)斑花崗巖,形成于中元古代的早期(Xiaoetal., 2004; Chenetal., 2013a)。

    塔里木陸塊西南緣的中元古代地層主要為桑株塔格群。該群主要由碎屑巖、大理巖和少量石英巖組成,被1.4Ga的花崗巖所侵入,碎屑鋯石的峰值在1.5Ga左右(Zhangetal., 2019),表明其形成于中元古代。塞拉加茲塔格群也曾被認為屬于中元古代,該群火山巖夾層中有1525Ma(Zhangetal., 2019)和881Ma(Wangetal., 2015d)兩種年齡相差較大的鋯石,其時代歸屬還需進一步研究。該區(qū)中元古代的巖漿巖包括侵入到侵入赫羅斯坦雜巖中1.78Ga的輝長巖(Zhangetal., 2019)、喀拉喀什群中1.5Ga左右的火山巖、1.4Ga左右的阿孜巴勒迪爾巖體(黃建國等, 2012; Yeetal., 2016)以及1.11Ga左右侵入桑株塔格群的花崗閃長巖和淡色花崗巖等(Zhangetal., 2019)。

    塔里木東北緣的庫魯克塔格地區(qū)新元古代地層分布較廣,屬于青白口系的地層包括塞納爾塔格組和北塞納爾塔格組。前者以淺變質(zhì)的碎屑建造為主,后者以含疊層石的碳酸鹽巖建造為主。其上是庫魯克塔格群,該群自下而上包括貝義西組、照壁山組、阿勒通溝組、特瑞愛肯組、扎摩克提組、育肯溝組、水泉組和漢格爾喬克組等八個組。盡管對于這套地層的時代歸屬尚存異議,但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這套組合中包含了四個冰期的產(chǎn)物,即貝義西冰期大致與國際上的Kaigas冰期相當,阿勒通溝冰期大致與國際上的Sturtian冰期相當,特瑞愛肯冰期大致與國際上的Marinoan冰期相當,而最上部的漢格爾喬克冰期大致與國際上的Gaskiers冰期相當(高林志等, 2013b; 姜海健等, 2017)。貝義西組火山巖的定年表明該組形成于740~725Ma(Xuetal., 2009),表明貝義西組可以屬于國際地層表中的拉伸紀。在塔里木盆地的西北緣阿克蘇地區(qū),新元古時期的地層大致可與庫魯克塔格地區(qū)的地層對比,其上部大致與扎摩克提組和育肯溝組相當?shù)奶K蓋特布拉克組中火山巖夾層中獲得了615Ma的年齡結(jié)果(Xuetal., 2013),表明扎摩克提組至漢格爾喬克組屬于埃迪卡拉紀。在庫魯克塔格地區(qū)新元古代巖漿巖非常發(fā)育,尤以新元古代中晚期(0.82~0.60Ga)的巖漿顯著(圖3),該時期的二長花崗巖、正長花崗巖、花崗巖、基性侵入巖、基性巖脈在該區(qū)廣泛分布。此外,新元古代早期(0.96~0.88Ga)片理化花崗巖在庫魯克塔格地區(qū)有零星分布(Shuetal., 2011),而在北側(cè)中天山造山帶的幾個小地塊中則有較多分布。0.84~0.82Ga的巖漿活動并不十分強烈,僅在庫魯克塔格分布少量的含角閃石花崗閃長巖、石榴-白云母花崗巖等。

    塔里木陸塊東南緣阿爾金山北坡新元古代地層僅出露有大致相當于青白口紀的索爾庫里群,主要分布在巴什考貢、拉配泉、庫木塔什里克等地。該巖群主要由厚層大理巖、鈣質(zhì)片巖、板巖、千枚巖及黑云母石英片巖等組成。該群與下伏的塔昔達坂群之間為不整合接觸。該區(qū)新元古代的巖漿巖以新元古代早期(0.93~0.83Ga)的花崗巖類巖石為主(圖3)。

    塔里木陸塊西南緣新元古代早期地層的沉積時代一直存在爭議,Zhangetal. (2019)認為,塞拉加茲塔格群和埃連卡特群均為新元古代早期地層。塞拉加茲塔格群主要由玄武巖、流紋巖、含凝灰質(zhì)的碎屑巖、粉砂巖和少量砂巖組成,形成于850~840Ma(Zhangetal., 2019)。埃連卡特群主要由絹云綠泥片巖、粉砂巖、長石石英砂巖等組成,形成于840~800Ma(Zhangetal., 2019)。絲路群下部是厚層礫巖,上部是細粒的碎屑巖。該群不整合在埃連卡特群之上,形成時代可能為800~750Ma(Zhangetal., 2019)。恰克馬克力克群主要由陸緣碎屑建造組成,其中夾有兩層(波龍組、雨塘組)火山巖和冰磧礫巖、冰水沉積碎屑巖。這兩套冰磧礫巖如何與庫魯克塔格地區(qū)的冰磧礫巖對比尚有不同認識,形成時代大致相當于成冰紀。其上為庫爾卡克組和克孜蘇胡木組,前者以粉砂巖、粉砂質(zhì)頁巖、頁巖為主,后者以白云巖和鈣質(zhì)砂巖為主。大致相當于震旦系,但目前尚無精確的年齡資料約束。該區(qū)新元古代的巖漿巖主要為880~815Ma的火山巖和花崗巖(圖3),限于自然地理條件,該區(qū)高精度的同位素年齡資料相對較少。

    總之,塔里木陸塊不同地區(qū)的中-新元古代不論在沉積建造還是巖漿巖組合方面都有較明顯的區(qū)別。

    2 三大陸塊中-新元古代的巖漿事件序列

    華北、華南和塔里木陸塊內(nèi)中-新元古代巖漿巖發(fā)育較為廣泛,但分布不均勻。圖4為三大陸塊中-新元古代巖漿巖同位素年齡(鋯石U-Pb年齡)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自公開發(fā)表的文獻,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多于圖1-圖3所表示的數(shù)據(jù)。從統(tǒng)計結(jié)果可以看出,820~840Ma的巖漿活動最為強烈,另外在~1780Ma、~1320Ma、~920Ma和~640Ma也有小的年齡峰值(圖4)。但是各期巖漿事件在不同陸塊表現(xiàn)強度和形式并不相同,如全部數(shù)據(jù)中最突出的~830Ma年齡峰,在華北基本沒有表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在華南和塔里木陸塊(圖4)。因此,本節(jié)分別就華北、華南、塔里木三大陸塊中-新元古代的巖漿事件序列進行討論。

    圖4 華北、華南及塔里木三大陸塊中-新元古代巖漿事件年齡直方圖

    2.1 華北陸塊中-新元古代的巖漿事件序列

    華北陸塊中-新元古代的巖漿巖分布較廣,但規(guī)模都較小。主體以巖體或巖墻的形式產(chǎn)出,僅有少量火山巖。據(jù)現(xiàn)有的資料,華北陸塊中-新元古代巖漿事件可劃分為七期。

    第一期(1.80~1.75Ga)。該期巖漿巖以華北陸塊南緣出露的熊耳群火山巖和太行-五臺地區(qū)出露的基性巖墻群為代表。目前對于熊耳群火山巖的形成環(huán)境還有大陸邊緣裂谷(Zhaoetal., 2002b, 2004a; Wangetal., 2010; Cuietal., 2011, 2013; 柳曉艷等, 2011)和大陸邊緣弧(Zhaoetal., 2009a; Heetal., 2009)的爭議。但考慮到華北陸塊內(nèi)廣泛分布的放射狀鎂鐵質(zhì)巖墻與熊耳群火山巖形成時代基本一致,因此我們認為該期巖漿事件主要形成于地幔柱導(dǎo)致的大陸拉伸-裂谷構(gòu)造環(huán)境(圖5; Houetal., 2008; 耿元生等, 2019)。在華北陸塊中-新元古代巖漿巖年齡直方圖上,該期巖漿事件呈現(xiàn)出最大的年齡峰值,表明這期巖漿事件在華北陸塊影響廣泛,其最大峰值在1.78Ga左右(圖4)。

    圖5 華北陸塊中-新元古代巖漿演化示意圖

    第二期(1.72~1.67Ga)。該期巖漿巖以華北陸塊北緣出露較廣的AGRS組合(Anorthosite+Gabbro+Rapakivi granite+Syenite)為主,代表性巖體有承德大廟斜長巖+紋長二長巖+輝長巖,藍營正長巖,河北建平石英正長巖+二長巖等。該期巖漿巖大體沿平泉北-大廟-湯河口-赤城-尚義一線近東西向長400km,寬約100km(王惠初等, 2012)。這套巖石組合為典型的非造山巖漿活動的產(chǎn)物,可與北美、格陵蘭、波羅的、南美等地的AGMS(斜長巖-輝長巖-紋長二長巖-正長巖)組合和AMCG(斜長巖-紋長二長巖-紫蘇花崗巖-奧長環(huán)斑花崗巖)組合對比,與陸內(nèi)裂陷或初始裂谷有關(guān)(Windley, 1989; Corrigan and Hanmer, 1997; Bogdanovaetal., 2013)。由于該組合中有大量的斜長巖和輝長巖,它們可能來源于巖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圖5)。該期巖漿事件的年齡峰較大,表明在華北陸塊具有較強的響應(yīng),其年齡的峰值在1.70Ga左右(圖4b)。

