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文詠
我對李莊的名字一直好奇,小時候問過母親,你為什么不姓李?我的想法很簡單, 李莊人就該姓李。母親說,才不是嘞,李莊人啥姓都有。
既如此,那李姓何來?還稱了莊?讓人與莊園大宅、封地一大片發(fā)生聯(lián)想。一般而言,地名是有區(qū)域特征的,人們不是常說,東北的屯、南方的村、中原的莊么。很多年前,我在河南洛陽待過,經(jīng)??匆姉钋f陸莊、上莊下莊和牛西莊等,后來還知道了著名的臺兒莊和石家莊。臺兒莊因為一場壯烈的戰(zhàn)爭讓人銘記,石家莊則是因為聽起來像個小村莊,其實是個大 城市。就四川來講,以莊為名的地方并不多,尤其是 川南,地處丘陵地帶,有大大小小的江河溪流穿插其 間,致使地名里多含有江灣溪泉和山坳坪壩這些字。搜視長江兩岸,鮮有稱莊的地名,更不用說叫李莊了。當然,長江以北,李莊就多了起來,河南、河北、江蘇、山東等地到處都是,特別是江蘇徐州,大約有十多個 ?名叫李莊的鄉(xiāng)鎮(zhèn)。
于是,長江上游的李莊古鎮(zhèn),得名似乎不合地情, 但其名既立,定有它的來歷。我不由想起另一條河邊上的小鎮(zhèn)馬貢多,那是《百年孤獨》的主場地,這名字是它的開山鼻祖從一場夢中得來。當然,那是神奇地方產(chǎn)生的神奇故事,我們的祖先大多沒有這般虛幻。不過細究下來,我發(fā)現(xiàn)李莊名字的來歷竟缺乏實錘的文證,迄今為止,它的得名只來源于兩個傳說。一說很早很早以前,人類還處于“斷竹、續(xù)竹,飛土、逐肉”那
種二言古詩時代。那時的李莊是個小漁村,竹排兩三架,人戶七八家,全靠打魚為生,至今李莊鎮(zhèn)上還保留著“打漁村巷子”的街名。其中為人所知的是李姓幾兄弟,他們捕魚于江河,易魚于集市,逐漸為外人所知,由此被人稱為李家村。后來,村民們在江邊建了一個龍君廟,管理廟中事務(wù)的叫李氏姑,她也許就是李家兄弟的后裔,只是傳說中沒有提及。李氏姑善良樂施,常年為前來燒香的漁民和船工燒茶送水、提供食宿,從而留下積德行善的好名聲。李氏姑去世后,人們?yōu)榧o念她,就把李家村稱為李莊。以莊代村的說法來得突兀,難道李氏姑不是廟主而是莊主?這里缺乏由村轉(zhuǎn)莊的關(guān)鍵詞,中國的民間傳說大多是這樣,情感演繹豐富而邏輯推理不足。
第二個說法倒是趨于理性實證。傳說1000 多年前,長江水運的計程方式為每 60 華里打一個里程石樁,簡稱里樁。
而李莊斜對岸涪溪口正是 60?華里計程點,恰巧那兒有一方高大挺拔的石柱兀立江邊,就成了天然的里樁石。往來船只和行人原本到此可以拴繩歇腳,只可惜這兒前不挨村后不著店,船工們只得再加一把勁,將船撐過河,往前再行十來華里,到有人居住的村莊停靠。習慣上,人們把這個代替里樁歇腳的地方也叫里樁。久而久之“,里樁”就諧音成“李莊”。而那方貨真價實的里樁石柱則被人們冷落不用,幾百年來一直孤立在李莊斜對岸的江邊上。直到30?多年前,本地一個攝影師專程尋訪,拍下它作為里樁石界存于世間的唯一一張照片后,才風化頹塌而去。
