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瑞營
摘要:新版的信息技術課標實施不久,但是新課標更突出信息技術在高中的重要價值,但因為一些原因,信息技術教學效果不理想,課標理念沒有落實下來,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改善教學質量的方法策略。僅供參考。
關鍵詞:新課標;信息技術;教學;問題;改善
高中信息技術核心點在于培育學生信息技術課程的核心素養(yǎng),提升學生信息素養(yǎng),這是新課改要求的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同時在高考改革中,信息技術很可能被納入到選考科目當中,因而必須要思考一個問題,即如何提升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效果。
一、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問題
早在2003年信息技術就成為了高中階段必修的課程,但是因為偏向于培育一般素養(yǎng),教學上突出辦公軟件的使用,并且因為高考指揮棒的作用,信息技術在高中的地位并不突出。2017年新版本的課標出臺,要求培育核心素養(yǎng),但因為新版本課標出現(xiàn)了很大的變化,在加上高考改革方向還沒有明確,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依然存在一些典型的問題。比如某信息技術課上,教師準備好了教學設計,興沖沖地到了教室,準備就緒要開始上課了,結果學生的反應卻讓教師很尷尬,比如學生會說老師再等一下……,學生也很少帶教材,很少做筆記,教師開始講課時,學生也開始舉行座談會。
在新高考改革當中,信息技術有望成為一個高考選考科目,一部分院校已經(jīng)將信息技術列為自主招生考試必考的科目,這也證明信息技術在高中階段越來越重要。而且新版本的信息技術課標中信息技術課程有三個模塊,包括必修、選修和選擇性選修,必修一般就對應高中的信息技術學業(yè)考試,其余模塊則很可能成為高考的加試項目,不過因為新高考沒有明確信息技術是必選的科目,而且按要求來說現(xiàn)在是6選3,其中并沒有信息技術,只有部分地區(qū)是7選3才有信息技術,按照趨勢來說,信息技術成為高考必考科目是必然的,但目前因為還在過渡階段,信息技術在高中階段依然還是處在比較尷尬的地位。從現(xiàn)有的高考機制來說,信息技術是唯一的一個只有會考而沒有高考的學科,但新課標又特別強調它的價值,不重視這門課不行,但太重視了又不太可能,因為只有信息技術課的教師重視,其他學科以及學生都不重視。
進一步來說,因為會考的存在,教師教學能力一般會以學生的學業(yè)水平考試的成績來作為評價標準,一些教師對會考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變化,因而導致一個極端局面的發(fā)生,即會考應試。因為必修課的課時比較少,教師就會急于求成,以前信息技術課是高中生的“放松課”,現(xiàn)在天天做上機會考試題,教師沒有教的興致,學生也沒有學的興致。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信息技術的教學中又遭遇了一個新的問題,即非零起點的矛盾,小學、初中到高中都有信息技術課,但是因為課程銜接上的問題,導致高中階段的信息技術的教學存在一個典型的問題,即一部分學生吃不飽,而一部分學生吃不消。久而久之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興致就完全喪失了。
二、如何改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
按照課標要求,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是信息技術教學當中必須要完成的目標,當然在課標中指出的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而信息素養(yǎng)的提升則要求必須要緊扣學科大概念,包括數(shù)據(jù)、算法、信息系統(tǒng)等。同時課標要求以學生為主題,突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計算思維來實現(xiàn)信息素養(yǎng)的提升。因此為了改善信息技術教學上的問題,要根據(jù)課標要求改進教學過程以及評價方法。
根據(jù)課標要以計算思維為基礎,培育學生信息技術方面的技能,計算思維與數(shù)學思維很相似,特別是數(shù)學建模,計算思維培育需要從數(shù)學建模的角度來思考解決的方法。現(xiàn)在很多小學生在計算機的應用上都能用得溜,但是否具有計算思維卻不一定,高中要進一步地強化計算思維的培育,這里突出數(shù)學建模,在面對一個實際的問題時要先通過數(shù)學建模來將具體的問題予以簡單化,并轉化成數(shù)學上的問題,用數(shù)學的方法來構建模型,并確定需要的參數(shù)和變量,然后在計算機上編寫一個算法來解決問題。
因此在教學模式上筆者建議采取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面對學生吃不飽或吃不消的現(xiàn)象,突出線上MOOOC或微課的價值,利用這些課程來讓學生在線上反復學,線下則主要根據(jù)實際的問題來進行實踐操作。教學的過程中,筆者建議嚴格按照情境+探究+評價的主線來組織課堂教學的實施。新知識的講授放在MOOC上或者是微課上,學生在課下自主地學,課堂上結合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來打造問題情境,學生合作探究,先完成數(shù)學建模,然后利用程序語言來編程,完成作品,當然這比較高級,對于一些學生來說可能吃不消,由此課堂上突出項目或案例教學,以具體的案例為基準,讓學生利用教師所制定的一個與案例或項目有關的程序文件,進入編程的環(huán)境當中,通過對程序的運行、調試等實際操作來認識程序代碼,以及程序是如何編制的,進一步突出算法的重要性,進而將學生引入到數(shù)學建模上來。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學懂的內(nèi)容可以在微課或MOOC上進一步通過反復學來達成目標。
教學評價上要突出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學生自評,教師總評。教師總評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收集學生實踐過程當中的信息資料并用相應的算法來進行評價,突出對學生在信息技術課上的學習過程的評價。而學生的互評主要針對的是學生在項目或案例教學當中實踐所產(chǎn)生的結果進行評價。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課標體現(xiàn)了一種信息技術的培育必須從娃娃抓起的理念,它銜接了小學初中的信息技術的課標,更突出一些信息技術方面的高級應用,當然也強調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高級應用方面主要在選修模塊當中,而信息素養(yǎng)方面主要在必修模塊,在高考尚未明確選考信息技術的情況下,對教師而言如何上好信息技術課是非常大的挑戰(zhàn),因此筆者建議從教學模式以及教學評價方法上來改進教學。
參考文獻:
[1]田福鵬.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策略探究[J].讀書文摘,2016,(29):238.
[2]丘纖麗.淺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反思分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5,(9):206-206.
[3]黃斐.芻議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無奈與突破[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6,(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