    第四期(1.33~1.30Ga)。該期的巖漿巖以燕遼裂谷帶廣泛發(fā)育的基性巖床和冀北出露的康保-化德二長花崗巖、花崗巖為代表。其中基性巖床(圖5)主要侵位于下馬嶺組、霧迷山組、高于莊組及鐵嶺組,在串嶺溝組及團山子組內(nèi)也見有少量分布,單個巖床厚從幾米到近200米,根據(jù)40余條剖面的統(tǒng)計,不同地區(qū)輝綠巖床的累積厚度從50m到1800m(Zhangetal., 2017),其分布范圍超過12萬平方千米,構(gòu)成一個大火成巖省(Zhangetal., 2017; 張拴宏和趙越, 2018)。大量鋯石和斜鋯石的定年結(jié)果表明這些巖床主要形成于1.31~1.33Ga(Zhangetal., 2012a, 2017)。冀北商都花崗巖出露20~30km2,主要由二長花崗巖和正長花崗巖所組成,形成于~1.33Ga。同時代的基性巖床和堿性花崗巖構(gòu)成雙峰式巖漿巖(Zhangetal., 2012a)。這期巖漿事件從1.34Ga延續(xù)到1.30Ga,峰值年齡為1.32Ga(圖4b)。

    第五期(1.24~1.20Ga)。這期巖漿事件以在華北陸塊零星分布的基性巖墻為代表(圖5),如吉林南部通化地區(qū)出露的基性巖墻(裴福萍等, 2013)、河北建平地區(qū)侵入到建平雜巖中的基性巖墻(Wangetal., 2015b)、山東沂水地區(qū)侵入到古老片麻巖中的基性巖墻(Pengetal., 2013)、冀東青龍和灤南司家營的基性巖墻(Wangetal., 2015b; 李懷坤等, 2019(1)李懷坤, 張健, 田輝, 鐘炎, 劉歡, 周紅英, 相振群, 涂家潤. 2019. 中國及鄰區(qū)中、新元古代地層格架和大地構(gòu)造研究. 中國地質(zhì)調(diào)查項目研究報告, 中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天津地質(zhì)調(diào)查中心 原作者(Wu et al., 2014)采用206Pb/238U加權(quán)平均年齡1470±9Ma,考慮到中元古代的特點,本文采用207Pb/206Pb的加權(quán)平均年齡)。有的研究者把這些基性巖墻聯(lián)系起來,認為可以構(gòu)成一個大火成巖省,與新元古代晚期的地幔柱事件有關(guān)(Wangetal., 2015b)。在華北陸塊中-新元古代巖漿巖年齡直方圖中只有一個較小的峰,其峰值年齡為1.23Ga(圖4b)。

    第六期(0.89~0.94Ga)。該期巖漿事件在華北陸塊以遼東半島出露的基性巖床(Zhangetal., 2016)、恒山大石溝地區(qū)出露的輝綠巖墻(Pengetal., 2011)和徐淮地區(qū)出露的基性巖床和巖墻(Liuetal., 2006; Wangetal., 2012a; 蔡逸濤等, 2018; Zhuetal., 2019; Suetal., 2020)為代表(圖5);在華北陸塊西部阿拉善地區(qū)以強變形的花崗巖為代表(耿元生和周喜文, 2010)。華北陸塊東部該階段的基性巖墻主要形成于大陸的拉張環(huán)境(Wangetal., 2012a),阿拉善地區(qū)的花崗巖形成于拉張環(huán)境,但是,屬于造山晚期的拉張還是后造山的拉張環(huán)境不明確(耿元生和周喜文, 2010, 2011)。這期巖漿事件從0.94Ga延續(xù)到0.89Ga,峰值年齡在0.93Ga左右(圖4)。

    第七期(0.85~0.80Ga)。該期巖漿事件在華北南緣表現(xiàn)為欒川群大紅口組粗面巖的噴發(fā)(胡國輝等, 2019)和欒川地區(qū)輝長巖的侵位(Wangetal., 2011; Lingetal., 2015);在華北陸塊西北緣狼山地區(qū)表現(xiàn)為酸性火山巖的噴發(fā)(彭潤民等, 2010)以及千里山地區(qū)基性巖墻的侵位(彭澎等, 2018)。一些研究者認為,高硅富鉀的粗面巖與侵位的輝長巖構(gòu)成雙峰式火山巖,形成于大陸裂解環(huán)境(胡國輝等, 2019)。狼山地區(qū)的酸性火山巖也形成于張性裂谷盆地環(huán)境(彭潤民等, 2010)。目前的年代學(xué)研究表明,華北陸塊南緣該期的巖漿事件形成較早(849~830Ma),而狼山地區(qū)和千里山地區(qū)的巖漿活動則稍晚(817~805Ma)。

    2.2 揚子陸塊中-新元古代的巖漿事件序列

    揚子陸塊中-新元古代的巖漿巖分布較為廣泛,中元古代的巖漿巖主要分布在揚子西緣和北緣,新元古代的巖漿巖分布廣泛,特別是在江南造山帶和揚子北緣分布較多。根據(jù)巖漿巖的形成時代,揚子陸塊中-新元古代的巖漿巖可以分為八期。

    第一期(1.8~1.76Ga)。該期巖漿事件只在華夏地塊僅有零星出露,如福建武夷山地區(qū)侵入麻源群大金山組的片麻狀花崗巖,形成年齡為1796Ma和1795Ma(Chenetal., 2017a);福建建寧麻源群天井坪組中的斜長角閃巖,形成年齡為1766Ma(李獻華等, 1998)。有限的資料表明,這一階段的片麻狀花崗巖屬于A型花崗巖,形成于板內(nèi)拉伸構(gòu)造環(huán)境(Chenetal., 2017a)。天井坪組中的斜長角閃巖的地球化學(xué)特征揭示它們類似于現(xiàn)代的板內(nèi)玄武巖(李獻華等, 1998, 1999),形成于板內(nèi)的拉張環(huán)境。但是這一階段的巖漿巖出露過于局限,其影響范圍,區(qū)域構(gòu)造背景還有待深入研究。

    第二期(1.76~1.70Ga)。該期巖漿事件主要表現(xiàn)為揚子地塊西南緣出露的雙峰式巖漿巖。如云南武定地區(qū)出露的輝綠巖和花崗斑巖(王子正等, 2013; 郭陽等, 2014; 楊斌等, 2015)、會理皎平渡輝長巖和會東菜園子花崗巖(Gengetal., 2020),以及一些基性巖脈。目前的年代學(xué)結(jié)果表明,這期巖漿事件從1765Ma(楊斌等, 2015)一直延續(xù)到1694Ma(王冬兵等, 2013),在華南陸塊年齡直方圖上在1.72Ga有一個小的峰值。但是作為雙峰式巖漿巖似乎不應(yīng)延續(xù)較長時間。值得注意的是,武定地區(qū)的同一個花崗斑巖巖株獲得的年齡分別為1764Ma(楊斌等, 2015)和1730Ma(王子正等, 2013);皎平渡輝長巖有的作者獲得的年齡為1694Ma(王冬兵等, 2013),而筆者等獲得的年齡為1721Ma(Gengetal., 2020)。因此,這次巖漿事件的準確時限還需進一步研究。這期雙峰式巖漿巖形成于大陸裂解環(huán)境(圖6; 王子正等, 2013; 楊斌等, 2015; Gengetal., 2020)。

    圖6 華南陸塊中-新元古代巖漿演化示意圖

    第三期(1.69~1.66Ga)。該期巖漿事件以揚子地塊西南緣大紅山群火山巖和河口群火山巖以及東川群中的粗玄巖為代表,它們形成于1700~1640Ma(Zhaoetal., 2010b; Zhao and Zhou, 2011; 楊紅等, 2012; 周家云等, 2011; Chenetal., 2013b; 耿元生等, 2017),由于數(shù)據(jù)有限在年齡直方圖上并沒有形成明顯的峰值(圖4c)。這期巖漿活動形成與巖漿熱液有關(guān)的鐵氧化物銅金礦床(Iron-Oxide-Copper-Gold, IOCG)或?qū)訝钽~礦床(Sediment-hosted Stratiform Copper, SSC)(Zhao and Zhou, 2011; 王生偉等, 2016)。根據(jù)火山巖組合及相關(guān)的沉積建造組合特征,這期火山巖形成于裂谷環(huán)境(圖6; Wang and Zhou, 2014; Wangetal., 2014c)。