諧音得名的說法比較靠譜,這也是中國語言最有彈性的變異空間。其實,漢語地區(qū)不少地名就是諧音得來,比較典型的是“褡褳”諧出“大連”,因為那里來自山東的移民多,他們走哪兒身上都搭一個褡褳,?于是褡褳成了地方指代,爾后就口傳成大連。還有一說是來自俄語“達里尼”,本意是遠處,是大連淪為俄國租借地以后,根據(jù)沙皇尼古拉之令而命名,“大連”就是“達里尼”的諧音。再如:漢朝大儒董仲舒的陵墓原名“下馬陵”,指文武百官途經(jīng)此地一律下馬步行,以示對先儒的尊敬??珊髞聿恢醯摹埃埋R陵”竟變成了 “蝦蟆陵”。諧音誤讀久了,連大詩人白居易也信了,?他的《琵琶行》里就有這樣兩句“: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而“李莊”來自于“里樁”,也就解答了“莊”字的來歷。有趣的是,沿江一帶樸素的人們還是喜歡給它加個尾巴,叫李莊壩,這兒本是長江水道劃出的一灣扇形河壩,李莊就像煎餅一樣鋪攤在上面。這只是人們在口語上的寫實表達,正式場合和書面語言上,它還是叫李莊。
那么,李莊從古至今都叫李莊嗎?我想它也許還有過曾用名或其他別稱。當然,這事難以考證。中國歷代皇權(quán)所能觸及到的地方也就是縣城,那已經(jīng)是最遠最小、也最草根的地方了。所以,朝廷命官中的知 縣也就成了芝麻一樣的小官,至于縣以下的鄉(xiāng)鎮(zhèn)村 莊,那都是皇權(quán)不達的地方。由此想到,古時那么多 的農(nóng)民起義,不就因為廣袤的鄉(xiāng)野缺失了皇恩浩蕩, 權(quán)力真空正好是造反的根據(jù)地。當然,沒有皇帝插手的鄉(xiāng)村多數(shù)是平靜而厚道的,地方鄉(xiāng)紳和賢達們自會依憑傳統(tǒng)道德和儒家思想維持一方秩序。只是,沒有皇權(quán)的地方就沒有正史,由官府主導修編的地方志也只修到州縣一級,鄉(xiāng)村記事歷來被正史文本所忽略。因此,別說李莊的曾用名和別稱,就連李莊的本名也 ?很難在史書古籍里見到。
幸好,李莊在歷史上還不算低到塵埃的無名之輩,它也曾開掛過。據(jù)前人考傳,西漢建元六年(前135),地處長江水道黃金口岸的李莊,被官府設(shè)置為交通驛站,隸屬于當時的犍為郡。這是寂寞小漁村華麗轉(zhuǎn)身的起點。5?年后,犍為郡遷到這里,李莊成了郡治所在地,這是比縣治還高一點的行政級別,此為李莊的第一次飛躍。雖然幾十年后,犍為郡遷走,定府于僰道(今宜賓),但由此為李莊留下江岸碼頭與街市相連的場鎮(zhèn)布局。南朝梁武帝大同十年(544),戎州(今宜賓)轄下新置一個編制——六同郡,郡下直轄 僰道縣和南廣縣,其郡治和南廣縣縣治同時設(shè)在李莊。此為李莊歷史上值得記錄的特大事件, 因為1000?多年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學者們來此避戰(zhàn),仍以尊古崇經(jīng)態(tài)度,將 他們在李莊所著論文集冠名為《六同別錄》。隋開皇三年(583),六同郡被廢,南廣縣直屬戎州,直至隋仁壽二年(602),南廣縣改名為南溪縣,其縣治仍在李莊。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戎州州治遷來李莊。至此,縣治、州治同駐李莊,其行政地位到達史詩級高度。唐貞觀四年(630),戎州復(fù)遷宜賓。100?多年后,戎州又于唐長慶元年(821)遷回,此時的李莊就像一個高規(guī)格的中轉(zhuǎn)站,隨時迎送上級單位到此常駐短留。果然,12?年后,戎州再遷回宜賓。此后,為避滇匪騷擾(云南與四川的交界都在長江以南),約在宋乾德元年(963),南溪縣治遷往下游北岸的奮戎城,即后來的南溪古城。此后,李莊作為各級行政 中轉(zhuǎn)站的角色宣告結(jié)束,平靜地歸位鄉(xiāng)邑。也就是說,唐末以后李莊就被邊沿化,僅為南 溪縣所轄之區(qū)鎮(zhèn),直至20?世紀80?年代劃歸宜賓市(縣級市),再后作為宜賓市翠屏區(qū)(1996 年10?月,縣級宜賓市改設(shè)為宜賓市翠屏區(qū))所轄的一個古鎮(zhèn)而存在。
