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和
玉米大喇叭口期是從拔節(jié)到抽雄所經歷的時期,是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的時期,這時玉米的第11片葉已經展開,玉米植株上部的幾片大葉突出,就好像一個大喇叭,根、莖、葉的生長非常旺盛,體積迅速擴大、干重急劇增加,此時植株已形成60%左右,同時,雄穗已發(fā)育成熟,是玉米穗粒數形成的關鍵時期,各器官間開始爭奪養(yǎng)分,群體和個體以及個體之間矛盾日益突出。這時,此期各項管理措施得當,有利于玉米穗粒數的增加,能獲得顯著的增產效果。這時如果管理措施不得當、肥水供應不充足,就很有可能必造成植株大、果穗小、有禿尖、粒重小等,進而導致產量不高。喇叭口期是玉米生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也是進行各項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各項措施采用的及時、得當,就可以為玉米高產穩(wěn)產奠定堅實的基礎。所以,玉米是否高產就看這時期的管理措施是否得當了。
玉米大喇叭口時期主要采取以下幾種管理措施:
一、適時、適量追肥
玉米一生中需肥量最多、需肥強度最大的時期是大喇叭口期,這一時期必須及時追肥,防止玉米生育后期出現脫肥現象。應根據土壤肥力和苗情進行追施化肥,以氮肥為主,通常每畝用尿素10-15公斤,隨著玉米田最后一次中耕作業(yè)進行,在距離玉米根系8-10厘米處開10-15厘米溝,施入化肥后蓋土。長勢好的玉米田,可適當少施,反之應多施、提前施。
二、中耕培士
玉米大喇叭口期生長速度加快,對肥料、水份、光照和氧氣的需求量都比較大。這一時期中耕能夠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透氣性,改善土壤的通氣和水肥供應狀況,增厚植株基部土層,能提高土壤溫度,促進根系生長,防止植株倒伏。通過中耕松土作業(yè)能夠打破土壤板結,截斷毛細管,當土壤水分缺乏時,既能提升下層土壤水份向上輸送,又能防止土層以下水分的蒸發(fā),起到蓄水保墑的作用;當水分過多時,中耕既可以促進地表水分的下滲,又可以促進土壤水分的蒸發(fā),防止內澇發(fā)生,使玉米生長發(fā)育良好。中耕還有能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加快土壤有機物質的分解,提高土壤供應養(yǎng)分的能力。中耕還可以清除部分田間雜草。由此可見,中耕是玉米大喇叭口期田間管理的一項重要措施。
在中耕的同時要進行培士。培土不宜過早,如果培土過早,因根部土壤溫度較低、空氣不足,使玉米節(jié)根的生長和發(fā)育受到抑制,根系發(fā)育不健壯,而且會降低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培土高度在6-10厘米為宜。培土時要盡可能地向根旁擁土,促進玉米植株莖部發(fā)生次生根和氣生根,增強根系的支撐能力,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要注意擁土太不要多,不要壓苗、不要損傷葉片。
三、澆水
玉米大喇叭口期也是一年之中的高溫季節(jié),蒸發(fā)量比較大,而且玉米植株生長需水量也不斷加大,是玉米需水的關鍵期。這時如果缺水會影響玉米籽粒形成,降低玉米產量。遇到干旱,要及時澆水。澆水能夠改善田間小氣候,促進士揚花授粉,提高玉米果穗的結實率,為玉米的高產高效奠定基礎。澆水要根據田間干旱程度及天氣狀況確定澆水量,水量要澆足,做到澇能排、旱能澆。
四、病蟲害防治
玉米大喇叭口期玉米螟、粘蟲、大斑病、玉米褐斑病等會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生,如得不及時有效控制,將對玉米造成極大的產量損失,這一時期要經常到田間查看病蟲害的發(fā)生情況。如有發(fā)生要立即采取防治措施。
1、玉米螟危害特點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蟲是玉米生育期間經常發(fā)生的一種害蟲,玉米螟可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個部位,幼蟲取食葉肉、蛀食心葉,抽穗后鉆蛀莖稈、蛀食果穗和嫩粒,使受害部分喪失功能,造成玉米減產、品質下降。
大喇叭口期防治指標:當玉米心葉花葉率達20%時,應及時進行防治。
防治方法:可采用3%辛硫磷顆粒劑兌5倍細砂制成毒砂,撒在玉米心葉。藥劑防治可以用用48%毒死蜱乳油100-160毫升/畝,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20毫升/畝、2.5%溴氰菊酯乳油20毫升/畝、10%氯氰菊酯乳油30毫升/畝,兌水葉面噴施。
2、玉米黏蟲危害特點及防治方法
玉米黏蟲危害是以1~2齡幼蟲咬食葉片,造成孔洞;3齡以上幼蟲危害葉片后呈現不規(guī)則的缺口;發(fā)生量大時,短期內能吃光葉片,只剩葉脈,造成玉米減產甚至絕產。
防治指標:每100株玉米有30頭以上黏蟲時,要及時防治。
防治方法:玉米黏蟲的低齡幼蟲時,使用滅幼脲效果明顯。當發(fā)生量比較大時,采用48%毒死蜱(樂斯本)乳油30-40ml/畝,2.5%高效氯氟氰菊酯40-80ml/畝,20%辛硫滅多威乳油80-100克/畝,5%高效氯氟氰菊酯12-18克/畝,兌水40-50kg均勻噴霧。噴霧要均勻周到,不能漏噴,為了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玉米地頭和路邊的雜草都要噴到。噴藥要避開中午高溫時間,應在上午9:00以前、下午17:00以后噴施。如果遇到降雨,要及時補噴。
3、玉米大斑病癥狀及防治方法
玉米大斑病也叫葉斑病、條斑病、枯葉病、煤紋病等。主要危害玉米的葉片、葉鞘和苞葉。玉米植株下部葉片先發(fā)病,出現水漬狀青灰色斑點,病斑沿著葉脈向兩端擴展,形成邊緣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v裂,嚴重時多個病斑融合,葉片變黃枯死。潮濕時病斑上會發(fā)生灰黑色霉層。
防治時期及方法:在玉米9-11片可見葉時,用40%氟硅唑2.7-4毫升/畝、25%咪鮮胺66.7毫升/畝、戊唑丙森辛20克/畝兌水葉面噴霧,連噴2-3次,間隔時間7-10天。
4、玉米褐斑病危害癥狀及防治方法
危害癥狀:玉米褐斑病主要危害玉米的葉片、葉脈和葉鞘。病害初發(fā)生時病斑是圓形或者橢圓形的小斑點,黃色或黃褐色,病斑大多隆起,病斑附近的葉片組織是紅褐色,后期病斑變成黃褐色,連成片,整個葉片上呈現黃綠。
防治方法:發(fā)病初期可選擇300克/升苯醚·丙環(huán)唑乳油,20毫升/畝,兌水均勻噴霧。根據病害發(fā)生程度,可每隔7天一次,連噴2次。
(作者單位:161499 黑龍江省嫩江市農業(yè)綜合行政執(zhí)法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