    第四期巖漿作用(~1.5Ga)。該期巖漿活動以揚子地塊西南緣會理一帶的基性巖墻為代表。在四川會理通安鎮(zhèn)的竹菁地區(qū)集中出露,在長4km、寬90~370m的范圍內(nèi)出露有數(shù)十條基性巖墻,主要是輝長巖,一些輝長巖中含有Fe-Ti氧化物,局部成為礦體,這些基性巖墻主要走向北西向(300°~350°)(Fanetal., 2013)。此外,在通安附近也見有該期的輝長巖脈(耿元生等, 2012),這些巖墻主要侵入到通安組地層中。這期巖漿事件從1531Ma(耿元生等, 2012)延續(xù)到1486Ma(Fanetal., 2013),在年齡直方圖上在1.5Ga附近有一個小的峰值(圖4c)。這期巖漿巖的母巖漿為裂谷環(huán)境(圖6)下略微富集的巖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產(chǎn)物(Fanetal., 2013)。

    第五期巖漿作用(~1.4Ga)。這期作用以海南島抱板地區(qū)出露的片麻狀花崗閃長巖為代表,形成年齡在1455~1431Ma之間,可能形成于島弧或大陸邊緣構(gòu)造環(huán)境(Lietal., 2002a; 許德如等, 2006; 張立敏等, 2017)。這期巖漿事件分布局限,其區(qū)域構(gòu)造意義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此外,在四川西南會理地區(qū)發(fā)現(xiàn)有1.37Ga的輝長巖,可能形成于洋殼初始俯沖背景(任光明等, 2017)。由于四川會理和海南相距較遠,二者的形成時代有一定差別,是否代表同一期巖漿事件尚需進一步研究。

    第六期巖漿事件(1.08~0.96Ga)。這期巖漿事件在華南的不同地區(qū)表現(xiàn)形式有所差異。在揚子地塊西南緣以川西地區(qū)會理群天寶山組中的火山巖、云南元謀地區(qū)苴林群普登組中的火山巖、云南元謀-四川會理一帶出露的花崗巖及基性巖脈為代表,它們形成于1072~1014Ma(耿元生等, 2007a, 2017; 楊崇輝等, 2009; Chenetal., 2014, 2018; Zhuetal., 2016)。但對于該地區(qū)的這期巖漿事件形成的構(gòu)造環(huán)境尚有不同認識,部分研究者認為這期巖漿事件形成于板塊的碰撞環(huán)境,與Grenville期的造山事件有關(guān)(Lietal., 2002a; 耿元生等, 2007a; 楊崇輝等, 2009)。有的研究者認為該地區(qū)這期巖漿事件形成的花崗巖屬于A型花崗巖,形成于陸內(nèi)裂谷盆地環(huán)境(Chenetal., 2018);或形成于揚子與華夏陸塊碰撞初期在揚子陸塊內(nèi)形成的裂谷環(huán)境(Zhuetal., 2016)。在揚子陸塊其他地區(qū),這期巖漿事件則以贛東北蛇綠巖帶、湖北黃陵西部廟灣蛇綠巖中的輝長巖等為代表。其中贛東北蛇綠巖中的輝長巖等形成于1038~970Ma(李獻華等, 1994; Gaoetal., 2009; Zhangetal., 2015b; Wangetal., 2015a; 李源等, 2017; 蔣幸福等, 2017);廟灣蛇綠巖形成于1096~973Ma(Pengetal., 2012b; Dengetal., 2017)。此外,四川石棉地區(qū)出露的超基性-基性巖組合(部分研究者認為屬于蛇綠巖組合)中的輝長巖也曾獲得1066Ma的鋯石SHRIMP U-Pb年齡結(jié)果(Huetal., 2017);在揚子地塊的西北緣四川青縣通木梁群火山巖中堆晶輝長巖等也曾獲得過971~966Ma的鋯石U-Pb年齡數(shù)據(jù)(Lietal., 2018)。贛東北的蛇綠巖屬于江南造山帶的一部分,而廟灣蛇綠巖位于揚子地塊的內(nèi)部,石棉蛇綠巖則位于揚子地塊的西緣。這些產(chǎn)于不同地點的蛇綠巖組合基本是同時代的產(chǎn)物,它們是否構(gòu)成了一套西起石棉,向東經(jīng)廟灣,東到贛東北蛇綠巖帶是值得重視的問題。不論是巖石組合和地球化學(xué)特征,揚子西南緣云南元謀-四川會理的火山巖和花崗巖與江南造山帶、揚子地塊北緣的巖漿巖組合都有明顯的差異,因此我們在華南中-新元古代巖漿演化示意圖中將它們分別表示(圖6)。

    第七期巖漿事件(0.93~0.82Ga)。在華南陸塊中-新元古代年齡直方圖中可以看出,從0.95Ga左右的低谷,到新元古代晚期是一個連續(xù)的正態(tài)分布的年齡曲線。其最大峰值在0.84Ga左右,之后巖漿活動的強度漸次減弱(圖4c)。我們之所以采用0.82Ga作為這次巖漿事件的結(jié)束時限,主要考慮以下因素:首先從廣西北部,經(jīng)貴州梵凈山、湖南、江西北部、安徽南部、到浙江北部新元古代早期地層(也稱下構(gòu)造層,包括四堡群、梵凈山群、冷家溪群、雙橋山群和雙溪塢群等)與新元古代中晚期地層(也稱上構(gòu)造層,包括丹州群、下江群、板溪群、修水群及河上鎮(zhèn)群等)之間存在明顯的不整合接觸,造成該不整合界面的構(gòu)造運動時限大體在0.82Ga(高林志等, 2011; 孟慶秀等, 2013)。其次,揚子地塊西緣形成于裂谷環(huán)境的蘇雄組雙峰式火山巖形成于806~803Ma(李獻華等, 2001a; 卓皆文等, 2015),江南造山帶東段侵入許村花崗巖的混合巖墻形成于805~804Ma,形成于裂谷環(huán)境的上墅組雙峰式火山巖形成于802~797Ma(Wangetal., 2012c),考慮到從碰撞造山轉(zhuǎn)變?yōu)殛憙?nèi)的裂谷環(huán)境需要一定的時間,由此推斷二者轉(zhuǎn)換的時間大約在820Ma左右。最后,在華南中-新元古代巖漿巖年齡直方圖上(圖4c)可以看出從840Ma的最大峰值到810Ma的小峰,頻度有明顯的下降,因此我們以820Ma為界。

    在華南地區(qū)該階段的巖漿巖最顯著的是出露在江南造山帶中的火山巖和相關(guān)的花崗巖類。在江南造山帶的東段平水群、雙溪塢群中的火山巖(從玄武巖到流紋巖都有出露)以及相伴的侵入巖(如西裘花崗巖套、山后巖漿雜巖等),形成時間在950~840Ma(Lietal., 2009b; Chenetal., 2009a, b; Liuetal., 2015; 陳輝等, 2016; Lyuetal., 2017)。在江南造山帶中段以雙橋山群中的火山巖(包括玄武巖、安山巖和流紋巖)以及相關(guān)的侵入巖(如皖南的許村巖體、歙縣巖體、休寧巖體、江西的九嶺巖體等)為代表,它們主要形成于840~820Ma(李獻華等, 2002; Lietal., 2003c, 2016b; Wuetal., 2006; 薛懷民等, 2010; Wangetal., 2014d)。到江南造山帶西段,該期巖漿事件以梵凈山群、四堡群中的火山巖(以基性火山巖為主)和相伴的侵入巖(梵凈山地區(qū)的桃樹林巖體,四堡地區(qū)的三防、本洞、元寶山等巖體及輝長巖等)為代表,其主要形成于840~818Ma(Zhouetal., 2009; Lietal., 1999; Zhaoetal., 2011; 王敏等, 2011; 薛懷民等, 2012; 張傳恒等, 2014; Yaoetal., 2014; Wangetal., 2014d; Linetal., 2016)。上述資料表明,江南造山帶中該期的巖漿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并不完全相同,東部相對較早,西部相對較晚。它們不僅在時間上有差異,在鋯石Hf同位素和全巖Nd同位素組成上也存在明顯差異和分帶性(Wangetal., 2014d),表明它們的物質(zhì)來源和形成環(huán)境都有所差異。東部的火山巖和花崗巖類早期形成于島弧環(huán)境,之后逐步過渡到弧后的前陸盆地環(huán)境,西部則形成于揚子地塊和華夏地塊的碰撞環(huán)境。

    該期巖漿事件在揚子地塊北緣和西緣也有較明顯的表現(xiàn)。在揚子北緣的碧口群、西鄉(xiāng)群下部的火山巖、勉略混雜巖帶中的一些基性巖塊,以及米倉山地塊中的早期侵入體也屬于這一階段的巖漿產(chǎn)物,它們形成于855~824Ma期間(Yanetal., 2004; 閆全人等, 2007; 賴紹聰?shù)? 2007; 夏林圻等, 2009; 葉霖等, 2009; Dongetal., 2012),這些巖漿巖主要形成于島弧環(huán)境(Dongetal., 2012, 2017)。