但這段縣治、郡治和州治不斷切換的歷史,為尋找李莊曾用名打開了想象空間。在 那些特殊的時光里,它是否因為數(shù)度易治而 曾改名為犍郡、南廣或戎州呢,尤其作為南溪 縣治時,它可能不叫李莊,而就叫南溪。因為 這個名字起始于李莊,也適用于李莊。當年 南廣縣治還在李莊時,為回避太子楊廣之名, 南廣縣必須易名。新名首先要有來歷,其次 要符合地情。宜賓一帶自古是僰人生活之地,古僰道縣就是今天的宜賓縣,這一帶還有 一條小溪叫僰溪(今稱涪溪),它流入長江的 地方叫僰溪口(今為涪溪口),就在李莊斜對 岸,著名的里樁石界就在那里。因李莊同時 處于長江南岸和僰溪之南,從而得名為南溪, 這樣,南廣縣就改成南溪縣。后來,南溪縣治遷往奮戎城時,并未更名,仍叫南溪縣。其實,新城的地理位置與南溪名字并不相符,因為后來的南溪縣城是在僰溪之東和長江之北。歷史就這樣南轅北轍鑄就而成。
朝代更迭、區(qū)制廢存以及城池遷移,不知不覺抹去了李莊的曾用名,而戰(zhàn)亂與自然災(zāi)害,讓李莊差點丟失了它的本名。時光到了明末清初,在公元1644年,中國出現(xiàn)了4?個不同朝代的年號,即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順永昌元年和張獻忠的 大西天命三年??上攵鞘且粋€“國破山河在”的 年代。這一年,四川猶如跌進地獄,農(nóng)民軍張獻忠入 成都稱帝,之后在南明軍和清軍合圍之下,瘋狂屠川。其時,從湖南入川的張獻忠部逆長江而上,與南明軍 在川南一帶為爭奪宜賓和樂山擺開拉鋸戰(zhàn),李莊和南 溪這兩個沿江城鎮(zhèn)也成為這場血腥碾殺的必經(jīng)之地。
后來,《南溪縣志》曾這樣記述那場毀滅性的災(zāi)難: “逮甲申罹獻賊亂,赤子盡化青磷,城郭鞠為茂草。一二孑遺,遠竄蠻方,邑荒廢者十數(shù)年,徒為狐兔之 ??場、虎狼之窟。”兵禍之后是天災(zāi),饑荒瘟疫接踵而至,《南溪縣志》繼續(xù)記述“:清順治三年(1646),南溪境內(nèi)大饑荒,民無所得食,并瘟疫盛行,死者無人安葬?!?“清順治五年(1648),南溪大荒,城內(nèi)避難者相食,是年瘟疫大作,人皆徙散,百里無人煙?!敝蟆埃滴醵辏?663),南溪時隔十三年,復(fù)縣開城,時任知縣李呈芳號召縣人鄉(xiāng)人回縣定居從業(yè),故家舊族,確實百里無人煙,人跡已絕”。可以想象,距南溪不過50??里的李莊,也是一座空場。此番凄荒景象,有至今仍在民間流傳的故事為證。
