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美洲
【摘要】探究性閱讀只是探究性學習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在語文課程中是極其重要的,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過去我們常說,學習一篇課文,主要解決三個問題: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探究性閱讀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仍然是這些。關鍵在于過去我們主要靠講解分析,而課程改革要求學生自己去探索去追究。簡而言之,在閱讀教學中,“探”就是探問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究”就是究問為什么這樣寫。
【關鍵詞】? 閱讀? ?探究? ?特征? ?方法
分類號:G623.2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并貫徹到每一個階段的目標和“教學建議”中。探究性學習已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熱點,也是貫徹語文課程標準的一個難點,據(jù)了解不少教師仍存在種種疑慮。本文談談筆者對“探究性閱讀”的一些學習體會。
1.探究是人的潛能
什么是探究?探究是“探”和“究”組成的合成詞,既“探”且“究”,指探尋、追究。探究是一種心理傾向和行為方式,即人們對未知的事物有認知的愿望,想了解其“是什么”;或想了解已知事物的現(xiàn)狀,即“怎么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追究其來龍去脈,了解它“為什么”會是這樣??梢哉f,探究的基本內(nèi)涵就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是思維正常的人,都有探究的潛能。
2.探究性閱讀的主要特征
2.1問題意識
接受學習重在接受、吸收、積累,即接受前人的知識成果,吸收人類文化營養(yǎng),積累、充實、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因為教科書要求接受的知識大多歷經(jīng)長期的檢驗,一般以定論的形式呈現(xiàn)在閱讀主體面前。中小學閱讀教學也要鼓勵學生多問:問問文章反映的事物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問問作者的觀點有什么依據(jù),問問其主張能否付諸實踐……不僅知道作者寫了什么,怎樣寫的,更要追問為什么這樣寫,探尋有沒有別樣的寫法。有了問題意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才會由被動接受現(xiàn)成答案變?yōu)橹鲃犹綄な挛锞烤?,成為學習的主人。
2.2實踐能力
接受性閱讀常要求學生抄寫課文的語句,傾聽教師的講解,背誦固定的答案。探究性閱讀強調(diào)閱讀能力要在閱讀實踐中培養(yǎng),強調(diào)讓學生在直接閱讀課文及課外讀物的過程中,去獲得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等閱讀能力。鼓勵學生自己查工具書去解決生字新詞,查閱作家作品知識和讀物涉及的其他學科知識、文化常識;鼓勵學生自己利用圖書館、網(wǎng)絡搜集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選擇適合自己閱讀的名著,從閱讀實踐中學會閱讀。
2.3開放視野
接受學習往往過分強調(diào)標準答案,導致學生思維趨同,缺乏創(chuàng)造性。葉圣陶先生曾寫過一首富于想象力的小詩:“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兩頭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辈恢獜暮螘r起,彎彎的月亮“像小船”成了惟一的標準答案,一代又一代學生異口同聲這樣回答。誰說彎彎的月亮像鐮刀、像彎弓、像豆角、像翹翹辮……都會受到喝斥或冷眼。葉老如有知,當作何感想?
3.具體方法來自實踐
實施探究性閱讀,關鍵在于教師轉(zhuǎn)變教育教學觀念。要相信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潛能,要尊重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鼓勵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求答案。具體操作方法,則因師生而異,因課文而異,因?qū)W習環(huán)境而異,應該是“教無定法”。下面列舉幾個課例為證。
3.1教會學生提問
第一課時我以“學會學習”為課題,鼓勵學生“要靠自己學,主動地學,生動活潑地學”,并布置學生自讀《背影》,做字詞卡片,提問題。第二課時精讀《背影》,30多人提了26個問題(重復的不計),一是不懂的字詞,如“情不能自已”,是“已”還是“己”?“差使”怎么讀?什么叫“虧空”?“天無絕人之路”指什么?為什么“桔”寫成“橘”?二是對時代背景不理解,如:朱自清算是有名的人,為什么還沒有錢?為什么要向腳夫行小費?難道不行小費就不讓過嗎?當時的人是不是只認錢,就沒有一些愿意幫助人的?祖母死了,為什么父親的差事也交卸了?為什么“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三是照抄課后練習,如:這淡淡的哀愁產(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這說明學生還不會提問題。比較有價值的是:是不是真的寫作者非常聰明?為什么父親感到心里很輕松?文中用很長一段寫父親為兒子買橘子,這表現(xiàn)了什么?文中兩次描寫父親衣著,這是不是為了突出“背影”?
3.2引導設計板書
講授《我的叔叔于勒》,自己設計板書。公開課上讓三名學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的板書設計,其中一名學生用折線(/\/\/)表示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并概括出各段大意。問他為什么這樣設計,學生回答:《變色龍》中,警官的態(tài)度隨著小狗主人身份的變化忽冷忽熱,《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婦隨著于勒有錢無錢的變化而忽親忽疏。進一步指導學生自己給課文作批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3.3感知—感悟—活動—體驗
學習毛澤東《長征》詩,教學設計別開生面。時間一個月,分為三個階段。一是信息—感知階段(二周),用音樂、圖片設計課件導入,激發(fā)學生找書看、看電視劇、上網(wǎng)查、問別人,在搜集資料的基礎上撰寫發(fā)言稿。二是詩文—感悟階段(一課時),學生提出“暖”“寒”等問題后,分四人小組探究、討論,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教師指導朗讀,幫助學生加深感悟。三是活動—體驗階段(集中二周,以后繼續(xù)深化),學生實踐體驗,撰寫體會,展示交流,評價總結(jié)?;凇按箝喿x”的教學觀念,既“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構(gòu)建課內(nèi)外聯(lián)系、校內(nèi)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大閱讀體系。本課三階段,構(gòu)成了一個“知情意行”完整統(tǒng)一的大閱讀過程。
探究性閱讀是課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理念,但它是從國內(nèi)外先進的教學實踐中發(fā)展而來?!墩Z文課程標準》注意不同學段的要求由低到高、由淺入深。應該說遵循了循序漸進的認知規(guī)律。只要教師轉(zhuǎn)變觀念,注意提高自身素質(zhì),努力去探索,并把握這些“度”的要求,扎扎實實去實施,是可以逐步達到課標要求的。當然,學校注意改善教學環(huán)境,加強圖書資料乃至網(wǎng)絡建設,也是開展探究性閱讀必不可少的條件。
參考文獻
陳晨. 基于讀寫結(jié)合理論的初中語文教學調(diào)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