    位于揚子地塊內(nèi)部接近北緣的黃陵花崗巖基出露面積900km2,其主體三斗坪英云閃長巖、黃陵廟奧長花崗巖和大老嶺(二長)花崗巖也形成于這一階段(馬大銓等, 2002; Zhaoetal., 2013a, b),它們可能形成于島弧環(huán)境(Zhaoetal., 2013a, b)。在揚子地塊西緣以鹽邊群中的火山巖和相關(guān)的侵入巖為代表,鹽邊群中的火山巖主要為玄武巖,目前還沒有可靠的年齡數(shù)據(jù),但是侵入到鹽邊群的關(guān)刀山巖體已經(jīng)獲得856Ma的年齡(Lietal., 2003b; Duetal., 2014),結(jié)合碎屑鋯石的年齡等資料,鹽邊群的火山巖大致形成于880~830Ma(Zhouetal., 2006a; 杜利林等, 2013),主要形成于揚子西緣弧后盆地(Lietal., 2006; 杜利林等, 2005; 2013; Sunetal., 2008)。之后,有一期基性巖脈侵入到鹽邊群、登相營群之中(824~809Ma)(Cuietal., 2015; Niuetal., 2015),標志著揚子西緣這期巖漿事件的結(jié)束。

    以上論述表明,該期巖漿事件在華南表現(xiàn)強烈。但是不同地區(qū)表現(xiàn)形式有所差異,很難逐個小地區(qū)進行表示。因此,考慮到江南造山帶和揚子北緣的造山過程具有相似性,因此在華南中-新元古代巖漿事件演化示意圖上大體分為江南造山帶和揚子北緣與揚子其他地區(qū)進行表示(圖6)。

    第八期巖漿事件(0.82~0.72Ga)。從華南地區(qū)中-新元古代巖漿巖的年齡直方圖可以看出,華南地區(qū)0.82~0.72Ga巖漿活動依然比較強烈,但顯示從老到新巖漿活動的強度呈逐漸遞減的趨勢(圖4c)。這期巖漿事件在華南不同地區(qū)表現(xiàn)的形式不同。在江南造山帶及附近,由于0.82Ga左右的武陵運動標志造山運動的結(jié)束,所以這一地區(qū)0.82Ga以后的巖漿事件以代表拉張環(huán)境的火山巖和侵入巖為特征。如江南造山帶東段802~797Ma的雙峰式火山巖(Lietal., 2008b; Wangetal., 2012c; 吳榮新等, 2007),揚子陸塊西緣806~803Ma的蘇雄組雙峰式火山巖(李獻華等, 2001a; 卓皆文等, 2015)以及上構(gòu)造層中形成于拉張環(huán)境的一些火山巖,如丹州群三門街組中的火山巖(765Ma, Zhouetal., 2007)等。在江南造山帶及附近這一階段的非造山型侵入巖也比較發(fā)育,如皖南-浙北一帶的蓮花山花崗巖、石耳山花崗巖、白際花崗巖等(Lietal., 2003a; 吳榮新等, 2005; 薛懷民等, 2010; 鄧奇等, 2016),贛北的梅仙巖體(Xinetal., 2017)及廣西的田朋巖體等(王孝磊等, 2006)。

    該階段在揚子地塊北緣的火山巖主要包括碧口群上部、武當群、西鄉(xiāng)群、耀嶺河群等中的火山巖(Yanetal., 2004; Lingetal., 2008; 夏林圻等, 2008, 2009; 祝禧艷等, 2008; 徐學(xué)義等, 2010; Zhuetal., 2014),以及以漢南雜巖為代表的侵入巖等(凌文黎等, 2006; Zhaoetal., 2010a; Dongetal., 2011, 2012, 2017; 楊朋濤等, 2012; 敖文昊等, 2014)。在揚子北緣(或者稱勉略帶)這期巖漿事件是該區(qū)0.85~0.82Ga巖漿事件的延續(xù),0.85~0.82Ga的巖漿事件導(dǎo)致北側(cè)的陡嶺地體與小摩嶺島弧的拼合,大洋繼續(xù)向南發(fā)展,到該階段,在洋盆中形成了大量的火山巖,在鳳凰山島弧產(chǎn)生了大量的侵入巖,形成漢南雜巖(Dongetal., 2017)。因此,揚子北緣該期的巖漿事件主要形成于大洋盆地和島弧環(huán)境(圖6)。

    在揚子地塊西緣,該階段形成了大量的巖漿巖,包括龍門山雜巖、康定雜巖、米易雜巖、大田雜巖等,成分變化很大,有沙壩輝長巖、蘇長巖、同德閃長巖、磨盤山和康定TTG巖系、摩挲營花崗巖-二長花崗巖等,這些不同成分的巖漿巖基本形成于810~740Ma期間(Zhouetal., 2002b, 2006b; Lietal., 2003a, 2009a; 杜利林等, 2006; 耿元生等, 2007b; 郭春麗等, 2007; Huangetal., 2008; Mengetal., 2015)。對于這套巖漿雜巖的形成背景目前存在不同認識,部分學(xué)者認為時期巖漿活動形成于地幔柱導(dǎo)致的拉伸構(gòu)造環(huán)境(Lietal., 2002b, 2003a, c; Zhuetal., 2006);另一些學(xué)者則認為這期巖漿活動形成于與島弧有關(guān)的構(gòu)造環(huán)境(顏丹平等, 2002; Zhouetal., 2002b; 沈渭洲等, 2003)。

    2.3 塔里木及周緣中-新元古代的巖漿事件序列

    塔里木陸塊位于我國西北,由于大部分被沙漠覆蓋,其前寒武紀基底只在其東北緣、東南緣及西南緣的局部出露。已有資料顯示,塔里木陸塊包括了太古宙、古元古代的變質(zhì)基底,也出露大量的中-新元古代的地層和火成巖。在塔里木北側(cè)的天山造山帶、東南緣的阿爾金-祁連造山帶中出露一些中-新元古代的地塊,對于分布于(早)古生代造山帶中地塊的歸屬存在不同認識,有的認為它們可能來自不屬于塔里木的外來地塊,有的認為它們可能來自塔里木陸塊的外來地塊。本文所稱塔里木及周緣,既包括塔里木陸塊也包括中天山造山帶及祁連造山帶中的一些中-新元古代地塊。根據(jù)巖漿巖的形成時代,塔里木陸塊及周緣的中-新元古代巖漿事件可以分為八期。

    第一期巖漿事件(1.79~1.77Ga)。目前,該期巖漿事件的產(chǎn)物在塔里木及周緣目前僅發(fā)現(xiàn)兩處。一處位于塔里木西南緣葉城地區(qū)為侵入到太古宙-古元古代赫羅斯坦雜巖中的基性巖墻,巖墻寬2~10m,延長300~2000m,走向310°~330°。較寬的巖墻從邊部輝綠巖到中心輝長巖,有一定變化,并發(fā)育冷凝邊。其中一條較寬巖墻中輝長巖的斜鋯石U-Pb年齡為1780±12Ma,可以代表基性巖墻的形成年齡(Zhangetal., 2019)。這些基性巖墻從形成時代和地球化學(xué)上都可與華北該時期的基性巖墻群對比,形成于大陸的伸展環(huán)境。另一處是位于柴達木北緣大柴旦西北鷹峰地區(qū)的環(huán)斑花崗巖。鷹峰巖體呈北西-南東向延長的棗核型,出露面積20km2,主要由粉紅色環(huán)斑花崗巖和灰白色環(huán)斑花崗巖組成。該巖體侵入到達肯大坂群,并有輝長巖脈和花崗巖脈侵入其中。Xiaoetal. (2004)曾采用鋯石TIMS方法獲得1776±36Ma的年齡結(jié)果,Chenetal. (2013a)采用鋯石LA-ICPMS U-Pb法獲得1794±6Ma的年齡結(jié)果。通常認為,環(huán)斑花崗巖是非造山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是地殼伸展構(gòu)造的標志之一(Windley, 1991; R?m? and Haapala, 1995)。因此,鷹峰環(huán)斑花崗巖形成于非造山的拉伸環(huán)境(圖7)。從形成年代上看,鷹峰地區(qū)的環(huán)斑花崗巖較華北陸塊內(nèi)北京密云環(huán)斑花崗巖(1679~1685Ma)形成要早,可能意味著塔里木陸塊中元古代早期裂解的深成巖漿事件略早于華北陸塊,而與華北陸塊中元古代早期的熊耳群火山事件和太行巖墻群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基本一致。由于這期巖漿事件分布零星,在年齡直方圖上沒有形成明顯的峰(圖4d)。