那是關(guān)于李莊張氏祖先移民來此的傳說。當 年,清康熙皇帝接受四川巡撫張德地請求移民入川 的奏折,頒布《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詔》,要求湖 北、湖南、廣東各省向四川移民,許以墾荒之地為個 人所有。于是,在前往蜀道崎嶇的路上,有了絡(luò)繹不 絕的移民隊伍。其間有張氏兄弟攜家?guī)Э趤淼嚼钋f 壩附近,看到這里雖荒無人跡,但背山臨江土地肥 沃,就想在此處安身。正歇息間,偶然發(fā)現(xiàn)荒草叢中 似有房屋,兄弟二人劈開茅草走近一看,確是一座氣 派端正的大瓦房,似是大戶人家。張氏兄弟帶著好 奇心走了進去。當他們跨進堂屋時,兩人差點嚇癱 在地,眼前竟是一屋的尸骨!隔天,張氏兄弟再次走 進那座墳?zāi)挂话愕姆课?,點香燒紙、收撿尸骨,數(shù)了 數(shù),是兩個大人三個小孩,其中一個還緊捂在大人的 懷里。張氏兄弟無法想像這一家人所遭遇的慘狀, 只是一個勁地對死者說一些安息投胎的話,然后,虔 誠地將他們埋在緊鄰屋后的山坡上。不遠處,是一 壩江霧沉沉、鴉雀盤旋的建筑群落,他們不知道那是 什么地方,也不敢貿(mào)然探尋。不久,張氏兄弟在此勞 作的身影和屋頂上的寥寥炊煙,將不遠處馬鞍山山 洞里避亂的一個老者引下山來。老者像野人一樣來 到張氏兄弟面前,用含混不清的本地話告訴他們,死 去的這家人姓宋,這個地方叫宋咀,至于前方那片廢 墟之地,他盱眼一望,聲音嘶啞地說:那是李莊!
后來發(fā)生的事就像否極泰來,湖廣填川的移民
隊伍陸陸續(xù)續(xù)來到李莊,他們不畏艱險,個個都像愚 公附體的開山者。他們驅(qū)晦氣清街場,開荒田墾廢 地,在古鎮(zhèn)上重開集市,設(shè)置逢場時日,吸引各路商 賈前來交易。為使移民們能安居樂業(yè),他們復(fù)建了 李莊自設(shè)郡縣以來就形成的“三橋九洞”。所謂“九 洞”實為9?個門洞,是3?個臨江碼頭和6 個街頭場口的榨子門,功能與城門相似,每晚榨門一關(guān),場內(nèi)居 民便獲得滿滿安全感。為記住遠在他鄉(xiāng)的祖宗,不 同省籍的移民建起自己的祠堂和會館,如今天人們 所熟悉的張家祠堂、羅家祠堂、禹王宮、南華宮等。同時,為顧及各自的尊崇和信仰,又修建了供奉不同 先賢和神靈的廟宇,如桓侯宮、祖師殿、土祖廟、龍君 ?廟等。其中,忠主孝親、濟人之難的文昌宮就修了兩 座。也因為本地已沒有川人,所以唯獨未建川主廟。據(jù)考證,李莊眾多的會館廟宇皆是康熙至道光年間 修建,這些端莊秀麗而又形式各異的廟堂建筑,或傲 然江邊,或矗立街巷,也有散布在鄉(xiāng)間四野。它們不 僅提升了李莊的顏值,還形成了古鎮(zhèn)九宮十八廟的 大格局。若干年之后,見過大世面的“下江人”遠道 而來,即感受到此地的寧居雅正和文脈底色,不免發(fā) 出感嘆“益驚其一邑中人文之盛,詩人輩出,后先相 踵”,并稱其為“南溪巨鎮(zhèn)”。
當初,移民到此的人不管是趙錢孫李還是張王劉陳,各姓人都很尊重李莊原有的名字,哪怕后來某一姓氏成為本地的絕大多數(shù),也沒有以某莊某場予以替換。正是這些對古老的李莊而言是外籍外姓的人們(其中也包括我母親羅氏家族的祖先),均視自己為這方土地不死的子民,將它從明末清初那場滅頂之災(zāi)中復(fù)活過來,一代一代為之舒筋活血、固本正元,以致將來某一天,這個地方可以負重承載,成為中華民族又一個文化傳承的中轉(zhuǎn)站,氣場強大的“中國李莊”。
回頭想,不管李莊曾經(jīng)叫過什么,最適合它的名 字只有一個。稱莊者,其主必莊嚴有序,有廣納天下 之心;其所必根基穩(wěn)固,為四通八達之地。而李莊, 實為當之無愧。
(作者單位:四川德隆智點文化傳播公司)