    圖7 塔里木陸塊及周緣中-新元古代巖漿演化示意圖

    第二期巖漿事件(~1.50Ga)。該期巖漿事件以塔里木北緣的庫魯克塔格的阿斯廷布拉克鐵礦區(qū)內(nèi)出露的基性巖床為代表。該區(qū)出露的基性巖以巖床形式為主,少量為小巖株,巖床一般長度大于2000m,寬度200~400m,它們侵入到興地塔格群興地河組下部的大理巖中。這些巖床以輝綠巖為主,主要由輝石、角閃石、斜長石組成,具有典型的輝綠結(jié)構(gòu)。在局部,可以在與巖床接觸的大理巖中觀察到陽起石,可能是接觸變質(zhì)的產(chǎn)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質(zhì)礦產(chǎn)局, 1993)。在輝綠巖中獲得過1491±11Ma,1497±21Ma和1551±8Ma的年齡數(shù)據(jù)(Wuetal., 2014; Wangetal., 2017c; 張健等, 2018),這幾個數(shù)據(jù)尚有一定差異?;詭r床的地球化學(xué)具有大陸溢流玄武巖的特點,形成于大陸裂解(裂谷)環(huán)境(圖7; Wuetal., 2014; 張健等, 2018)。在塔里木西南緣庫地北,喀拉喀什群中1525±4Ma流紋巖(Zhangetal., 2019)可能也屬于這期巖漿事件。

    第三期巖漿事件(1.45~1.40Ga)。該期巖漿事件以塔里木北部天山造山帶內(nèi)的阿拉塔格、尾亞、星星峽等地出露的片麻狀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等為代表。這些變形的花崗巖體出露面積變化較大,有的僅在星星峽群片麻巖中呈大的透鏡狀,而在阿拉塔格地區(qū)該期的花崗巖套出露近80km2。巖石類型以片麻狀花崗閃長巖、片麻狀二長花崗巖為主,少量的片麻狀英云閃長巖、片麻狀閃長巖和片麻狀鉀長花崗巖,它們侵入到星星峽群之中,并與星星峽群一起經(jīng)歷了強烈的變形,普遍具有與圍巖產(chǎn)狀一致的片麻理。目前的年代學(xué)資料顯示,這套巖漿雜巖主要形成于1458~1405Ma期間(胡靄琴等, 2006; 施文翔等, 2010; Heetal., 2015),地球化學(xué)特征表明它們主要屬于堿性-鈣堿性系列,形成于大陸巖漿弧環(huán)境(圖7, Heetal., 2015)。在塔里木西南緣的庫斯拉甫一帶出露的阿孜巴勒迪爾巖體形成時代為1423±19Ma到1401±5Ma(黃建國等, 2012; Yeetal., 2016),也屬于這期巖漿事件的產(chǎn)物。該巖體侵入到長城系的碳酸鹽巖和混合巖中,地球化學(xué)成分顯示該巖體屬于A2型花崗巖,形成于大陸裂解環(huán)境(圖7, Yeetal., 2016)。由此可見,該期巖漿事件在塔里木北部天山造山帶中的產(chǎn)物和塔里木西南緣的產(chǎn)物形成構(gòu)造背景有明顯差異,說明當時天山造山帶中的一些中元古代地塊處于碰撞造山環(huán)境,而當時塔里木西南緣的阿孜巴勒迪爾巖體則形成于大陸裂解環(huán)境。值得注意的是,天山造山帶中這期巖漿事件略早,而塔里木南緣的這期巖漿事件發(fā)生的略晚,是否為同一期巖漿事件的產(chǎn)物尚需更深入的研究。在塔里木及周緣的年齡直方圖上,1.43Ga有一個明顯的峰值(圖4d),代表該期巖漿事件的主活動期年齡。

    第四期巖漿事件(~1.12Ga)。在期巖漿事件的產(chǎn)物目前僅在塔里木西南緣的庫斯拉甫北西一帶有所發(fā)現(xiàn)。在該地區(qū),花崗閃長巖、眼球狀花崗巖及淡色花崗巖侵入到中元古代的桑株塔格群中,這些巖體呈北西向拉長的橢圓狀,寬2~3km,長可達10km左右。其中花崗閃長巖的鋯石SHRIMP U-Pb年齡為1118±5Ma,眼球狀花崗巖的鋯石LA-ICPMS U-Pb年齡為1116±9Ma,淡色花崗巖的鋯石SHRIMP U-Pb年齡為1116±1Ma(Zhangetal., 2019)。地球化學(xué)特征顯示它們具有A2型花崗巖特征,形成于地幔柱引發(fā)的裂解環(huán)境(Zhangetal., 2019)。

    第五期巖漿事件(0.96~0.88Ga)。在塔里木及周緣中-新元古代巖漿事件年齡直方圖上在0.93Ga左右有一個明顯的峰值(圖4d),是這期巖漿事件的反映。該期巖漿事件在塔里木及周緣的不同地區(qū)表現(xiàn)形式有所差別。在塔里木西南緣葉城以南以塞拉加茲塔格群中的火山巖為代表,這套火山巖以玄武巖為主,其次為流紋巖,缺少中性成分的安山巖,具有雙峰式火山巖的特點(Wangetal., 2015d)。根據(jù)全巖Rb-Sr年齡曾將該群劃分為中元古代早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質(zhì)礦產(chǎn)局, 1993),近年高精度鋯石原位定年表明,這套火山巖形成于896~881Ma期間,屬于新元古代早期(Wangetal., 2015d, 2015e)。塞拉加茲塔格群中雙峰式火山巖組合與華北陸塊、西非克拉通、剛果克拉通、巴西圣弗蘭西斯科克拉通等地925~870Ma的裂谷型火山巖可以類比,表明它們形成于裂谷環(huán)境(Wangetal., 2015e)。

    在塔里木東南緣,從新疆若羌向東經(jīng)阿爾金、祁連到柴達木北緣造山帶中都有該期巖漿巖分布,主要有片麻狀花崗巖、眼球狀花崗片麻巖、條帶狀花崗片麻巖等花崗質(zhì)侵入巖。它們侵入到古-中元古代變質(zhì)地層中,并與圍巖一同經(jīng)歷了強烈的變形,其變形面理產(chǎn)狀與圍巖中的片理、片麻理產(chǎn)狀一致。這些正片麻巖在成分上主要是花崗閃長巖、石英二長巖,少量為花崗巖,它們主要形成于951~881Ma(Tungetal., 2007; 張建新等, 2011; Songetal., 2012; Yuetal., 2013; Fuetal., 2015)。這些巖漿片麻巖以高鉀鈣堿性I型花崗巖為主,εHf(0.9Ga)值介于-5.6到+3.9之間,鋯石Hf的二階段模式年齡(tDM2)介于1.9~1.4Ga,這些特征表明,塔里木東南緣該期片麻狀花崗巖,是在活動大陸邊緣條件下由古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早期基性-中性母巖部分熔融產(chǎn)生的(Yuetal., 2013)。

    在塔里木陸塊北緣,該期巖漿事件的產(chǎn)物僅在庫魯克塔格的興地附近有零星出露,巖性為片理化的花崗巖,形成時代為933±11Ma,并認為其可與華南等地的Grenvillian期造山事件相對比(Shuetal., 2011)。此外,在塔里木中部塔參1井基底花崗閃長巖的角閃石40Ar-39Ar坪年齡分別為931.68±0.73Ma 和890.65±1.94Ma (Lietal., 2005),可能也屬于這期巖漿事件的產(chǎn)物。這期巖漿事件在塔里木陸塊以北的中天山造山帶內(nèi)則廣泛分布,從西部的溫泉,經(jīng)中東部的阿拉塔格、尾亞,到東部的星星峽等地都有分布,主要是不同類型的片麻狀花崗巖,由于它們同圍巖一起經(jīng)歷了強烈的變形改造,以往曾將其作為地層的組成部分。近年大量的研究表明,這些花崗質(zhì)片麻巖是經(jīng)過強烈改造的花崗巖,屬于巖漿巖的范疇。它們主要是花崗巖,少部分屬于花崗閃長巖,主要形成于969~882Ma(Yangetal., 2008; 胡靄琴等, 2010; 彭興明等, 2012; Huangetal., 2014; Wangetal., 2014g; Wangetal., 2014e; Huangetal., 2015; Gaoetal., 2015),巖相學(xué)、地球化學(xué)特征表明它們屬于S型花崗巖,形成于活動大陸邊緣環(huán)境(圖7; Huangetal., 2015; Gaoetal., 2015)。

    第六期巖漿事件(0.88~0.82Ga)。在塔里木陸塊及周緣中-新元古代巖漿事件年齡直方圖上在0.93Ga與0.83Ga兩個年齡高峰之間有明顯的低谷,低谷的最小年齡值在0.88Ga左右。另外在塔里木陸塊北緣的庫魯克塔格地區(qū)有形成于裂谷拉張環(huán)境的818±11Ma和816±15Ma的輝長巖墻或輝綠巖墻(Zhangetal., 2011; 鄧興梁等, 2008)。所以,我們把這一期巖漿事件限定在0.88~0.82Ga(圖4d)。該期巖漿事件在塔里木陸塊北緣的庫魯克塔格一帶表現(xiàn)強烈,形成大量的含角閃石花崗閃長巖、石榴-白云母花崗巖、二云母花崗巖及混合巖中的一些淡色花崗和淡色花崗巖脈。它們主要形成于834~824Ma期間(Geetal., 2013, 2014)。地球化學(xué)特征表明,它們類似于現(xiàn)代的埃達克質(zhì)巖石。鋯石的Hf同位素等揭示,它們是在俯沖增生背景下由太古宙基性的下地殼部分熔融產(chǎn)生(圖7; Geetal., 2014)。庫魯克塔格東段大平梁斜長花崗巖(鋯石LA-ICPMS U-Pb年齡826±13Ma)以及由于巖體侵位于圍巖形成的矽卡巖銅礦床(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830±26Ma)(Caoetal., 2010)也應(yīng)屬于這一期巖漿事件的產(chǎn)物。

    在塔里木陸塊東南緣柴北緣鷹峰地區(qū),該期巖漿事件以粗玄巖墻和Aolaoshan 組中的玄武巖和流紋巖為代表,這期火山巖+粗玄巖巖墻的組合和地球化學(xué)特征表明它們是雙峰式巖漿巖組合,它們在851~821Ma期間(Luetal., 2008b; Xuetal., 2016b)形成于地幔柱有關(guān)的拉張環(huán)境,并有可能構(gòu)成大火成巖省(Xuetal., 2016b)。塔里木北緣庫魯克塔格地區(qū)該期巖漿事件發(fā)生于碰撞造山環(huán)境,而塔里木東南的柴北緣鷹峰地區(qū)該期巖漿事件發(fā)生在裂谷拉張環(huán)境(圖7),二者似乎是矛盾的。一種可能就如Xuetal. (2016b)所解釋的,在850Ma之前已形成Rodinia超大陸,之后在華南、柴北緣、澳大利亞之間由于地幔柱的上涌形成了大火山巖省。另外一種可能就是柴北緣一帶當時面對大陸,開始向外擴散裂解,而塔里木北緣則當時面向大洋,由于陸塊的不斷擴散,面向大洋的一側(cè)發(fā)生了洋殼向陸塊的俯沖,所以在塔里木北緣形成了與碰撞造山有關(guān)的巖漿巖。

    第七期巖漿事件(0.82~0.72Ga)。該期巖漿事件在塔里木北緣的庫魯克塔格一帶表現(xiàn)最為明顯,形成大量的花崗巖類、基性侵入巖、基性巖脈、貝義西組火山巖等,這些巖石從組合到地球化學(xué)特征都表明它們形成于大陸裂谷環(huán)境(Zhangetal., 2007b, 2009b, 2011; Shuetal., 2011; Longetal., 2011b; Caoetal., 2014; Tangetal., 2016)。從塔里木及鄰區(qū)中-新元古代巖漿巖年齡直方圖上可以看出,這期巖漿事件在~0.79Ga和~0.73Ga有兩個峰值(圖4d)。早期峰值期間,形成了大量的花崗巖(如太陽島花崗巖)和少量的基性巖脈(如中途站的基性-超基性巖脈)(Zhangetal., 2007b, 2011; Longetal., 2011b; Shuetal., 2011)。從0.77Ga到0.75Ga巖漿活動相對較弱,局部形成了一些花崗巖。0.75Ga到0.72Ga巖漿活動再次加強,形成了興地附近的超-基性巖漿雜巖(如興地Ⅰ到Ⅳ號巖體)及相關(guān)的花崗巖脈或巖株(Zhangetal., 2011; Caoetal., 2014; Tangetal., 2016)等。該階段在庫魯克塔格地區(qū)還形成了貝義西組火山巖(740~725Ma)(徐備等, 2008; Xuetal., 2009; 高林志等, 2010)。該階段的巖漿事件,除在庫魯克塔格地區(qū)表現(xiàn)強烈外,在塔里木陸塊西北的阿克蘇一帶也有表現(xiàn),如侵入到阿克蘇群中的基性巖墻群(Chenetal., 2004; Zhangetal., 2009b; 張健等, 2014)。在塔里木西南緣這期巖漿事件表現(xiàn)較弱,在庫地附近的輝長巖和花崗巖構(gòu)成雙峰式的巖漿組合(Zhangetal., 2006)。在塔里木陸塊內(nèi)都表現(xiàn)為陸內(nèi)拉張背景。在塔里木陸塊以北的天山造山帶中,這期巖漿事件也有表現(xiàn),如中天山西段賽里木湖附近的輝長巖及花崗巖(Wangetal., 2014h),星星峽地區(qū)的花崗巖(Leietal., 2013)等,它們的形成環(huán)境很可能也屬于陸內(nèi)的拉伸背景(Wangetal., 2014h; Leietal., 2013)。

    第八期巖漿事件(0.68~0.60Ga)。在塔里木及周緣中-新元古代巖漿巖年齡直方圖中在0.68~0.60Ga期間有一個獨立的峰,其峰值在0.64Ga左右(圖4d)。這期巖漿事件在華北基本沒有出現(xiàn),在華南只有零星分布,在塔里木北緣的庫爾勒-庫魯克塔格一帶則比較明顯的。形成了一些二長花崗巖、正長花崗巖、石英正長巖等花崗巖體(Geetal., 2012, 2014; 何登發(fā)等, 2011; 張傳林等, 2014)外,也有輝綠巖等基性巖脈(Zhuetal., 2008),同時也有一些火山巖噴發(fā),如阿勒通溝組上部的火山巖(Heetal., 2014)、扎摩克提組上部火山巖(Xuetal., 2009; Heetal., 2014)等。這期巖漿巖的組合和地球化學(xué)特征,表明它們形成于陸內(nèi)的拉伸環(huán)境或者是弧后裂谷盆地環(huán)境(圖7; Geetal., 2012)。在塔里木陸塊西北的阿克蘇一帶,不整合在阿克蘇群之上的蘇蓋特布拉克組火山巖也形成于該時期較晚階段的大陸裂谷環(huán)境,并可與庫魯克塔格地區(qū)的特瑞愛肯組及華南的南沱組成冰期相對比(Xuetal., 2013)。

    3 三大陸塊中-新元古代巖漿事件的差異演化

    通過華北、華南和塔里木三大陸塊中-新元古代巖漿事件的對比(表1),可以看出這三個陸塊的巖漿事件序列、巖漿巖的組合、巖漿巖形成的構(gòu)造背景存在一定的差異。即使在同一陸塊內(nèi)(如華南和塔里木),不同部位的巖漿演化也存在差異。

    1.78~1.5Ga,華北、華南和塔里木陸塊內(nèi)巖漿事件的強度、期次、巖漿作用方式盡管不同,但是它們都形成于拉伸的構(gòu)造背景。其中華北的強度較大,1.78Ga的熊耳火山巖和太行巖墻群分布比較廣,可以達到大火成巖省的規(guī)模。而在華南和塔里木陸塊,該時期的巖漿活動僅在局部存在,規(guī)模非常小。盡管規(guī)模上有差異,但是三大陸塊都存在中元古代早期與拉伸構(gòu)造背景有關(guān)的巖漿活動。如果1.8Ga之前存在一個全球的Columbia超大陸,華北、華南和塔里木陸塊可能位于超大陸的不同位置,但是在這一階段,巖漿活動的記錄表明它們都參與了Columbia超大陸的裂解過程。

    從表1可以看出,從1.4Ga開始華南和塔里木陸塊的巖漿演化與華北有了明顯的差異。1.4Ga在華南陸塊的海南島形成了與碰撞有關(guān)的片麻狀花崗巖(Lietal., 2002a; 張立敏等, 2017),1.37Ga在四川南部會理一帶形成了與洋殼消減碰撞有關(guān)的輝長巖(任光明等, 2017),表明華南陸塊在這一階段局部已經(jīng)從拉張構(gòu)造體制轉(zhuǎn)變?yōu)閿D壓構(gòu)造體制。塔里木陸塊北緣在1.4Ga左右形成了與碰撞造山有關(guān)的S型花崗巖,也表明該陸塊的北側(cè)已經(jīng)發(fā)生了構(gòu)造體制的轉(zhuǎn)變。華北陸塊盡管沒有這一階段的巖漿活動記錄,但是,從薊縣系大紅峪組火山巖到1.32Ga的燕遼沉降帶中大規(guī)模的基性巖床,表明華北陸塊從中元古代早期到中元古代晚期始終處于拉伸的構(gòu)造背景。到新元古代早期,華南、塔里木陸塊與華北陸塊構(gòu)造體制的差異更加明顯。在華南陸塊,江南造山帶和揚子北緣在0.9~0.82Ga都發(fā)育了大量的與造山作用有關(guān)的火山巖和侵入巖,塔里木陸塊北緣形成了大量的與造山作用有關(guān)的S型花崗巖,表明它們經(jīng)歷了Rodinia超大陸的匯聚過程。而華北陸塊的遼東半島、徐淮地區(qū)在0.92Ga則發(fā)育了大量的與拉伸裂解有關(guān)的基性巖床和巖墻,到0.83Ga左右在南緣發(fā)育了與拉張有關(guān)的大紅口堿性火山巖,在西緣的千里山在0.81Ga發(fā)育了代表拉張環(huán)境的基性巖墻,始終處于一種拉伸狀態(tài),并沒有參與Rodinia超大陸的匯聚。從1.4Ga左右開始,華南、塔里木陸塊就與華北陸塊經(jīng)歷了不同的巖漿演化,處于不同的構(gòu)造背景,在全球構(gòu)造演化中處于不同的位置。

    從中-新元古代巖漿演化看,華北陸塊從1.78Ga到新元古代中期經(jīng)歷了相同的巖漿演化過程,一直處于拉張的構(gòu)造環(huán)境。從一個側(cè)面說明華北陸塊從古元古代末期就是一個完整的陸塊,所以后期經(jīng)歷了相同的巖漿演化過程。但是,華南和塔里木陸塊內(nèi)卻有不同的巖漿演化事件。在華南陸塊,1.40~1.37Ga局部有與造山左右有關(guān)的巖漿事件(海南島花崗巖和四川會理輝長巖),在1.0Ga左右在江南造山帶(贛東北)、揚子地塊內(nèi)(湖北宜昌廟灣)以及揚子西緣石棉都發(fā)育有蛇綠巖;在揚子西南則發(fā)育有與島弧背景有關(guān)的火山巖(四川會理群天寶山組火山巖),在云南元謀發(fā)育有板內(nèi)的花崗巖。這些不同部位發(fā)育的巖漿巖表明,華南陸塊不同部位經(jīng)歷了不同的巖漿構(gòu)造事件,它們很可能是由不同的小地塊在1.0Ga左右經(jīng)過較廣泛的巖漿構(gòu)造事件拼合到一起的。塔里木陸塊也有類似的巖漿演化特點。如在1.4Ga左右塔里木陸塊北緣的花崗巖具有大陸巖漿弧巖漿巖的特征,而同時期在塔里木陸塊西南的阿孜巴勒迪爾巖體具有A2型花崗巖特征,形成于大陸裂解環(huán)境。如0.96~0.88Ga期間,塔里木東南緣和北緣的花崗巖以I型和S型為特點,形成于活動大陸邊緣。而在塔里木陸塊的西南緣該時期則形成了塞拉加茲塔格群中雙峰式火山巖,形成于陸內(nèi)裂谷環(huán)境。再如,在0.82~0.72Ga期間塔里木陸塊北緣的庫魯克塔格地區(qū)發(fā)育了大量的與拉張環(huán)境有關(guān)的花崗巖和基性巖脈,而在陸塊的西北緣阿克蘇地區(qū)在卻發(fā)生了藍片巖相的變質(zhì)作用,形成了與洋殼俯沖有關(guān)的低溫高壓的藍片巖(Chenetal., 2004)。同一陸塊內(nèi)不同部位,不同階段巖漿巖組合的差異意味著塔里木陸塊原來并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陸塊,很可能是在不同時期由不同塊體拼合而成的。Guoetal. (2001)根據(jù)阿爾金北緣與南緣蛇綠巖形成時代的差異,就曾提出過塔里木陸塊的基底是在不同時期由不同塊體拼合而成的的認識。

    表1 華北、華南和塔里木陸塊中-新元古代巖漿事件對比

    圖8 全球主要陸塊1.8~0.7Ga期間大火成巖省分布示意圖(據(jù)Ernst et al., 2008修改)

    4 幾個有關(guān)問題的討論

    4.1 關(guān)于1.4Ga左右?guī)r漿事件的性質(zhì)

    在華南和塔里木陸塊零星出露一些1.43Ga左右的巖漿巖,在華南陸塊包括海南島的片麻狀花崗巖、川西南1.37Ga的輝長巖,在塔里木陸塊有在北緣分布的片麻狀花崗閃長巖、片麻狀二長花崗巖等。海南島的花崗巖被認為形成碰撞造山環(huán)境(張立敏等, 2017),四川會理一帶的輝長巖被認為是蛇綠混雜巖的組成部分,形成于洋殼初始俯沖階段(任光明等, 2017),塔里木北緣的變形花崗巖類被認為形成于大陸巖漿弧環(huán)境(Heetal., 2015)。從地球化學(xué)特征看,這些巖漿事件都與碰撞造山環(huán)境有關(guān)。但從全球構(gòu)造演化看似乎存在矛盾。Columbia超大陸在~1.8Ga形成之后,很快進入了拉伸階段,在超大陸內(nèi)部形成一些盆地,在邊緣形成一些被動陸緣,但是并沒有使超大陸完全裂解。通常認為,以北美麥卡基巖墻(1.27Ga)或北澳大利亞Derim-Galiwinku基性大火成巖省(1.32Ga)的出現(xiàn)為標志,Columbia超大陸發(fā)生了最終的裂解(Rogers and Santosh, 2002; Zhaoetal., 2004b; Houetal., 2008; Zhangetal., 2012a)。按照這種認識,我們可以說,在1.32~1.27Ga之前,Columbia超大陸仍處于完整的一體化狀態(tài)。在Columbia超大陸在未完全裂解開之前,到裂解開之后的一段時間,全球的絕大多數(shù)陸塊都處于一種拉張裂解的背景。是否存在一些小的邊緣陸塊較早就從超大陸裂解出去(或者始終沒有與超大陸聚合)它們之間發(fā)生了局部的拼合,產(chǎn)生了局部的與造山有關(guān)的巖漿巖目前尚難以證實。由于華南和塔里木北緣出露的1.43~1.37Ga的巖漿事件非常局限,資料有限,對他們形成的構(gòu)造背景還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除了研究局部具體的巖漿巖特征之外,還要從更大的尺度,甚至全球的尺度探討它們形成的構(gòu)造背景。同時,在超大陸格局復(fù)原時也應(yīng)考慮到這期巖漿事件的作用和影響。

    4.2 關(guān)于Rodinia超大陸聚合的時限

    最初,格林威爾造山運動是指1.19~0.98Ga期間勞倫古陸與亞馬遜地體間的“陸-陸碰撞”作用(Rivers, 1997; 周金成等,2008)。隨著Rodinia超大陸的提出,部分學(xué)者就把導(dǎo)致Rodinia形成的地質(zhì)過程稱為Grenville期。我國的四堡運動最初是指造成上覆丹州群與下伏四堡群之間不整合的構(gòu)造運動,時間在1.0Ga左右。一些學(xué)者提出導(dǎo)致?lián)P子地塊和華夏地塊聚合的四堡運動與形成Rodinia超大陸的Grenville運動大致相當(Lietal., 2002a, 2008a)。后來隨著大量高精度同位素年齡數(shù)據(jù)的發(fā)表,該不整合界面的時限在0.82Ga左右。從時間上看,四堡運動與格林威爾運動有一定差異。由于超大陸的形成是一個復(fù)雜過程,于是有人提出從Columbia超大陸的分離到Rodinia超大陸的形成都屬于Rodinia過程。Ernstetal. (2008) 根據(jù)大量的中-新元古代大火成巖省的資料,把1.3~0.9Ga作為Rodinia超大陸的聚合階段,0.9~0.7Ga作為Rodinia超大陸的裂解階段(圖8)。在該圖中華北基本是空白,華南和塔里木只表示了0.82~0.75Ga與超大陸裂解有關(guān)的巖漿事件。本文根據(jù)現(xiàn)有的資料,將華北、華南和塔里木陸塊的有關(guān)巖漿巖資料表示到該圖中(由于華南和塔里木陸塊內(nèi)存在差異演化因此塔里木用北表示塔里木東北緣和西北緣,用南表示東南緣和西南緣;華南則用北表示揚子地塊北緣及西緣,用南主要表示江南造山帶),有些分布范圍廣,達到了屬于大火山巖省(如華北1.78Ga的熊耳火山巖和太行基性巖墻群、華北1.32Ga的基性巖床等)。有些規(guī)模較小,為了與全球巖漿作用的對比也在該圖上給以了表示(圖8)。

    該圖中Ernstetal. (2008)表示了大火成巖省,并未說明這些火成巖的形成構(gòu)造背景。從補充后的圖中可以看出,華北陸塊從1.8Ga到0.8Ga左右的巖漿活動一直是在拉張環(huán)境下形成的,由此可以判斷華北陸塊并沒有參與Rodinia超大陸的聚合過程。華南陸塊和塔里木陸塊,與Rodinia超大陸聚合的巖漿事件從1.0Ga到0.82Ga左右,最終的結(jié)束事件在0.82Ga左右。所以從華南和塔里木陸塊的巖漿事件演化看,Rodinia超大陸聚合的巖漿事件結(jié)束的時間應(yīng)在0.82Ga左右,而不是0.9Ga。

    Ernstetal. (2008)所確定的Rodinia超大陸開始聚合的時限1.3Ga實際是Columbia超大陸最終裂解的時限。裂解后各陸塊相互間有漂移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屬于Columbia超大陸的裂解過程還是屬于Rodinia超大陸的聚合過程是值得探討的。從圖8中可以看出,在東南極、勞倫古陸、剛果-巴西等地都存在1.25Ga左右的大火成巖省。北美Elzevirian期(1.25~1.19Ga)是一期俯沖增生造山事件(Rivers, 1997),與這幾個地區(qū)的巖漿事件在時間上可以對比。因此我們認為Rodinia超大陸的聚合期應(yīng)從1.25Ga到0.82Ga。

    4.3 華南陸塊中1.0Ga左右?guī)r漿事件所提出的問題

    從圖2可以看出,在江南造山帶(贛東北)、揚子地塊內(nèi)(湖北宜昌廟灣)以及揚子西緣石棉都發(fā)育有在1.0Ga左右的蛇綠巖;在揚子西南則發(fā)育有與島弧背景有關(guān)的火山巖(四川會理群天寶山組火山巖),在云南元謀發(fā)育有板內(nèi)的花崗巖等。對出露在華南陸塊不同部位、近同時形成巖漿巖已有較多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認識。但是從全局上這些1.0Ga左右的巖漿巖向我們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不同地點的蛇綠巖是同一條蛇綠巖帶還是幾條蛇綠巖帶?這些蛇綠巖帶在Rodinia超大陸形成過程中起到什么作用?1.0Ga左右的蛇綠巖與近同時代的揚子西南緣天寶山組以酸性火山巖為主的巖漿巖在構(gòu)造上有沒有聯(lián)系?通過地球化學(xué)有人認為揚子西南緣1.0Ga左右的巖漿巖形成于類似島弧的環(huán)境,有人認為形成于陸內(nèi)裂谷環(huán)境,它們究竟是形成于同一構(gòu)造背景還是形成于不同的構(gòu)造背景?用于進行構(gòu)造環(huán)境分析的地球化學(xué)指標的可靠性如何?等等。

    Zhangetal. (2015b)認為,贛東北蛇綠巖是揚子地塊與華夏地塊之間洋中脊的產(chǎn)物,洋脊從北向南俯沖形成了贛東北蛇綠巖。Wangetal. (2015a)提出,贛東北蛇綠巖是弧后洋消減,揚子地塊與懷玉島弧碰撞的產(chǎn)物。Pengetal. (2012b)提出廟灣蛇綠巖是北側(cè)神農(nóng)架弧與揚子地塊碰撞的產(chǎn)物。彭松柏等已經(jīng)注意到廟灣蛇綠巖與贛東北蛇綠巖的關(guān)系,認為揚子北緣與澳大利亞東南緣之間的大洋在1.0Ga左右消減,神農(nóng)架島弧位于揚子地塊的北側(cè),主消減帶位于神農(nóng)架弧與揚子地塊之間,而贛東北蛇綠巖是主消減帶東部的一個分支。Huetal. (2017)認為神農(nóng)架弧與揚子地塊間消減帶呈弧形,石棉蛇綠巖和廟灣蛇綠巖都是該弧形消減帶的產(chǎn)物。對具體的蛇綠巖來說這些不同的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揚子地塊本身并不是一個很大的地塊,因此需要從揚子地塊的整體(甚至是整個Rodinia超大陸的形成過程)考慮這幾處蛇綠巖的相互關(guān)系、形成的構(gòu)造背景等問題。同時,揚子地塊西南緣1.0Ga左右的天寶山組火山巖、相關(guān)的侵入巖與這幾處蛇綠巖是基本同時形成的,它們之間是否存在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是否處于統(tǒng)一的構(gòu)造體制都是需要從揚子地塊的整體及它們在Rodinia超大陸形成過程中的作用進行總體的考慮。

    關(guān)于揚子西南緣1.0Ga左右的火山巖和侵入巖,有的研究者(Lietal., 2002a; 楊崇輝等, 2009)認為它們與揚子地塊、華夏地塊拼合的江南造山帶有關(guān),如果這樣江南造山帶的地理分布就需要進行再認識。也有的研究者(Chenetal., 2018)認為該期的巖漿事件形成于揚子地塊西南1150~960Ma的康滇裂谷帶中,有的研究者(Zhuetal., 2016)認為該期巖漿事件形成于揚子和華夏碰撞初期的裂谷盆地中。這些模式都有一定的地質(zhì)資料給以支持,但是缺少對這些巖漿巖與同時期蛇綠巖相互關(guān)系的研究,缺少這期巖漿事件與江南造山帶廣泛的0.88~0.82Ga巖漿事件相互關(guān)系的研究以及該期巖漿事件在Rodinia超大陸形成過程中所起作用的研究。

    總之,1.0Ga左右蛇綠巖和巖漿巖的發(fā)現(xiàn),為我們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從華南陸塊的總體或更大的范圍和視角進行研究。

    5 結(jié)論

    (1)華北陸塊中-新元古代巖漿事件可以劃分為7個階段(1.78Ga、1.70Ga、1.63Ga、1.32Ga、1.23Ga、0.93Ga和0.83Ga),各階段的巖漿巖均形成于大陸地殼伸展的構(gòu)造背景。華南陸塊中-新元古代巖漿事件可以劃分為8個階段(1.78Ga、1.72Ga、1.67Ga、1.5Ga、1.42Ga、1.0Ga、0.84Ga和0.77Ga),其中~1.4Ga左右的一期巖漿構(gòu)造事構(gòu)造件分布局限,可能形成于局部的構(gòu)造拼合背景。1.0Ga左右的巖漿事件,在華南陸塊的不同部位表現(xiàn)形式不同,意味著發(fā)生過不同地塊的拼合。從0.95Ga到0.82Ga的巖漿事件主要分布在江南造山帶和揚子地塊北緣,這一階段的巖漿事件導(dǎo)致?lián)P子地塊和華夏地塊拼接成一體,形成華南陸塊。塔里木陸塊該階段的巖漿事件可以劃分為8個階段(1.78Ga、1.5Ga、1.43Ga、1.1Ga、0.92Ga、0.83Ga、0.74Ga和0.65Ga),其中1.43Ga、0.96~0.88Ga和0.88~0.82Ga階段,塔里木陸塊不同部位的巖漿事件表現(xiàn)形式和形成背景有明顯差異。

    (2)華北、華南和塔里木陸塊從1.8Ga到1.5Ga的巖漿事件都是在拉張構(gòu)造背景下形成的,意味著它們都經(jīng)歷了Columbia超大陸的裂解。但是從~1.4Ga,華南和塔里木陸塊都存在與碰撞有關(guān)的巖漿事件,而華北陸塊缺少這一階段的巖漿活動記錄,表明三大陸塊開始了各自的演化過程。華南和塔里木陸塊0.96~0.82Ga的巖漿活動強烈,都與Rodinia超大陸的聚合有關(guān),而華北這一階段的巖漿活動仍以拉張環(huán)境為構(gòu)造背景。這種差異意味著華南和塔里木陸塊卷入了Rodinia超大陸的聚合,而華北陸塊很可能沒有經(jīng)歷Rodinia超大陸的聚合過程。

    (3)華南陸塊的的不同部位發(fā)育的1.0Ga左右的蛇綠巖以及代表不同構(gòu)造環(huán)境的巖漿巖和火山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科學(xué)問題,需要我們從華南陸塊的總體或更大的范圍和視角進行研究和認識。

    致謝感謝劉俊來教授、劉正宏教授和劉永江教授為本專輯付出的辛勤勞動;感謝兩位審稿人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見。

    謹以此文祝賀我的老師楊振升先生90華誕,并祝先生健康長壽。

    猜你喜歡
    陸塊巖漿巖塔里木
    New Zealand
    甘肅龍首山多金屬成礦帶地質(zhì)構(gòu)造特征研究
    印度克拉通前寒武紀地質(zhì)特征
    硬厚巖漿巖下采動地表沉陷規(guī)律研究
    塔里木
    歲月(2016年5期)2016-08-13 00:04:39
    重磁資料在巖漿巖綜合解譯中的應(yīng)用
    巨厚堅硬巖漿巖不同配比的模型試驗研究
    塔里木油田超深超高壓氣藏的成功改造
    斷塊油氣田(2014年6期)2014-03-11 15:34:03
    2013年塔里木墾區(qū)棉花農(nóng)業(yè)氣象條件評述
    塔里木大學(xué)與塔里木大漠棗業(yè)聯(lián)合組建特色果樹生產(chǎn)工程實驗室
    介休市| 杨浦区| 昌乐县| 大安市| 巴中市| 扶风县| 永济市| 大名县| 牡丹江市| 达州市| 沂水县| 灌阳县| 错那县| 莱州市| 富平县| 南平市| 康平县| 皮山县| 彰武县| 罗源县| 景泰县| 淳安县| 韶关市| 阿鲁科尔沁旗| 彰化县| 莱阳市| 集安市| 武义县| 柘荣县| 米林县| 莱芜市| 十堰市| 崇左市| 海口市| 晋江市| 衡南县| 长武县| 额敏县| 浦县| 白朗县| 华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